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梓,即桑树和梓树,这是古代住宅边上常种的树,因此常常借指家乡或家乡的父老乡亲。《三国志·蜀书·赵云传》引《云别传》:“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柳宗元《闻黄鹂》诗:“乡禽何事亦来此,令我生心忆桑梓。”元朝刘埙《隐居通议·文章四》:“某不材,见弃于时,桑梓羞之。”这里的桑梓都代表家乡。
古代一些地方仕绅,家里大多挂有“功在桑梓”的匾额,而这个匾额大都是乡人感激他们为家乡造福所送的。匾额上的桑梓指的就是家乡或乡里。
为什么家乡被代称为“桑梓”呢?
桑树,可以养蚕。《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是说:在五亩大的宅园中,种植桑树,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穿上丝棉袄了。梓树是落叶乔木,木质轻软,耐朽,常用作木工材。另外,“梓里”一词代表故乡,刘迎《题刘德文戏彩堂》诗:“吾不爱锦衣,荣归夸梓里。”因为桑树、梓树都有很高的实用价值,所以在古代,人们喜欢在住宅旁栽植这两种树。
“桑梓”一词出自《诗经·小雅·小弁》所载:“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这四句诗的大意是,我一见到桑树和梓树,就想起在故乡家园的周围父母种的桑梓树,顿时生起了恭敬心。所以无时不敬爱我的父亲,无时不依恋我的母亲。如《朱熹·集传》记载:“桑、梓二木。古者五亩之宅,树之墙下,以遗子孙给蚕食、具器用者也……桑梓父母所植。”汉朝陈琳所著《为袁绍檄豫州》也载有:“桑梓松柏,犹宜肃恭。”意思是,面对桑梓松柏,应该要表现出端严恭敬的态度。
因为桑树和梓树是父母亲手种植,也生长在自己的家乡,后来人们就把这两种树名缩简为“桑梓”,慢慢地就成为家乡的代称了。桑梓也有称梓里、梓乡。
情系桑梓。桑梓代表家乡,代表家乡的亲人。看到桑梓树就想起家乡,就想起了生我养我的父母,这是对父母的怀念,对父母的尊敬,这种真挚的感情发自内心。怀念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时刻把父母的冷暖饥饱放在心里,这就是中国的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