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要讲技巧,但这些技巧应该以遵循社交规则为前提。社交场合有很多规则,这些规则没有成文的宣示,也没有人以之强迫你,它需要你在社交过程中去慢慢学习、领悟。
小误会不消除会造成大误会
在社交活动中,由于一些意想不到的原因导致失误,常常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比如,一对初恋者约会,小伙子因意外事情迟到了,又没说明原因,姑娘便认为他是个靠不住的人。再如,某单位领导找部下谈话,通知其调动工作,因没说明这是组织集体讨论决定的,使对方误以为是他的主意,等等。
其实,这些误会本来并不难消除,只要当场把真实情况多说上一句话,便可免去很多麻烦。可是,人们往往忽略了,没说这句话,结果留下遗憾。当然,事后进行疏通说明也可以补救,但总不如当场消除误会的好。
主动解释个性性格或个人心理,给对方打“预防针”,也可防止造成对自己良好动机的误解。比如,在提出对方不爱听的问题时,常常有一句先导性的话:“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我有一句多余的话,你可能不爱听……”这种打预防针式的解释背景的话,可以使对方充分理解自己的善意,不致当场形成误会和对抗而影响彼此关系。
夏洁是个大大咧咧的女孩,大学毕业后直接去了一家水产公司上班。公司的老会计王姐非常喜欢她,对她一向照顾有加。有一天,王姐的孩子从网上下载了点东西,因为家里没办法打印,所以就想麻烦夏洁帮忙打印,说孩子着急要用。夏洁答应了,但当天的工作特别忙,就把这事儿给忘了。第二天,王姐来取东西时,夏洁这才想起来,只好回答说自己还没弄呢!王姐脸色平静地告诉夏洁不用弄了,孩子只是闹着玩。夏洁也没在意,这件事就算过去了。但是后来夏洁发现王姐对自己特别冷淡,一次同事一起开玩笑时,夏洁说了句什么,王姐紧跟着就指桑骂槐地说了句:“那当然,人往高处走嘛!领导有事吩咐声就行,咱们小老百姓哪支使得动啊?”夏洁这才明白,王姐误会自己了,可是事情过去了那么久还怎么解释呀?
夏洁错就错在没有当场跟王姐解释清楚,如果她把当时的情况说一下,相信王姐不会不理解。当我们出现了失误时,很多人都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需要解释什么,结果就造成了对方的误会,给自己也带来了很多麻烦,所以必要的解释一定不能少!
那么应该怎样做解释呢?
1.解说原委
当由于特殊原因造成失误时,应及时实事求是地陈述原委。
为了防止他人产生潜意识的责难,当事人也可用自言自语的方式对自己行为上小的失误进行解释。比如,开会时间过了,主持会议的领导才匆匆赶来,他边走边说道:“叫大家久等了。临时接待了外商,刚送走。现在开会吧。”只此一句,起码有两个作用:一是平息大家的怨气,主持人迟到,耽误了大家的时间,如此自我解释就是一种道歉;二是说明了迟到不是有意的而是遇到了特殊情况,易于得到他人的谅解,不致影响领导的威信。
2.交待关系
有时在交际场合,对于可能引起他人猜测的人际关系或敏感问题,也要主动说明,以解释嫌疑避免误会。有位处长到北京办事,顺便看看老同学,老同学的女儿跟他上书店去买书。正巧碰上本单位一位出差的同事,处长和他寒暄几句就匆匆而过。等他回到单位时,他在北京的“艳遇”已是满城风雨,任他如何解释也说不清,使他十分苦恼。其实,他当时只要介绍一下同事的女儿与他的同事认识,这一切都不会发生了。
对于易于为人猜测敏感的男女关系问题应及时落落大方地说明,就可免去很多麻烦。某单位一科长与一位女同事公出,在街口遇上一位熟人。科长主动介绍:“这是我们单位的小王同志,一块儿到上级机关开会,刚回来。”小王主动与之握手相识。这样介绍,自然免去了很多误解。
3.说明背景
有时,在交际中为把事情说得更准确,使他人理解得更全面,不致造成误会,还应对背景材料做必要的解释和说明。比如,某书记找工人交谈,一开始就交待背景:“马上要进行优化组合了,可能要涉及到你,我今天是以朋友的身份来和你交心……”书记这样解释自己的身份,说明不是传达组织决定,而是朋友间推心置腹的交心,所以气氛更融洽,工人也敞开了心扉。
人脉格言
误会越早解开越好,不要等到误会变成了怨恨才开始着急,所以发生误会时,少说一句不如多说一句,千万别嘴懒!
