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生意人身上都存在弱点,这并不令人奇怪。关键是要看你的弱点是否被别人抓住,或者你能否抓住别人的弱点,这直接决定一个商人的成败。生意人要始终认为做生意应当洞察对方的薄弱之处,与对手较量,不能攻其强,应当击其弱,这样才能加大取胜的可能性。因此凡是有心计的商人都是捕捉竞争对手弱点的好手,可以在顷刻间占尽先机,赢得主动。
寻找对方的弱项
对于众多的中小企业的老总来讲,能否与大公司进行竞争,或怎样与大公司进行竞争,是经常会遇到的一个令人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但一定要对此找出合理答案,并且在作出决策之后才能开张竞争,否则,难免失败。
很多人认为凡与大公司进行竞争,结果只能是鸡蛋碰石头,死路一条,但现实生活大量实例表明并非一定如此。
众所周知,IBM现在是实力相当雄厚的经营电子计算机的企业。美国无线电公司和通用电气公司曾试图与之进行直接竞争,但没经过几个回合的较量便损兵折将,损失惨重。可是,仍然有一些向来就经营电子计算机的企业(如信息管理公司等)却没有因此而破产倒闭。他们之所以能在其中站稳脚跟,主要原因是这些公司的经理能够清醒地采用市场细分法,对于各种不同类型顾客的特征详细分析,从中发现 IBM 公司显而易见的某些弱点,以及某些现在该公司并不那么热心经营的“项目”,因而在确定经营范围的时候,也就可以找出IBM的空档进行竞争。专营“苹果牌”微型电脑设备的厂家和商家们正是采用这一办法,成功地找到了促使生意持续发展的机会与途径。事实上任何一家企业,即使是“超级大型企业”,也不可能处处无懈可击,因此与大公司进行竞争并非绝对不可能。
一旦发现市场上正萌发着某种从未引起过人们极大注意的需要,然而只要能满足这方面的需要就可以成就某项事业的话,那就无需为竞争而感到惶恐不安,只要竭尽全力并且想方设法把那门生意做好就行了。至少大公司已经为你开辟了产品的销售市场,同时,还通过一系列的宣传广告和促销活动为你开发了市场上对产品的种种需求。“苹果牌”微型电脑设备的厂家和商家们之所以获得那样巨大的成就,正是利用 IBM 那样庞大的企业打开了生意的市场,比如通过各种宣传广告和促销活动最大限度地开发了市场上对电脑设备的需求,并赢得了用户的普遍接受,为其他微型电脑设备随后进入市场消除了多种阻力。迅速地打开销路等等。
有时候,一些小本经营的生意人由此也可以在大公司漏掉的生意中发大财。作为顾客未必都能忍受大公司售货小姐那种缺乏人情味的服务方式,或者为求方便、避免浪费太多时间,于是选择殷勤待客的小店铺了。类似情况到处可见。例如,在经营电脑设备或大型机械设备的行业中,某家公司即使是小规模的企业,倘若能做到交货快捷,及时满足顾客的急需,同样可以从那些强大的竞争对手那里获得相当的贸易份额。类似这样的情况,在评估市场潜力,分析竞争形势的时候,是需要充分考虑的。
攻击对手的弱点
战胜对手最好的方法是攻击其弱点,不能用鸡蛋去碰石头。而是用石头去砸鸡蛋。
香港首富李嘉诚人生的转折点是1977年,那年之前,李嘉诚只是一个不太出名的普通商人,而1977年之后,李嘉诚就成了一个大名人,拍卖场上,李嘉诚举手应价,被誉为“擎天一指”,在地产界举足轻重。
李嘉诚之所以有这样的转变,是因为他参与地铁中环站和金钟站上盖兴建权的竞投,一举击败置地巨人而中标,吹响了华资全面进攻的号角。李嘉诚也因此而被誉为“民族英雄”。地铁工程,是当时香港开埠以来最浩大的公共工程。中环站和金钟站,是地铁最重要、客流量最大的车站,位于全港最繁华的银行区,中环、金钟两站,就像鸡的两只腿,其上盖可建成地铁全线赢利最丰厚的物业。全港地产商无不垂涎三尺,志在必得。
在李嘉诚眼中,投标的意义早已超越了地铁上盖发展本身的赢利,更在于一旦中标,可使自己声誉直线上升,在商界脱颖而出,跻身第一流的地产商之列。在此前,在人们眼里,李嘉诚的长实公司只是一间在偏僻的市区边缘和荒凉的乡村山地买地盖房的地产公司。在寸土寸金、摩天大厦林立的中区,长实公司竟无半砖片瓦,更无立锥之地!
李嘉诚涉足地产业20个春秋,拥有地盘物业面积已直逼置地,已完成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李嘉诚觉得改变形象的时机已经成熟。
李嘉诚立志攻坚,挺进中区,与置地展开正面交锋,“最后夺取城市”。在这决战的紧要关头,李嘉诚的心情既兴奋又沉重。假如一战而捷,占领了中区,那么长实就可“一飞冲天”;但假如失败了呢?那长实将屈居人后。
与此同时,李嘉诚也深深地明白:一个公司的形象将直接关系到信誉,关系到利润的大小。所以,地铁上盖投标,机不可失!
