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月后,刘备的灵柩运回了成都。从中平五年(公元189年)起兵,这位汉皇后裔、一世枭雄带着他未尽的梦想,结束了34年的征战史。第二日,太子刘禅登基,改元建兴,蜀汉进入了刘后主时代。
上天对这位刘后主真可谓不薄,他出生于建安十二年,恰好就是他的父亲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那一年。这似乎预兆着从一开始他就受到守护神的青睐,虽然最后做了亡国之君,但是乐不思蜀的装疯卖傻让他成功骗过了司马昭的多次试探,得以善终。虽然他没有什么大的智慧和胆略,但是天生命好的他却继承了刘备留他的江山大业和一帮文武能臣的辅佐,最重要的是他有自知之明,听他父亲的话,对他的相父更是惟命是从。
“封诸葛亮为丞相,领益州牧,武乡侯。政由葛氏,祭则寡人。”拿着这封诏书,阿Q喜上眉梢,他期盼已久的卧龙翻盘时刻终于来了。
“金鳞岂是池中物,一遇风云便化龙。九霄龙吟惊天变,风云际会浅水游。”他情不自禁的吟起了这首1000年之后《说岳全传》中的诗作。巧合的是,1000年后的岳飞也将重蹈诸葛亮北伐的覆辙,而且一样徒劳无功。
诸葛亮听懂了,他内心里无比感激他的知己,但是他清楚的知道,他绝对不能越雷池一步。尽管刘备生前让他长时间的遭受冷落,受尽了委屈,尽管刘禅的平庸无能在他面前不堪一击,但是他明白,他只能从一而终于他的理想和誓言。
“‘金麟岂是池中物’,你不觉得这句话好像在那哪里听过吗?”诸葛亮反问他。
“这是1000年后的一首诗,写的是一位和你有类似遭遇的悲剧英雄。”阿Q伤感的说,他不忍心让诸葛亮知道岳飞最后的下场。
“还记得先帝当年去东吴成亲时,辕门上的那封信吗?”
“记得,那是孙权的离间之计。”
“不是,那封信是先帝写的,我当时那样说只是怕你出来搅局。”
“什么?”诸葛亮的这句话如同一道晴天霹雳,霹的阿Q外焦里嫩。
“你说的没错,先帝从来就没有真正信任过我,那封信就是他在试探我。”
“这真是经典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阿Q愤怒的将手中的茶杯摔到地上。“我还是那句话,你还等什么?”
诸葛亮不吭一声,低头蹲下慢慢地捡起地上的茶杯碎片。
“我在等蜀中大治,我在等军器、粮草足备,我在等天下有变,我在等直捣许昌的机会。”诸葛亮以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语气回答他,这正是当年他向阿Q的许诺——在这乱世闯荡出一片天地。看着诸葛亮远去的背影,阿Q的心结解开了,偶像从容淡定回答他的四个等待让他明白了什么叫“积跬步以至千里,积小流以成江海。”从这一刻起,他将不再是历史的看客,他变成了真正的参与者。他紧紧的握着拳头,想象着六出祁山的千难万险,想象着蜀军铁骑踏破秦川的波澜壮阔,想象着和他的偶像一起克复中原、扶汉室于即倒!尽管这一切最终都只是美好的想象。
从那天起,诸葛亮和阿Q每天一起巡视。蜀中险要,三军操练,战争推演,兵器打造,粮草储备,农耕灌溉,国计民生……真的如陈寿所说的那样:“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亮。”这段时间对阿Q心灵的震撼丝毫不亚于他刚穿越时的感受,那时的诸葛亮带给他的是活下去的希望,现在的诸葛亮让他知道了怎样在这乱世中真实的活下去。相比较于当年的风华绝代,诸葛亮现在的务实精神更让阿Q钦佩和感动,但同时为他偶像日益衰弱的身体感到担忧。
有一天阿Q看到诸葛亮在亲自校对公文,他灵机一动,想起了《资治通鉴》上的一段记载,他觉得机会来了,马上即兴发挥了一把。
“你想知道1800年后的我曾经是干什么的吗?”