忠言可以不逆耳
每个人都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有时我们心里知道是自己错了,但嘴上却不肯承认,因为承认自己错了,就太没面子了。而这时如果有人毫不客气地指出我们的错误,我们也会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态度,或者反唇相讥,甚至对指出错误的人心生怨恨。
由己推人,无论你采取什么方式指出别人的错误,比如一个轻视的眼神、一种不满的腔调、一个不耐烦的手势,都有可能给人带来难堪的后果。你以为他会同意你所指出的“错误”吗?绝对不会!
聪明的人总是直话不直说,说话会拐弯儿,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使听者懂得话外之音。说话如直炮筒子般的人未必会受欢迎!
理论上讲,待人处世中应该做到坦诚,不说假话,直来直去。而且在现实中,人们口头上也一向把直来直去的性格,作为一种美德,备加赞赏。
中国人的行为模式很特殊,最明显的一点就是“意在言外”。换句话说,就是嘴上说喜欢“直来直去”,内心深处却并不喜欢“直来直去”。
直来直去,实际上就是“不给面子”,使对方心中不快,以致造成双方关系破裂,甚至反目成仇。事后想想,仅仅因为区区小事,非原则性问题而失去领导的赏识,真是毫无意义,后悔晚矣!
朱元璋称帝后,要册封百官,可当他看完花名册时,心里又犯起了难。因为功臣有数,但亲朋不少。封吧,无功受禄,群臣不服;不封,面子上过不去。军师刘伯温看出朱元璋的难处,又不敢直谏,一来怕得罪皇亲国戚,惹来麻烦;二来又怕朱元璋受不了,落下罪名。但想到国家大事,不能视而不见,最后,他想出一个方法,画了一幅人头像,人头上长着束束乱发,每束发上都顶着一顶乌纱帽,献给了朱元璋。朱元璋接过画,细品其味,忽然哈哈大笑道:“军师画中有话,乃苦口良药。真可谓人不可无师,无师则愚;国不可无贤,无贤则衰!”原来,刘伯温画的意思是,“官(冠)多法(发)乱!”
刘伯温此举,不但未伤害到朱元璋的面子,不犯龙颜,还道出了谏言:官多法必乱,法乱国必倾,国倾君必亡。画中有话,柔中有刚,是待人处世高明的“说话会拐弯儿”,使听者懂得话外之音,达到预期的目的。
另外,说话会拐弯儿,还体现在巧妙劝说上司改正自己所做出的错误决定,让上司从你拐弯儿话中,自己悟出应该如何去做。
由此可见,即使真理站在我们这边,用最温和的态度对他说“你错了”,对方要接受这样的事实都是困难的。因此,在有必要好心提醒别人错误的时候,就必须运用一些技巧使对方察觉不到“你错了”这三个字。一位人际关系学家对此说:“必须用若无实有的方式教导别人,提醒他不知道的好像是他忘记的或者是一时疏忽造成的错误。”用若无其事或者提建议的方式提醒别人也许会是一种不错的方法。
总之,不要对别人的错误过于敏感,不要执著于所谓正确的意见,不要轻易刺激任何人,这会让你获得更好的沟通效果。
人脉格言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每个人都难免会做出一些不合适的事,这时,即使你已经看破对方的心思,也要把握好分寸,给对方留足面子,最好不要点破。在圈中的交往中,一般应尽量避免触及对方的敏感区,避免使对方当众出丑。
再好的友情也有距离
有句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不要认为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近,关系就越深。有的人认为朋友相交多年,而且整天形影不离,也就百无禁忌了。其实,这种表面很近的距离而且很牢靠的关系其实是很危险的,就像走钢丝一样,不跌便罢,一跌下去,那将会是粉身碎骨!
