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眼中,孩子许多可以称为愚蠢的错误,其实都是由于他们的简单和无知而犯下的。无论是关注事物外在性的哲学原理,或是人类的心理行为,在孩子的眼中,这些理论都是难以理解的。可能会有一些人跟他们说过这些理论,但是他们就是不能理解。父母需要技巧,甚至是仔细地观察,才能决定是否纠正孩子的一些幼稚无知或是毫无经验的错误,或是界定孩子的行为为明知故犯。因为在后面的这种情况下,我们无论如何都要采取一些适当的行动。但是,对于前者,我们所能做的不是责备,而是开导与教诲。
吹嘘
有一天,母亲走进房间,发现小约翰尼正在与他的表妹简妮在他们两人谁最高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约翰尼坚持说自己才是最高的,原因很简单:他是个男孩。约翰尼的哥哥詹姆斯也在场,他给他们俩测量了身高,发现约翰尼确实比简妮高一些。
在这个例子中,当约翰尼知道自己比表妹更高时,感到喜悦与开心,这是无可厚非的。尽管他以那种吹嘘的方式,来证明自己的这种身高优势则显得有点愚蠢。这种愚蠢是源于他的无知。因为他不明白下面这个道理,与通过吹嘘而获得声誉相比,我们最好让自身的优点自然流露,这样会显得更为明智与得体。我想,有一半的人类终其一生都好像无法明白这一道理。如果在一开始,约翰尼就承认简妮可能比他高,然后静待测量的结果,这样就不会让人觉得愚蠢。但是,这对年龄还小的约翰尼来说,要求未免过高了吧。
许多成年的男女尚不知道这一道理,而五岁的约翰尼更没有足够的智慧去意识和领悟这一点,所以不能因此而责备他。
同样,约翰尼认为他自己是个男孩,所以就一定要比与他同龄的表妹高。我们也不能因约翰尼在争论过程中所持的这种错误的逻辑而去责怪他。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逻辑学家会把这种行为称为“假设”。我们已经知道,孩子在小的时候,理智的发育是很缓慢的。我们不应该指望年龄这么小的孩子对事情的前因后果能够有充分的了解。对他们而言,在假设与结论之间存在着一些极为抽象的逻辑关系。在孩子还没有接受正规教育之前,我们不能期望他们明白这一点。我们也会发现,自学是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大部分人都还不能完全分辨出正确的观念与完全错误、荒谬的观念之间的区别,更何况是孩子呢?
总之,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不应该因为约翰尼没有发育成熟的理智而嘲笑他,也不能通过责备或惩罚来让他改变这种吹嘘的习惯。我们要做的,就是对他进行教导。当然,我们不能直接地指出孩子的缺点。如果你尝试着与他说明吹嘘的行为是多么愚蠢,他就会感觉你是在没事找碴,他的心里就会处于一种本能的防御状态,你的教诲想要进入他的心灵就会变得异常困难。在上面这个例子中,约翰尼的妈妈当时立即向儿子说明吹嘘这种行为的愚蠢之处,她说我们最好让自己身上的优秀品质自然流露,这样才会显得更加明智,而不要尝试去做沽名钓誉之类的事。约翰尼会很不情愿地听,对妈妈这种半遮掩式的责备感到非常不爽。如果他是一个很听话的孩子,他会默默地等着他妈妈把话说完,但是妈妈的话却没有一点效果。如果他是一个叛逆的孩子,他很可能会打断妈妈的话,自己走开,独自玩去了。
正确的处理方法
如果我们抛弃上面母亲的做法,而是静待他们的争论告一段落或是测量身高一事被孩子遗忘后,她可以利用一些有利的时机,给予孩子必要的教导。这样做收到的效果会更好。例如,当孩子玩累后静静地看着妈妈忙活的时候,或是被要求讲故事的时候,抑或是送孩子送到床上睡觉的时候,妈妈可以对约翰尼讲一个关于两个男孩的故事,其中一个叫杰克,另一个叫亨利。你要告诉我他们两人中谁最厉害。他们俩在同一间学校上学,而且在同一个教室里学习。但是这个教室也只有他们两个学生。亨利是班上最勤奋的学生,成绩一直排在第一,杰克则排在后面。当然,由于全班也只有他们两个人,所以,杰克是排在最后一位。
有一天,家里来了许多人,其中一位女士问这两个孩子在学校的成绩怎样啊。杰克马上回答说:“很好啊,我在班上的成绩仅次于第一名。”这位女士听后马上对他给予了赞扬,说他一定是一位很勤奋的学生,只有这样,才能在班上取得这样好的成绩。然后,她又问亨利的成绩怎样。亨利说自己的成绩是班上的倒数第二。
这位女士多少感到有点吃惊,因为她与在场的其他人都知道亨利是班上最勤奋的学生,因此感到有些不解。亨利在说话的时候,语气有点狡猾。不一会儿,老师也来了,她对此做出了解释。她说这两个孩子是在同一班的,而这个班只有他们两个人。亨利其实在他们两个人中是排第一的,而杰克也的确是在仅次于第一名。老师这样的讲解之后,杰克感到很羞愧,而亨利尽管没有说什么吹嘘的话,却情不自禁感到很高兴。
“现在,”妈妈在讲完故事之后问,“你觉得他们之中谁更聪明呢?”
