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郊外,赵悝让张雚把新犁拉了出来给赵王看。
赵王仔细看了一圈这个略显小巧的东西狐疑的向赵悝嘀咕到:“这真有你说的那么好使?”
赵悝当没听见,也不说话,只吩咐科研院的几个农家弟子牵几头耕牛过来。然后给牛套上牛弯,结上犁绳与犁勾上。
直接看赵悝怕赵王看不清效果,又让俩人用原来的犁和新犁一起耕一块地对比一下,采用控制变量法让赵王看看这宝贝的厉害。
随着赵悝一声令下,双方一起开始拉着牛耕起地来。不一会用俩牛拉的直犁的耕地速度便跟不上单牛拉的曲辕犁速度了。
而且看上去拉新犁的牛却一点也不比用旧犁的俩牛累,很轻松的就背着犁走了。新犁还可以兼具深耕浅耕并且解决了转向困难的问题。
赵王看到只用一个牛就能耕地时就已经很震惊了。此时看到一头牛的新犁反而耕地更快越发觉得不可思议。脑海里不由自主浮现出了这新犁的出现对百姓和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
然后赵悝又带赵王看了耕过后的土地,结果赵王发现新犁耕过的地反而更好更平稳。
看到这赵王不由激动道:“我儿说的果然不错,这确实是比和氏璧还要好的宝贝啊。若是我赵国百姓都用这种新犁就能耕更多的地收更多粮食了。寡人也终于不用担心粮食的问题了。”
“没想到科研院连这种前所未见的宝物都能做出来,于国有功,当赏。看来悝儿当时要求成立科研院的做法很对啊。这用一头牛却比俩头牛还好用的犁真是稀奇啊。”
赵悝对赵王解释道:“父王,旧的直辕犁本身就比新犁重,而且挽绳位置高,力量转化率很低所以需要的力量大。而新犁则不同,前端的曲形辕位置大大降低,使挽绳距离犁头很近。这能大大加强挽力的转化。所以原本需要俩头牛拉才能耕地现在只要一头就足够了。”
赵王古井不波的表情表示自己根本没听懂,也不知道儿子跟谁学的这些稀奇的道理。但还是夸奖道:“悝儿说的不错,看来这些年和先生们学了不少本事。已经可以帮寡人处理国事了啊!”
赵王感慨的发现自己的儿子现在已经长大了。这让赵何回想起了自己的父亲,想起了自己十岁那年便被父亲立为了赵王。可惜最后俩人关系出现了裂痕,没能一起带领赵国走向强大。
现在看到自己的儿子赵悝也长大了,并且心怀国事,还给自己献出了很多好东西。赵王真希望能在自己这祖孙三代的努力下使赵国变得更强啊。
在赵王惆怅时,赵悝说到:“父王,这次的曲辕犁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
听赵悝说完完后赵王也不说话,只是用疑惑的眼神看着赵悝,示意有屁快放。
赵悝见老爹不接话,只能讪讪的自己接着道:“粮食是农夫拿着农具种地种出来的,所以最后能得到多少收获便和农夫,农具,土地和种地方法有关。”
赵王点了点头表示赵悝明白的这个道理确实有点道理。
“相对于百姓和土地短时间不能增加的情况来说,工具却是最好改变的。我觉得应该让各个产粮的县将这种新式农具免费推广给百姓。就算官府暂时亏损一些,但百姓能耕更多的土地官府收的税便更多了。”
赵王终于开口道:“然,多亏科研院现在铁也比以往更容易制作了,新犁好用制作成本反而很低。我会下令尽快将新犁推广给各产粮县的乡,里。这样等春耕时百姓就可以用上这种新犁了。”
有了犁赵悝又说起了拉犁的问题:“耕牛的数量也是一个问题,由于耕牛少,很多农夫根本用不起耕牛,有些地方还在使用效率低下的耒耜。”
“新犁好制作,但耕牛却不易得。既然百姓买不起牛那便暂时先由国家统一管理吧,一边想北方提升耕牛数量,一边将现有耕牛更合理的分配给百姓使用。”
赵王听了赵悝的建议后道“没错,现在贫苦的百姓根本买不起牛,能用的起牛的都是士家大族之人。可即便官府想给百姓分牛也没有那么多啊。”
“父王,儿臣并非是想让官府给每户人家提供一头牛。而是在每个乡里设一个养牛所,由县里派小吏专门照料。在农夫需要耕牛的时候暂时借给他们使用。”
最后在赵王授意下赵悝做了一道详细的计划给赵王。
首先便是禁止宰杀耕牛。因为马牛是军国所用,所以与余畜不同。早在《礼记》中就开始有诸侯无故不杀牛的规定了。这里赵悝直接选择采用后来唐宋王朝对耕牛的保护方法,不准私下宰杀青壮耕牛。
即使是老弱病残的耕牛也需要在官府报备后再杀。杀死后肉可以食用。牛皮、牛筋则可制作战靴、铠甲、束带、缰绳、马鞭、弓箭等物,属于战略物资。
同时由于现在耕牛还很少,所以暂时先统一由官府蓄养。农忙时租借给百姓。这样可以最合理的利用有限的耕牛资源。即使是普通百姓也可以用的起耕牛。
然后再在赵国的畜牧区代地大力放牧耕牛,以尽快提高耕牛的数量。等数量稍微变多之后就不用官府再花钱养牛了。
到时就可以把耕牛放到耕种的农夫家中蓄养,大牛平时由农夫照看,在农忙时就可以用来耕田。小牛的话若是农夫能够养成大牛则由官府取回并支付一定的报酬。
这样百姓就在耕地时有了耕牛使用,而官府也不用再继续承担养牛的费用却仍然能得到农夫养大的小牛。
反正在这个十六七岁就生孩子的时代每户家里总有些半大孩子,也帮不了大人什么事,闲着也是闲着,可以做个牧童,平时放牛去吃吃草。
这是赵悝暂时想到的方法,便将它整理后交给了赵王。希望这样可以让以后赵国耕种的百姓都能有耕牛和新犁使用,从而大大提高粮食产量,解决赵国北方不宜耕战的问题。在这个战争频繁的时代,只有国内没有粮食问题了才能没有后顾之忧的对外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