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说,“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在物质极大丰富的今天,礼物的意义在于加固沟通的桥梁,表达的感谢之情要重于礼物本身。当然,并不是说轻微的薄礼必显情意,贵重的厚礼一定是为了功利,关键看礼品是否真正成为心灵的媒介、情谊的象征。“礼轻情意重”的另一层含义就是礼轻、礼重都是相对的,再贵重的礼品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意相比都是轻微的。
礼物赠送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的事,人们大多愿意做,而雪中送炭的事却不见得多少人去做。
其实,锦上添花和雪中送炭都是给别人的一种帮助。可是究竟哪个更让人铭记于心呢?这就应该从受助者那里寻求答案了。
假设这样一个场景:冬天,天下大雪,你却只有一件薄毛衣可以取暖,看着大片大片的雪花被怒号的北风吹进破茅草屋。你冻得瑟瑟发抖,可是连一块木炭都没有。正在你孤立无助的时候,门吱呀地响了,一个人浑身上下都是雪,他给你带来一大袋子木炭,一袋可以温暖生命的木炭!你的内心会做何感想呢?
人在困厄消沉中,有人向他伸出的援助之手,可以使人产生长久的感恩之情。人对金钱的标准,往往也因状况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因此会送礼的人更懂得“雪中送炭”远比“锦上添花”更有意义。
雪中送炭,对于你来说付出的也许并不多,但是能在关键时刻帮别人一把,别人也会对你心存感激。对于一个身陷困境的穷人,一枚铜板的帮助可能会使他握着这枚铜板解一下极度的饥饿和困苦,或许还能干番事业,闯出自己富有的天下。
三国争霸之前,周瑜并不得意。他曾在军阀袁术部下为官,被袁术任命当过小小的居巢长,一个小县的县令罢了。
这时候地方上发生了饥荒,年成既坏,兵乱间又损失不少,粮食问题日渐严峻起来。居巢的百姓没有粮食吃,就吃树皮、草根,活活饿死了不少人,军队也饿得失去了战斗力。周瑜作为父母官,看到这悲惨情形急得心慌意乱,不知如何是好。
有人献计,说附近有个乐善好施的财主鲁肃,他家素来富裕,想必囤积了不少粮食,不如去问他借。
周瑜带上人马登门拜访鲁肃,刚刚寒暄完,周瑜就直接说:“不瞒老兄,小弟此次造访,是想借点粮食。”
鲁肃一看周瑜丰神俊朗,显而易见是个才子,日后必成大器。他根本不在乎周瑜现在只是个小小的居巢长,哈哈大笑说:“此乃区区小事,我答应就是。”
鲁肃亲自带周瑜去查看粮仓,这时鲁家存有两仓粮食,鲁肃痛快地说:“也别提什么借不借的,我把其中一仓送与你好了。”周瑜及其手下一听他如此慷慨大方,都愣住了。要知道,在饥馑之年,粮食就是生命啊!周瑜被鲁肃的言行深深感动了,两人当下就交上了朋友。
后来周瑜发达了,当上了将军,他牢记鲁肃的恩德,将他推荐给孙权,鲁肃终于得到了干事业的机会。
在别人最需要帮助时,你出现在他面前,并给他以帮助和鼓励,不仅会获得对方的感激之情,也会树立起你重情意的良好形象。比如,当亲朋好友或者亲属去世,应及时备礼以示哀悼;朋友家碰上意外之灾,你及时去看望他们,即便送上一份薄礼,但礼轻情意重,它会使你和朋友之间的感情更加深厚;同学或朋友的孩子要高考,给他送去一些必要的资料,能让你们的关系更加亲近。
人脉格言
