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快结束的时候我又面临了一个新问题,那就是要去哪一所学校就读初中?
一个是大多数学生会选择的学校,位置在离我们村三十里地外的乡里。这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和环境有限,都是农村的小孩在读书。学校没有住宿条件,是需要每天骑车上下学的。另外还听说有点乱,学校风气一般。
而另一个则是少数学生会选择的学校,地点在离我们村三十里地左右的县里。这个学校无论是教学水平还是师资力量和环境都要好许多,大部分就读的都是本县的小孩。学校给提供住宿和食堂,每个星期可以回家一次。学校相对管理严格,风气还可以。
面对两个选择和两所不一样的优劣学校很容易选择,可是两所学校的录取条件却也是截然不同。乡里的学校是可以直接去读的,而县里的学校是要通过入学考试的,通过的可以直接去读,而没通过的却要根据差的分数花钱才能读。
村里当时已经有一些小孩在县里读书了,到了我们这一批也有选择去的,所以我的母亲就想让我也去县里读。
在父母商议过后我就去参加了入学考试,我们班跟我同期的男同学好像去了三个。记忆里只有学委通过了考试,其他的男生不知道有没有通过的?
女同学只有我和小晶去了,很遗憾的是我俩都没有通过,具体差几分记不清了。后来母亲看小晶都花钱去读了,就托她家的关系把我也花钱送去县里读书了。
能去县里读书对我而言是既高兴又忐忑的事情,一个农村小孩小小年纪第一次离开家去一个陌生的地方寄宿读书不害怕担心是不可能的。不过在对待这件事上我还算是勇敢的,没有什么离家的不舍,只有对陌生环境的憧憬和小小的担忧。
从小生活在村子里,家庭相对富足,没有像其他小孩一样吃过什么下地干活的辛苦,所以我的童年还是让我相对有一些优越感的。
可是到了县里跟其她同龄人一对比,我其实还是弱势的,无论是从家庭上还是学习上,我都差很多。这种差来自学习的更多一些,县里的孩子都是从小去过补习班的,学过很多课外的知识。她们无论是从知识储备上还是见识都要强过我这样土生土长的农村小孩。
我们从小到大都没去过补习班,更没学过那么多课外的知识,课外书更是没见过。我从小到大父亲唯一给我去书店买过的一本课外书就是《新华字典》,可想而知这之间的差距了。
巨大的落差还是很能挫伤一个人的积极性的。这种不是什么攀比心理,而是来自不同地方的差异,让一个本来很自信阳光的小孩有了挫败感和落差带来的无力感。
这一事件对我的影响还是很大的,我从村子里出来见了世面后,对自己有了清醒的认识,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位置,可以说算是没被打倒而是更坚定信心了。
其实我算是好的,有一少部分小孩就因为这个问题可能就导致了走向其它的路,从而有了不同的人生。
这种压力和困扰导致出现了三类结果,一类就是跟我一样的农村小孩但学习成绩很出色,跟县里的其她小孩相比也能占有一席之位,会一直留在县里就读。
第二类就是像我一样的小孩虽成绩不理想但还是愿意走学习这条路的,或者继续留下牵强的跟着读,或者果断的转学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继续读书。
这种情况的转校生很普遍,在当时也是一个不大不小的现象了,我们都是带着其她人对我们一定程度的成见和压力才坚持下来的。
第三类就是人们最不看好的结果,小孩本来在农村还好好的,来到了县里以后变了很多。或者没读多久就辍学了,或者扛不住家长的压力不得不每天留在县里的学校混日子。
所以去县里读书这件事对含辛茹苦送孩子来的家长而言是不可预知的结局。他们没有那么高的文化,没有那么高瞻远瞩的见识,只是报着一颗为孩子好的心,他们显然是没有做错什么。
而对于我们这些对外面的世界和未来一片懵懂的孩子来说,又是何其的无辜。面对家里省吃俭用供你读书,对你寄予全部期望,可是自己又对成绩无能为力。本不是一个起跑线,却偏要去赶上,像我一样的孩子也是苦不堪言。
所以这一现象到底是谁错了,我至今无法给出答案。国家的教育体制摆在那里,面对这种现状我只想说一句,尽量缩小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差异,创建好学校的教学环境和质量。让学生和家长找到适合自己的,放心把家里的花朵交付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