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广播公司(BBC)网站文章说:“拥有两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的中国被一些人说成是西方银行系统的潜在救星。……实际上中国做类似事情已经有几年了。中国一直在购买美国的政府债券,这使美国能够做到长期过度消费。”
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说:“来自中国的资本(easymoney)推高了美国的资产价格,形成了资产泡沫,从而导致了美国的次贷危机。”
末代港督彭定康在和澳洲ABC记者TonyJones对谈此次金融危机时指出,这场危机的总根源是中国的财富被人为地转移到美国,形成美国这场大危机的主要推动能量。
2009年1月2日《金融时报》刊登的一篇专访中,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称,中国等发展迅速而储蓄又太多的国家与大量消费的国家之间的不平衡是(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
分析这些言论后,可以用上那句中国老话:“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这里,什么“助长”、“推动”、“推高”,次贷的房子难道是中国人买的?那些花花绕的金融衍生品难道是中国制造?“零首付”、“零文件”难道不是美国次贷机构的滥招?美联储等美国政府机构都不去管的事情,难道要中国人去管?美国人拿着从中国借来的钱,再加上购买中国廉价商品省出的钱(蓝德公司认为,低收入美国人的生活水平可能因此提高10%,即省出10%的钱用于其他开支),过着美滋滋的生活,现在反过来埋怨中国借钱给他们,提供廉价商品给他们,真是岂有此理!
其实,上述观点基本上集中于经济领域,虽然不无偏见,但也说明了全球化背景下世界金融、经济的密切关系。但金融危机爆发、西方正在竭力游说中国出手救援的时候,另一方面却冷箭齐发,掀起了一股密集的反中暗流。先是美国国会“美中经济与安全评估委员会”发表2008年涉华年度报告,批评中国利用外汇储备操控货币兑换以及外交关系,警告中国在日益渗透美国电脑网络以获取敏感的政府以及私人信息。并称中国网络战和太空战能力不断提高,可以利用网络战能力打乱美军的全球部署计划,使中国在任何一场局部战争中取得优势。紧接着“禁止酷刑委员会”发布审议中国履行《禁止酷刑公约》情况的报告,无视中国政府提供的翔实充分材料,引用甚至编造一些未经证实的信息,蓄意将审议活动政治化,在审议结论中塞入大量诬蔑、不实之词,指责中国存在“大规模”酷刑现象等,以达到丑化中国形象的目的。
为什么西方在这样最需要同舟共济的时候还暗发冷箭呢?其实不难理解。就是那位末代港督彭定康,2008年11月23日在香港接受BBC采访时说:“中国的潜在威胁不在于其廉价的出口货物,而是对西方民主的威胁。”为什么?因为中国在传扬着不要民主也可以致富的观念。“我认为中国是在这样的国际体系下表现好得叫人惊讶的一个例子,但它也同时在挑战着体系的根基。”这话的弦外之音已经十分明白,我们不妨再看看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宋鲁郑文章对彭氏之言的解读:
我想彭定康的点睛之笔已经把西方的意图和实质讲得再明白不过了。再联想到前不久法国总统“莫名其妙”、“荒唐突兀”主动要见达赖等举动,显然也绝非法兰西民族的浪漫所致和即兴之笔。这一切都是为了挽救受到严重冲击的西方制度和话语权。如果这场危机仍然继续恶化和深化,西方对中国将会掀起新的更猛烈的攻击以转移国内民众视线,以捍卫自己的正当性与话语权。
二 救中国就是救世界
2008年春夏以来,中国已经有了两次救灾的经历,一次是冬春之际救凝冬之灾,一次是“5·12”以后救地震之灾。秋天到来的时候,中国又面临着一次救灾,只不过这次既非天灾也不在自己土地上,而是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人为之灾。救还是不救,怎样救,既关系到危机下中国的负责任发展中大国的角色,也关系到中国面向未来和平发展的视野。
1.中国成了“香饽饽”
在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美国投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多米诺骨牌般地倒下、美国政府不得不出面救市的时候,世人自然地把目光投向了中国:中国有高速增长的经济,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于是或明言或暗示,有人向中国发出了一致的信息。
首先是西方媒体步调一致地热捧中国,给中国戴上一顶顶的高帽子,或者干脆建议中国借钱给美国财政部:
2008年10月初,英国媒体预测,美国失去了世界经济的控制权,金融权力将向中国转移。
10月7日,法新社在其报道中写道,在因金融危机造成的全球恐慌中,中国表现出了一种帝国般的镇定,她在提供援助的同时确信能够应付自如。
同日,路透社报道说,中国拥有全世界最高的外汇储备,也许会在平息全球金融风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10月10日,《澳大利亚人报》网站称,金融危机很可能加强“21世纪属于中国”的看法。另外一种澳大利亚媒体《悉尼先驱晨报》网站10月13日刊发题为《美国时代的结束——现在由中国来定调子》的文章,称“世界秩序正在发生变化,因为中国在支撑着美国”。
10月20日,加拿大《环球邮报》网站刊文称,如今的金融危机以准确无误的方式凸显了中国对全球经济的新作用。中国不仅受到危机的影响,而且还对结束危机肩负着重要责任。美国打喷嚏的时候,中国与加拿大一样要感冒,区别仅在于中国目前处于要开出药方并且帮助建设医院、接收患者的境地。
10月21日,《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称,美国的7000亿金融救助计划可能需要中国等美国国债主要持有人购买更多美国国债。
