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娘,娘,我爹回来了,我爹回来了,”糖糖说着就跑上前扑在刚下车的苏文怀里。苏文一把将她抱起来转圈,两人一起玩的欢快极了!
相比之下,芯子成熟的喜儿更关心橡碗子的事,“爹,爹,你去橡树村咋样?人家的木工活好不?这些橡碗子你从哪儿弄回来的?”
一连串的问题砸晕了刚回来的苏文,“慢些说,慢些说,你说那么多爹都听不来了,这些橡碗子就直接从树林子里摘得,哪里到处都是,没人要的。”显然他只记得最后一个问题。
好在喜儿也不纠结于这些,眼睛亮晶晶的道:“那些橡碗子都没人要的?太好了,”那么以后想要多少,只要拿着袋子去摘不就行了?
可是又想起来古人对地域的划分其实是很严格的。例如大山,每个村子只能在每个村子的规定划分好的地方内活动,要是不守规矩超出了范围,跑到别村的地界肆意打猎砍树种地去,就很有可能引起村与村之间的矛盾。
毕竟大自然的馈赠都是有数的,别家村子都弄了去,自家村子的人该如何过活?所以说,因为这个引起村子间的矛盾一点都不稀奇。前些年闹灾的时候,经常发生的。
橡碗子应该同样是如此。说的简单一点,就是它长在树上,橡树村的人不知如何使用它,那也是人家村里的财产,外村人是不能随便去大量采摘的。今天的橡碗子怕是已经引起不少人询问了。
老练的苏文同样明白此理,“今天我和姐夫摘的时候,有好些人都来瞧热闹,再想没本儿(不出钱)的弄回来,怕是难了,”今天宋根并没有跟家来吃饭,所以回来的只有大顺和苏文,几人边说边往屋里去。
“着啥急啊?天底下哪有白来的东西?咱先姑且按喜儿的法子试一试,要是真的能喂猪,橡碗子的事儿能成的话,咱出钱买来也成的,”林氏倒是笑着端来一盆水道。橡树村是这十里八乡数的上号的穷地方,要是出钱买橡碗子的话,怕是村里没谁不愿意的。
苏文拿下盆边的布巾打湿擦脸,“说的也对,要是让他们知道山里不值钱的橡碗子能换钱,指不定还撵着往咱家送呢!喜儿去跟你娘说说这东西咋弄,最好晚上就能喂猪,看看效果。”
“爹,哪能就那么快呢,得些时间呢,”,喜儿娇嗔道,这也太着急了。不过她还是点头应下,让林氏和大张氏桃花一起去将橡碗子洗干净,锅里烧水煮上。
苏文见女儿如此,也有些不好意思。好在他皮肤黑,天儿也不早了,看不太出来。
橡碗子去除苦涩味有两种办法,一种是摘下来后清洗干净,锅里烧水煮过一遍后,剥出果仁泡进水盆里漂洗几遍,就能拿来喂猪了;第二种便是摘下来后清洗干净,用水泡上十几二十天晒干水分,去壳取果仁,再用清水泡上两三天,其间用水漂洗几遍就能喂猪了。
拾掇的好了,人也是能吃的,否则前世风靡全国的橡子豆腐从何而来?不过,这一切都得一步一步的慢慢来,起码也得有一个生手探索的过程。否则一个四岁的孩子,从何知道这么多种处理橡碗子的法子?
要是喜儿真的那么做了,不是徒惹人生疑吗?不说旁人,单说苏文就不是个吃素的,万一要是被他揪出来“喜儿”是个冒牌货,到时候才真的是大大的不妙!
好在不着急时间有的是,喜儿可以慢慢地“摸索”处理橡碗子的法子。
大顺和苏文洗过手后,坐下吃饭。自从家里新招了些人手,就分开两桌吃饭了。最开始是牛氏提出来的,苏文和林氏也没反对。虽然家里雇用的人数少些,但是该有的规矩还是要的。
而且要是坐在一桌吃饭的话,苏家人不自在,来帮工的人也不自在。所以与其都不自在,不如分开吃最是方便,反正吃的都是一样的饭菜也不差些什么。
吃过饭后,帮工的人各自开始忙活开来。苏杨苏林两人和苏文一起去了后屋收鱼放驴,喜儿和糖糖去放鸡鸭鹅,傍晚时候日头不晒,最是适合做这些事了。
独留在院里的林氏则开始做布鞋。而做布鞋用的主要材料无非是布和麻绳,其实做布鞋是每个村妇的必备技能,不过并不是每家每户都穿的起罢了。
麻绳要多股搓成一股,才能更坚实耐用。所以搓麻绳也相应的成为村妇的必备技能。毕竟家里家外的用麻绳的地方不在少处。
要是都去买,那一年挣得都得搭进去不说,还要倒贴压箱底的钱。所以可见,麻绳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
原先,苏文和林氏几人都穿的是草鞋,可是喜儿觉得草鞋费脚不说,还很容易坏。她索性提出要做了布鞋来穿,又举出一大串穿布鞋的好处来。苏文和林氏历来重视喜儿,细想过后觉得她说得也对,也就允了此事。
麻绳的原材料便是苎麻。苎麻叶片为椭圆形的锯齿状,背面呈白色,在村里随处可见。像是小院屋后去往捞鱼的地方就有大片大片的苎麻,其实这样也好省的自家种了。
苎麻在上溪村用土话叫做“翠”,林氏将采回来新鲜的翠杆儿用手剥去外皮,便是做麻绳的材料——一根长又粗而又韧劲十足的“绿绳”。
用翠刀(专门用来刮苎麻皮的刀具)将“绿绳”上青色的一层刮去,刮薄之后在晒干更是韧性十足,几个成年男人都轻易扯不断。
由于氧化作用,晒干后的翠变成灰白色或是白色,坚实耐用的很!林氏早就把之前穿的的“百家衣”(百家衣:补丁摞补丁的看不出原来布料的衣裳)拆开,用白面和糯米面做成浆糊打成“纸褙子”摊到太阳下晒干、晒脆。
说来做“纸褙子”颇为复杂,林氏先用白面加糯米泡过磨成的米浆做成粘合性极强的浆糊,一层层均匀的抹在布上。如此反复,重复几遍做成薄些的“纸褙子”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