人对雪中送炭之人总是怀有特殊的好感。“患难见真情”,关键时刻拉人一把,别人会铭记在心。送礼,有时候不在于数量的多少,而在于别人是否需要。对于沙漠中干渴的人来说,一袋黄金不如一罐泉水,而他会从心底里感激你。
慎选礼物,避免尴尬
自古讲究礼尚往来,所谓“礼多人不怪”。各国领导人之间互赠礼品,更是必不可少的外交礼仪。奥巴马看似是很有魅力的一位总统,却曾因为不懂送礼的礼节而选择了不合时宜的礼物,备受西方媒体的诟病。
奥巴马在奥普拉的访谈节目中半开玩笑地说:“我送出去的东西总是比收到的要好。”话音刚落,第一夫人米歇尔就迅速回击:“不可能,我去年就送给你一份好礼。”估计英国首相布朗看到这段访谈,他的反应肯定会和米歇尔如出一辙。
2009年3月初,英国首相布朗在奥巴马上任以来首次访问美国。领导人见面,互赠礼物是免不了的。布朗的礼物是精心准备的,充满了象征意义,以强调英美之间的传统友谊。那是一个笔筒,和奥巴马总统椭圆形办公室里那张名为“坚毅桌”的书桌相配。这张书桌在白宫已有129年历史,是用19世纪英国皇家海军“坚毅”号军舰的船身木材打造而成,并于1880年由维多利亚女王赠送给当时的美国总统海斯。肯尼迪入主白宫后,特意把它找到放回椭圆形办公室,之后历届总统都沿用这张书桌。
布朗送给奥巴马的这只笔筒取材于英国皇家海军“塘鹅”号军舰的船身木材,而“塘鹅”号和“坚毅”号是姊妹舰。此外,布朗还送给奥巴马一套第一版七卷本的《丘吉尔传》,这些礼物的挑选可谓煞费苦心。
相比之下,奥巴马回赠布朗的却是25盘好莱坞大片影碟,包括《星球大战》《公民凯恩》《教父》《愤怒的公牛》等,甚至还有《精神病患者》。这让英国媒体先是目瞪口呆,继而怒火中烧,把嬉笑怒骂、冷嘲热讽等看家本领发挥到了极致。可以说用“礼物门”来形容奥巴马那次外交失误都不为过。姑且不说这些影碟在英国任何一家店都能买到,由于美国和欧洲的视频制式有差异,全欧洲的DVD机都无法播放奥巴马的“好礼”。难道还有比这更雷人的礼物吗?
这些礼物也成为英国百姓的笑柄。有网民说:“这和背回家一口袋袜子有什么区别呢。”英国媒体刻薄地说:“布朗首相已经失去了一只眼睛的视力,这下不必用仅有的视力去劳神费力地看《2001太空漫游》了。”
《伦敦时报》指出,更令人觉得“耻辱”的是,米歇尔·奥巴马送给布朗两个儿子的礼物——美国总统专用直升机“海军一号”塑料模型,同样不经思考,没有品位。这家报纸说:“这礼物绝对是最后一分钟在白宫礼品店里顺手抓的。”而布朗夫人萨拉·布朗送给奥巴马两个女儿的礼物是从英国品牌TopShop精心挑选的衣服加上配套的项链,还有一套英国儿童作家的书籍。《每日邮报》称,这是精心准备的可爱礼物。于是,英国媒体哭笑不得地感叹道:“奥巴马夫妇的礼物明显是在对布朗夫妇说,谢谢你们来串门儿;而对于布朗的儿子们而言,父母此次美国之行给他们留下的印象是‘爸爸妈妈去看美国总统了,给我们带回来的只有破塑料飞机’。”
上任之初的“礼品门”着实让奥巴马政府非常尴尬。据报道,布朗在返回英国的飞机上接到了奥巴马的电话,奥巴马在电话中委婉地表达了歉意。一些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官员也承认这太不合乎礼仪了。奥巴马的助手只得向英国方面解释称:“总统整日劳心于经济复苏而没休息好。”
美国媒体认为,不少美国总统和第一夫人就任之初在外交礼仪上都要补课,比如2006年布什参加八国集团峰会期间为德国女总理默克尔提供肩颈“闪电按摩”,因“总统咸猪手”贻笑大方;1999年当时的“第一夫人”希拉里与阿拉法特遗孀苏哈的拥吻让她被诟病了一年。如今,奥巴马的“送礼课”也没有过关,他需要在挫折中不断学习。
