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种出好茶,可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土壤、水源、温度、湿度等等,都会影响到茶树的生长,左右茶叶的品质。
为什么好茶都出在深山老林里?原因就在这里。越是人迹罕至的地方,自然环境保护的越是彻底,水源土壤受污染的程度越小,之后,再配合上适宜的气候,茶树才能长得好,产出品质优秀的好茶叶。
四季分明,降水量适中,总体上来说,庐山市这边的气候还是挺不错的。
不过,既然叫‘云雾茶’,这种茶叶的生长过程中自然不能少了‘云雾’这条关键因数。所以,能够产出优质云雾茶的茶场,大多都建在山脚下的丘陵上,或者干脆就是直接建在了庐山的半山腰上。
相比较而言,建在庐山上的茶场,地理位置更加优秀,产出的茶叶在品质上也要稍微好一点儿。
“你也知道,庐山是个旅游景区,山上的各种资源都是受限的。”坐在卫土对面,章富泉仔细的向他解释到:“就拿茶场来说吧。虽说山上还有一些地方很适合建茶场,不过,仅仅只是一个茶场带来的收益,还不足以让ZF破例,把地皮批给你……”
旅游业才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在每个项目付诸于实施之前,都要先做一番评估。如果项目成功后带来的好处能超过破坏环境后对旅游产业造成的负面影响,那么,这个项目还有可能会被通过。反之,如果经济效益很一般,无法弥补开发后因为原地貌被改变而对旅游业造成的损失,那么,这个项目就一定会被毙掉。
十几年前,庐山山脚下还有很多采石场,在尚未更名为庐山市的XZ县里,石材加工行业甚至可以算得上是支柱性产业之一。而最近这几年,所有采石场都被关闭,石材加工作坊也纷纷转行或倒闭。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原因就是为了维护庐山的地形地貌,确保旅游资源不受破坏。
“也就是说,如果我只是单纯的想要弄个茶场的话,很有可能批不下来,对吧?”听明白了章富泉的意思,卫土面色纠结的挠了挠头。
“也不能这么说。”担心卫土打退堂鼓,章富泉赶紧补充解释到:“山脚下的话,比如海会镇那边,倒是有几块地皮,也挺适合建成茶场。不过,卫老板你是我的朋友,我总不能坑你,对吧?”
“……。”看着章富泉,卫土没开口,只是用眼神询问到:‘什么意思?’
“要是在海会镇那边批地建茶场,种出来的茶叶,也就那么回事。毕竟那几块地的海拔还是低了点儿,把茶树种在那儿,不会像在山上一样天天都有雾气的滋润。”顿了顿,观察了一下卫土的脸色,章富泉笑着说道:“卫老板,你是大老板,普通茶场的那点儿利润,肯定无法满足你的期待。要弄,就弄好的,这才符合你的意愿,不是么?所以啊,我就没想过要给你推荐山脚下的那几块地。”
弄茶场,挣多少钱倒是次要的,关键是想要弄个幌子,把签到得到的那十株云雾仙茶拿出来。从这方面来看,章富泉的推测可以说是完全没有猜到点子上。
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既然是为了种云雾仙茶,当然还是环境更好一点的茶场更合适些。
从这方面考虑,倒是跟章富泉的推荐对上了。
“章局长,你不是帮我选了几个方案么?说说看吧。”
“那行,我先给你大概说说。”送资料的人还没过来,章富泉只能打开了自己办公桌上的电脑,从办公专用的邮箱里调出了前一个版本的‘粗稿’,开始给卫土介绍起来。
涉及到茶场的规划案,一共有三个。
第一个是山南索道的建设项目。
在撤县立市之前,以庐山北面山脚下的赛阳镇为起点,往山上牵了一条上山的索道。这条索道的建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空白,算是给当地增加了一个新的旅游资源,而实际上,它也带来了不少的盈利。
不过,因为建在山北,而庐山山下的旅游资源又大多集中在SND区,这条索道并不能起到‘联通整合’的效果。于是,在撤县立市后,庐山市的领导班子就生出了新的念头,打算在山南这边再建一条新的上山索道,通过这条索道,把山上的牯岭镇,以及山下的三叠泉、秀峰、观音桥、白鹿洞书院等景点一股脑的连接起来。
