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连我自己也不记得是什么时候听过这句话,初中,高中亦或者是大学?
时间太过于久远,很多事情都无法去追溯。
对于这句话,我也没有用心去记忆。但不知道从哪位老师的口中听到这句话后,他仿佛便印在了脑海中。这或许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哪怕不求甚解!
最近因为工作生活的原因,在某个独处的瞬间,脑海中突然蹦出了这句话。就像被掩埋在泥土下的根一般,虽然感受不到,他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
为此,自己特意上网查询了这句话的出处,弄清了这段话的语言背景,心中的一丝疑惑总算散开。
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乎?吾语子游。人知之,亦嚣嚣;人不知,亦嚣嚣。“
曰:“何如斯可以嚣嚣矣?“
曰:“尊德乐义,则可以嚣嚣矣。故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穷不失义,故士得己焉;达不离道,故民不失望焉。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孟子尽心上》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全段的结尾,理应是总结性的,最重要的话语。但不知为何,我反倒比较看重“嚣嚣”这二字。
嚣嚣:悠然自得无所求。
想的稍微多一点,这“嚣嚣”二字,与范文正公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有异曲同工之妙。但人有三千情丝,得慧剑又何其难!或许正是如此,人总是悲苦的吧?
人或许是夹杂着悲苦的青色,但人生并不应该是单一的色调!
前端时间看到一篇关于分析中国文化和人心的书籍,里面提到一种“嬴政文化”现象。其实对始皇帝“嬴政”的生平,我并不算了解。只是从影视亦或者书籍的某个片段知道,嬴政的童年应该是不幸,亦或者憋屈悲苦的。而“嬴政文化”的出发点,其实就是因为童年的不幸,造就了嬴政极度自卑的心理,进而希望获得极大的满足感,让世人都认可自己。
且不论书中对嬴政的生平分析是否准确,但内里的心理分析却让我猛然惊醒!——我们难道不正是一个个弱化版的嬴政吗?
有一次跟朋友闲聊,他提到现在的人心都太过于浮躁,急于求成。小到个人,刚刚入一行,便计划着年底住洋房买豪车。大到社会,各种媒体广告宣传着“穷屌丝翻身把歌唱”的故事!
整个社会都弥漫着一夜暴富的气息,仿佛唯有暴富,才能解忧!是社会病了,还是我们自己迷失了?
“嬴政文化”现象,极致的“成王败寇”的理论,在中国历史的土地上生长了两千多年,根须渗入到各个角落,让人根本毫无察觉。
我们只追求成功,没有人在意成功是靠多少次失败堆积起来的;我们只在意成功,没有人会留意失败是否还在默默擦拭伤口;我们只想要成功,哪怕成功只是各种残缺的拼凑!
至极的追求,需要付出极致的努力!延伸到心理方面,极致的心理需求,更需要极致的心理忍耐力!
我并不是反对成功,只是不忍每个人身体以及心理的马达都开到极致。
或许我们需要一些“嚣嚣”,来缓解社会,缓解人心中那根紧绷的绳索。
中国的文化总是多姿多彩的。先贤们在探索人生的基本命题时,总会相互借鉴和援引。譬如道家庄子提出的“内圣外王”却在儒家的世界里大发异彩。
人们总喜欢光鲜靓丽的事物,就如同我们总是在追逐“外王”。“内里”被扔在犄角旮旯,任其蒙尘腐朽。毕竟往昔的历史,没有人去关注“内圣”和“外王”到底是并列关系,还是递进!
古人“内圣”的标准,放在今日能有几人达到,这些对于现在的我们显得并不是很重要。我倒是更乐意从心理学的概念上去理解他。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批判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错误理解,提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换句通俗点的话来说:人其实是群居动物,就像渔网中的每个节点,独立却又彼此交织在一起。在这种环境下,我更愿意将‘内圣’理解为认可度,亦或者认同感。
在电影《当幸福来敲门》中,令人最感慨的就是克里斯面试成功后,走在人流不息的大街上,独自为自己鼓掌的画面。我将它理解为认同感。可能这句话显得太过于风轻云淡,甚至有些许的冷漠。但不正是因为希望获得内心强烈的认同感,才让克里斯一步步坚持走下来吗?往小处说,人只有先认可了自己,方有信心去面对这个世界。而外界的认同感也只不过是我们由内而外的辐射效应,这也正是我们所一直追求的‘’外王‘’。
回到我们最初说到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能在孟子说这句话时,只是想表达出一种并列的选择关系。但不正是只有在具备“独善其身”的品性的前提,发达时才有“兼济天下”的能力吗?
是社会病了,还是我们自己迷失在在荒野的丛林中?在他人希望我们飞得越来越高的目光中,偶尔回溯内心深处最真实的自己,享受那片刻的“嚣嚣”也不失为一件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