2009年3月底,奥巴马接待了到访的澳大利亚时任总理陆克文,并送给他一张罕见的美国国歌《星条旗永不落》当年的原版乐谱,十分用心。到9月份奥巴马夫妇迎接20国集团领导人和夫人参加匹兹堡金融峰会时,他们送礼的艺术已经显得轻车熟路。米歇尔给各位“第一夫人”准备的是仿照林肯夫妇当年用过的茶具制作的精美瓷器,盘底有美国国花玫瑰图案;另一件是特制的手工水晶蜂蜜罐,上面印有米歇尔的签名,里面装着白宫自产的蜂蜜。美国媒体评价道,这礼物即便缺乏新意但也绝不会出错。
由此可见,送礼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礼物选择的合适与否将会直接引发两人乃至两国之间关系的恶化。
人脉格言
送礼,关键是一个“送”字。这是整个礼物馈赠的最后一环,送得好,方法得当,会皆大欢喜,境界全出;送得不好,受礼者不愿接受,或严词拒绝,或婉言推却,或事后退回,都只会令送礼者十分尴尬,弄得钱已花,情未结,当真是赔了夫人又折兵。
选择恰当的语言
俗话说,会说说得人笑,不会说说得人跳。跟人交谈,一不小心,便会让人不高兴,原因多是由于语言不得体造成的。鲁迅先生有《立论》一文说,某家生了孩子,满月抱出来和大家见面。甲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乙说,这孩子将来要作官;丙说,这孩子将来要死的!于是丙遭到大家的叱骂和痛打。丙的话在这特定的场合,是极不应该,极不得体的。他如果不是因为故意,就一定是精神有问题。所以他遭到大家的攻击是在情理之中的,也是必然的。
送礼时也要讲究语言的表达。平和友善、落落大方的动作伴着得体的语言表达,才能使受礼方乐于接受礼物。那种做贼似地悄悄将礼品置于桌下或房间的某个角落,不仅达不到馈赠的目的,甚至会适得其反。
一般来说,在呈上礼物时,送礼者一般应站着,双手把礼品递到主人手中,并说上一句得体的话。
送礼时的寒暄一般应与送礼的目的吻合,如送生日礼物时,说一句“祝你生日快乐”,送结婚礼物时说一句“祝两位百年好合”等,拜年送礼时可说一句“新年发财”。
西方人在送礼时,喜欢向受礼者介绍礼品的独特意义及价值,以表示自己对对方的重视。与西方不同的是,中国人在送礼时喜欢强调自己礼品的微薄,如“区区薄礼,不成敬意,请笑纳”“这是我们的一点小心意,请收下”。其实,此时可以说出自己在礼品上所花的心思,以表示自己的诚意,如“这是我特意为你挑选的”。当然,如果在赠送时以一种近乎骄傲的口吻说“这是很贵重的东西”也不合适。在对所赠送的礼品进行介绍时,应该强调的是自己对受赠一方所怀有的好感与情意,而不是强调礼物的实际价值,否则就落入了重礼而轻义的地步,甚至会让对方觉得你是在炫耀。这样,好端端的情意礼品反被你的一番话给糟蹋了,那岂不冤枉?
受礼者在接受礼品时通常应站着相接,表示尊重对方的礼品和送礼的礼品诚意,并说一些客气或感谢的话,如“您太客气了”“让您破费,真不好意思”,或是简单地说声“谢谢”。切忌收到礼品时,什么也不说,随手放到不起眼的地方,这样会让对方认为你对他不重视、不感兴趣。这是一种失礼的行为,是不尊重他人的表现。
现在,有不少人喜欢当着送礼者的面,表示自己对礼物的喜爱,以此来感谢送礼者。受礼者最不恰当的寒暄,是告诉对方并不需要对方所送的礼品,如“这东西我家里很多,您还去破费”等。
即使当你打开包装,发现礼物是你不喜欢的,也不可用语言表达你不喜欢,因为太过直率会破坏人们对你的印象,更会使送礼者感到尴尬和坐立不安。当某人送了你一套餐具,而这样的物品你已经有三四个了,你还是应该说:“真精美!”
