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杯释茶居
川北的蜀溪小镇,背靠青山,三面环河,清幽寂静,因尚未过度商业开发,游人不多不少,恰到好处。五年前,我见此处“风”“水”俱佳,甚合我心意,加上镇上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导致房屋空置,房租不贵,我便留在此处开了一间小小的茶居,以前四处行走的我也从此安顿下来。
小镇上也有三街四巷,东西南北,纵横交错。我的茶居处于月街和陋巷的交界处。
月街繁华一些,街上行人较多,吃的喝的玩的几乎应有尽有,俨然一个市场,也更像极了现在大多古镇的旅游开发模式。
陋巷就显得比较清静,行人较少。整个街道全是青石板铺成,有些地方因年岁较久已经磨得光滑如镜,也有的地方因为雨水冲刷石板凸凹不平,走在这样的小巷子里面,总能嗅出一种历史的味道。在巷子的两侧,大多是老旧的两层木屋,也有新盖的仿古楼房。也有些地方有低矮的土墙或青砖矮墙,墙上长着许多不知名的藤蔓植物,有的季节我会看到几朵艳丽的喇叭花点缀其间,更多的时候是青青的绿藤植物从墙头垂下来,把小巷子打扮得清幽宜人。
不少日子的清晨,我喜欢穿着我的布鞋,不着声响地走在这少人的三街四巷里,闻闻相隔不远处河水氤氲起来的雾气,看青山渺渺,听鸟鸣啾啾,也倍感惬意。
说是茶居,其实也还有其他副业。二楼以上,我又装扮捯饬一番,开了十二间住房,取每月的一个节气作为房间的名字,于是成就了这融喝茶与住宿为一体的客栈。
虽为喝茶与住宿一体的客栈,但我却仍给它取名为“杯释茶居”。我和学过茶艺的香姐专门折腾一楼的茶居,她帮忙沏茶。因为我的茶居从来不提供肉食,所以偶尔她也会给需要的客人炒几个素菜。住宿我是不太管的,专门请了一位五十多岁、儿女不在身旁,也非常渴望桃源幽居的陈姓大姐管理。住宿的价格不菲,是为了挡住那些纯粹寻找一晚栖身的人。来这里喝茶的人,若是有缘,自会告知其上有住宿,让其自由选择。故一般来这里住宿的多是也来这里喝茶的情侣、文人或者有点小资情调的男男女女。
茶居的正门对着陋巷,出门左手30米就是月街。茶居的大门实木制作,上面的纹路清晰可见。装修的时候,我仿古地在门口设置了门槛和门墩。门墩上放置了两盆绿植,门槛故意做旧,磨损得已经有些圆润了。大门两侧除了支撑柱外几乎都是落地玻璃,坐在室内可以清楚地看到外面的人来人往。
“杯释茶居”的门匾在大门的正上方。门匾的木头是一朋友在深山寻得的一块朽木加工而成。当时,那一段木头外廓略有弯曲,并不是笔直的,我就找了一个木匠,顺着它的轮廓进行了简单的修饰,制成一块匾额。我自己在上面手书“杯释茶居”四字,让木匠顺着我的笔画雕刻,刷漆,成现在这样。“杯释”二字较大,“茶居”二字则稍小一点,跟在“杯释”二字后面。
走进茶居,空间颇大,面门的一面墙上摆满了各色茶具,间或有几点摆件、几盆插花,多是闲来无事时,我和香姐从蜀溪中捡来的各种各样的石头,从山中寻来的各种野花或者自制的纸花装点。大厅的其他地方都设置成茶室,用半人高的隔挡拦起来,成了一个个小小的私密的空间。
茶室里最让我满意的是进门后的左右两个角落。
进门右手靠窗的那个角落,我取名叫“密麻心事”,靠窗一侧从屋顶吊下来很多自制的“心事笺”,靠墙的一侧则放了一个自制的木书架,除了中间一层放了几本“心事簿”外,其他几层都是放的各种各样的书,满足不同客人的需要。在书架和玻璃窗之间,放一长条小桌和长条木凳,桌上有笔有墨,颜色各异。来到这里的人可以面对玻璃窗,看屋外的风景,想自己的心事,写下自己的几点难以忘却的感悟。作为喜欢行走和书写的我,也从大家的文字中收获不少的灵感。因为是大家的心事,所以大家的落款很少用自己的真实姓名,落款的假名也各有特色各有深意,我看不懂,但我想这个世上一定有一个人懂,那个人就是写下这些文字的人的那个他或她。
进门左手靠墙的一个小角落是我的专属天地,我取名叫“烟云往事”。大约4平米,地面用实木垫起5公分高,上有一方桌两小椅,仅够两人入住,不过大多时候都是我一个人在里面。我的小椅子背靠墙,我经常坐在这里看几页书,写几行字,喝几口茶,看看右手侧玻璃窗外的行人和墙头的绿色植物。
在我座位的背后,挂了一幅对联:
一杯清茶氤氲几缕深情旧事;数点文墨描摹半笺婉转人生。
常来我茶居的人都知道,跟我讲讲故事是可以免费品得我自制的各种花茶的。经过网络的放大,近两年,这里也成为了网红之地,不少人慕名远道而来,只为在我这里喝几口茶、讲几段故事。起初,也有人纯粹来这里拍照留念,我不胜其烦,他们也不得不被我“请”出去,后来不得已干脆在门口写下“谢绝拍照”几个字,倒是与茶居的意境有点格格不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