约翰尼回答说亨利更聪明一些。
“是的,”妈妈说,“事实上,如果一个人具有某个优点,应让其自然流露,而不是靠自己的吹嘘。”
事实上,亨利和杰克的例子与约翰尼和表妹的例子并不完全相同,甚至是有点差别。但在对孩子的教导方式上,我们并没有必要完全符合原来例子的逻辑,只要它们两者之间有较大的相似度就行了。这个故事引起孩子的兴趣和思考,同时也为他了解并接受母亲的教诲做好了思想上的铺垫。但是,如果母亲愿意,她可以把这个故事说得更加浅白一些。
她说:“我给你讲一个故事。”在集市上有两个男人,他们的名字分别叫托马斯与菲利普。托马斯在吹嘘自己有多强壮,他说自己比菲利普强壮多了。托马斯指着地上的一块大石头,说要与菲利普比试一下,看谁把石头扔的最远。菲利普说:“你也许说的对。我可以试一下。不过,我想你会赢我,因为你很强壮。”于是他们就开始比试了。但是,事实证明,菲利普比托马斯扔得远多了。然后,托马斯羞愧地走了。而菲利普则因为自己事先没有吹嘘而显得形象更加高大。
“是的,我也是这样认为。”约翰尼说。
如果母亲愿意,选择的例子可以与约翰尼的那件事更加相似,约翰尼照样会心诚悦服地接受。母亲可以把约翰尼这个例子讲出来,不过要把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改一下。这样,约翰尼就不会因为自己的行为遭到别人不好的评价而感到羞愧。人们会惊讶地发现,哪怕只是表面上的一点点轻微变动,都足以让孩子转移对自己的注意力,让他们可以不带个人情感地接受母亲的教诲。
妈妈会说:“在一本书中,讲述了一个关于两个男孩在比试谁最高时,而发生了争执的故事。设想一下,如果是你在编故事,你认为应该给这两个男孩取什么名字才适合呢?”
当约翰尼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妈妈继续讲故事。她把约翰尼与表妹发生的事情一五一十地讲出来,然后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母亲在讲述的过程中,只要小心谨慎地运用一些技巧,就会发现这堂课的内容会轻松地走进孩子们的心坎里。原因很简单,母亲没有直截了当地跟约翰尼说出他的缺点所在,而是换了另一个名字,讲了另一个人的事。同时,母亲也去掉了对孩子的那些隐含的责骂。这种很小的伪装都足以掩盖住对某人的对号入座。孩子在这一过程中也不会感到特别的难受与不快。他可能会隐约察觉到你是在说他,但这种朦胧的感觉是不会让孩子产生任何的不满或是排斥。
我们在这里花费了不少的篇幅来讲解上面的例子,目的就是要说明,在观察孩子天性中真正的、固有的特点时,家长们就会发现,孩子们所犯的很多错误是由于他们的无知以及毫无人生经验所致,而并非故意为之。对于他们的这些错误,我们不应该苛刻对待,更不应予以谴责或是惩罚。因为在这些情况下,他们所需要的只是父母耐心地教诲。这好比他们前方的道路一片漆黑,需要我们点一盏灯,为他们指引方向;我们不能因为孩子的无心之失而大动干戈,这样只会给孩子留下痛苦的回忆,只会让他们更看不清前路。
事实上,父母会发现,与那些痛苦的回忆相比,那些快乐的回忆更能对孩子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孩子的发展。父母越是采取积极、让人愉快的方法向孩子传授知识,就越能把孩子指引向通往成熟的道路,这条路也会显得更具吸引力,父母的教育也就越容易取得成功。
孩子对事物外在的物质性法则的无知
在上面的例子中所说的孩子心智的不成熟,包括他们对自己心灵的特点、行为的一无所知,缺乏正确而理智的认知。但是,孩子所犯的大部分错误,大多是由于他们对事物外在的物质性法则及身体的各部分的属性、性质的无知所造成的。而他们却因此承受了许多本不应该“收获”的指责。
比如,有一个七、八岁的男孩,父亲给了他一把小刀作为礼物,嘱咐他一定要小心使用。男孩对于礼物的使用是很小心的。他想要在一块木头上凿一个洞,做一个木的风车玩具,但是很不小心把刀片弄断了。在这件事上,我们不能指责孩子不够细心。其实,这只是因为他对于钢这种材料、刀片的性质及其锻造等级的缺乏认知罢了。他曾见过爸爸用钻孔在树上凿洞。而刀片的表面更宽,因此,他就理所当然地认为,刀片的力量应该更大。在这种情况下,他所需要的不是责骂与惩罚,而是长辈对他的指导而已。
一位与这个男孩年龄相仿的女孩,出于一种自发的责任去帮助妈妈准备早餐。她尝试着独自拿着大罐牛奶走过房间,却一不小心把这些牛奶溅在了地板上。
女孩好的出发点插图:好的出发点
女孩的行为给妈妈造成了麻烦,马上遭到了妈妈的严厉叱责。但是,母亲却全然忘记了,女孩这样做的出发点是好的。其实,女孩不小心的原因很简单:她年纪轻轻,不明白人在携带重物时,走路是会趔趄的,而这多少地会影响到液体的振动和摇晃。关于这些,在此之前没有人跟她说过。她年纪尚小,生活的经验和观察不能够让她获得所需的这些知识。孩子所犯的错误大体上都可以归于这一类。他们的犯错并不是出于什么不好的动机,我们也不能称之为“粗心”。这些都是由于他们对手头上的物体的属性和质量没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而造成的。
当然,有些孩子会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例如那位曾被父母警告过小心使用小刀的男孩,例如那个擅自去拿一大罐牛奶的女孩。在这一类型的例子中,孩子所出现的失误,不在于他们不听父母的话,而在于他们的举动给别人带来了损失。我们对他们不应该进行批评。因为他们无心造成的损失,本身就是对孩子行为的一种惩罚了。
人们会走霉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