“哦,你从事何业啊?”诸葛亮放下公文,饶有兴致的反问阿Q。
“我在1800多年后是一名培训机构的老师。”
“培训机构?是何机构?”
“别打岔,听我说完。”阿Q滔滔不绝的讲起来。“培训机构就相当于现在的私塾,老师就相当于现在的私塾先生。虽然我书教的一般,但是我也知道像孔夫子那样用讲故事的方法启发人。我现在就给你讲个故事,你愿意听吗?”
“当然愿意,洗耳恭听!”诸葛亮露出了难得的笑容。
“治理国家是有制度的,上司和下级做的工作不能混淆。现在有一个人,命奴仆耕田,婢女烧饭,雄鸡报晓,狗咬盗贼,以牛拉车,以马代步;家中事务无一旷废、井井有条,他要求的东西都可得到满足,便悠闲自得,高枕无忧,每天的事情只是吃饭饮酒而已。忽然有一天,他变了,所有的事情他都要亲自去做,不用奴婢、鸡狗、牛马,结果劳累了自己的身体,陷身琐碎事务之中,弄得疲惫不堪,精神萎靡,却一事无成。难道他的才能不及奴婢和鸡狗吗?不是,而是因为他忘记了作为一家之主的职责。所以古人说‘坐着讨论问题,做决定的人是王公大人;执行命令,亲身去做事情的人,称作士大夫’。因此,丙吉不过问路上杀人的事情,却担心耕牛因天热而喘,因为杀人的事有专人负责,而耕牛却事关整个国家的春耕秋收;陈平不去了解国家的钱、粮收入,而说‘这些自有具体负责的人知道’,他们都真正懂得各司其职的道理和重要性。如今你掌管蜀国军政,却亲自校改公文,打20军棍以上都要亲自过问,终日汗流浃背,不是太劳累了吗?”
诸葛亮马上就明白了,他站起来向阿Q行了一个抱手礼。
“难道我不知道享受天伦之乐的幸福吗?难道我不知道劳心者役人,劳力者役于人吗?可是每当我想起山河破碎,纲常沦丧,礼崩乐坏,诸侯僭越,生灵涂炭,便心如刀绞、痛不能眠。当日你我初邂逅,我们曾挽着手对天立誓,在这乱世闯荡出一片天地,这些你都忘了吗?你我都不年轻了,岁月如梭,时不我待?曹贼虽然可恨,可他有一言却永远值得我们效法。”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阿Q脱口而出接过话来,两人同时忍不住失声痛哭起来,阿Q接过诸葛亮手中的公文开始一字一句的校对。当了十年的老师,他从来没像现在这样认真的备过课,当了十几年的参军,也不过是尸位素餐,碌碌无为,现在是时候改变这一切了。
这样充实而紧张的生活一晃就是好几年,阿Q甚至忘记了他这奇幻旅程的最高潮一幕即将上演,直到建兴五年(公元227年)的一天。这一天诸葛亮早早起来,斋戒沐浴,结束整齐、静坐室中。到了晚间,他仪态整肃的端坐在书案前,展开一卷空白竹简,拿起笔来在上面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如果说能用什么东西简明扼要的总结概括诸葛亮的一生,那么这篇《出师表》无疑是最好的选择。正是这篇文章让阿Q把诸葛亮奉为自己的偶像,现在他就亲身站在诸葛亮身边看他书写这字字泣血的忠言,这种感受不再是当初的气势磅礴和语言流畅,而是变成了一位忠臣良将对信仰的执着。特别是当最后写道“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他看到诸葛亮真的泪如雨下,他当然被诸葛亮这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忍不住和偶像一起伤怀。好像他的眼泪从来就是廉价的,在悲情和深情的时刻,他和诸葛亮自始至终都是用泪水来交流。这似乎就是在暗示他们悲剧的结局,而现在,这场逆流而上的北伐悲剧就要拉开帷幕。
