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男孩子了解自我,正视自我
孩子的自我概念是心理承受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所谓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己的了解和看法,主要包括“我是什么样的人”和“我能干什么事”,以及综合个人的知觉、意志、态度、价值观念等构成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我”。它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点决定着每一个人的行为方式、理想及信念。
自我概念心理对人一生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自我概念与学习成绩、职业成就、心理健康状况有关。如,较自信、自尊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好;自卑、自弃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孩子长大后,自我概念同样决定着职业生涯中工作的创造性、满意感和快乐感。
通常,具有良好自我概念的孩子常表现出以下典型行为:
(1)对新活动显示出极高的热情;
(2)易与其他幼儿成为朋友;
(3)信任教师;
(4)在活动中能合作,能遵守合理的规则;
(5)善于控制自己的行为,对行为后果有一定程度的预料性;
(6)富于创造性、想象力、独立性;
(7)能与他人自由地进行交谈,绝大部分时间看上去是快乐的。
由于自我概念在个性结构中的独特地位,因此,父母要在培养男孩子心理承受能力的时候,同时应注意培养男孩子良好的自我概念。
幼儿期(1-3岁)是自我概念发展的特殊时期,这时孩子的自我概念意识很容易被塑造。例如,3岁的儿童完全以周围人的评价作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概念的依从性很强,是父母和老师评价的直接表现。6岁的儿童在作这种自我评价时,依从性就大大降低,可以独立作出自我评价。因此,父母应从幼儿期开始采取恰当的方式,帮助男孩子形成良好的自我概念。
父母在培养男孩子的自我概念时,可以采取以下的一些方式来促进其自我概念的发展。
方法1:创设良好的生活和成长环境。
当孩子还小的时候,他需在互相平等、尊重、信任的环境中生活。因此,父母要给孩子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氛围。对于那些自信心差、胆小畏缩、缺乏上进心的孩子,父母要给予他们多一些爱护和关心,用亲切的微笑,和蔼的语言来打动他们,让他们从父母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和每一句话中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喜爱。
方法2:交给孩子力所能及的、具有挑战性的事去做。
交给孩子利所能及的事情让孩子去做,使其从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经常开展一些竞赛活动,或采用游戏的形式,锻炼孩子的生活能力。如开展看谁穿衣服快,叠被子叠得好、叠得快等比赛游戏,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气氛中提高了自理能力。另外,家长还可以教男孩子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如扫地、拖地、擦桌椅、摆桌椅等。
方法3:对孩子的适宜行为应充分肯定和鼓励。
对孩子的适宜行为应充分肯定和鼓励,而不是漠视和否定。如:当看到孩子主动向客人问好,父母应及时称赞:小宝宝,真乖,是个懂礼貌的孩子。或者亲一亲,抱一抱他以示表扬。
方法4:经常征求并采纳孩子的意见。
多征求并采纳孩子的意见,尽量给他们选择和作出决定的机会和权利,使他认识到自己的想法是有价值的,认识到自己是家庭里的重要成员。
方法5:当孩子询问你什么事时,你要专心听他讲述。
即使正在做家务事,也最好暂时停下来,以表示你的尊重和关心。
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
帮助孩子发展正面的自我评价,是父母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礼物,也是孩子一辈子的财富。孩子若觉得自己很能干,很有成就感,而且对自己的评价很好,这就为孩子在未来社会中成为一个快乐的强者打下基础。
孩子的自我评价是从童年开始的,然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父母是孩子发展自我评价的最关键因素,能影响孩子作出积极的或消极的自我评价。
如何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自我评价呢?重点在于父母所必须有的态度、技巧和行为。
