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家里出来后,村里已经有人出来在路上闲嗑牙了,
时不时的还有孩子打闹声传过来,崔玉英小步走的飞快,怕怀里的芋头凉了不好吃,
村中心的学堂只有三间,学堂的左边单独有两间房子,那就是姚夫子的住处。姚夫子是个秀才,在村里算是个有大学问的人,很是受村里老少的尊敬,
没人知道夫子家在什么地方?家里还有什么亲人?只晓得夫子三十五六岁左右,而立之年还是孤身一人,
崔玉英走到夫子住处,掏出怀里的烤芋头,放到桌子上的黑瓷碗里,转身又拿起小瓦炉灌满水开始烧水,
水烧开刚好就能赶上夫子回来吃早饭,
姚夫子回来的时候,看见桌子上有两个黑乎乎的东西在碗里。散发着香甜的味道,和以往的吃食都不一样,
瓦炉里的水咕嘟嘟的冒着泡,盆里放好了洗脸的热水。
姚夫子洗漱完拿起碗里吃的,甜味的芋头直冲口腔咬一口入嘴黏绵微甜,
看来这是英丫头新挖的吃食了,
一个芋头刚吃完,就看见崔玉英拎着水桶左晃右晃的回来,
夫子赶紧过去接过水桶,不是跟你说过吗?打水的事不用你来,堂里的男孩子比你有劲,拎的水都是满桶的,
崔玉英抿嘴笑着回答,没事,我拎少点多跑几趟就可以了。
姚夫子听后无语,
崔玉英拿过来一个黑瓷碗,从瓦炉里舀出一碗热开水放到姚夫子跟前。
这是什么吃食?
这叫芋头,我从后山找回来的,本来是没这么大的,我把它栽种到我家屋后面,用青辉和夜香浇着才长了这么大,
听见夜香,夫子手里的芋头停顿了一会放回碗里,转手端起面前的热水喝了一口,
后山以后别去了危险的很,女孩子上树捉鸟摸鸟蛋的成什么样子,
知道了夫子,崔玉英调皮的回答。
姚夫子吃完剩下的芋头,又喝了一口热水,手指着书架最拐角的上方,告诉崔玉英那里有本农书,你去看看可是你喜欢的书,
崔玉英一听搬着凳子垫在书架下,踩着上去拿书,翻开农书看了一会说到,我没看过这本农书,
说完还津津有味的翻阅起来,姚夫子无声的笑了笑,这丫头是个有灵性的孩子,如果是个男孩子,以后定是个有大出息的,
初见时,她矮小的仰着头站在学堂的窗户下告诉他,她想念书,
他当这丫头一时好奇,三岁的孩子看什么不稀奇?他没说什么,没想见寒来暑往的她竟坚持了两个年头,每天早上过来带吃食,烧水,打扫卫生一天都没拉下。
哪怕在她家没吃的时候,她也总是带各种山果子过来,
姚夫子对玉英很是欣赏,轻脚步的走出去要给学子们上课了,崔玉英放下手里的书,搬着小木块出来坐在学堂窗户口底下认真听着,
那时代跟目前生活不搭调,什么三字经,弟子规,百家姓,千字文,她认识又不认识,好多繁体字,这都是启蒙学,她没有系统的学过只是听别人顺口念过出来,不过不怕她现在还小可以从头学起,
霜降过后的天真是应景了一句话,热烈的太阳挂在天上就是照明用的,
写字的手一会就冻僵了,哈口热气都没知觉,书也听了,字也练了,差不多要回去帮忙纺线了,纺线是目前家里唯一的一项收入。
崔玉英收拾好一切大约么有十来点钟,走路上的时候,崔玉英心里还在转悠找个时间在偷溜进山,都说不要进,可是不进一家人吃什么?想好决定了,走路的步伐又快了不少,
快进家的时候就听见屋里踩纺车脚踏声,纺的不是棉线,
用不起棉花的人还大有人在,用的是红麻纺线,
红麻也不是一开始就能直接纺线,得先砍断泡水里十来天。
泡透了有一股腐臭的味道,泡过的水则放进田里可以肥田,然后把红麻剥开只用外面的麻衣,里面的麻杆就用来铺盖房脊,用绳子扎密点可以防雪防雨水,不过得一年一换,麻杆脆的很容易断,
多数人家都用竹棍,竹棍能用好几年,麻杆多数都用来支菜架撑着菜秧子,没有东西撑着结出来的菜,挨着地就腐烂掉了,
红麻要清洗很多次,晾干梳,梳细丝出来才能纺线用,
剩下粗的就扭成一缕,这样可以做麻绳用,收粮食必备的绳子,扎家里任何东西都可以,红麻的果子收着,既能卖钱又可以炸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