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7.戒奢以俭
“原典”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流而欲流长者也。(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译”斯:此、这。全句译意为:不考虑居安思危,戒除奢侈,提倡节俭,仁德积得不厚,性情不能战胜欲望,这就好像砍掉树根而希望树木长得茂盛,塞住源头而想使水流得长远一样。
“品读”唐贞观十一年元月,唐太宗李世民建飞山宫,魏徵觉得这是奢侈之举,便给唐太宗上了一个奏疏。在这篇奏疏中,魏徵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在魏徵的心目中,俭朴是大德,而奢侈是败落,当皇上的就应该率先垂范,崇俭德,戒奢靡,否则,就江山难保。
288.俭德辟难
“原典”君子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周《周易·否》)
“注译”俭德:以俭为德;辟:通“避”;荣以禄:追求荣华,谋取高位。全句译意为:君子以节俭为德而避开危难,不可追求荣华而谋取禄位。
“品读”《周易》的“否”卦告诉人们当处在“否”(不利、不好)之时,要“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其实,当处在“泰”(通泰、顺利)之时,也应居安思危,保持清醒的头脑,也要“以俭德辟难,不可荣以禄”。因为当处在“泰”之时,会经常面对灯红酒绿、金钱美女和高官厚禄的诱惑,稍有不慎,一纵贪欲,就会为权所趋,为利所惑,为色所迷,陷入贪婪的泥沼而不能自拔。
289.俭,德之共
“原典”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春秋左丘明《左传·庄公二十四年》)
“注译”俭:节俭;共(hóng洪):“洪”的借字,大;侈:奢侈。全句译意为:节俭,是德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品读”春秋时鲁庄公二十四年春天,庄公在桓公(庄公父)庙的椽子上雕花,这是一种奢侈行为。因此,鲁国大夫御孙用上面的话劝谏鲁庄公。御孙希望鲁庄公要把“节俭”和“奢侈”这两种品行放在德政和恶政的最高点来看待,高度重视并身体力行尚俭抑侈。
290.国侈则用费
“原典”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战国《管子·八观》)
“注译”国侈:指统治者奢侈浪费。全句译意为:君主爱好奢侈,过着穷奢极欲的生活,必然耗费巨大,这就要加重赋税,多征徭役,加重人民负担,使人民生活于贫困之中。人民贫困,就不会安心于生产,而想通过非法手段牟取生计,这样作奸犯科的事就会多起来。
“品读”管仲的“八观”,即是从八个方面对一个国家进行调查研究。其中第三观为“入国邑,视宫室,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管仲认为,“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民贫则奸智生,奸智生则邪巧作”,所以,“审度量,节衣服,俭财用,禁侈泰,为国之急也”。这就是说,君主治国应以节俭为本,提倡节俭,禁止奢侈,在全国形成节约俭朴的社会风气。这样既可以使人民心不旁顾,勤于生产,又能增加国家财富,实现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291.我有三宝
“原典”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春秋《老子·六十七章》)
“注译”慈:慈爱;俭:节俭;保:保持;天下先:居于天下人之前。全句译意为:我有三种法宝,我掌握着并保持着它们:一是仁慈,二是节俭,三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
“品读”老子站在维护个人生命价值的立场上,十分珍重他的人生“三宝”。为什么呢?老子解释说,仁慈,所以能勇敢;节俭,所以能宽阔;不敢为天下先,所以能自谦,能成为人们拥戴和成就大事的长官。在权欲、物欲极度膨胀的社会里,如果不能严格约束自己的欲望和行为,任凭不慈、不俭、人人争为天下先的现象肆意泛滥,就会祸国殃民,个人的生命也随时会受到戕残。正如他接着说的:“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
292.节俭则昌
“原典”节俭则昌,淫佚则亡。(战国《墨子·辞过》)
“注译”全句译意为:懂得节俭,就可以昌盛;纵欲过度,享乐淫佚,便是自取灭亡。
“品读”墨子是以“利天下为志”的,他对当时“王公大人”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专门写了《非乐》和《节葬》。墨子的“非乐”不是反对正常的文化娱乐,而是鞭挞统治者以歌舞声色为特征的各种腐败活动。在当时,统治者盛行厚葬之风,他们的厚葬,严重降低了成千上万人的生活条件,造成了政治败坏。他警告“王公大人”:奢靡无度,“国家必贫,人民必寡,刑政必乱”,“节俭则昌,淫佚则亡”,并提出,“去无用之费”,就是“天下之大利”。
293.十家之产
“原典”百金,中人十家之产也。吾奉先帝宫室,常恐羞之,何以台为?(东汉班固《汉书·文帝纪》)
“注译”百金:汉以一斤为一金,百金即一百斤黄金。全句译意为:百金之资财,相当于十户中等人家的财产。我承继先帝的宫室,常恐自己无德,玷辱了先帝,为何还要修“露台”?