方法1:建立父母的自尊心。
首先要建立父母的自尊心,建立父母自我的良好感觉,正视自己的优缺点,爱自己、爱别人,这样才能帮助孩子建立自尊心。
孩子小时会受到父母方方面面的影响,父母若不注意对孩子自尊心——正面的自我评价的培养与建立,则孩子可能会发展成一个负面的消极的人。罗曼雷特说:“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是从成串的记忆而来的。从小时,我们就开始对自己、别人及整个世界产生概念及态度。我们的自尊心也是由一连串的态度所组成的——有些是有益的,有些则没有。我们的心会记住每一次经验。也许我们没有察觉,但事实却是如此。”
方法2:从尊重开始。
建立孩子的自尊要先从尊重孩子开始。小孩虽然不成熟,但他们也是人,和我们一样有感觉,需要被尊重。尊重表示看重对方的价值。每个孩子都是具有独特天赋、气质与个性的个体,而且对生命的看法也很新鲜、很乐观。去挖掘孩子的想法和感觉是件很有趣的事。
方法3:重视感觉。
不要否定或疏忽孩子的消极感受。如果你的孩子很生气,就对他说:“你的声音听起来好像在生气。”那他会渐渐把心扉打开,告诉你他为什么生气。承认怒气是处理怒气的第一步,否定怒气则无法处理怒气、解决问题。除了倾听孩子消极的感觉(就像愤怒)以外,要特别注意让他有时间把这感觉消除掉。你生气时,有时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平静下来,小孩子也是一样。
方法4:挖掘与众不同的特质。
认真研究你的孩子,发现他与其他孩子之间的差异,并且欣赏他的特质。
把孩子身上的特质和性格列出来,然后一一告诉孩子你是多么欣赏他。让他感觉自己不能代替别人,别人也是无法取代他的,而且孩子也觉得你看到了他身上与众不同之处。
方法5:尊重想法和意见。
男孩子都有一些奇奇怪怪的想法。他会老老实实地把心里的想法以及他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告诉你。他们需要别人倾听并尊重他们的想法,但这并不表示你一定要认同。你平常和他们在一起时,要能听得进他们的意见。
方法6:注重解决问题的能力。
不要老是想为孩子解决问题,让他们自己决定并尝到决定后的结果,以后他们才会作出好的选择。在某些小事上准许孩子有正反两面的考虑,并且让他们自己来决定。
前思后想,不如把握好当下时光
对任何人来说,可以抓住的只有今天,只有现在!它之所以重要,就是因为它是我们唯一会有所作为的时间。因此,家长在培养孩子的思维力的时候,要告诉孩子:做人做事前思后想固然重要,但把握眼前更重要。
寺庙里有个小和尚,他的工作就是负责每天早上清扫寺庙院子里的落叶,只是这些需要花费许多时间。
尤其在秋冬之际,更让小和尚头痛不已。他竭力思考,每天都在想办法,而且还讨教庙里的师兄弟,怎么才能让自己轻松些。
后来,这件事让住持知道了,住持就找他谈话。小和尚很老实,就实话对住持说了,住持跟他说:“你在明天打扫之前先用力摇树,把落叶统统摇下来,后天就可以不用扫落叶了。”
小和尚一听,心想:还是住持的脑子好,我来这么长时间,想了很多种办法,竟然还不如住持的一句话。
于是第二天他起了个大早,连脸都顾不得洗,直接奔到后院,使劲儿地猛摇树,一直摇到他认为差不多了为止。这样他就可以把今天跟明天的落叶一次扫干净了。随后,他又用扫帚扫了一遍,才放心地回去吃饭。一整天小和尚都非常开心。
第二天,小和尚到院子里一看,不禁傻眼了:昨天的工夫全都白费,院子里如往日一样落叶满地。
这时,住持走了过来,对小和尚说:“傻孩子,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出那个主意吗?就是要让你明白:无论你今天怎么努力,明天的落叶还是会飘下来。”
小和尚终于明白了,世上有很多事是无法提前做的,唯有认真地活在当下,才是最真实的人生态度。
昨天已经过去,而未来无法预知,只有今天才是可以把握的。每一位父母都应调动孩子的积极性,让他认真地对待每一个“今日”。这样,他才能把未来规划在自己的计划之中。
人生最愚蠢的事是预支烦恼,明天如果有烦恼,你今天是无法解决的。每一天都有每一天的人生功课要做,努力做好今天的功课吧!当孩子意识到今天的重要,时间的宝贵,才会更加积极地干好今天的事,这对他以后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贝尔在研制电话时,另一个叫格雷的也在研究。两人同时取得突破。
但贝尔在专利局赢了专利——比格雷早了两个钟头。当然,他们两人当时是不知道对方的,但贝尔就因为这120分钟而一举成名,誉满天下,同时也获得了巨大的财富。
可见,时间也可以决定成败,谁能更好地抓住今天,更积极地行动,谁就能跑到最前面。
要想让孩子最大限度地实现生命的价值,父母应帮助他充分合理地利用时间,让他积极地应对当下。具体说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
方法1:指导孩子制订学习计划。
学习计划一般以一个学期为阶段,内容包括本学期的目标、任务、措施、时间上的安排和精力上的分配。
方法2:修订计划。
