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李唐《采薇图》画的是伯夷、叔齐须发蓬松,面容清瘦,目光坚定,神情、姿态生动传神,二人对坐石壁下,四周老树环绕,采野菜用的小锄、竹筐置于地上。
在《诗经·小雅·采薇》中载:“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采薇》是《小雅》的篇名,此句中“薇”是野豆苗,可以吃。“作”指出土。“莫”即暮。此段大意是说,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已破土冒出绿芽。说回家啊!说回家,一年又快过去了。据载,此诗是借采薇起兴,描写久戍边界军士的怀乡之情。
薇,一种天然生长的野菜,就是俗称的野豌豆,是清贫人家日常生活粮食的补充,也是每餐必备的青菜。采薇,即采撷野豌豆。
那么,为什么古人称隐居山林为“采薇”呢?
采薇,作隐居山林之意,则源自《史记·伯夷列传》:“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
据载,孤竹君是殷商时的诸侯国,在今河北卢龙西,姓墨胎氏,为神农之后,商汤时被封作孤竹君。伯夷、叔齐是孤竹君的儿子,父亲想立叔齐为储君,等到孤竹君去世后,叔齐就让位给长兄伯夷,伯夷认为叔齐继位是父亲遗愿,于是离家逃走。叔齐不肯继承君位也逃避,国人只好立仲子(孤竹君的二子)为王。
当时,伯夷、叔齐听说西伯姬昌尊老养老,两人商量后决定去投奔他。但他们到周地时,西伯姬昌已经去世,他的儿子武王用车载着父亲的灵位,禀明神主,追谥西伯为文王,就向东出发,准备讨伐商纣王。这就是历史上的武王伐纣。
商纣王淫乱好色,游玩打猎,榨取财物,日夜酗酒,荒芜田地。周文王则禁止饮酒打猎,实行裕民政治,文王晚年已经取得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灭商的条件成熟了。周文王死后的第四年,周武王发兵攻入朝歌,灭掉殷朝。
伯夷、叔齐正赶上周武王的军队出发,就拦路拉住武王乘坐的马劝谏说:“父死不葬,爰(yuán,于是)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这是伯夷、叔齐责怪周武王:父亲去世了不埋葬,竟兴兵发动战争,能说是孝顺吗?身为臣子却弒君,能说是仁义吗?武王的左右侍卫想杀他们,姜太公吕尚说:“这两位是忠义之人啊!”于是扶起他们,让他们离开。
武王平定商纣的战乱,天下人都归顺周朝,可是伯夷、叔齐却对周朝的行径引以为耻,坚守节义不吃周朝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南),采摘当地的薇菜来充饥,还作了一首《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大意是:登上那西山啊,采摘野豌豆聊以充饥。用凶暴取代凶暴啊,伐纣的武王分不清是和非。神农虞夏古代圣君转瞬即逝啊,我要去的乐土又在哪里?多么可悲啊,即将身赴黄泉。后来,人们就把采薇作为隐居山林的代称。
伯夷、叔齐后来饿死在山上,他两个人的行动不值得我们肯定。《采薇歌》尽管声情并茂,他的内容也不值得肯定,更不能赞扬。
我们评价一个人的言行,不能脱离历史进程,要看他的言行是否符合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