如果你感到收到的礼物品质低劣,就不要在随后的答谢函上加以赞美。你只要简单地答谢送礼者说:“在这个节日里,谢谢您还记得我们。”
当你确实喜欢收下的礼物,你就应该让送礼者知道礼物在你心中所引起的热切之情,这会令他兴奋不已。
在送接礼物的过程中,寒暄、客套的人比较重视礼仪,然而寒暄时如果说话不得体,反倒更加失礼。如有人收下礼物时,顺口问了一句:“这东西很贵吧?”对受礼者来说,这本是一句客套话,然而会使送礼者感到生气、难堪。
因为在你收到礼物时,脱口提及价钱,会令人觉得俗不可耐,仿佛只懂得以金钱来衡量礼物的价值,如此一来,众人对你的评价自然很低。
所以,收到礼物的人只须表示感激或赞美,不应询问价格高低。
一般人是不会拒绝收礼的,除非所送礼物违反了礼貌与规定。出现这种情况时,受礼者应当委婉而又坚决地拒绝收礼,如果送礼者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应当向他暗示一下礼物不妥的原因。
这时,馈赠者不要太勉强,也不要动怒,更不要随口说一些不恰当的话,恶化双方的关系。正确的做法是,送礼者稍作解释或表示歉意后,把礼品带走,然后,分析一下受礼者拒收的原因,之后再采取相应的行动,不失为一种良策。正视拒收,处理得当,照样可以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脉格言
所谓“到什么山说什么话”,指的就是要适应不同的场合,说话用语巧妙自然。这就要求说话人要多角度、多方位地思考,站在不同的立场看问题,也就是所说的换位思考。得体的语言不但能表达送礼者的心意,而且让受礼者受之心安。
一定要尊重受礼者
很多人送礼被拒,总是觉得是因为自己的礼物不合适,要么太轻了,要么太重了,要么就是别人根本不想交你这个朋友,却忘了最关键的一点,那就是送礼首先要让别人感觉到你的尊重。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嗟来之食”的典故,那大概就是最典型的送礼被拒了。
春秋时,齐国闹饥荒,粮食颗粒无收,许多百姓离乡背井逃往他乡。当时有个叫黔敖的富人在饥民来往密集的地方摆上一些食物,一旦有饿肚子的穷人经过,便施舍给他们。一天,有一个饥民从旁走过,由于几天没吃东西,不由朝施舍食物的黔敖看了一眼。黔敖说:“喂!过来,给你饭吃!”那饥民听了,很是生气,说:“我是人,不是动物。我正是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到这个地步。”黔敖也觉得送别人的食物的方式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黔敖施舍的食物,而饿死于路边。
在别人饿肚子的时候,送给别人食物作为礼物,这应该是雪中送炭的事情,很让人感激的。但是因为给予的时候不礼貌、不尊重地赏赐,使得别人不肯接受,也让送礼人蒙羞千年。退一步讲,对方即使接受,也不会感激。因此,送礼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因为它也是我们给予的一部分。
一般来说,送礼的目的分为两种:一是有求于人,二是施惠于人。但不管是哪种,只有对方接受了你的礼物,才能获得预想的效果。礼物送不出去,想要求到的帮助得不到,想要传达的恩情也无从输出,无论如何这都是一种失败。
美国著名的情境剧《二年二班》中,结婚一周年纪念,妻子给丈夫送的是报道他20年前参加过的橄榄球比赛的报纸以及从原产地买来的他最爱的西纳西美食,但是丈夫给妻子送的是一根金色的脱衣舞柱子以及家居脱衣舞的课程券。妻子当然不高兴,她认为这是丈夫不关心她的表现,于是恼了。做丈夫的只好询问妻子的前男友她到底喜欢什么,前男友说的答案是纽约周末时尚派对的门票。于是妻子最后得到一整套最好的门票。丈夫得到了妻子的谅解,最终二人皆大欢喜……
因人因事因地施礼,是社交礼仪的规范之一,对于礼品的选择,也应符合这一规范要求。礼品的选择,要针对不同的受礼对象区别对待。一般说来,对家贫者,以实惠为佳;对富裕者,以精巧为佳;对恋人、爱人、情人,以纪念性为佳;对朋友,以趣味性为佳;对老人,以实用为佳;对孩子,以启智新颖为佳;对外宾,以特色为佳。
送礼前还应了解受礼人的风俗习惯,免得送礼送出麻烦来。有个人去医院看望病人,带去一袋苹果以示慰问,哪知引出了麻烦。正巧那位病人是上海人,上海话的“苹果”跟“病故”二字发音相同。送去苹果岂不是咒人家病故?由于送礼人不了解情况,弄得不欢而散。