在制订学习计划的时候,我们不能指望把每一个细节和不可控因素都考虑在内。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问题,要及时调整,在必要的时候还要进行大幅度的修改。我们要让孩子时刻记住这样一点:学习计划不是教条,它应该以适合具体的学习情况和自身实际为前提。
方法3:让孩子学会“挤”时间。
时间是由分秒积累而成的,善于利用零星时间的人,才会做出更大的成就来。那么,家长怎样教会孩子好好利用空隙时间,把握好现在呢?方法有很多,比如:
在无所事事的时候不要发呆,找一本书来读;
看报纸的时候随手记下一些资料;
外出游玩的时候认真观察景物,为写作文收集素材等等。
最关键的是要培养孩子珍惜眼前,珍惜时间的意识,只要有了这种意识,孩子自己也会想到办法把空闲的时间利用起来,把当下的时光过得充实而美好。
独立行事、自我仲裁
美国现代大画家路西欧·方达,早年画油画时受到很大挫折,因为人人都说他不是画画的料,要他转行算了。他心情大为恶劣,总觉得看不到成功的希望,但他却很想画出一幅人人见了都喜欢的画。
经过几个月的辛苦工作,他画好了一幅画,便拿到市场上去展出。他在画旁放了一支笔,并附上一则说明:亲爱的参观朋友,如果你认为这幅画哪里有欠佳之笔,请你赐教,并在画中标上记号。晚上,路西欧·方达取回了画,发现整个画面都涂满了记号。他心中十分不快,对这次尝试深感失望。
路西欧·方达决定换一种方法再去试试。于是他又画了一张同样的画拿到市场上展出。这一次,他要求每位观赏者都将其最为欣赏的妙笔标上记号。
结果是,一切曾被指责的笔画,如今都换上了赞美的标记。
路西欧·方达大为吃惊,迷茫不解,他把两张画拿给他的老师看,老师看了,笑道:“哦!真是一件可笑的事情,对吧?”然后继续说道,“你难道没有发现一个奥秘,那就是我们不管做什么,只要使一部分人满意就足够了。因为,在有些人看来是丑的东西,在另一些人眼里恰恰是美好的。”
之后,路西欧·方达深记老师的话,不管别人对他的画如何评价,只顾努力画画,终于成为伟大的画家。
一个人希望得到别人的赞许,这是正常的心理需要,因此以赞赏之心看待孩子,孩子会因此努力以求得赞美。
只是父母在鼓励孩子的同时,更要让孩子明白:如果一个人必须得到别人的赞许,那就是将自己的价值交给他人去评定。
一个人将自我价值置于别人的控制之下,这不是谦虚谨慎,而是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由别人随意抬高或贬低自我价值。人家反对,你就灰心丧气;人家给你赞许之词,你才会觉得自己不错。凡事如此,你还有什么价值?如果人家不说你好,你又该怎么办呢?
因此,父母必须让孩子明白,在现实生活中,做人不必期望人人都满意,都表示赞许。这样,我们就不会自寻烦恼,情绪消沉,也就不会因为别人对你某一点的否定而视为对自己整个人的否定了。
林肯说得好:“……假使要我读一遍针对我的各种指责——更不要说逐一作出相应的答辩,那我还不如辞职了事。我是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尽力工作的,而且将始终不渝地这样工作。如果事实最后证明我是正确的,对我的反对意见将不攻自破;如果事实最后证明我是错的,那么即使有十个天使起誓说我是正确的,也将无济于事。”
这话说得实在而深刻。所谓独立行事、自我仲裁,也就是实事求是、光明磊落的做人做事的态度。
父母在培养孩子独立行事、自我仲裁的意识时,应该让他学会保持自我,消除祈求人人赞许的心理。只有不放弃独立自主的权利,以积极的心理态度表现美好的自我形象,才能真正得到别人的认可。
当孩子学习成绩不理想时,父母要教育他不要抱怨自己的不幸,不要天天想着自己比不上别人。这样孩子才会坦然地面对失败,不至于书也念不下去。如果孩子不能把抱怨的心情化为上进的力量,就可能永远都会生活在失败与牢骚之中了。
当孩子面对不满意的环境时,父母要告诉孩子,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让自己战胜这个困境。就如行路,当你不得不走过一段险阻狭窄的路段时,唯一的办法就是打起精神,克服苦难,战胜险阻,把这段路走过去,而不是停在途中抱怨,或索性坐在那里打盹么,听天由命。
当孩子消沉地抱怨生活的不如意时,父母必须告诉孩子,应拿出积极的精神来面对,使时光不至白白浪费。父母更不要总拿自己的孩子与别人的孩子相比,这样只会让他消极地应对生活。
此外,父母教育孩子独立行事、自我仲裁时,还要多鼓励和夸奖,让孩子认识到自己只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一定会成功。这样,孩子就会变得积极向上,自信自强起来。
独立思考,不盲从和依赖
思想指挥行动,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男孩走向独立的基础。因此,家长在培养男孩独立性的时候,首先要让他们学会独立思考,尽量做到凡是他们自己能够想的,就让他们自己去思考。
事实上,孩子的成长关键在于是否能独立思考。所谓独立,简单地说就是个人在遇到问题或困难时,不再依赖别人,自己独自思考或行动,以解决问题。懂得独立思考的孩子往往更能不轻信和盲从他人,更能很好地面对挫折。因此,对于父母来讲,心理承受能力强的孩子往往能以更好的姿态独立思考,顺利前进!
