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27年7月,驻渭南的国民联军田金凯部奉命搜捕共产党人,查封解散县农民协会和学生联合会等革命群众组织。一时,白色恐怖笼罩县城。11月,国民党右派改组了国民党渭南县党部,委派地方反动绅士王武轩、薛明璋、田宝丰等7人为筹委。共产党人为取得合法身份开展了斗争,在中共渭南县委的领导下,经过竞选,选出共产党员王志清(文中)、冯翼生,青年团员郭璧,民主人士李光如、刘英锐为国民党县党部执行委员。不久,反动士绅纠合教育局长王述道,解聘了乐育小学教师共产党员刘廷献、刘克俭、李彦武等人,并解散了乐育小学。
为了打击反动士绅,中共渭南县委派党员李维屏、李延寿(锦锋)等回西里(今双王乡东部),动员群众,以里社官产名义为由,索要乐育小学所占据的校舍,筹办宣化小学。
1928年春天,乐育、宣化两校同时开学,农会会员子弟纷纷进入宣化小学,而到乐育小学上学的学生则寥寥无几。中心区区长兼乐育小学董事景行之恼羞成怒,就在2月28日纠集南刘、东赵村的地痞李万春等人,假借乐育小学“五社”产权名义闯进宣化小学,强迫教员共产党员李延寿在院内绒花树下集合学生,宣布解散学校。景行之指着李延寿大叫“把狗日的轰出去”。李延寿趁着混乱溜出学校,向县委书记肖明汇报了情况。肖明当即指示李延寿通知李维屏回家,组织农民协会反击,并答应第二天组织各地力量支援。当晚,县委在渭南第一高等小学(今东关小学)召开党团负责人会议,作了研究和布置。
2月29日黎明,渭南县中学、第一高等小学全体师生数百人,手执劈柴跑步前进,包围了乐育小学,打死董事刘铭初,打伤校长田保丰,吓得教员王武轩跳到校外的水井里。这时,田金凯率领骑兵赶来镇压,学生四散躲避;县长又带着军警包围了渭南县立中学,校长王志清、教员冀月亭(中共党员)被捕。接着渭南县立中学、渭阳中学、赤水职业学校、第一高等小学等学校都被查封,40多名党、团员被捕,县委机关也紧急转移到河川王埝村。这时,中共陕西省委就及时作出决定,首先在渭华地区发动起义。为了加强领导,还成立了中共陕东特派委员会,并任命刘继曾为书记。起义工作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之中。
当时的西北地区正是民贫地瘠、灾荒不断。1928年陕西、甘肃两省就遭遇了空前严重的干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到了1929年春,旱情持续,百姓苦不堪言。但是,执政当局对民生的疾苦不以为意,为富不仁的绅粮大户囤积居奇,每斗小麦、小米的售价居然高达15块银元。天灾人祸加剧了陕甘地区群众的反抗情绪,这也为当时的武装起义提供了必要的群众基础。
1928年4月6日,中共陕东特委根据省委关于渭华暴动《行动大纲》,具体制定了渭华起义计划。与此同时,陕西省委又转发了1927年冬中共中央致朱德同志的信,强调革命军队一定要脱离军阀部队,作农民暴动的“副力”,并指示许权中旅迅速扩大力量,以配合渭华农民起义。
就在起义前夕的关键时刻,西北军阀李虎臣又乘冯玉祥主力离开陕西,参加军阀混战之机,发动了“反冯战争”,企图独霸陕西,刘志丹等人也随着许权中旅开到了前线,参加这场军阀混战。这时,中共陕西省委认为,军阀混战正好为渭华起义提供了有利条件,决定立即举行渭华起义。省委指示许权中旅迅速开往渭(南)华(县),配合农民起义,建立革命根据地。
这时,李虎臣部除了以大部分兵力围攻西安外,还调驻商洛地区的兵力进攻潼关。许权中旅接到中共陕西省委指示后,在刘志丹等人率领下,立即从“反冯战争”前线撤出,开赴潼关南源宣布起义,并向高塘镇挺进。