所以送礼一定要掌握避免禁忌的原则。例如,中国普遍有“好事成双”的说法,因而凡是大贺大喜之事,所送之礼,均好双忌单。但广东人则忌讳“4”这个偶数,因为在广东话中,“4”听起来就像是“死”,是不吉利的。再有,白色虽有纯洁无瑕之意,但中国人比较忌讳,因为在中国,白色常是大悲之色和贫穷之色。同样,黑色也被视为不吉利、是凶灾之色、哀丧之色。而红色,则是喜庆、祥和、欢庆的象征,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
鉴于此,送礼时,一定要考虑周全,以免节外生枝。对文化素养高的知识分子你送去一幅蹩脚的书画就很没趣。
还有,西方人收到礼品,一定要马上打开,当着送礼人的面欣赏或品尝礼品,并立即向送礼者道谢。而中国人非常含蓄,要直到客人离去才私下查看礼品,否则会引起客人的不快。
人脉格言
送礼是一件令人感到愉快的事,无论从送礼者和受礼者的角度考虑都应如此。所送的礼品是双向的,不能只以送礼者的意志为转移,也不能以自己的喜好而嫌弃对方所送的礼品。一份最好的礼物莫过于你的一颗玲珑心加上独到的品位和多方的兴趣爱好的完美结合了。
保持联络,人走茶不凉
京剧《沙家浜》阿庆嫂有段唱词:“时过沧桑,人走茶凉,望月思乡已是昨日过往;物是人非,唯有泪千行。”人走茶凉,这句话单从字意上说,就是倒了一杯招待客人的热茶,客人走了,没有喝的这杯热茶时间久了也自然凉了。寓意为当你离开原来的地方,你在那个地方的关系也就随即淡化了。无论是在实际生活中,还是在交际场上、生意桌上,“人一走,茶就凉”的现象常常发生。
很多人都以为跳槽后,就可以与原单位道声“拜拜”,一走了之,“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彩”,这样做起来看似洒脱,其实你会无意之中丢失了许多让你今后受益的东西。因为你在一个单位工作过一段时间,可能你所得不多,但与不少的同事毕竟有种亲近感,甚至是好朋友,他们说不定在以后会对你有所帮助,你不妨把他们看做你的人力资源库。人生何处不相逢?职场很小,大家将来还是同行,还会有合作的机会。所以在你跳槽高就时,不妨珍惜这一机缘,而不要丢弃这份宝贵的财富。
与别人建立关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它需要平常的日积月累,需要不断地维护感情。
有一位老人,退休之前曾担任某公司总经理,每逢过年过节,下属都会来看他,礼物、卡片满屋子都是。可是在他退休之后,所收的礼物不过一两件,有时过节连贺卡都收不到一张。以往门庭若市,而这几年却“门前冷落鞍马稀”。可是他以前的一位下属却不像那些人那样势利。正当这位老人心情寂寞无聊的时候,这位下属却经常带着礼物来看望他。老人在任职期间,并不很重视这位职员,可是现在来拜访的却正是他,老人不禁感动得热泪盈眶。
过了两年后,这位老人被原来公司聘为特级顾问,他很自然地就重用提拔这位职员。不仅如此,老人还在工作方面给予他很多的支持和帮助,这使得他在公司获得了很大的发展。
从经营人脉的角度来说,“人一走,茶就凉”的人,绝对算不上是一个成功者,真正的成功者应该做到“人走茶不凉”。由此可见,求人办事送礼最好要送在平时。怀着“急时抱佛脚”的想法,就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因为没有人愿意去帮助一个势利的人。
如果说当你与别人分离之后,从来就没有联系过,别说请人家帮忙办事了,可能他连你姓甚名谁都记不起来了。认识到这些,就要与过去的同事、老同学经常保持联络,加深彼此之间的感情。“有空去坐坐”,带份礼最好不过,对方心里很高兴,证明他在你心中很重要,你常想着他。这样在必要的时候才能得到他们的帮助。
人脉格言
平时多烧香,急时有人帮。维护人脉关系,功在平时。“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人与人之间,要常走动,关系才不会断。
百试不爽的送礼方法
只有巧妙掌握送礼的技巧,才能把整个送礼的过程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所以,学习一些送礼的技巧,非常有必要。下面是一些常见的,也是比较有效的送礼技巧。
1.借花献佛
如果你送土特产品,可以说是老家来人捎来的,分一些给对方尝尝鲜,东西不多,自己又没花钱,不是特意买的,请他收下。一般来说受礼者那种因害怕你目的性太强的拒礼心态可望缓和,会收下你的礼物。
2.暗渡陈仓
如果你送的是酒一类的东西,不妨假借说是别人送你两瓶酒,来和对方对饮共酌,这样喝一瓶送一瓶,礼送了,关系也近了,还不露痕迹,岂不妙哉?