男孩天生自信、生机勃勃,他们喜欢思考、喜欢竞争,竞争让他们兴奋,也让他们更愿意接受挑战。如果这种品质能够得到家长的充分肯定和支持,那么他们会更早地走向独立。科学实践表明,当男孩6个月大的时候,他们就已经开始试图通过自己的探索尝试着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了,而不是像女孩那样借助哭泣等手段。而且男孩更擅长抽象思维,具有很强的立体空间认知能力。
因此,家长在培养男孩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也不要忘记首先要保护好他们这种天生的“能力”,然后再进行积极的正面引导,这样将更有利于他们独立性的形成。具体来说,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方法1:避免孩子的习惯性思想。
很多时候孩子一遇到挫折,父母往往会将挫折看得很重,很着急地要和孩子一起寻找原因,这种情况会使孩子的精神高度紧张,往往不能静下心来找到好的解决方法。
很多时候父母的惯性思维会在无意识中影响孩子,因此父母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惯性思维,特别是孩子刚刚受到挫折的时候,不妨和孩子一起看看电视,去图书馆看看书,让孩子自己待会儿,给孩子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
如果孩子在挫折中有了新的想法,父母对此可以表示支持和理解。
方法2:以旁观者的眼光看待受挫的孩子。
孩子受挫后往往会将目光投向父母,因为在孩子的眼里,只有父母能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和支持。而这种做法往往会使他们失去独自思考的机会,这种情况下父母应懂得适时保持旁观者的态度,让孩子意识到受挫是自己的事情,要自己主动地寻找解决的方案。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旁观者往往能将事情看得更明白,人的心态也更平和。如果你的孩子受挫过重,你就需要培养孩子的旁观者心态,让孩子学会静静地思考,在经受挫折后,如果能自己安静地思考一下,则心里就会好受很多,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这样培养出来了。想让孩子有能力独自发现新大陆,就必须给孩子这样的锻炼机会。
方法3:扩大孩子的交友范围。
孩子受挫了,往往喜欢把自己关闭起来。其实把自己关闭起来后的孩子有的能独立思考很多问题,有的则越来越消沉。而从郁闷中走出来的孩子不仅能扩大自己的交友范围,而且还能培养起自己的信念和社交能力,对所受的挫折往往就会有新的认识。
比如有个小朋友觉得自己的腿很短,别人能跳得过的地方他都要爬过去。为此这个小朋友心里很受挫,很受伤。而妈妈带着她去了游泳馆,这个小朋友发现自己虽然腿短,但是游泳却一点都不慢,而且教练总夸自己游得好呢!
