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茫的陕甘黄土高原,高天厚土,从古时候起,出现过无数次为保卫民族生存和农民求得自身解放的战争。这里曾是吴起、秦始皇、蒙恬、汉武帝、卫青、霍去病、唐太宗、郭子仪、范仲淹、狄青等历史人物驰骋搏击的疆场。吴起镇(现改名吴旗)就是为纪念历史名将吴起而命名的。秦始皇北巡时,修筑在陕甘交界子午岭上的“直道”至今仍有遗迹可查。遍布在陕北山头上的城堡、关卡、烽火台就是反侵略战争的历史见证。
这里的居民,相传多为古代兵将的后裔,刚直尚勇,民风剽悍。当苦难逼得他们走投无路的时候,就会揭竿而起,举旗造反。隋朝时,农民领袖刘加伦曾率十万之众起义于延安。明朝末年,出现了米脂人李自成领导的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一次农民起义,震撼了中国,震撼了世界。280年以后,即上世纪初,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爆发了,人民对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发动了猛烈的攻击,陕北人民也纷纷起义。在保安县,1907年发生了有四千人参加的“硬肚”(言其有一身功夫,刀枪不入)起义,建立了农民政权18天,虽然失败了,但那些“硬肚”精神并未泯灭;三年以后,又爆发了一次武装起义,烧毁了保安县衙。“辛亥革命”时,保安县农民又包围了县城,赶走了清政府的知县老爷。
保安县,后于1946年更名为“志丹县”,就是为了纪念为革命事业而英勇献身的刘志丹同志——刘志丹就是诞生在这片陕北黄土高原之中的保安县金汤镇芦子沟村,他是当年陕北红军的创始人。
刘志丹1903年生,他从青年时期起就投身于革命。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秋天,奉党的命令,入黄埔军官学校,毕业后参加“北伐”,随东路军一路打到江西。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刘志丹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四路军政治处长等职,积极参加反对北洋军阀的战争。大革命失败后,他奔走于湖北、安徽、陕西等省,从事“兵运”工作,积极领导武装起义。1928年,刘志丹领导了震撼大西北的“渭(南)华(县)起义”,在陕北高原建立了第一支农民武装。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刘志丹和谢子长等人组织了“西北反帝同盟军”,刘志丹任副总指挥及参谋长。“反帝同盟军”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支队后,刘志丹又历任副总指挥、总指挥等职。1932年成立红二十六军,刘志丹是主要领导人之一。1935年秋,红二十六军、红二十七军与胜利到达陕北的红二十五军胜利会师,奉命改编为红第十五军团,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这年秋天,刘志丹受到机会主义分子诬陷,被关押起来,直到毛主席、党中央到达陕北,刘志丹才得以释放,并任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任、北路军总指挥、红二十八军军长等职。
1935年,日本帝国主义继侵占我国东三省和热河之后,又策动“华北事变”,图谋吞并整个中国。1936年2月中旬,红军主力改编为中国人民红军抗日先锋军,挥戈东征,抵御日寇侵略。宋任穷、刘志丹率领红二十八军,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刘志丹不幸在山西省中阳县三交镇战斗中光荣牺牲,年仅33岁。
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是这样描写刘志丹的:
刘志丹是个现代侠盗罗宾汉,对有钱人怀有山区人民的一贯仇恨。在穷人中间,他的名字带来了希望,可是在地主和老财中间,他成了惩奸除恶的天鞭。
诚如斯言,在陕北高原,刘志丹的英雄事迹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流传很广。只要一提起刘志丹,耳边就会响起那高亢悠扬的“信天游”歌声——“陕北出了个刘志丹,红旗一举半边天……”——唱出了当时陕北老百姓对红军将领、共产党人刘志丹的敬仰之心。
刘志丹同志牺牲后,毛泽东亲笔为他题词——“群众领袖,民族英雄”。
刘志丹是陕北红军的创始人,在长期的军事斗争中,他把游击战术发挥得淋漓尽致,成为陕甘红军的灵魂人物。他33年的短暂人生,充满着传奇的色彩,更体现了一位共产党人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和坚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