人之所以能够从世间的万事万物中感受到和谐之美,全在于他与别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在我们的生活中,一个人的一生总会交到一些朋友,这些朋友中的大多数只能算是普通朋友,剩下的那一小部分才可以称得上是“死党”。但是人们经常也会经历这样的事情:一些“死党”无论先前关系有多好,最后都会失去联系,有些是“缘尽情了”,有的则是因为一些矛盾导致“不欢而散”。
一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死党”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而“死党”一旦散开,特别是那种“不欢而散”,将是人生的一种莫大的损失。因此专家强调,好朋友需要“保持距离”,那样,朋友之间的交往才能长久而稳固。
据《世说新语》载,山涛和嵇康、阮籍见了一面,彼此就意气相投成了好友,后来他们被世人列入了竹林七贤之中。山涛要升迁时,推荐好友嵇康来洛阳接任吏部尚书一职,嵇康不但不领情,还为此写了一篇《与山巨源(山涛字巨源)绝交书》,批评山涛枉为朋友,竟不能明识自己的志愿,列举种种不出仕的理由,并称自己“志气所托,不可夺也”,最后宣称与山涛“以为别”——断交了!
这篇书信一流传开,嵇康的名声更加响亮了,山涛却名声扫地。然而,山涛却不恼不怒,两个人虽然不再见面,但依然互相关注着对方的境遇。
后来,嵇康因为触怒了权贵,被下狱处死。临死前,嵇康对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矣”,还是把自己的孩子托付给了山涛,可见二人的友情是何等的深厚。嵇康被杀后,山涛对他十岁的儿子嵇绍照顾有加。在嵇绍成年后,山涛举荐他担任了秘书丞,“鹤立鸡群”的嵇绍就这样出仕了。后来,嵇绍也成了一个名垂青史的忠臣义士。
人与人之间之所以会产生“一见如故”“相见恨晚”的特殊感觉,之所以会有“死党”和“知己”的产生,就是因为交际双方被彼此的气质所吸引,从而在这个基础上成为好朋友。但交际双方再怎么相互吸引,他们在某些方面还是会有些差异的,毕竟交际双方来自不同的环境,接受的是不同的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等这些主观因素也是不可能完全相同的。当交际双方的“蜜月期”过去后,就会无可避免地产生一些摩擦,刚开始时交际双方可能会尊重对方,但是慢慢地就变成了容忍对方,一直到最后就会成为要求对方!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要求时,交际个体就会开始背后挑剔、批评,严重的话,好不容易得到的友谊就会被破坏。
张默和一个新来的同事成了朋友,因为彼此很谈得来,爱好也很相似,于是两人相处很密切。但是后来因为这位新同事的生活习惯非常随意,总是不注意办公室内的卫生状况,张默就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于是慢慢地他们之间产生了罅隙,并逐渐断绝了来往。
朋友之间的距离,是有些话可以听得见、有些话却听不见的距离。有的人认为朋友之间是无话不说的,实际上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朋友之间,有些话是根本不可以说的,有些话是不可以直接说的。朋友之间一旦到了“无话不说”的地步,距离“无话可说”也就不远了。
俗话说,距离产生美,对于友谊来说,距离产生的是信任、理解和包容,为了让我们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为了让我们的友情经久不衰,还是保持一定的距离吧。
人脉格言
人之所以能够从世间的万事万物中感受到和谐之美,全在于他与别人之间保持适当的距离。
得饶人处且饶人
如果有人侵犯了你的利益,让你去原谅他,你会怎么办?一般人的选择可能都会对侵犯他的朋友耿耿于怀,记恨在心,可是有的人则会彻彻底底原谅对方。
一次,林肯总统遇到某议员。该议员批评林肯总统对敌人的态度:“你为什么要试图跟他们做朋友呢?你应该去消灭他们。”
但林肯却温和地说:“如果他们都变成了我们的朋友,那不就等于我们消灭了那些潜在的敌人吗?”