1928年5月10日深夜,唐澍、刘志丹等人率领许权中旅大部撤离潼关,开赴华县高塘镇。部队到达华县瓜坡镇时,正式宣布武装起义,于是,震动全国的“渭华起义”终于爆发了,“西北工农革命军”和“西北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也由此脱颖而出。
5月11日,刘志丹、唐澍率起义部队奔赴高塘镇,与渭华原上举行起义的农民赤卫队胜利会师,在高塘镇举行了盛况空前的军民联欢大会,热烈庆祝“渭华起义”成功。大会宣布许权中旅改编为“西北工农革命军”,并宣布成立“西北工农革命军事委员会”。陕东高原上的第一支工农武装和第一个工农革命政权胜利诞生了。刘志丹在大会上发表讲话,用最通俗的语言,说明了社会上贫富不均的原因,他明确地告诉人民群众,老百姓要想不受穷,就只有起来跟着共产党闹革命。他的话语虽然不多,但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当天参加大会的一万多名军民,听了刘志丹的讲话,无不欢欣鼓舞,欢呼声、口号声响彻云霄。
在这次大会上,还宣布了刘志丹任西北工农革命军军事委员会主席,唐澍任西北工农革命军总司令,刘继曾任政治委员(开创了在人民军队设立政治委员的先河),王泰吉任参谋长,许权中任军事顾问兼骑兵队队长,谢子长任军事委员会委员兼西北工农革命军第二大队队长。这支工农革命军近千人,下设四个大队、一个赤卫队和一个骑兵分队。
从此,刘志丹就领导和指挥着这支西北工农革命军和陕东特委赤卫大队,大力帮助农民群众开展反对地主豪绅的斗争,进一步巩固和发展渭华起义的革命成果,革命形势得到迅猛发展。大军所到之处,革命队伍不断壮大。在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东起少华山,西至临潼县,南靠秦岭,北到西(安)潼(关)公路,200多平方公里地区的反动政权基本被摧毁。打土豪,分财物,建立苏维埃政权的革命运动搞得热火朝天。被压迫被剥削的陕东人民群众挺起了腰杆,扬眉吐气,真是开天辟地第一回啊!这时,农民群众不由得热情地唱起了“信天游”:
不爱银子不爱财,
光爱工农苏维埃;
不爱金子不爱钱,
光爱人民新政权。
渭华地处豫陕交通要道,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共产党领导革命军民在这里成功地发动了起义,使国民党当局大为惊恐。因此,从1928年6月上旬开始,冯玉祥部就先后向这里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军事进攻,企图将革命的武装和人民的政权扼杀在摇篮里。但是在刘志丹等同志的领导指挥下,起义军民团结奋战,英勇无畏,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和第二次进攻。
刘志丹善于抓紧时机,结合实际对部队进行政治教育和鼓动。第一次反击胜利之后,他把赤卫队的战士干部集中起来,坐在司令部门前的地坪上,风趣地对大家讲起了《水浒传》上的李逵救母、力杀四虎的故事。这时,唐澍同志就插话说:“我们工农革命军中也有一个‘李逵’,他就是我们陕东赤卫大队长薛自爽同志。”
刘志丹接上说:“对!薛自爽就是我们工农革命军中的‘李逵’,他回家探亲,被渭南县保安团包围了,他沉着勇敢地背着母亲冲出敌人包围,母亲因负伤过重牺牲了,他很快回到赤卫队,英勇指挥作战。我们工农革命者都要像薛自爽那样,热爱自己的母亲,热爱人民,热爱我们的革命事业,紧紧地团结起来,勇敢战斗,不愁敌人打不倒!”