“品读”汉文帝刘恒一直崇尚俭朴,反对奢靡。一次有人建议他建一座“露台”(露顶高台),供他逍遥之用。工匠计算修建“露台”,需要花掉百金。刘恒听了觉得这太奢侈浪费,就说了上面这段话,并停止露台之工,不复兴造。明朝宰相张居正在他所著的《帝鉴图说》中借这个典故告诫“后世人主”,切勿“穷万民之财,以供一己之欲,一旦民穷盗起,社稷丘墟,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诚当以汉文帝为法,毋以小小营建为费少,而遂恣意为之”。
294.俭素易长
“原典”俭素之易长,而行奢靡之难久。(北齐魏收《魏书·李彪列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力行俭朴则国运长久,奢靡成风则国败在即。
“品读”这是北魏高祖孝文帝时的秘书丞李彪给孝文帝上书中的话。当时,行俭之道难兴,而奢靡之风日盛。李彪上书孝文帝,列举古之圣主贤臣俭素之德行开启皇上:“夏禹卑宫室而恶衣服,殷汤寝黄屋而乘辂舆”,“示俭于后王”;“孔子为鲁司寇,乘柴车而驾驭马;晏婴为齐正卿,冠濯冠而衣故裘”,“示俭于后臣”。李彪还诚挚地说,“尚俭者开福之源,好奢者起贫之兆”,希望皇上“躬行俭素,昭令殷勤”。“高祖览而善之,寻皆施行”。
295.俭约之志
“原典”俭约之志,终始而不渝。(唐吴兢《贞观政要》)
“注译”全句译意为:奉守俭朴节约的决心,从始到终都不要改变。
“品读”这是魏徵在贞观十三年上太宗《十渐不克终疏》中的话。魏徵在疏文中批评太宗“骄奢自溢”有十种表现,淋漓尽致。魏徵在疏文中所列的“渐不克终”:一是“清正之风渐坠”;二是“意在奢纵”;三是“纵欲以劳人”;四是“昵近小人”,“疏远君子”;五是“尚奇异”,“好奢靡”;六是用人失察;七是“以驰骋为欢”;八是待臣“恩礼不加”;九是“自恃功业之大”,“意蔑前王”,“心轻当代”;十是百姓“疲于徭役”、“劳弊尤甚”。其“辞强理直”,可为“万代王者法”。太宗看后,“反覆研寻”,表示“闻过能改”。为了“朝夕瞻仰”,又郑重地把这篇奏疏陈列在皇宫的屏障上。魏徵写这篇奏疏时有“甘从斧钺”的思想准备,所以才敢“直言谏诤”。
可惜,魏徵这种深谋远虑的警告,总是落落寡和,后来一次次地被“苟全爵禄”的大臣们赞颂太宗功勋的“歌德”之声所淹没,助长了太宗晚年的骄奢。
296.克俭节用
“原典”克俭节用,实弘道之源;崇侈恣情,乃败德之本。(后晋刘昫《旧唐书·于志宁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节俭省用,实是弘扬正道的本源;崇尚奢侈,放纵欲望,乃是败坏德行的祸根。
“品读”恒山王承乾是唐太宗的长子,太宗即位后立为皇太子。可是,这位皇太子并不争气,“好声色,慢游无度”。时于志宁受太宗之诏辅导皇太子承乾。上面这段话就是于志宁规谏皇太子之语。
当时皇太子承乾在农忙季节修建隋朝留下的东宫,于志宁上书劝谏。于志宁说,隋时所修建的东宫,“睹之者尚讥其侈,见之者犹叹其华”,岂可再“穷斤斧之工,极磨砻之妙”?于志宁力谏承乾崇俭去侈,尽忠辅国,竭诚奉君,切勿“崇侈恣情”,以免人怨神怒,复蹈隋朝奢侈亡国的覆辙。但皇太子肆意不纳,纵欲依旧,最后为争夺权位,卷入谋反之祸,被唐太宗废为庶人,流放到黔州(即今之贵州),并死在黔州。
297.廉以养德
“原典”非俭无以养廉,非廉无以养德。(明宋濂《元史·列传第五十·乌古孙泽》)
“注译”俭:俭省;廉:廉洁。全句译意为:不俭朴则不能培育清廉之风,不清廉则不能涵养道德。
“品读”清廉是为官的本分,也是为官之德。为官要清廉,要涵养官德,必从俭朴起。后世的曾国藩深谙其旨,也说:“惟俭可以养廉,惟勤可以生明。此二语者是做好官的秘诀,即是做好人的命脉。”
298.俭则不贪不淫
