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这是《菜根谭》中的一句话,意思是说:“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表面笨拙内心精明,外表含混内心清楚,遇事以退为进,那这个人就掌握了处事的关键、保身的法宝。”
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赵武灵王少年继位时,赵国正值积贫积弱之际,处于“四战之国”的尴尬境地。在赵武灵王父亲肃侯的丧礼上,秦、齐、楚、燕、魏等国各带精兵万人,名义上是来参加葬礼,实则是明火执仗地对赵国示以兵威。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在赵武灵王幼小的心灵里就埋下了韬光养晦、励精图治、发愤图强、振兴赵国的雄心壮志。
当各诸侯国纷纷称王时,赵武灵王却冷静而理智地下令国内只能称他为“君”,并声称:“无其实,敢处其名乎?”没有王的实际,怎么敢用王的名义呢?连王都不称,只称君,这不但真实地反应了他执掌的赵国当时尴尬的实际窘况,而且昭示他必须采取的一种韬光养晦的政治选择和策略。因为,在国家实力不强时,称王只会树大招风,引起各诸侯国的密切关注,甚至招来不必要的军事或政治麻烦。处在“四战之国”中的弱小赵国是经不起大风大浪折腾的,他必须为赵国的崛起寻找一息喘息的和平机会和时间。
如果赵武灵王仅仅是不称王,那是鸵鸟政策,苟且偷安,掩耳盗铃,赵国非但不能崛起,反而可能就此愈加衰落。韬光养晦,不是无所作为,而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而核心是有所为,是高明的为和巧妙的为,有选择的为。
十年磨一剑,赵武灵王用了12年时间,在齐秦对峙、诸侯争霸的夹缝中,韬光养晦,审时度势,成功地实施胡服骑射,打击三胡,消灭中山国,除掉了心腹之患,拥有了中山五百里方圆的肥沃之地。
赵国从此“北地方从,代道大通”,从邯郸通向代地的南北大道畅通无阻,赵国疆土南北连成了一片,国家统一,边疆稳定,迅速崛起,成为东方第一大国。
韬光养晦,赵武灵王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罕见的和平崛起的典范,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