公元227年三月,诸葛亮命长史张裔和参军蒋琬留镇成都,亲自率领三十万蜀军北驻汉中,开始准备北伐,三国后期最精彩、最斗智斗勇、最血腥也最徒劳无功的一战即将上演。
对于北伐的结局,阿Q知道的一清二楚,但是诸葛亮却不知道,他只知道在匡扶汉室的道路上继续走下去。已经经历了关羽和刘备的死,再亲眼目睹“秋风五丈原”会是什么样的感受呢?阿Q不敢想,也不愿意想。可是他和诸葛亮一样,在这条明知是悲剧的不归路上停不下来。他不知道该不该最后和诸葛亮摊牌,就像当初和关羽一样。
已经二更天了,诸葛亮还在伏案工作,阿Q悄悄走到他身后,给他披上了一件披风。这暖心的一幕就像阿Q刚穿越回来时,在惊恐中诸葛亮握着他的手给他的安慰。
“你还没睡?”诸葛亮感受到了这温暖。
“你不也一样没睡吗?”
“这么晚了,你有什么心事吗?”
“我突然想问问你还记不记得这些年来我无意中向你泄露了多少天机?”阿Q的语气一半认真,一半玩笑。
“你怎么想起这个来了?记得当初你说你想明白了,未来之事说与不说都一样,不会改变历史的走向。我也向你保证过绝不会强求你说未来之事。”
“没错,可是这次……”
“你不必说,若是对未来事事知晓,岂不无趣。”
“况且你已知道后续会发生什么,便也省去许多烦恼之事,如同一件玉雕大体已经成型,只需在细处琢磨,无需费力,但趣味无穷,何乐而不为呢?”阿Q一字一句重复着诸葛亮当年说过的话。
“真是怀念当初的时光,可是现在我们都回不去了。”
“为什么他和我的感慨一样,都向往着那回不去的过往。”这种奇妙的心有灵犀让阿Q的内心生起一阵心酸,难道一切真的早已注定,这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一个问题了,回答是肯定的,这么多年的世事沧桑就是最好的答案。
“回隆中隐居好吗?”过了半天,阿Q终于弱弱的说出了他的想法。
诸葛亮猛的一抬头看着阿Q,他不敢相信自己的知己竟会在此时说出这样的话,更让他不寒而栗的是,他这句看似平静的话背后一定隐藏着另一重天机。诸葛亮用极其渴望的目光遥望着北方,遥望着长安、洛阳,在一瞬间,他的目标仿佛变得遥不可及了。
“不早了,你回去休息吧。”诸葛亮不再抬头,阿Q明白了,他已别无选择,不管是失街亭还是秋风五丈原,他只能在这条不归路上陪他战斗到底。
公元228年春,蜀军正式发起第一次北伐战役。
在拒绝了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之后,诸葛亮声东击西,命令镇东将军赵云佯攻郿县,吸引魏军主力,他亲率大军攻打祁山。蜀军战阵齐备,军纪严整,而魏军却毫无准备,当诸葛亮出兵的消息传到魏国时,朝野上下一片恐慌,王公大臣各个乱了阵脚,不知该如何迎敌。随后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先后开城献降,整个关中地区都暴露在了蜀军面前。魏明帝曹睿不得已之下带着五万领铁骑御驾亲征。
蜀军进军的陈仓古道上,一个名叫街亭的地方即将因为一场事关整个战局的战役而载入史册。但是更没有人会料想到,在这场经典战役发起之前,一个惊天的秘密在无意中被暴露了出来。这个秘密,这个被曹操、刘备、孙权都视为可以撼动整个天下格局的王牌,最终改变的却只有诸葛亮和阿Q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