“原典”凡人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明徐榜《宦游日记》)
“注译”全句译意为:人凡是犯有贪婪奢淫的罪过,没有不是由于奢侈而萌生的,如果注意节俭就不会贪淫。
“品读”明代的徐榜,撰有《宦游日记》,记述为官之要。其中谈到“世情宜淡,立志贵刚。刚则欲不能出,淡则欲念不起。惟士之廉,犹女之洁,一朝点污,终身玷缺。”他认为,“凡人贪淫之过,未有不生于奢侈者,俭则不贪不淫”。坚持做到节俭可获养德、寿、神、气之四益。
299.善治者,务俭约
“原典”善治者,务俭约,重民力也;恶政者,从心恣欲,触情而发也。(西晋陈寿《三国志·辛毗杨阜高堂隆传》)
“注译”全句译意为:贤君一定要勤俭节约,爱惜民力;而昏君恣意妄为,毫无顾忌。
“品读”这是曹魏名臣杨阜给曹操上疏中说的话。杨阜用“善政”与“恶政”的对比,规谏曹操:作为国君要谨慎从事,三思而后行,除了群臣的进谏和监督,最重要的是“务俭约,重民力”,不可以随心所欲,放纵自己。
300.俭以养德
“原典”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诫子书》)
“注译”全句译意为:清静可以修养自身,节俭可以修养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
“品读”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不少贤臣在其政治生涯中能做到清廉自守,淡泊养志,生活节俭。三国时诸葛亮这句话可以作为为官者的座右铭。诸葛亮自出茅庐后,在戎马中度过后半生,为蜀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可以说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在生活上无所奢求,至死都是“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301.居官要淡薄
“原典”居官须要淡薄,若欲美食美衣,则俸禄有限,必至贪财。(明杨昱《牧鉴》)
“注译”全句译意为:做官要甘于过淡薄的生活,如果总是过美食美衣的生活,其薪水肯定有限,这就必然导致贪污受贿。
“品读”明清时期杨昱所著《牧鉴》,创立了经(经义)、史(判例)和论(评论)三位一体的判例研究模式。他为官秉公执法,廉洁自律,生活俭朴,两袖清风。他劝喻官吏“居官须要淡薄”。
302.能廉在俭
“原典”居官之所恃者,在廉。其所以能廉者,在俭。(清张圻《答周仲和书》)
“注译”全句译意为:廉洁是做官极为重要的依靠,而节俭又是能够保持廉洁的重要保证。
“品读”廉是为官的本分,也是为官的大德。为官之廉,就是不贪婪,不苟取,不见钱眼开,不贪赃枉法。而廉之根在俭,俭含有约束、节制、节省、朴素之义。持俭才能守廉、兴廉。救奢必于戒贪,守廉必在俭约。曾国藩也说:“欲求廉介,必先崇俭朴。”
303.俭可养廉
“原典”俭可养廉,觉茅舍竹篱,自饶清趣;静能生悟,即鸟啼花落,都是化机。一生快活皆庸福,万种艰辛出伟人。(清王永彬《围炉夜话》)
“注译”清趣:清净的乐趣;化机:造化的生机;庸福:平凡人的福分。全句译意为:俭朴可以养成廉洁的正气,即使住的是茅草屋竹篱墙,也感觉到充满了清净的乐趣;沉静能领悟人生的哲理,就是鸟啼花落,也都是大自然勃勃生机。一生的舒适快活都是平庸之福,经受种种艰难困苦才锤炼出千古伟人。
“品读”清静、清廉的生活,能控制物欲的膨胀,能防止贪念的滋生。向往、追求甚至沉湎于灯红酒绿、丝竹繁管、歌台舞榭、醉酒狂欢,只能消磨意志,腐蚀心灵,陷入堕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