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是真龙天子,那么皇帝穿的袍子就是龙袍了。因为这个原因,龙袍上就有了龙的图案。
龙袍是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又称龙衮(ɡǔn),其特点是圆领(清朝为圆领)、右衽、黄色,朱色和紫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成为一项制度。
提起黄色,还有一个“黄袍加身”的典故。赵匡胤,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参与拥立郭威为后周帝,为典掌禁军,周世宗柴荣时升任为殿前督检点。柴荣死后,他的儿子宗训年幼即位,赵匡胤乘机于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发动陈桥(今开封东北)兵变,建立宋朝。史称赵匡胤“黄袍加身”,于是龙袍也别称黄袍。
龙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一种解释就是作为皇帝的象征,词语有龙颜、凤子龙孙、龙子龙孙等。那么,皇帝穿的袍子理所当然上面就绘有龙形图案了,这种龙袍只有皇帝才能穿,所以龙袍也就象征皇帝了。
脍炙人口的戏曲《打龙袍》,内容是说宋朝时包拯出巡巧遇流落在民间的李后。为了替李后申冤,回京后,包拯借着元宵节,请宋仁宗到午门观赏花灯,并刻意演出《清风亭雷殛张继保》的灯戏。宋仁宗问包拯自己是否如同张继保一样未尽孝道,包拯直言回答:“仁宗亦不孝”。仁宗大怒,认为包拯诽谤自己,“命斩之”。
宰相王延龄为包拯求情,还请来老太监陈琳道破当年狸猫换太子,刘妃陷害李妃的实情。仁宗恍然大悟,立即赦免包拯,并亲自迎回李后,并向李后谢罪。李后命包拯行罚,包拯就脱掉仁宗的龙袍,打袍代之。
据《清史稿·舆服二》上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龙袍属吉服的一种,明黄色,袍上绣有九条金龙图纹,故得此名。但为什么龙袍上绣有九条龙呢?
古人称帝位为“九五之尊”。在《易经·干卦·九五》记载:“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九为阳数,易经中以“-”表示;五为卦象中自下而上的第五个爻位。又孔颖达正义:“言九五,阳气盛至于天,故云飞龙在天。此自然之象,犹若圣人有龙德,飞腾而居天位。”后来就以“九五”比喻君位。
龙袍上的九条龙是前后身各三条,左右肩各一条,不过算算,这样前后才只有八条龙,另一条龙呢?原来这一条龙是绣在衣襟里面,除非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得到,所以龙袍上共有九条龙,正好符合九五之数。
龙袍上除绣有九条主龙外,在云领、腰部、袖口上也绣有体态较小的龙纹。而龙袍下摆斜排着弯曲的许多线条,则称为“水脚”,在水脚上还绣有许多翻滚的波浪,及挺立的山石宝物,称之为“海水江涯”,不仅蕴含着福山寿海绵延不绝的吉祥象征,同时也隐喻着“江山一统”、“万世升平”之意。
龙袍上的图纹主要是龙纹,还有凤纹、富贵牡丹纹、八宝纹等,在龙纹间也绣有五彩云纹、红色蝙蝠纹、十二章纹等象征祥瑞的图纹。当然这些图纹也都富有深意,五彩云纹是龙袍上常用的装饰纹样,有陪衬作用和象征吉祥;红色蝙蝠纹就是红蝠,取其谐音“洪福”,也是龙袍上不可或缺的装饰纹样。
龙袍是古代帝王专属的服饰,绣在龙袍上的图纹及其位置都有规定,甚至有的图纹或颜色只有帝王的服饰才可以使用,因为这是至高无上的皇权象征。
在清朝,皇帝的服饰分礼服、吉服、常服、行服。在三大节、大祀等隆重典礼上要穿礼服,也就是朝服;出外巡幸穿行服,在宫中办事、会客等穿常服;而用于一般的典礼,如皇帝亲耕、劳师、受俘、赐宴、祝寿、公主大婚等场合则穿龙袍。
凭借穿戴区分人的身份地位,这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在不同场合注意不同的穿戴,这也是必要的。出席会议、上班期间要注意得体、整洁;会见亲朋好友,要注意体面;这是基本的礼仪,是对别人的尊重;游玩时穿的舒适一些,这是个人所好。有一点值得注意,就是不管在什么场合不要穿得邋里邋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