嘉靖三年(1524),王阳明先生53岁,在故乡越中地方。
不断有人慕名前来拜王阳明为师,其门人的数目也是与日增多。
当地的郡守名叫南大吉,也以座主(主客)的名义称自己是王阳明的门生。南大吉此人性情豪旷,并且不拘小节。
有一次,王阳明与弟子南大吉在一起论学,南大吉突然间有新的领悟,立刻就对王阳明说:“我在地方为官多年,在面对事务的时候犯了很多过失,您为何不置一言进行训诫呢?”
王阳明问道:“你何过之有啊?”
南大吉于是历数其事。
王阳明听完回答说:“我已经说过了。”
南大吉有些迷惑:“什么时候?”
王阳明道:“如果我没说的话,那你又是怎么知道的呢?”
南大吉回答道:“良知。”
王阳明复问道:“良知不就是我常日所言的吗?”
南大吉笑谢而去。
过了数日,南大吉又跑来诉说自己更多的过失,说完了他疑惑地问王阳明先生道:“与其犯了过失后悔改,为什么不能够提前自我反思,预防其发生岂不是更好?”
王阳明道:“听别人言不如自悔更为真切。”
南大吉笑而辞谢而去。
又过了数日,南大吉的过失倾诉更加频繁,且说:“犯了过失和错误,还可以自我反省,但是心里的过失可如何是好啊?”
王阳明开导南大吉道:“那是你昔日的镜未展开,因此就能够藏垢其中;如今那面镜越来越干净,如果一尘之落,定然自难住脚。这是你成为圣贤之人的大好时机啊,你一定不要辜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