虽然还没有正式立项,但在ZF内部,却是已经确定了一定要做这个项目。
‘一定会做’是个大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有了章富泉现在的推荐——因为地形和山势的缘故,索道不会建成一条直线,中间可能会出现一到两个拐点。在尚未定型的规划案中,在这一到两个拐点处建立基站的时候,也会顺便搞搞小开发,就像是登山路上的歇脚处那样。
拐点在半山腰上,地理位置很适合建茶场。旅游局那边的意思是,开发一个以茶场为主体的小型农业综合体,即包括了休息处、展场、卖场、茶馆、体验中心等附属设施的茶庄。
第二个项目的实施地点,是在山上的植物园那边。
不同于前一个项目中的综合性茶庄,在植物园这边,ZF拟建的是一座疗养中心。
众所周知,庐山不仅是避暑胜地,也是疗养身心的好去处。几百上千年前的事就不提了,单说这最近百年之内,为什么会有那么多外国人来庐山上盖别墅?为什么委员长夫妻俩长期住在山上?还不都是奔着庐山的气候和环境,来这里疗养的。
时至今日,山上那些由外国人建起来的别墅已经成了古董,大多数都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比如当初委员长夫妻居住的美庐,就已经改成了一个观光景点。
而建国后兴建的疗养中心,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六七十个年头,虽说还能用,但条件上多少有些落伍了——从供暖到卫浴,再到房屋的布局等等,方方面面,都存在着许多欠缺。要是算上Wifi信号等网络时代的新生事物,漏洞更多。
差不多到了该更新换代的时候了。毕竟是疗养胜地嘛,怎么着也要配备一座现代化的专业疗养中心,否则,多少有点儿名不副实的味道。
那么,是在原疗养中心的基础上,重新改建翻新?还是另选一处地址,建个新的呢?
经过讨论,市ZF选择了后者——在原址上翻新或改建,会直接沿袭原有的招牌和名号,其业务方向也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说白了,新建成的疗养中心,还是会跟以前一样直属上级部门,只为老干部或某些外宾服务,普通游客还是无法入住体验。而另选其他地址的话,地皮攥在市ZF手里,给新建成的疗养中心赋予什么样的定位,都由市ZF说了算,完全不用考虑上级部门的意见。
新建疗养中心的目的,是为了向普通人打响‘疗养胜地’的名号。若是限制普通游客入住,这个意图还能得以实现么?所以,打从策划之初,市ZF就已经确定了方向,打算把新的疗养中心弄成一处面向普通游客开放的盈利性场所。
定下了这样的基调,再来选址。
最终,环境优秀,又不缺客流量的植物园附近的那块地,成了领导班子眼中的第一选择。
至于为什么要弄个茶场,倒是很好解释——晒着太阳,享受山间的清风,手里端着一杯香茗,时不时的抿上一口,这才叫疗养。
“第三个,也是我们暂定方案中的最后一个。”指着电脑屏幕上显示出来的地图,章富泉继续向卫土解说道:“从山北这边的莲花镇往上走,有一条徒步登上的小路……上山的小路不止一条,这条路好走一些,而且路上的风景也比较好。像好汉坡、石门涧、竹林寺遗址,都在这条路上,对了,这条路下面终点处不远就是东林寺,也是登山客比较多的理由之一。”
“走惯了这条路的本地人,大概两个小时左右可以走完,但第一次走这条路的外地游客,可能要花三四个小时。虽然说比较好走,但这么长时间的山路,总归还是有点累。”
“山里的天气总是说变就变,爬山爬到一半,突然下了雨,也是常有的事。对于坐车上山的客人来说,下不下雨倒是没什么,但对徒步上山或下山的人来说,半路上遇到下雨的话,就有点麻烦了。”
“这条路上的登山客很多,偏偏又没有一个专门的休息点,累了没处休息,渴了没处喝水,要是遇上下雨,也没处避雨……考虑到游客们的需要,我们打算在这条路的中段弄一个休息站。而为了最大限度的利用资源,ZF打算在这个休息站的边上,新开一个茶场。简单来说,就跟山下草莓农户会在路边支个棚子卖草莓一样,以来来往往的客人为目标群体,销售茶场里出产的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