可见,扩大孩子的交友范围能使孩子多方面地认识自己,容易使孩子从挫折中走出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方法4:多向孩子质疑。
多向孩子质疑,并不是说不相信孩子,而是在和孩子一起游玩或学习的时候多向孩子提问。父母的提问往往会激发孩子的思维,在这种熏陶下,孩子自己也开始懂得质疑了,也就逐渐养成了独立思考的习惯。
方法5:通过生活细节,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1)和孩子一起观察,让孩子对见到的事物首先尽量去多想,多问几个为什么。
(2)和孩子一起读书,力求做到博学多才。对于孩子来讲,不阅读就不知道许多事物最基本的原理,从而也不会对某些事情感兴趣,于是就缺乏了独立思考机会。
(3)培养孩子专注的能力,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一件件地去做,不要同时去做许多事,那样不但无法让他做好一件事,也无益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
(4)独立的意识对孩子来讲非常重要,拥有这种意识的孩子往往会懂得自己寻找问题和解决问题。
(5)意志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对困难千万不要退缩,要有不解决困难不放弃的作风。
积极暗示,给自己打气
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我意识决定的,自我意识就包括了潜意识。潜意识就像一块肥沃的土地,如果不在上面播下成功意识的种子,就会野草丛生,一片荒芜。
有人曾说:“一切成就,一切财富,都始于一个意念。”我们还可以说得再浅显且全面些:你习惯于在心理上进行什么样的自我暗示,就是你贫与富、成与败的根本原因。
因此,父母培养孩子积极给自己打气,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是帮助他走向成功、战胜挫折的主要途径。
父母培养孩子积极心态时,要时常引导他去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使其体验“成功”的欢乐情绪。如一个男孩子已6岁了,父母仍不让他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也不让他与邻居的孩子在一起玩耍;孩子不高兴时,就让他挑好吃的食品,购买他喜爱的玩具,可是孩子仍然不高兴,经常发脾气。后来,父母调整观念,让孩子经常和小伙伴玩,并帮助父母干些简单家务劳动,孩子的生活充实了,同时在完成各种任务过程中,孩子获得了极大的满足感与愉快感,有助于形成其积极的情绪。
当孩子遇到不愉快的事情时,父母要尽快设法消除这种情绪,恢复他们愉快的心境。如果孩子长期处于不良情绪状态,就很可能引起某种神经性病变。例如,孩子做错了事情,父母要严肃对其进行批评教育,但要速战速决。当他认识了错误并表示改正时,父母应马上收起严肃的面孔,使孩子尽快恢复正常的情绪。又如,当孩子受到什么委屈而很不高兴时,父母应设法转移孩子的情绪,即用一种孩子喜欢的事物去吸引他,而忘掉不高兴的事情,转忧为喜,恢复良好的情绪和积极的心态。
所以,在孩子遭遇挫折时,让他始终坚持心理上积极的自我暗示,是非常重要的。
(1)通过心理暗示,把树立成功心理、发展积极心态这个总原则变成了可以具体操作的方式和手段。也就是说,转变意识、发展积极心态,就要从心理上的自我暗示做起。
(2)心理暗示是人的自我意识中“有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沟通媒介。通过持久的积极暗示,具有巨大魔力的自我意识,才能真正地把积极据为己有,形成习惯。
(3)由于心理暗示的内容是具体的、实际的,所以坚持积极的自我意识也就必然要选择并确立自己的目标,而且主要的目标将渗透在潜意识中。当孩子不知不觉地朝目标努力时,他便离成功不远了,目标即成了无形的动力。
由此可见,心理暗示对孩子的成功有着相当大的影响。那么,让孩子把心理暗示养成习惯吧,这样他才能更好地驾驭自我,以更加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挫折。
与其抱怨,不如去争取和改变
在人生的道路上,志气非常重要。面对很多不如意的事情,家长要告诉孩子,与其抱怨,不如争点气,去争取或改变现状。
长城宽带的老总杨宇航,当初4岁还不会走路,一直住在医院。上学的时候,因为身体瘦弱,个子矮小,他还经常受到同学欺负。从小到大,磨难挫折不断。尽管如此,他却很有志气,立志干一番大事业。当很多条件比他好的同学都安于现状时,杨宇航却心比天高,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最终成了互联网时代的精英。
一个人无论贫穷还是富有,无论顺顺利利还是挫折不断,都不能没有志气。中国有句古话:“人穷不能志短。”由此可见,不抱怨,尽力去争取对人生何等重要!