李嘉诚终非池中之物,时机一到,便如蛟龙入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当我们实力未够时,要忍辱负重,踏实积累。而当积蓄够了实力时。一遇到机遇就要当仁不让,以达到一鸣惊人,给公司树立一个新的形象。因为良好的形象就意味着财富。
如今回味起那次竞投地铁上盖发展权,李嘉诚仍然心有余悸,那是一场香港地产界的大战。
在竞投之前,李嘉诚就做了估算,他预料参加竞投者将会有置地、太古、金门等英资大地产商、建筑商。稍逊于英资的华资各地产建筑公司也极有可能全力一搏。
很自然的,置地的夺标呼声最高。看来李嘉诚要真想虎口拔牙,从本质讲就是要与此庞然大物对阵了。然而,整个香港地产界有谁不知道这样一句俗语呢?“撼山易,撼置地难!”港岛中区,是置地的“老巢”。当年,置地创始人保罗·遮打参与中区填海。获得港府成片优惠地皮。置地在中区拥有10多幢摩天大厦。置地广场和康乐广场,位于未来的中环地铁车站两翼。中环车站又恰好落在遮打道上。遮打道的南侧,则是遮打花园广场。就凭这些街道的名称及物业的主人,就可知置地在中区的地位。
还有更厉害的是当时的公众和传媒,依据那老惯例,居然把中环站叫做了遮打站。而金钟站则离这座遮打花园广场仅100米,简直就处于置地的眼皮子底下。要攫取中环、金钟车站的兴建权,就等于是打入中区的心脏,等于是要到置地这只坐山虎的食槽里夺食。卧榻之旁,又岂能容他人安睡呢?看来这场恶斗是在所难免了,要扳倒置地这个巨人,非同儿戏,如果稍有不慎,自己就会弄得倾家荡产全盘皆输了。因为不管怎么说,长实的实力的确是逊色于置地的。
因此,面对着长实与置地的第一次正面交锋,李嘉诚制订了“不动声色,避其锋芒”的战略。因为李嘉诚深知,长实如果与置地锣对锣、鼓对鼓,列阵而战,那长实将必败无疑了。所以,李嘉诚一直在考虑,看看“志在必得”的置地,是否也会“大意失荆州”呢?
李嘉诚冷静地分析对手。置地的另一个创始人是凯瑟克家族的杰姆·凯瑟克。凯瑟克家族由于对中共政权怀有太重的戒心,所以,一直力主把发展重点放到海外。这样,现任置地大班及其后台老板怡和系大班纽璧坚坐镇香港抉择的精力势必被分散。这是置地不易洞察的薄弱之处,人们往往会被置地的“貌似强大”蒙住双眼。
其次,置地一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过于自负的置地,未必就会冷静地研究对手,并“屈尊”去迎合合作方。这也是置地的另一个致命弱点。
所以李嘉诚认为,只要周密而谨慎地行事,战胜置地还是很有希望的。与此同时,李嘉诚也在想地铁公司这次招标的真正意向是什么?李嘉诚不遗余力四处打探,获悉港府将以估价的原价批予地铁公司。
地铁公司与港府多次商榷,意欲用部分现金、部分地铁股票支付购地款合6亿港元。但港府坚持全部要用现金支付。
就这样,李嘉诚首先掌握了一点:竞投车站上盖发展权,必须以现金支付为条件。除此之外,透过地铁公司与港府在购地支付问题的分歧,李嘉诚还看出了地铁公司现金严重匮乏。地铁公司以高息贷款来支付地皮,现在急需现金回流以偿还贷款,并指望获取更大的利润。
根据获知的信息,李嘉诚知己知彼地制订出克敌制胜的方案,其中最主要的两条是:(1)满足地铁公司急需现金的需求,由长江实业公司一方提供现金做建筑费;(2)两个地盘均设计成一流商业综合大厦,商厦建成后全部出售,利益由地铁公司与长江实业分享,并打破对半开的惯例,地铁占51%,长实占49%。
在1977年1月14日,香港地铁公司宣布接受招标竞投正式开始,一共有30家财团、公司递交了保密的投标书。
1977年4月5日,香港各报大力报道了投标结果:“长实击败置地!”着实让许多人吃惊不小。
地铁公司董事局主席唐信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这次招标竞投竞争空前激烈,所有建议均经详细研究,结果终为长实中选,因其建议对本公司最具吸引力。”
舆论界称长实中标,是“长江实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地产新秀李嘉诚“一鸣惊人,一飞冲天”。
相反,据传凯瑟克家族对纽璧坚痛失中区地王大为不满,并以此胁逼纽璧坚下台。
以后,中环车站上盖建筑环球大厦和金钟车站上盖建筑海富中心两幢发展物业,为长实获得7亿多毛利,纯利近0.7亿港元。
仅看这个赢利水平,要比当时地产业的平均利润低许多,但是李嘉诚却由此获得了无法以金钱赢利来估计的利益,这是个无形利益,即形象和信誉。这也正是李嘉诚参加这次投标的目的。
李嘉诚的成功,向全香港说明了长实不再是一家只能在偏僻地方盖房的地产公司。通过投标的胜利,为长实树立了一流地产商的形象,为取得银行的信任和股市的声誉,继续在中区拓展创造了有利条件。可是,李嘉诚胜算的秘诀又在哪里呢?
(1)沉着冷静,低调处理,以麻痹对手的警觉。
(2)知己知彼,研究置地和地铁公司两方。然后,投地铁公司之所好,一举中标。
(3)李嘉诚的主要目的是通过牵动全香港地产界甚至全香港市民关注的地王大战,改变形象,树立声威。因此不能太多计较眼前利益,否则以长实实力难以中标。
当时也曾有记者询问李嘉诚先生与地铁公司合作成功的奥秘,那时他是这样回答的:
“战胜对手最好的方法是攻击其弱点,而不是以硬碰硬,以强抗强。”
世界上80%的富翁曾经都是推销员。推销员作为一种职业,既能充分发挥个人能力,又能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然而,如何在推销工作中掌握真正的技巧,成为真正优秀的推销员,以下几条定律或许会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