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这句话强调了信念和志向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一个人有了坚定的信念,树立高远的志向,当他面临各种威胁和利诱时,就会以坚定的信念和高远的志向激励和约束自己,并以清廉自律,力戒骄奢淫逸,抵御各种诱惑,远离腐败和堕落的陷阱。
胡锦涛同志指出:“理想和信念是思想和行动的总开关,总闸门,理想的滑坡是最致命的,信念的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党员干部一旦丧失了理想信念,精神就会崩溃,心灵就会迷茫,道德就会沦丧。这些年来,一些党员干部在权力、金钱、美色面前,经不起考验,蜕化变质,跌入了腐败的泥坑,追根溯源都是由于动摇和丧失了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党员干部要以信念坚守清廉,用清廉坚定信念。如果失去理想信念,就会走上邪路,就难以保持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
1.苟志于仁
“原典”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春秋《论语·里仁》)
“注译”苟:如果,假若;恶:坏,坏事。全句译意为:如果立志践行仁德,就不会去做坏事了。
“品读”孔子这句话强调了立志行仁对人生的重要意义。一个人树立了行仁的志向,当他面临各种威胁和利诱时,就会以行仁的志向约束自己,不去为非作歹,巧取豪夺;以仁德自律,力戒骄奢淫逸,努力去做利国利民的好事。
2.不失其所
“原典”不失其所者久。(春秋《老子·三十三章》)
“注译”全句译意为:不迷失自我,不丧失自己的根基才能保持长久。
“品读”一个人的生命必须有一个安身立命的处所,一个人的心灵、精神也必须有寄托的处所(根基)。这个生命和心灵的处所(根基)包括家庭、工作、事业和团体、组织等等。不管什么处所,只要符合了自己的生命和精神追求,也符合了处所(根基)的要求,就可以获得相对长久的存在。用今天的话来说,无论做人做官做事,只要不背离根基,不违背自己的理想信念,就会做得长久。否则,就会变成流浪人,变成没有精神家园的人。
3.功崇惟志
“原典”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战国《尚书·周书·周官》)
“注译”崇:崇高;惟:由于,因为。全句译意为:功高由于有志,业大由于勤劳。
“品读”周成王灭了淮夷,回到王都丰邑,和群臣一起总结周家(即周王朝)成就王业的经验,并向群臣说明周家设官分职用人的法则。其中他在教训他的“官君子”(各级官长)要忠于职守,勤于政务时,说道:你们要认真对待你们的职责,不能怠惰忽略。你们要知道,功高由于有志,业大由于勤劳。
4.老者安之
“原典”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春秋《论语·公冶长》)
“注译”之:这里作宾语,分别指代“老者”、“朋友”、“少者”。全句译意为:使老年人生活安逸,使朋友能互相信任,使孩子们得到关怀并受到良好的教养。
“品读”这是孔子与颜渊、子路之间的一次关于志向的问答。子路的志向是与朋友同甘共苦而无憾,颜渊的志向是不自我夸耀,不自我表功。孔子的志向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孔子的志向是要普化仁德于天下,使人人各得其所。可见,三个人志向的境界不在一个层面。北宋哲学家、教育家程颐评论三个人的志向时说:“夫子安仁,颜渊不违仁,子路求仁。”
5.任重道远
“原典”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春秋《论语·泰伯》)
“注译”士:这里是指学习儒家礼乐文化的读书人。弘:宽广,开阔;毅:刚强,坚毅;任:使命;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已:止息。全句译意为:读书人不可以不心胸弘大而刚毅,因为他担负的责任重大,而且路途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能说责任不重大吗?一直奋斗到底,至死方休,能说路途不遥远吗?