“人争一口气,佛争一炷香。”人不怕没钱,也不怕底子薄,就怕没志气、不争气。事实上,许多成功人士往往也都是平民出身,而且大多家境贫寒,但他们有强烈的成功动机。因为起点低,便给他们提供了宽广的成长空间,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从而增强自己的自信,赢得周围人的赞美,进而强化成动机,越战越勇。
大家也都有这样的感觉,那些家境不好的孩子往往比较争气。而让人诧异的是,家庭条件好的孩子反而不争气。
有对夫妇都是成功人士。丈夫是成功的企业家,妻子是一名出色的律师。他们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像自己一样优秀,可是,孩子却太不像他们,似乎根本就没有继承他们的优秀基因。孩子不但不认真学习,还天天玩游戏、看电视,他妈妈一说他,他就情绪暴躁,甚至与长辈说话都带脏字。他爸爸经常对他讲自己当年的经历,他妈妈也给他讲自己的学习经验。可是,他根本就不听。
后来,夫妇二人去咨询教育工作者,才知晓其中的道理。原来是家庭结构的高起点使得孩子失去了成功动机,让孩子不知道用心,不懂得努力。
因此,针对处于高起点家庭的孩子,父母应该把自己的要求放低一些,多给孩子一些发展空间。
遇到挫折或不如意时,家长要告诉孩子,发牢骚是没有用的。只有把抱怨环境的心情,化为积极上进和争气的力量,才是成功的保证。
如今不仅是成人,孩子也要面临从写作业到选学校等一系列繁琐之事,在得失之间,谁都难免抱怨,发发牢骚。
抱怨、发牢骚除了能让人的处境和心情变得更加糟糕之外,没有任何益处。父母要及时提醒孩子,一味地发牢骚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应该以积极心态应对生活的各种状态,而不是以消极心态对生活抱怨不停。主动明确地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情,逐渐走出不如意的生活,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
托妮·莫里森是美国著名黑人女作家,199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在莫里森的少年时代,由于家境贫困,从12岁开始,每天放学以后,她都要到一个富人家里打几个小时的零工,十分辛苦。
一天,她因工作的事向父亲发了几句牢骚。父亲听后对她说:“听着,你并不在那儿生活。你生活在这儿。在家里,和你的亲人在一起。只管去干活就行了,然后拿着钱回家来。”
莫里森后来回忆说,从父亲的这番话中,她领悟到了人生的四条经验:
(1)无论什么样的工作都要做好,不是为了你的老板,而是为了你自己;
(2)把握你自己的工作,而不让工作把握你;
(3)你真正的生活是与你的家人在一起;
(4)你与你所做的工作是两回事,你该是谁就是谁。
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理解他人
父母在培养男孩心理应变能力和健全人格时,要引导男孩学会换位思考,关心别人,站在对方的角度,了解对方的观点,体验对方的感受,是帮助他们学会包容、理解他人的最好方法。
方法1:让男孩学会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来思考问题,即换位思考。
美国汽车大王亨利·福特曾说:“如果成功有任何秘诀的话,就是了解对方的观点,并从他的角度和你的角度来看事。”引导孩子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设身处地为对方考虑,生活就会少一些挑剔和不快,与人交往时就会多一分和谐。站在对方的立场上为他人着想,是善良的付出,会结出甜美的果实。
方法2:理解是为了宽容,理解一切也就是宽容一切。
父母应该让儿子明白,人人都有缺点和不足,只要不是特别过分,就应该理解和宽容他人。让孩子学会以一颗平常心来对待他人,真正理解他人。每个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也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只有学会理解别人,才能容忍别人的缺点和错误,才能真正体会到心胸宽广的意义。
一把坚实的大锁挂在大门上,铁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无法将它撬开。钥匙来了,它瘦小的身子钻进锁孔,只轻轻一转,大锁就“啪”的一声打开了。铁杆奇怪地问:“为什么我费了那么大力气也打不开,而你却轻而易举地就把它打开了呢?”钥匙说:“因为我最了解它的心。”
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有误会和盲目的现象,每个人所处的环境和角度都不尽相同,所以对同一事物或事件的认知也不同,误会自然成为常态。懂得自己,理解他人,少些误会,多些宽容,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很多事情就好处理了,生活也会更美好。
让男孩宽容、不计较,是让他们理解而不是迁就。学会理解、宽容他人,可以让孩子赢得好心情、好人缘和健康的身心与生活。
方法3:教男孩学会理解他人,父母可以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