这种高深的策略在交际中发挥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不可不引起我们的重视,当我们碰到反对自己的对手或者和自己暗自竞争的对手时,我们切莫动怒、把时间与精力花在考虑如何“击败”对手或者用某种优势压倒对方上,不管怎么样,这样只会使怨气越积越深。我们应该寻找机会接近对方,使对方成为自己的朋友,这比摩拳擦掌、明枪暗箭般地斗下去要好得多,也就是《孙子兵法》上提到的“不战而屈人之兵”。
俗话说,勺子没有不碰锅沿儿的。当你因为一些小事,与自己的朋友发生矛盾了,不管你正确与否,你是否想到过去化解这些恩怨?既然矛盾已经产生了,就不要逃避,勇敢地正视它,拿出自己的勇气和曾经是“敌对一方”的他冰释前嫌。不要觉得自己会丢面子,放不下架子,只有自己主动才能赢得先机,才能让对方在心理上处于劣势,这样,你的诚意他一定会接受。
在罗斯福出访非洲回来的宴会上,看见许多不相识的人,这些不相识的人都是美国政界名流、贵族名门、金融巨头,他们即使对罗斯福也并不显得存有太多的善意。
但罗斯福很快想出靠近他们的对策来。他通过身边的助手,了解到这些陌生人中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等大概情况。于是,罗斯福就去和那些人逐个寒喧,并跟他们谈及他们最喜欢听的事情和他们的事业,结果许多人对罗斯福的看法都大为改观。
为了获得陌生人的肯定,罗斯福不厌其烦地打听他们的情形。这样,他的谈话材料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使他们感觉到总统对他们非常重视,从而对他产生良好的印象。
在会见每个人时,关于这个人的一切情形,罗斯福都打听好了,特别是对每一个人的优点,罗斯福总是在适当的时机给以赞赏,这样每个人都觉得被重视了。
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是能把许多不认识的人变成新朋友。人与人之间不会完全相同,这种不同最明显的差异常常会体现在一个人的爱好中,并通过行为、习惯、意见等表现出来。我们在接触不同的人时,要注意并尽力把他们与自己融合在一起。
而且,时下社会的竞争情形越来越严峻,只有心理上能够承受足够压力的人,才可以给自己找回一席立足之地。
因为一个心理上成熟而健康的人,经得起合作的磨炼,也经得起竞争的考验。他是深明大义的合作者,也是光明正大的竞争者。竞争是要分输赢的,参加竞争就是为了胜过自己的竞争对手。在竞争中以“我胜你败”为标准,这和我们与搭档和朋友相处以“双赢无败”为目标并不发生冲突。作为竞争对手,我立志要“胜过”你;作为搭档和朋友,我绝不“坑害”你——这就是对待竞争的强健而又豁达的心态,也是新型“化干戈为玉帛”的典范。
“化敌为友”,除了自己要放下架子、心态平和外,技巧也是不可缺少的。
1.抓住对方的性格特征,以求对症下药
比如《孙子兵法》中就提出了“怒而挠之”和“卑而骄之”等各种不同的出奇制胜之术。
“怒而挠之”就是如果你的对手脾气暴躁,就故意挑逗、欺侮使之发怒,使之情绪受到波动,不能理智地分析问题,以致破绽百出,如此一来,要打败敌方就容易多了。“卑而骄之”则是遇上了力量强大且自高自大、狂妄自大者,便可对症下药,用逢迎的言辞和有点价值的礼物麻痹对方,表示自己的唯唯诺诺,对他的矫情推波助澜,等到他狂妄之极,忘乎所以时产生麻痹轻敌情绪时,再出其不意,给予有力反击。
2.充分表现你需要对方的帮助
这一点是很重要的,它能在最大限度上调动起对方的积极性。当然,你是否真的需要他的帮助,只有你自己知道。尽量抬高对方的自尊,对方一高兴,就可以避免把谈话激化,尽可能减少或消除以往的敌对情绪。你可以提到自己工作中的几个方面需要你的同事提供意见或指导。如果你要把这些方面进一步加以明确,你的同事大概也不会反对。
3.对威胁置之不理
有时,我们会听到别人恐吓的问题:“你以为你是谁?”“你们那所高级学校难道没教你什么东西吗?”“你从来没听过什么叫应急计划吗?”这些问题以及它们那些数不过来的变种,根本就不是询问什么信息,它们只是为了使你失去平和的心态。不要带着感情色彩去回答他们,干脆就不要回答它们。索性假装它们压根就没从对方的嘴里吐出来,你只管回到你的主题:“你感受到了什么而非它是什么?你计划做什么,以及你希望怎样做?”这样,你不给对方向你破口大骂的机会,就有可能减少他对这一类恐吓性问题的依赖。
4.敢于承认错误
不要总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以为这样别人就会看不起自己。其实,真正有能力的人是勇于承认自己的不对之处的。所谓的“知耻近乎勇”正是这个意思。
人脉格言
“若想在困难时得到援助,就应在平时宽以待人”。包容接纳、团结更多的人,在顺利的时候共同奋斗,在困难的时候患难与共,进而为自己增加成功的能量,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反之,则会使大家疏远他,在其成功的道路上,人为地增加了阻力。
击退害羞心理
提到“害羞”,我们眼前可能会跳出一个女子以袖遮面、欲露还遮的可爱形象。这里的害羞真是风情万种。可是,结交人脉,我们拒绝“害羞”,而且要把“害羞”打入“死牢”!因为作为一个人脉的渴望者,我们充当的是一个追求者的身份,追求者当然要主动、积极!只有这样,你才能追到自己心仪的对象!
