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孟元老著《东京梦华录·元宵》记载:“正月十五日元宵,大内前自岁前冬至后,开封府绞缚山棚,立木正对宣德楼,游人已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水浒传》第六十六回记载:“梁中书道:‘年例城中大张灯火,庆贺元宵。’”这里记载的是元宵节人们上街观灯的盛况。自唐朝以后,在元宵节就已经有观灯的习俗,所以元宵节的另一个名称是“灯节”。
闹元宵第一闹是观灯,历史上常用语有“上元的灯,中秋的月”、“除夕火,元宵灯”。唐朝以后许多皇帝都下达过观灯的诏书。永乐七年明成祖下诏:“元宵节日十一日为始,赐假节十日”,这是我国历史上最长的灯节。放灯的时间各朝也不相同,汉朝为一晚,唐玄宗规定为三晚,北宋规定五个晚上。
灯节期间,灯火辉煌,万灯展姿,绚丽无比,人山人海,盛况空前。灯连灯,人挤人,可谓一个“闹”。
《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人,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据说,唐朝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在山上设置了百枝灯树,高80丈。唐朝睿宗先天二年元宵节做的灯轮高20丈,燃灯5万盏,还有一千多名少女舞灯。
到宋代,赏灯的风俗更盛,汴京的灯会在历史上是出了名的。南宋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写道:“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建立明朝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中国最长的灯节。清代元宵节除各种花灯外,还有舞火把、火球、火雨,耍火龙、火狮等。清代诗人姚元之写的《咏元宵节》诗:“花间蜂蝶趁喜狂,宝马香车夜正长。十二楼前灯似火,四平街外月如霜。”生动、精彩、别致。
老北京的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到正月十七,老百姓要整整娱乐五昼夜。老北京的元宵节,最重要的活动是赏灯。明代北京的灯市在东城灯市口,元宵夜,街道两旁列市,上至珠宝玉器,下至日用百货,一应俱全,各铺户俱张挂绢纱、烧珠、明角、麦秸、通草制成的各式花灯,供人观赏。到了清代,灯市遍布整个北京城。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
元宵节赏灯成为元宵节的重要活动。那么,“闹元宵”还“闹”在哪里呢?热热闹闹元宵节,还有许多热闹之处,而且是百姓的文体活动。
耍龙灯,也称舞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中国很多地方。
舞狮子又称“狮子舞”、“太平乐”,一般由三人完成,二人装扮成狮子,其中一人充当狮头,一人充当狮身和后脚,另一人当引狮人,舞法上又有文武之分,文舞表现狮子的温驯,有抖毛、打滚等动作,武狮表现狮子的凶猛,有腾跃、蹬高、滚彩球等动作。这是中国优秀的民间艺术,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高跷本属中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中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动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中国很多地区。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当然,元宵节吃元宵也是必不可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