“品读”“仁”,既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也是儒家的社会理想。西周末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的危难,激发了志士仁人以推行仁德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孔子一生致力于推行仁德,追求仁政,虽屡遭困厄,仍矢志不移。孔子的弟子曾子对践行仁德也是矢志不移。曾子认为,士应把在天下推行仁德作为自己的毕生任务。推行仁德即使困难重重,也要刚强不屈,永不懈怠,死而后己。曾子这段铿锵有力的话后来变成了“任重道远”的成语,广为后人传诵。
6.匹夫不可夺志
“原典”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春秋《论语·子罕》)
“注译”三军:周朝制度,一个诸侯大国可拥有三军(一军约12500人);夺:丧失、失去;匹夫:泛指老百姓、普通人。全句译意为:孔子说三军可以失去主帅,一个人不能失去志向。
“品读”人必须立下志向,并且坚定不移地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奋斗。有的人也有志向,甚至也有雄心壮志,但却经不起威胁和利诱的考验,丧志变节了,从而跌入腐败和堕落的深渊。孔子这句话强调的正是立志和守志的重要。古往今来,这句名言不知升华了多少仁人志士的人格,不知鼓舞了多少英雄豪杰的斗志。现代著名的新四军的军长叶挺就曾请大诗人、大书法家郭沫若把孔子的这句话写成条幅挂于中堂,以此励志。
7.气之帅
“原典”志,气之帅也。(战国《孟子·公孙丑上》)
“注译”志:思想意志;气:意气感情。全句译意为:志向是人的意气感情的主帅。
“品读”这是孟子对公孙丑请教志与气的关系时的回答。孟子认为,志向是人的意气感情的主帅,意气感情是充满体内的力量。思想意志到了哪里,意气感情也到了哪里。因此,人要坚定自己的思想意志。
8.骄出于志
“原典”骄出于志,不节则志倾;欲生于身,不遏则身丧。(唐李世民《帝范·崇俭》)
“注译”全句译意为:骄奢出于人的志向,不加以节制,骄奢就会导致志向堕落。欲望来自自身,不加以制止,欲望就会导致自身的丧亡。
“品读”这是唐太宗在《帝范·崇俭》篇中说的一段话,指出骄奢、欲望都出于自身的志向、观念,他强调为官从政者必须严于自律,自我节制。否则,“不节则志倾”、“不遏则身丧”。古来多少教训都验证了唐太宗这一忠告的正确,我们必须牢牢记取。
9.正志先立
“原典”治天下者,必先立其志。正志先立,则邪说不能移,异端不能惑。(北宋程颢《明道先生文集·论王霸札子》)
“注译”邪:不正;异:不同;端:端正。异端,指不符合正统思想的主张或教义。全句译意为:要想治理天下,必须首先树立治理天下的志向。正确的志向树立了,那么听到邪说也不会改变,碰到异端也不会被迷惑。
“品读”立“正志”,不仅对于成大事、治天下,至关重要,而且对于抵御各种异端邪说、歪风邪气也是至关重要的。
10.天下国家
“原典”世俗所乐,若声色、若宫室、若珍异车服之奉,一皆无有。其所有者,自顶至踵,天下国家之忧而已。(元张养浩《权力忠告》)
“注译”全句译意为:世俗所喜好的东西,如歌舞女色,如宫室庭院,如奇珍异宝、宝车美服的享受,君子一概都没有。君子所有的,从头到脚,只有忧天下国家之忧罢了。
“品读”这是一个君子也是一个忠臣的志向和心胸的坦露。张养浩作为元朝名相,“世俗所乐,若声色、若宫室、若珍异车服之奉,一皆无有”,“自顶至踵”,只有“天下国家之忧而已”。面对张养浩这种志向和胸怀,为官从政者当有何感想和启示?
11.从仕行道
“原典”况古之人,不以富贵利达为心也,其所以从仕者,宜假此以行道也,道不行而富贵利达者,古人以为耻,而不以为荣。(元张养浩《权力忠告》)
“注译”全句译意为:古代的圣贤,不以富贵荣华为追求目标。他们之所以做官,目的是通过做官来推行道义。不推行道义而只想获取富贵荣华的人,古人认为是可耻的,并不认为有什么光荣。
“品读”官职就是为官从政者的人生舞台。有志于为官从政者,就应立志在这个人生舞台上推行人间正道,艰苦奋斗,有所作为,造福人民。那种只想通过做官来谋取私利,达到富贵荣华的人,将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为千夫所指,万人所骂。
12.世之廉者
“原典”世之廉者有三:有见理明而不妄取者,有尚名节而不苟取者,有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者。见理明而不妄取,无所为而然,上也;尚名节而不苟取,狷介之士,次也;畏法律保禄位而不敢取,则勉强而然,斯为又次也。(明薛瑄《从政录》)
“注译”全句译意为:官场之中保持廉洁的人有三种:通晓天理而自然按其行事,不谋非正当利益的人;看重自己的名誉和节操而不与人同流合污的人;因畏惧法律,出于保持自己的禄位而不敢谋非正当利益的人。通晓天理而自然按其行事,不谋非正当利益的人是第一等;看重自己的名誉和节操而不与人同流合污的人是第二等;因畏惧法律,出于保持自己的禄位而不敢谋非正当利益的人是第三等。
“品读”薛瑄是明代著名理学家,同时也是一位受人尊敬的廉吏。先后担任广东道和云南道监察御史、山东督学佥事、北京大理寺左少卿以及南京、北京大理寺卿,后又升任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进入内阁,参与国务。他在其《从政录》中谈及为官清廉时将廉者按自然、自觉、勉强分为三种境界:理想信念坚定,道德高尚,严格自律,是清廉的最高境界;出于名声的考虑,带有功利的目的,是清廉的次等境界;怕受惩罚,不敢不清廉,是清廉的最低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