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岳《秋宵有感》诗句:“木耳有才恃紫藁,椿皮无计换青蚨。”
唐朝寒山《诗》之一二一中说:“囊里无青蚨,箧中有黄绢。”明朝冯梦龙所编《警世通言·金明池吴清逢爱爱》:“倘有四方明医,善能治疗者,奉谢青蚨十万。”谷子敬《城南柳》一折:“则你那尊中无绿蚁,皆因我囊中缺青蚨。”上述在诗或书中出现的“青蚨”,都是代指钱。“绿蚁”指酒。
那么,为什么古代把钱又称为“青蚨”呢?
青蚨(fū),古代传说中的昆虫名。也叫鱼伯。晋朝干宝撰《搜神记》卷十三中记载:“(南方有虫),名‘青蚨’。形似蝉而稍大,味辛美,可食。生子必依草叶,大如蚕子,取其子,母即飞来,不以远近,虽潜取其子,母必知处。以母血涂钱八十一文,以子血涂钱八十一文。每市物。或先用母钱,或先用子钱,皆复飞归。轮转无已。故淮南子术以之还钱,名曰‘青蚨’。”
传说,把相同数量的母青蚨和子青蚨,抓起来放进瓮中,将它们埋进朝东的阴暗矮墙下,三天后打开,牠们就会相互追随。如果有人抓了子青蚨,母青蚨就会马上飞来,不管当时母青蚨在子青蚨的附近或远处;就算偷偷地把子青蚨抓走,母青蚨也一定知道藏子青蚨的地方。
有人用母青蚨的血涂在八十一枚铜钱上,用子青蚨的血涂在另外八十一枚铜钱上,每当购买东西时,有时先用涂了母青蚨血的钱,或有时先用涂了子青蚨血的钱,不久用掉的钱都会再飞回来,如此这般轮流使用,钱就像永远都用不完一样。
因此,在《淮南万毕术》一书中,有“青蚨还钱”的说法,于是称这种能使钱返回的方法,叫做“青蚨”。后来,青蚨慢慢地就成为钱的代称了。
青蚨代指钱,这是汉字的特点之一。但是用“青蚨”不择手段地赚取钱财,那是卑鄙可耻的。由此联想到制造假钱、买卖假钱的人,他们严重地破坏了经济秩序,给市场造成了严重的后果,这种人只顾自己赚黑心钱的犯罪行为,应该在严打之列。使用假钱的人也应该反省一下,自己的行为是否合法,是否会给他人带来危害。如果手里万一有了假钱就要交给银行,这才体现出公民的道德与良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