对一个已经步入社会的人来说,拘谨的性格是最要不得的。
要解决这一问题并不难,首先你要问一问自己,为什么你跟自己的父母或者老朋友谈话不会感到有任何困难呢,这是因为你跟他们非常熟悉。对自己已经相当熟悉的人,你感到很自然,而一旦面对陌生人就大不一样了。原因何在呢?因为你对陌生人一无所知,特别是进入一个陌生的群体,你就可能会浑身不自在,甚至有惧怕的心理。所以,要想在跟陌生人聊天或者谈生意时毫不拘谨,关键就在于要先把陌生人变成自己的老朋友。
所以,在你决定和某个陌生人谈话时,一定要主动介绍自己,这样人家就会乐于跟你聊天,你就把握好了一次机会。你还可以从工作入手,对方的或是自己的,随着交谈的深入你可以涉及其他的话题,但话题的选择一定要双方都感兴趣。
如果遇到那种比你更羞怯的人,你应该首先跟他先谈些无关紧要的事,让他心情放松,以激起他谈话的兴趣。话题的选择要尽量小心,容易引起争论的问题能免则免。同时呢,你要特别留心对方的眼神和小动作,一旦有淡漠、厌恶的表情,应立即转换话题。
不管哪种方法,都需要你变得大胆起来!如果你都不好意思与人交谈,那么你还如何将自己推销出去呢?所以,即使是最文静的人,如果他要将自己推销出去的话,那么最终他出师时也必是一个能说会道的、跟陌生人交谈脸不发红心不跳的人。
卡尔杜奇指出,害羞的人倾向于在一个有限的社交范围内活动,他们喜欢在一个固定的小圈子里交往,反复做着同样的事情。他们故步自封,拒绝去扩展新的社交领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一个人的发展。
如果一个人没有起码的社交能力,那么就可能在生活和心理上渐渐脱离社会,这是很可悲的。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一定要杜绝自己的害羞心理。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克服自己的害羞心理呢?可以试试以下方法。
1.自信起来,明白你并非一无是处
我们可以注意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自信的人几乎不害羞,害羞的人往往是不自信的。所以要克服害羞心理,你就得自信,永远不要无缘无故把自己说得一无是处。人人都有缺点,也有优点,你一定也有自己的长处。一个人首先要正确、全面地认识自己,要敢于认可自己、肯定自己。想一想你曾经做过的成功的事情,自信是很容易找到的。
2.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同时避免劣势
如果你确实发现不了自己身上有哪些优点、哪些缺点,你可以问一下自己最要好的朋友,在他们的倾心帮助下,你一定能将自己的优劣势全部发掘出来。找到以后,然后静下心来评价一下自己的哪个优点还没发挥,要怎么去发挥;还有哪些缺点是可以忽略不计的,哪些缺点是你必须像垃圾一样丢进垃圾桶的。这样,清晰地认识到自我,你就不会全盘否定自己。
3.请不要躲在一个小角落里,要站在最惹人注意的地方
王宝强的成功史相信大家绝不陌生,当他还是一个毫不起眼的群众演员时,他就故意站在最引人注意的地方,让那些大牌人物看到自己,他没有像一个普通的群众演员那样害羞胆怯。所以,请不要再刻意躲避到一个无人注意小角落里,站在更多人面前,你的耀眼光环才更容易被人发现。
4.有什么话大声地喊出来
害羞的人常常底气不足,与人说话的时候唯唯诺诺,不置可否。请改变这种情况,下次与人谈话时,如果你确实有想说的,请大声说出来,让对方听清你要讲的是什么。将憋在心里的话大声喊出来,你就找到说话的底气了。
5.直视对方
与别人交谈的时候,要直视对方的眼睛,这样证明你在用心倾听对方的谈话,这也是一种表达尊重的方式。同时,直视对方也是挑战自己,培养与人交际能力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小方法。
6.请将你的话再重复一遍,别人不会置之不理的
有些害羞的人,在“勇敢”地说出某句话后,旁边的人可能没有听清,所以没做回应。害羞的人却以为自己的话别人不感兴趣,所以再次缄口,好像从没说过什么话似的。请杜绝这种心理,将你的话再重复一遍,别人不会置之不理的。
7.请将自己的话说完
有些本性害羞的人在讲话的时候,突然被人打断了。而后,他也不好意思再继续自己的谈话。“半截话”的问题,请千万杜绝,你应该找个机会,将自己的话表达完整,因为可能在场的人对你的谈话很感兴趣,他们正等着下文呢!
