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七八岁的时候,一日居然把竹轩公王伦曾经读过的书的内容全部背诵下来。竹轩公王伦深为惊讶,就问其缘故。
王阳明回答道:“祖父您读书时,孙儿时常在一旁听诵,并暗自背诵了下来。”王阳明幼年聪慧如此,叫人感叹。
成化十七年(1481),龙山公王华考上进士,名列第一名(后文称其为状元,即所谓“嵬科高第”),奉召远赴北京做官,这时王阳明年仅10岁。
龙山公王华到北京安顿妥当后,第二年准备迎养在故乡越中居住的父亲竹轩公。竹轩公于是带着王阳明一起踏上了去北京的路途。11岁的王阳明和祖父在镇江金山寺夜宿,竹轩公识得一位同宿的过路人,想必是二人聊得投机,后来饮酒共叙,谈到兴致高处,两人文兴大发,约好进行作诗应对。
此时,一旁观看的王阳明脱口而出:
金山一点大如拳,
打破维阳水底天。
闲依妙高台上月,
玉箫吹彻洞龙眠。
这一说不打紧,座上客人可是大吃一惊:“这孩子真聪明,太了不起了!”于是决定再试下他的才华,便以《蔽月山房》为题,让王阳明应对。
不料,王阳明张口就来:
山近月远觉月小,
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
还见山小月更阔。
座上客人艳羡不已,当即对竹轩公王伦说道:“令孙词章才华非比凡人,他日必以文章名为天下人所知。”
从以上两首诗的内容来看,其艺术水平的确还没有达到非常高的境界。但是对于一个年仅11岁的孩子来说,已经是非常不简单的事情了,赢得座间客人的惊叹自然很正常。这两首诗以物理层面的角度为独特的着眼点,充分体现出了小诗人的天性。
在他12岁的时候,父亲送王阳明去私塾读书,由于王阳明生性豪迈不羁,并不能专心读书向学。他经常逃学跑出去,和一群孩子一起玩耍,他们制作了很多大大小小的战旗,伙伴们围绕着王阳明四散奔跑,如同战阵态势。而王阳明独坐圈中,充任指挥的大将。孩子们按照王阳明的指派左旋右转,如同布阵。
龙山公王华见儿子如此顽皮捣蛋、不知天高地厚,对此感到十分担忧,生怕闹出什么事情来。而竹轩公王伦经过金山寺的见闻,却对孙子如此有悖于常人的行为表示默许,他知道自己的孙子“麒麟并非池中物”,成大事只是早晚的事情。
一日,王阳明和小伙伴们一起在北京的胡同玩耍,这时来了一个卖鸟儿的人,王阳明看上了这只鸟儿,但卖鸟儿的死活不肯让步,于是王阳明就与卖鸟儿人讨价还价起来。
此时一个会看面相的相士路过,看到王阳明大惊,说道:“此子他日必有大富大贵,定会建立不朽功勋!”
于是相士自己花钱帮王阳明买了那只鸟儿。相士把鸟儿递到王阳明手里,抚摸着他的脑袋说:“我给你相面,以后你千万要记得今日我所说的话!”随后对王阳明说道:
须拂领,其时入圣境。
须至上丹台,其时结圣胎。
须至下丹田,其时圣果圆。
临末相士又嘱咐他说:“你应当好好读书,立志高洁,我今天的话将会一一应验。”
此事以后,王阳明经常琢磨相士所言,后来潜心向学,诵读经书以求上进。自那以后,王阳明每每摊开书本,静坐读书的时候,都会陷入沉思。
在中国,那些伟大人物经历相士相面的事迹大都与此类似。当然,将此类传闻归为王阳明先生的生平事迹的确有些不严谨,也不具有说服力。
自这件事后,王阳明开始认真思考,他曾经问自己私塾的师傅:“天下何事为第一等事呢?”
私塾的师傅回答他说:“唯有嵬科高第,如你父辈等考取功名,中状元光宗耀祖才是最大的事情!”
王阳明马上质疑道:“嵬科高第者是常有的事情,这难道就是人生第一重要的事情吗?”
私塾师傅答道:“当然,如你所见,什么事情都要成为第一名才好!”
王阳明分辩道:“登第及科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之人吧。”
其父龙山公王华听闻王阳明的话,笑着反问道:“你打算要成为圣贤之人吗?”
这样的事迹在王阳明一生中屡见不鲜。然而,这样的话语终成为他毕生坚持的座右铭,他为了成为圣贤而勤奋不已。
王阳明13岁那年,其母亲即太夫人郑氏去世,卒年41岁。居丧期间,王阳明哭泣甚烈,母子之情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