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书法家钱泳撰《履园丛话·艺能·营造》中载:“造屋之工,当以扬州为第一,如作文之有变换,无雷同。”另常看电影的人,有时可以发现在片尾会打出一行字幕:“本剧纯属虚构,如有雷同,实属巧合”。那么,为什么相同又称为“雷同”呢?
雷,出现闪电时,闪道中因高温使水滴气化,空气体积迅速膨胀而发生的激烈爆炸声。《说文解字》:“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又如《荀子·儒效》上载:“贵名起之如日月,天下应之如雷霆。”意思是说,尊贵的名声就会像升起的太阳、月亮,天下人就会像雷霆般轰轰烈烈的响应他。
“同”有相同、一样的用法。《孟子·滕文公上》:“布帛长短同,则贾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相若;履大小同,则贾相若。”这里的“同”即相同、一样的意思。“贾”即价。
“同”也有随和、附和的意思。如《论语·子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句话是:君子用正确的意见来纠正别人错误的意见,使一切都做到恰到好处,却不肯盲目附和;小人只是盲目附和,却不肯表达自己的不同意见。《后汉书·桓谭传》:“略雷同之俗语,详通人之雅谋。”李贤注:“雷之发声,众物同应,俗人无是非之心,出言同者谓之雷同。”唐杜甫《前出塞》诗之九:“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据古籍记载,“雷同”一词源自于《礼记·曲礼上》:“长者不及,毋儳(chàn)言。正尔容,听必恭。毋剿(抄袭)说,毋雷同。”汉朝郑玄注:“雷之发声,物无不同时应者;人之言当各由己,不当然也。”郑玄认为:打雷时雷一发声,万物无不同时响应;人说话应该有主见,不要抄袭别人的言论为己说,就像万物听闻雷声而应一样。
《礼记·曲礼上》这段话的大意是说,长者没有提及的,就不要插嘴去说。表情要端庄,听讲要恭敬。长者还没有说完话,不要随便打断,也不要随声附和。
此外,在《汉书·刘歆传》上载:“雷同相从,随声是非。”大意是说,随声附和,别人说是,自己也说是;别人说不是,自己也说不是。因此,“雷同”的原意是指“随声附和”的意思,如《后汉书·循吏传》:“履正奉公,臣子之节。上下雷同,非陛下之福。”李觏《原文》:“学者大抵雷同,古之所是则谓之是,古之所非则谓之非。”后来渐渐被用来泛指相同。特别是顺从上级、上司的意见、决断,唯上是从。如《后汉书·朱晖传》记载的那样,东汉章帝时,由于经费不足,有大臣向皇帝建议对食盐等日用品实行专卖制度,遭到尚书仆射朱晖的反对,认为这是与民争利,汉章帝非常生气。朱晖却对众大臣说:如果明明知道不能实行这项政策还“顺旨雷同”,有负臣子的职责。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主见,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判断是非的标准,而且要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哪怕是不对的。那种坚持“雷同”的人,心中不是没有想法,只是怕得罪上司,怕同事怪罪,人云亦云。这种人采取了一种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是不会有什么起色的。
现在还有另一种“雷同”,那就是工作总结、报告,一是形势,包括上级文件精神、领导讲话精神,本地本部门形势;二是在上级领导下,取得的成绩;三是有多少小问题;四是努力方向。这已经形成了新的八股文。不可思议的是,地界不相连的两个省份的两个市的两个环保局长在同一年的工作报告中,除去地名、人名、数字外几乎没有不雷同的。这种雷同应该大改特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