人脉格言
害羞,是成功的大忌。千万不要让“害羞”成为阻拦你交际的绊脚石,这种绊脚石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可恶之极的东西了!因为害羞的人在跟陌生人交谈时,常会感到拘谨而畏首畏尾、言不由衷,这是一种对陌生环境、陌生人群的恐惧心理。这种心理虽然称不上是病,但却是一种障碍,很多人因为“不好意思”从而丧失了绝好的机会,丧失了功成名就的绝佳机遇。
留心忌讳,每个人都有“禁区”
古往今来,忌讳就一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意识。所谓“忌讳”因人而异,因地而异。有人讳言“死”,有人讳言称呼自己长辈的名字,有人忌讳谐音,正在得意的人忌讳说到失意的事情……要想沟通顺利,那么在人际沟通中,你就不得不对对方的忌讳引起重视。如果在沟通中不小心碰到了对方最不愿被提起的事情,将会非常不利于我们的沟通,甚至还会因此和他人结下怨恨。
赵经理和沙经理很要好,志趣相投,开玩笑习惯了,嘻笑怒骂无所不说,私下里没有保留的余地,互相了解至深,甚至对方的忌讳也是酒后茶余的谈资。在一次宴会上,赵经理喝得有点晕乎,为了表达对沙经理的曲折经历和能力的敬佩,他举起酒杯倡议说:“我提议大家共同为沙经理的成功干杯!总结沙经理的曲折历程,我得出一个结论,凡是成大事的人,必须具备三证!”有人高声问:“哪三证?”赵经理提了提嗓门答道:“第一是大学毕业证;第二是监狱释放证;第三是老婆离婚证!”话音刚落,众人哗然,沙经理硬撑着喝下了那杯苦涩的酒。
这“三证”中的两证无疑是沙经理的忌讳,他不想让更多的人知道,也不想让人们议论,所以表面上假装若无其事的样子,内心却是充满了悲愤和凄凉。这个故事就警示我们,在称赞与自己的关系很熟很好的人时,如果是当着其他人的面,千万不要冒犯他的忌讳。毕竟,每个人都希望给自己保留一块私地,保留一份尊严。请尊重朋友的忌讳,不要开那些残酷的玩笑。
每个人都有其特殊的忌讳,在与他们进行沟通时你就需要事先了解清楚。比如,对方的父母已离,你如果不知底细,任意闲谈,在对方面前谈论其他人的父母早已离婚,说某某是个私生子……虽然你说的都是与对方不相干的人和事,但是在对方听来,却并不是这么认为,他会认为你在指桑骂槐,揭他的老底。即使他不便立即发火,但内心却是很难受的,对你的忿恨不问便知。
留心对方的忌讳,在交际上原是一件小事,在彼此之间的交际上却是一件大事。你生活在这个社会中,冤家越少越好,如果口里说话不慎而结了冤家,那是最不值得的。也许你花了多年心血建立起来的友谊,被随口而出的一句话给毁了,确实非常的可惜。这就要求我们在人际沟通中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必须了解对方。既要了解对方的长处,也要了解对方的不足,这样才能在沟通中做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因为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个性和习惯,有自己的需求和忌讳,如果你对沟通对象的优缺点一无所知,那么沟通的时候就难免会踏进对方的“雷区”,给沟通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第二,要善于扬善弃恶。在与人相处时,要多多讨论正面性质的话题,回避负面性质的话题。有谁希望谈论到自己不光彩的一面呢?在沟通中,拿别人不光彩的问题来做文章,即便没有触犯到对方的忌讳,但是也显露出你这个人的人品和道德,更何况忌讳往往就隐藏在这些负面的话题中。因此,回避负面的话题对谁都是有好处的。