3.烘云托月
有时你想送礼给人而对方却又与你八竿子拉不上关系,或者说你与对方曾有过节,不便直接去送,你不妨选送礼者的生诞婚日,邀上几位熟人同去送礼祝贺,那样受礼者便不好拒收了。当事后他知道这个主意是你出的时,必然改变对你的看法,借助大家的力量达到送礼联谊的目的,实为上策。
4.先说是借
你若送的是物,不妨说,这东西我家撂着也是撂着,让他拿去先用,日后买了再还;如送的是钱,可以说拿些先花,以后有了再还。只要你不催着要他还,天长日久也变成送了,这样也可减少受礼者的心理负担,你送礼的目的就达到了。
5.借机生蛋
一位下属受上司恩惠颇多,一直想回报,但苦无机会,一天,他偶然发现上司红木镜框中镶的字画感觉是一幅拓片,跟家里雅致的陈设不太协调,正好,他的叔父是全国小有名气的书法家,手头还有他赠送的字画。他马上把字画拿来,主动放到镜框里,上司不但没有反对,反而十分喜爱,送礼的目的终于达到了。有时,不能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也是良策。
6.借路搭桥
你可以在送礼的时候对受礼者说是以出厂价、批发价、优惠价买下的,象征性地向受礼者收一些费用,收到的效果与送礼一般无二。受礼者因交了钱,收东西时心安理得,毫无顾虑。
7.欲擒故纵
一个人送礼从未遭到对方的拒绝。对此,他透露的秘诀是,首先故意请对方帮个小忙,然后堂而皇之地说:“谢谢你的帮助,这是我衷心的感谢。”这样一来,他就能顺利地把礼物送给对方了。这种方法很有意思,它和《孙子兵法》中的“欲擒故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人脉格言
送礼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自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送给谁、送什么、怎么送都很有讲究,绝对不能瞎送、胡送、滥送。只有巧妙掌握送礼的技巧,用一颗诚挚的心去思考,才能给整个送礼的过程画上一个漂亮的句号。
礼物赠送的十戒律
经过前面的讲述,相信大家对礼物的重要性又有了更高层次的了解,但送礼并非是想送什么就送什么,因此很多人总在送礼这个问题上犯难。其实,从送什么样的礼物到怎样送出去都是有规律可循的。经过专业人士精心的总结,大致有十个方面的问题在赠送礼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一、注重情意。真诚的情感是送礼的关键,即使是平常之物也如雪中送炭,礼轻情意重。赠送的礼品是情意的载体而不仅是商品,商品的价值可以反映在价格上,而情意却是无价,所以,要选择你自己也希望接受的礼物。如果你送的礼物连自己都不喜欢,人家怎么会喜欢呢?
