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十一前,中央文明办和国家旅游局推出《中国公民出境旅游文明行为指南》,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中国公民都能出境旅游了,却还急需一个文明行为的指南!心里也明白此指南针对人群一定不在少数。后转念一想,也许就是中国公民都能出境旅游了,只是仅带足了钱,再无准备,所以才急需一个文明行为的指南。又看到资料说,美国每年有很多人出国,也有一些美国游客的行为举止不当而获得了“丑陋的美国人”的坏名声,为此,美国有关机构编写了《世界公民手册》,对走出国门的美国人的行为举止进行建议和规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这样一来,虽然心里有些释然,不觉着怎么丢人,可还是十分别扭:怎么诸如不要大声喧哗、高声说笑之类的幼儿错误也要犯啊!
别扭归别扭,好在现在有了行为指南,改正这点小毛病还不容易?可我想错了。当年10月8日《国际先驱导报》一张照片让人颜面扫地:在欧洲一个富丽堂皇的广场上,一男一女两个中国老人在逗鸽子,旁边两个穿着短衫短裤的欧洲少年在观看。再看咱中国老人,穿着秋冬服装,脖颈斜挎大皮包,右臂弯上搭着外套,左手上鸽翅翻飞,身旁立着一只大旅行箱。那情形仿佛是正在手忙脚乱的搬家人无意闯到了此处。
我知道有人对这一幕有自己的看法。这有什么?哪不对了?老人嘛,那么苛刻干什么……对生活在国内的我们来说司空见惯了,这算什么!从南到北从东到西看看吃饭的情形,不论餐馆大小,只要有人在吃饭,哪一处不是一边吃一边吼声雷动。更过分的群吃图只能用一个词描述:撕咬。在公共场所,只要有人在,哪一处不是人声鼎沸?哪一座城市不喧闹?哪一个地方不随地吐痰……我们习惯了平常这样活着,所以习以为常了啊。
多年前看到一旅德华人的文章说,一德国老人一直跟在几个外国游客后面捡他们边走边扔的果壳纸屑,问为什么不去制止,答,我是家里主人,他们是来家的客人,不好让客人难堪,我的家当然该由我来打扫。人活到如此,再给他讲要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纯属多余。
我们谁会自觉地把平时的自身形象和民族尊严国家荣誉连到一起呢?
小时候吃饭说话,妈妈教训一句“食不语”!从此食不语。
长大走向社会又食大语,环境使然。因为言行不当,国人在境外旅游惹人讨厌。2007年5月,英国一著名旅游网站访问了1.5万名欧洲酒店业人士,调查他们对各国游客表现的意见。结果中国人紧随法国人、印度人成为“最差游客”第三名。
这样的结果是很让人丢脸的,可仔细想想,不是这样的结果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自迁居宁波后,我接触到了另一种语言,它的发音、它的表述与我所熟知的语言相差很大,倒不是语意不像四川话、山东话甚至广东话那样,连蒙带猜还能知道个大概意思,宁波话让你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我无意让别人完全去讲普通话,而是常常诧异宁波人讲话分贝之高。刚来那年,正是夏天最热的月份,早晨不到七点,窗下就有一群老头老太开起了乘凉会,高亢的声音穿窗而入,直刺耳膜。开始以为他们在吵架,天天如此后才知不过闲聊而已,而且经年累月的就是如此,能说什么呢。好不容易熬到天冷了,他们总算搬回家了,可我也落下了心病:来年夏天怎么过。到餐厅吃饭、走在街上、坐在公交车上,不时也能领略到高分贝的袭击,人们旁若无人地交谈、打电话,看周围的人并没有什么不适的感觉,倒是自己忍不住侧目,反招来“少见多怪”的耻笑。自己在家里已经习惯了的东西,敝帚自珍,丢掉真的舍不得。
在公共场所保持安静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它也代表着一个城市和城市人的文明程度。中国人的大嗓门一直被国外所诟病,一直以来都是我们劣根性的表现之一。所以不要迁怒于别人整理“中国游客出境游N大陋习”这样的东西,反省自身,克己复礼为好。只要我们还在餐桌上吃得咕叽咕叽、拿着牙签当街剔牙、公共场合高声喊叫、随地吐痰乱扔烟头、三五人并排走路霸占街道、穿背心裤衩甚至光膀子逛街……那么一些国家的旅游组织继续向中国相关部门建议,禁止有以上恶习的游客出国旅游,就是正常。我们不能怪人家不讲情面,不照顾你的习惯,谁让你也是地球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