同伴交往是男孩学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途径,鼓励孩子和同伴交往,让孩子学着理解同伴的心理感受。同伴之间处于一种平等的地位,没有权威关系干预,孩子之间的情感更容易产生共鸣。让孩子理解同伴的心理状态,如高兴、害怕、恐惧、生气等等,引导他想象同伴产生这种心理状态的原因。如带孩子玩秋千时,孩子玩了很久都不肯下来,别的小朋友无奈地等在旁边,父母可以问孩子:“小朋友玩不成秋千是否高兴?为什么?如果是你在等,心里会怎么想?”引导孩子理解他人。
方法4:经常鼓励男孩进行想象,让孩子多说自己的情绪和情感反应。
如“当妈妈给你买一辆玩具小汽车时,你高兴吗?如果你不好好吃饭,妈妈不给你买玩具汽车,你高兴吗?为什么?”让孩子想象在假设的情景下,自己会产生什么情绪反应,并说明理由。为孩子理解他人,奠定想象的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多向男孩谈一些生活感受和看法。如爸爸因为工作上的事情不顺而不开心。孩子可能会问妈妈:“爸爸是不是不喜欢我了?”或者直接问爸爸:“爸爸,你为什么不高兴?”孩子也许还会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爸爸不高兴的原因。此时,父母应该帮助孩子进行分析,让孩子在和大人的交往中,学会理解父母的心理状态。
生活在不同环境中的男孩因社会经验的不同,理解别人的能力也存在着差异,父母适当增加孩子的社会经验,不仅可以增进他们对社会的理解,还有利于促进他们理解能力的提高。
懂得随机应变,才能适应社会
当今社会,我们每个人每天都要面对比过去多几倍的信息,如何迅速地分析这些信息,是人们把握时代脉搏、跟上时代潮流的关键,它需要我们具有良好的应变能力。同时,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所面临的变化和压力与日俱增,因此,只有提高应变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才能应付很多突如其来的问题或困惑。
努力提高孩子们的应变能力,保持健康的心态去应对多变的社会发展,是广大父母的迫切愿望。
孩子正处于长经验、长技能的求知阶段,要培养敏锐性,首先要善学习、重积累。知识就是力量,知识使人敏锐。有了丰富的知识,对一些矛盾和问题才能知其利害、晓其后果。反之,缺少必要的知识储备,对一些事情尤其是比较复杂的事情就看不清、摸不透,或者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判断力,只是跟着感觉走,大事到来时就会不知所措。
因此,要求孩子一定要紧跟现代社会知识更新的步伐,不满足于已有的知识,学习学习再学习。只有这样,他们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人和事,才能反应敏捷,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容应对。
生活中,孩子的随机应变能力相当重要,但最重要的当然是充实自我,未雨绸缪。假如我们遇事总是迟疑不决、优柔寡断,就要主动地锻炼自己分析问题的能力,迅速作出决定。
拥有应变能力,才会生活得如鱼得水,才会较容易地达到自己的目标。而这一项能力,需要爸爸妈妈从孩子小时候就进行有意识的培养,而不应该眼睛只盯着孩子的学习成绩。成绩不能完全代表能力,那些认为孩子学习好将来就什么都不缺了的观念早已陈旧,全面提高孩子各方面的能力才是父母要做的。
所以,作为父母,应该在孩子小的时候就让孩子多接触人、事,多参与日常生活中的杂事,这样将来面对突发事件时才会处理得当。那么要如何提高孩子的应变能力呢?
方法1:让孩子的思维灵活起来。
提高应变能力,从提高孩子思维能力开始,这是个前提,思维灵活了,遇到突发事件时才会冷静。所以,父母要注意培养孩子随机应变的灵活思维,这样才能增强孩子遇事时的应变能力。同时,也要让孩子分清应变能力与说谎的区别,不能把两者混淆。
方法2:要培养孩子对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突发事件最能考验孩子的应变能力,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父母要及时地进行引导和教育。孩子对生活中很多事情自己不能辨别,所以即使孩子作了什么错误的决定,父母也不要急着否定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以后帮助孩子分析问题,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突发事件来临时进行正确判断,从而脱离险境。
方法3:让孩子有意识地去做一些有难度的事情。
让孩子多参与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孩子在实际的操作中,通过自己积极思维,动手实践,应变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得到锻炼与加强。
事情不会总是一成不变,而一些变化常常是出人意料的、没有任何征兆的,要应付这样的变化,需要一个人具备应变能力,这样的人才会在竞争中取得胜利。无论家庭、学校还是小团体,都是社会的一个缩影。在这些相对较小的范围内,可能会发生很多意想不到的事,需要及时变通才能解决。努力去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过程,就是增强孩子应变能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