与人交谈时,要尽量避免正面谈论对方的忌讳,即便是为了特殊的需要或者大局而必须指出对方的缺点,也要讲究正确的方法、策略。否则不仅达不到既定目的,还很可能引火上身。
明太祖朱元璋打下了天下做了皇帝,曾经和朱元璋一起讨过饭的两个伙伴听了高兴得不得了,他们决定前往京城会会这位当年的伙伴也好沾点光。
其中一位朋友比较有学问,他对朱元璋说:“我主万岁!当年微臣随驾扫荡芦州府,打破罐州城。汤元帅在逃,拿住豆将军,红孩子当兵,多亏菜将军。”此话很中听,又勾起了朱元璋以前的回忆,于是朱元璋下令奖赏了这个伙伴。
另一位朋友听说此事也兴冲冲地跑来京城,一进金銮殿他就指手画脚地说道:“我主万岁!你不记得吗?那时候咱俩都给人家放牛,有一次我们在芦苇荡里,把偷来的豆子放在瓦罐里煮着吃,还没等煮熟,大家就抢着吃,把罐子都打破了,撒下一地的豆子,汤都泼在泥地里。你只顾从地下抓豆子吃,结果把红草根卡在喉咙里,还是我出的主意,叫你用一把青菜吞下,才把那红草带下肚子里。”朱元璋一听,脸上一阵红一阵白,气他在众多大臣面前竟然揭他的短,于是下令把他拖出去斩了。
后面的那位穷朋友说话不得当,触犯了朱元璋的忌讳,尤其是在群臣面前揭短,也难怪会葬送了自己的性命。无论是谁,口无遮拦地说话都是要不得的。即便当时没有危险,但是给对方结下怨恨,终究是没有好处的。
一般来说,在沟通中除了需要注意到上面所提到的两点外,还有些话题是不宜讨论的。一是不要询问对方的工资收入、财产情况、个人履历、服饰价格等私人生活问题。这类问题一般都是多数人都忌讳谈论的话题,如果你一味地提问,就是对别人的不尊重,侵犯了对方的隐私权,这种失礼的行为是缺乏教养的表现,会自讨没趣。二是不要询问女性的年龄、是否婚配。现代职业女性对于年龄和婚姻问题十分敏感,认为这是个人隐私。在与女性沟通时,切莫用“太太”一词称呼对方,也不要谈论她们的体型肥胖,以免伤害到对方的自尊心。
如果谈话中,一旦对方表示不愿回答你的问题时,就不要再继续追问,赶快转移话题。如果已经引起对方的反感要立即道歉,以免给自己日后造成不必要的麻烦。
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设身处地地为对方着想,不要由着自己的性子和习惯说话,这样才能和和气气、皆大欢喜,切莫走错路、踩到雷。
人脉格言
要懂得运用距离效应。每个人都希望拥有自己的一片小天地,朋友之间过于随便,就容易侵入这片禁区,从而引起隔阂冲突。
远离谣言,不做令人讨厌的“小喇叭”
人和人之间的沟通,即使面对面谈话,也会出现双方对某个问题理解上的偏差,更何况完全是从另外的人那里听来的,或者是自己只凭一点儿表面现象作的所谓的推断。事情本身的真实性就值得怀疑,而且还会在传递的过程中造成信息的缺失,使得听者接受的信息已经和事情的本来面目相差很大了。这就是散布谣言给人们带来伤害的原因。
最有力证明这一点的是中国历史上“穿井得一人”的故事。
春秋时代的宋国,地处中原腹地,缺少江河湖泽,而且干旱少雨。农民种植的作物,主要靠井水浇灌。
当时有一户姓丁的农家,种了一些旱地。因为他家的地里没有水井,浇起地来全靠马拉驴驮,从很远的河汊取水,所以经常要派一个人住在地头用茅草搭的窝棚里,一天到晚专门干这种提水、运水和浇地的农活。日子一久,凡是在这家住过庄稼地、成天取水浇地的人都感到有些劳累和厌倦。
丁氏与家人商议之后,决定打一口水井来解决这个困扰他们多年的灌溉难题。一家人起早贪黑,辛辛苦苦干了半个多月才把水井打成。当丁氏从井里提起第一桶水时,他全家人欢天喜地,高兴得合不上嘴。从此以后,他们家再也用不着总是派一个人风餐露宿、为运水浇地而劳苦奔波了。丁氏逢人便说:“我家里打了一口井,还得了一个人力哩!”