二、要了解对方的喜好。一个真正懂礼节的人应该明白,交往应该以对方为中心,在交往时换位思考,赠送对方的礼品应该是对方所需要的、喜欢的,而不是自己一厢情愿的。否则,你送给人礼物,别人未必喜欢。所以,要根据受赠者的实际需求选择礼品,要了解对方的兴趣和爱好。比如人家烟酒不沾,送烟酒就不合适;对方是杂工,若送一大套现代文具用品给他,他就有可能产生被讽刺的感觉;送大减价的东西给讲究品位的人,无疑会伤害对方的自尊心。
三、记得把礼物上的价格标签拿掉。标签在许多场合都会给送礼者带来不好的情感和利益效应。礼物就变成只能传递两个讯息,一个是“我们的情谊值多少钱”“看着吧!下次得回同样价格的礼物给我”。这个讯息可以把所有送礼的情份都打得稀里哗啦!另一个是当你的礼品价格高于其他送礼人的价格时,也许主人会高兴,但其他送礼人则会反感。当你满心欢喜地把一个价值不菲的礼品送给主人时,发现其他的人礼品价格远远高于你时,你会觉得寒酸和尴尬。去掉标签,就可能很大程度上避免这些失礼的现象和场面。
四、选择礼品时,重点要放在受礼人是否方便。如果受礼人的家很拥挤,你却送了一大幅山水挂画,就会增加他的困扰;如果不在受礼人的家赠礼(如在外聚餐时)他也没有交通工具运送,你所送的礼物,反而变成他的一大困扰了。
五、送礼时语言要得体。谦虚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送礼时自己谦和而得体的语言会营造一种祥和的气氛,无形中增加相互间的友谊。但过分的谦虚最好避免,如“薄礼!薄礼”“一点小意思”或“很对不起……”等,这可能会引起对方的轻视。如果在赠送时以一种近乎骄傲的口吻说“这是很贵重的东西”也不合适。在对所赠送的礼品进行介绍时,应该强调的是自己对受赠一方怀有的好感与情意,而不是强调礼品的实际价值,否则,就落入了重礼而轻义的地步,甚至会使对方有一种接受贿赂的感觉。
六、不要惦记别人是否回礼。送出去的是一种感情,而不是带着功利的心思。满怀给予的快乐去赠送礼物,对方一定可以感受到你的情意,这已经是很好的回赠了。如果同时再收到对方的还礼,那种喜悦会成倍增长。反之,如果送出礼物后,始终想着回报,十分在意结果,就失去了送礼的初衷。
七、别出心裁,避开送礼的高峰。比如说快过中秋节了,到处在送月饼,那你也跟着送一大堆的月饼,对方很难高兴起来,他这时候可能正对着一屋子的月饼发愁呢!在赠送礼品时最好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别出心裁地选择些独特的礼品,这样才能给对方留下深刻的印象,为自己打造良好的社交形象。
八、送出去之前一定要检查一下,确保物品完好无损,否则别人打开包装后发现礼物缺胳膊少腿,会哭笑不得的,你也会很尴尬。如果是食品的话,最好仔细检查一下保质期限,把变质的东西送给对方,不是给对方送心意,是给对方送垃圾。
九、不要忘记给礼物穿件精美的外衣。礼品不同于自用,好的内容重要,好的形式更添彩。送礼原则是尽可能地选漂亮包装。一般来说,散装礼品或用报纸等简装的礼品是不能送人的。礼品包装的原则是越精美越好。包装礼品的好处是很多的,漂亮的包装不但能够表达出你的精心与诚意,还可以使礼品显得更美观,更具有艺术性,另外还能避免俗气。
十、在赠送礼品时还需要注意不要犯了对方的禁忌。各国、各民族、各宗教,甚至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信仰和禁忌,大家只有尊重别人的风俗习惯,才能让受礼人高兴。例如,给人送寿礼不要送“钟”,给新婚夫妇不能送梨,给普通的异性朋友送礼不能送内衣内裤、文胸腰带、戒指项链等物品;证券市场从业人员的礼物不能是“熊”,因为证券市场最忌讳“熊”;在涉外公关活动中,送礼尤其要考虑对方国家、地区、民族的禁忌,拿国际交往中最常见的礼物鲜花来说,各地的禁忌也是不同的。在巴西,绛紫色的花在葬礼上不能送;在法国和一些拉美国家,菊花被认为是死亡之花;在德国,不能给女主人送红玫瑰;在日本不能给人送荷花。
人脉格言
现如今,在馈赠礼物的时候,有些人认为礼物价格越高才越有意义,越能表达送礼者的深情厚谊或者感恩戴德之心。这样做是把馈赠的礼物商品化了,与送礼的真谛相悖。其实,价格高昂的礼物,不见得能表达送礼者的真情,再说了动不动送高档的礼物,只会使得收礼者感到“受贿”的尴尬,这样的礼物恐怕很多人都不想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