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时有人来报打造好了几人用的兵器,高顺用的是戟,关羽用刀,张飞用矛,袁益用枪,也给戏志才打了把剑。
高顺用的戟是袁益根据后世网上流传的虎威亮银戟打造,据说此戟乃唐末名将李克用所有。
关羽的兵器青龙偃月刀是偃月刀的其中一种。根据文献记载及出土文物中,偃月刀在宋朝开始出现,因重量关系,主要用於练习臂力,非战争中的武器。
在中国小说《三国演义》中,青龙偃月刀为关羽所使用的兵器,书中描述青龙偃月刀重八十二斤(约相等於现代的49.2公斤),又名冷艳锯。
张飞的兵器丈八蛇矛,古代兵器名。又名丈八点钢矛。全用镔铁点钢打造,矛杆长一丈,矛尖长八寸,刃开双锋,作游蛇形状,故而名之重达63斤。
袁益所用的枪,由于袁益臂力不足,所以先打了30斤。
戏志才的剑用后世龙泉宝剑的原型打造。
一听兵器打好袁益和戏志才赶紧朝铁匠铺赶去。
到了一看高顺,关羽,张飞三人各自拿着自己的兵器在看,那神态像极了老光棍第一次睡女人一样,猥琐至极。
袁益笑道“三位哥哥,注意一下你们自己的形象。”
张飞边流口水边回“没事,没事。”
关羽接道“就是,形象那有兵器重要。”
高顺那扑克牌脸露出的笑脸看着有点瘆得慌。
戏志才拿起那把宝剑,比比划划,过一会儿收起剑,放入剑鞘,挂在腰间走了几步,这嘚瑟样子,真有点二五八万似的拽得很。
袁益拿起长枪比划两下,欣喜问道“不错,是谁打造的,重重有赏。”
旁边跪下三名工匠,口中说道“谢大人。”
袁益看了三人一眼“你们叫什么”一个中年人回道“这个叫李大力”指着一个二十多岁的壮汉,又指向另一个瘦弱少年“这个是马钧,小人叫王二牛。”
等等马钧,这个名字怎么有点熟,袁益有点发呆,在脑中回想三国名人。
马钧三国时期的科学家,有着“天下名巧”的美誉。
马钧出生于一个不富裕的小农家庭,生活拮据。
史书记载:马钧,魏给事省中。少而游豫,不自知其为巧也。当此之时,言不及巧,焉可以言知乎?三国马均是一个话语不多的人,不擅长与其他人交谈,在这一方面,马昀一点也不出色。
但是在器械发明制造方面,他非常有天赋、有新意、很有想象力与创造力。不时有些发明与创造。三国马均的发明与创造是值得赞颂的,同时也造福了许多人,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产力的提高。
三国马均的发明数不胜数,其中最出名的有翻车、指南车、龙骨水车、新式花绫机。这些东西的发明,提高了生产效率,为人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福音。
他本人非常有决心有毅力,不管别人如何嘲讽,仍然坚持做自己。在他发明指南车时,当时别人对指南车这个概念根本不了解,更有一些官员对他冷嘲热讽,说他天马行空不切实际。
然而马均并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去查找相关记载,寻访智者,不断积累经验,就这样在他的不懈坚持下,终于把指南车发明了出来。当时嘲笑他的人也都哑口无言,马均用指南车说明了一个真理:事实胜于雄辩,行动胜于空谈。
三国马均的一生是富有创造力的,他的发明为后来的人们所享用,为后世的发明创造提供了经验。
那么,马均的成就有哪些呢?马均的成就有许多,最出名的有新式织绫机,指南车。起因是他看见村民织布特别费力,而且效率低下,于是决心要改进织布机,他埋头苦干,聚精会神,重新设计最后发明了新式织绫机。大大提高了人民的工作效率,而且节省时间与力气,深受欢迎。
后来他又发明了指南车,当时朝廷诸多大臣都嘲笑他异想天开。可是马均却没有就此放弃,而是在一片嘲笑声中,发明了指南车。指南车在当时的人们看来,这是只会出现在神话故事中的东西,马均想要把神话变成现实,自然少不了艰辛。日复一日,绞尽脑汁,终于造就了指南车。指南车为当时的军事斗争提供了极大的帮助,避免了迷路,减少了兵力损失。此外,马均的成就还有改进弓弩,记里鼓车等。马均的发明造福了古代中国人民,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与军事斗争能力。以上就是马均的成就。
他发明出来新式花绫机。新式花绫机的主要作用是织布。它的发明不仅提高了织布效率,而且还丰富了花纹的种类。指南车的主要功能是辨别方向。当时马均在众人的嘲笑声中,用差动齿轮的构造原理发明了它,证明了马均的惊人毅力和发明能力。它的发明和使用给军队指明了方向,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同时也减少了战斗的损失。
龙骨水车的主要作用是运水,类似于以前的翻车,用特制的水槽把水轻松从河渠运送到岸上,供人们使用。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轻快,大人小孩皆可毫不费力地提水上岸。它的推广和使用,提高了土壤肥力,能使不易储水的地方得到灌溉,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使百姓生活水平得到改善。这就是熟知三国人物的好处,如果把他也收了,那以后不是要发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