然而谁也没有留意是谁把丁氏打井的事掐头去尾地传了出去,最后有人说:“丁家在打井的时候从地底下挖出了一个人!”以致一个小小的宋国被这耸人听闻的谣传搞得沸沸扬扬,连宋王也被惊动了。宋王想:“假如真是从地底下挖出来了一个活人,那不是神仙便是妖精。非打听个水落石出才行。”为了查明事实真相,宋王特地派人去问丁氏。丁氏回答说:“我家打的那口井给浇地带来了很大方便。过去总要派一个人常年在外搞农田灌溉,现在可以不用了,从此家里多了一个干活的人手,但这个人并不是从井里挖出来的。”
这个故事寓意很明显地告诉我们,不要相信从别人嘴里传达出的另一个人的信息,同时也在劝诫我们,与人沟通时不要四处散播毫无根据的话,否则就真的是在散播谣言了。所谓散布谣言,就是说别人的闲话,即“到处闲扯,传播一些无聊的,特别是涉及他人隐私的谎言”,换句话说,就是背后对他人品头论足。
一个人说另一个人的闲话,或多或少都有一定隐私目的,或者是为了发泄心中的不满,或者是为了满足他的某种阴暗、狭隘的心理。他们或透露一些别人的隐私,或影射一下别人的人格,不管是直接散布,还是委婉传播,不管是添油加醋,还是扬沙子泼凉水,都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亵渎、一种践踏,不利于人与人之间的团结合作,更不利于彼此之间的和睦相处。这是沟通中最为忌讳的事情之一。
一些无聊空虚和无所事事的人,听到那些琐碎的、无关自己痛痒又涉及别人隐私的话,就会一传再传,而且添油加醋,使整个事件严重起来。可见,谣言是一种非常可怕的东西,它就像瘟疫一样很容易扩散开来,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麻烦。
《战国策》上讲过这样一段故事,有一次,孔子的弟子曾参告别了老母,离开家乡,到费国去。不久,费国有个和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听到这个消息,也没有弄清情况,就去告诉曾子的母亲:“听说你的儿子在费国杀死人了。”这时,曾参的母亲正在织布,听了这个消息,头也不抬地回答说:“我的儿子是绝不会杀人的!”她照样安心地坐着织布。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说:“曾参杀人了!”曾参的母亲仍不理睬,还是织她的布。过了不久又跑来一个人,同样地说:“曾参杀人了!”听了第三个人的报告,曾参的母亲害怕了,立即丢下手中的梭子,急急忙忙地跳墙跑了。
古语说,“众口铄金”,“三人成虎”。面对谣言一次又一次的攻击,连曾母这样深明大义的人都相信它是事实了,更何况像我们一样的凡大俗子呢!可见谣言的杀伤力。爱散布谣言的人,在其所处的社交圈中,是绝不会漏过一个人的,不管别人说什么、做什么,他都能自成一体地创造一些情节、事端。他可能让无辜的人恐慌,甚至陷入深深的苦恼中,相信每个人都对他深恶痛绝。
人脉格言
沟通是为了传递信息,这种传递是相互的。而那些让人讨厌的“小喇叭”——散布谣言者们,显然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只是单方面传递了并不真实的信息,而致使双方无法建立正常的沟通和人际交往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