接着是西方国家领导人和权威人士开始轮番向中国喊话,虽然保持着国家元首、政府首脑、政府高官等身份的矜重,话说得比较含蓄,但弦外之音不难听出来:
10月5日,澳大利亚总理陆克文在接受媒体专访时说,中国经济将继续强劲发展,并将在信贷危机减缓时刻,帮助全球经济恢复。他强调,中国经济的突出表现将帮助全球摆脱目前的困境,中国在重建全球经济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正如其在10年前亚洲金融危机中发挥的作用一样。
10月6日,世界银行行长佐利克发表演讲表示,七国集团(G7)已经失去了往日的作用,它应该被一个更具有指导作用的新集团所代替。包括中国、印度和巴西等国家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则应该被吸收在内。成立一个更加灵活、更加有效、更加有影响力的新集团,这个集团也有可能是G14甚至是G20。但佐利克也表示:“这个集团最终能否取得影响力还要取决他们最终所能承担起的责任。”
10月7日,美国前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称:中国以及中东国家将“决定着”美国历史上最大金融拯救计划的成败。他说,美国政府现在最应该做的和“不得不做的”是,向中国保证“美国的证券是安全的”。
10月9日,美国财政部负责国际事务的副部长麦考密克在华盛顿就金融危机及其全球影响,与北京及广州的部分中国记者举行了跨洋电话讨论会。麦考密克对中国与美国及世界经济的关系用了“彼此非常依赖”这样的字眼。中国是美国和欧洲(产业化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而后者对中国也同样重要。因此,中国应该是全球救市的重要参与者。
10月20日,麦考密克奉命开始三天的中国之行,约见一系列中国经济领域的领导人,研讨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的经济局势。在接受媒体访问时,麦考密克坦言此行的目的:“我此行的目的不仅要告诉中国的政策制定者,也要告诉更广阔的公众,美国正在发生什么,在全世界的资本市场正在发生什么。人们正在采取一些行动来处理危机。目前越来越清晰的事实是,中美两国的利益非常相互交融,非常相互依存。中国发生的事情影响着美国,美国发生的事情也影响着中国。我对中国官员一遍又一遍不断强调的是,美国发生的一切将影响中国,一步步地实施救援计划,可以使美国和世界信贷市场的危机对中国的影响小一点。”
10月21日,法国总统萨科齐在法国斯特拉斯的欧洲议会总部发表讲话时说,中国拥有强大的金融实力,在重塑国际经济体系的过程中不可或缺。
10月23日,在北京召开的亚欧峰会上,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说:“目前金融危机的解决,缺不了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的参与。”“我非常希望中国能为解决这次金融危机作出重要贡献。我认为,这是展示中国作为负责任国家的重要机会。”
10月28日,英国首相布朗公开发表谈话说,中国和中东产油富国应该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提供更多资金,以援助那些可能需要援助的东欧国家。
11月15日,日本首相麻生太郎在出席20国集团(G20)峰会时宣布,日本政府准备从其外汇储备中拿出1000亿美元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注资,以便为受金融危机冲击的新兴国家提供资金援助。麻生“欢迎像中国这样拥有充足外汇储备的国家加入进来”。
同样的声音也来自西方经济界人士和学者,包括生活在中国的学者,他们向中国政府提出种种“救美”的建议,并用自己的经济学知识给出了理由,振振有词,言之凿凿。加拿大BMO资本市场公司副总经济师、中国经济问题专家道格拉斯·波特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认为:中国现在是世界第四大经济体,但是按照许多经济指标来衡量,中国经济的规模应当在世界上排名第二。因此,世界经济的好坏对中国来说关系很大。美欧目前经历的严重的金融危机正在波及全球的经济增长,中国如果坐视不管,势必会受到影响。中国积极回应美欧国家的要求,参与这次救市行动,这无论对中国自身的经济利益,还是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以及对于全球经济,都是有益之举。
甚至有媒体记者注意到,在2008年11月15日华盛顿举行的20国集团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美国总统布什在分别与各国领导人照相时,其他国家领导人均是站在布什总统的左面,唯独与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照相时把胡主席让到了右面。记者们从这种微妙的细节安排中,读出了美国在抗击金融风暴方面对中国的重视。
另一个吁请来自俄罗斯,但他们发出的是与G7们不同的声音。2008年10月下旬,俄罗斯副总理茹科夫斯基在正式国际场合向中国提议,在中俄贸易增长的同时,两国应考虑新的金融机制,包括金融业间相互参股,以及弃用美元进行贸易结算,目前的时机是恰当之际。
一时间,中国真的成了“香饽饽”,甚至是“救星”、“救世主”。中国从未像今天这样被西方重视和需要。
其实,面对全球金融危机,西方国家把中国当成“香饽饽”,希望中国做“救星”,说白了,就是希望中国拿钱去救美国的金融机构和其他陷入困境国家的金融机构。当然,他们还希望人民币升值,希望中国的经济列车高速行驶,希望……
2.“英雄”能否“救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