刘志丹的讲话使指战员受到了极大教育和鼓舞。
刘志丹最可贵之处就是头脑冷静,胜不骄败不馁。在打退了敌人的第二次进攻后,他立即召开了军委会议,分析了敌我形势,作出了正确决策。他说:“我们虽然已取得两次胜利,但仍处于敌军四面包围之中,敌军数十倍于我,加之这时冯、李言和,冯玉祥一定会回师陕西,大军压境。我们如与敌人硬拼下去,势必粮尽弹绝,全军覆灭。我们应该立即作好转移到陕北的准备,到那里建立革命根据地。”他还说:“如果情况紧急,可向秦岭以南撤退,再谋新图。”
后来形势的发展正如刘志丹所预料的那样。1928年6月19日,当时任国民党陕西省主席的宋哲元又调集了孙连仲等三个师的兵力,配以骑兵、炮兵,由宋哲元亲自指挥,分左、中、右三路疯狂扑来,向起义中心——高塘镇发动第三次围攻,使西北工农革命军撤向陕北的路线被敌军切断了。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刘志丹、唐澍和许权中等人当机立断,立即分别指挥部队奋勇抗击数十倍于我之敌,战斗异常激烈。血战竟日后,刘志丹下令部队向秦岭以南撤退,相机而动。与此同时,在唐澍的指挥下,五六百名手持长枪、锄头的农民,英勇地击退了自赤水西川进犯的敌人。西北工农革命军在完成阻击任务后,于6月22日相继撤退到洛南保安县的两岔河。但立足未稳,又遭李虎臣部五个旅的兵力的包围。在战斗中唐澍、廉益民、吴浩然、李大德、赵雅生、薛自爽等同志壮烈牺牲。刘志丹、谢子长率3大队奋力冲出重围。
由于宋哲元围攻的兵力过强,西北工农革命军决定继续向南山撤退,以保存力量。为了阻击敌人,刘志丹率部在高塘镇附近骆驼渠的半坡上,和宋哲元指挥的中路军一个师展开了激战。骆驼渠是西北工农革命军司令部的前沿阵地,宋部用重炮连续轰击,战斗十分惨烈。面对数倍于己之敌,刘志丹镇定自若,一面指挥革命军英勇阻击,一面掩护司令部和伤员迅速撤退,多次击退敌人的进攻,形成对峙局面。
最后,刘志丹等同志被迫率领部队,转移到蓝田县境内。此时,西北工农革命军队伍只剩下不到二百余人。
1928年7月初,根据中共陕西省委指示,中共陕东特委在蓝田县张家坪的张家庙召开军事会议,与会者有许权中、杨晓初、谢子长、赵葆华、雷天祥等同志。在大会上,刘志丹认真地总结了渭华起义失败的原因。他严肃地指出,这次起义失败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决策上犯了“左”的错误,具体表现有以下几点:一是光杆斗争,二是军事冒险,三是脱离群众,四是烧杀政策。在大会上,刘志丹同志果断地作出决定:暂时收起红旗,已公开身份的党员先离开部队,剩下的武装人员仍然由许权中率领,回到许权中旅开展统一战线工作,设法保存党领导的这支革命武装力量。
会后,刘志丹和谢子长等人去陕西省委,汇报这次起义的经过和失败的原因,暂时离开了部队。
许权中接受命令后,又率部回到了李虎臣部。这时,他的部队又接受了改编,与由陕西省蓝田县委控制的、由共产党员尹耕辛领导的民团合编为李虎臣所属的刘文伯3师9旅,许权中仍任旅长。可是,当这支部队行进到河南省邓县进行革命活动时,又被当地的地主武装“红枪会”的两万余人包围,最终因寡不敌众而失败了,许权中本人也在战斗中负伤。部队失败后,许权中就到上海向党中央汇报渭华起义的情况,并留在上海养伤。
历时两个月的渭华暴动就这样失败了,但是,这次暴动却在西北地区乃至全国造成了一定的革命声势,震撼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统治,沉重地打击了国民党反动势力的嚣张气焰,极大地鼓舞了人民革命斗争,从而扩大和加深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在西北大地上播下了革命火种,并且培养和锻炼了一批革命骨干,为刘志丹、谢子长等人后来在陕甘边、陕北领导武装斗争,创立革命根据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渭华起义失败后,刘志丹等同志仍坚持革命斗争,将星星之火燃遍西北大地,终于在党的领导下成功地创建了西北工农红军和南梁革命根据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