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王云梦泽,汉帝长杨宫。岂若因农暇,阅武出轘嵩。三驱陈锐卒,七萃列材雄。寒野霜氛白,平原烧火红。雕戈夏服箭,羽骑绿沉弓。怖兽潜幽壑,惊禽散翠空。长烟晦落景,灌木振严风。所为除民瘼,非是悦林丛”。
话音未落,只见为首一人,头戴九龙紫金冠,身着五爪金龙袍。胡须略长,微显老态,但英气遗存,威严夺目。手持玉龙宝雕弓,跨下宝马色通黑,四蹄俱白。正是闻名天下的神驹,名日“白蹄乌”。身后更是百官相随,万千禁卫拱护。而此人正大唐之主,九洲之霸,澄清宇内,横扫蛮夷的唐太宗李世民。
而此时正是公元640年,贞观14年立秋,一年一度的上林秋弥。太宗所率群臣爱将,纵马上林,弯弓搭箭,收获颇丰。凯旋回归之即,兴达所至,并纵情赋诗一首。群臣听后连声喝彩,禁卫高呼万岁。一阵祥风吹过,旌旗蔽日飞舞,加之声欲震天,好一派壮丽昌盛之象。
而此间有一人,身着白衣素锦袍。剑眉星目,气宇不凡。不且高大挺拔,更是雄姿英发。一束江湖游侠装扮,扑实不华。手握一柄通体玉雪晶莹,尊贵无比的白螭剑。却一言未发愁眉紧锁,跨马跟随太宗之侧。
只见他一声叹,好像不苟同于群臣的歌颂奉承。太宗慧眼独到,己然所觉。凝重的说道:“朕看卓少侠好像心事重重,似有啥不悦,莫非不喜欢这秋猎之乐,或不认同群臣们的阿谀之词”。群臣顿时声止,看向那人。
听完此话,那人连忙跨身下马,伏剑跪拜惶恐说道:“陛下恕罪,草民万不敢否定皇上的千古伟业与兴致,即诸位大人之赞词”。太宗说道:“那卓少侠为何无精打采,心有所思”。随及太宗让他起身上马回话,他起身拜谢上马。
队伍继续前进,跟随太宗御骑边走边说到。“陛下,自前些天,草民长安城内救驾,到今天的上林秋弥以来,陛下曾几次以高官厚禄相许,望我能效力朝庭,投身公门。却都被草民婉言谢绝。实不相瞒,并不是草民自认清高,不想效命皇上,也非有心悖谬圣意。而是九洲四海,蛮夷戎狄,皆在陛下王化圣驾之下,众臣鞭及之内。天威所到,无不臣服。然治世能臣比比皆是,扩土将帅如雨后春笋。若再多我这一介草蛮武夫,就略显得画蛇添足了”。
太宗听完,龙眉微紧的说道:“你刚说看得到的地方?话中似有深意。难道还有朕看不到的地方。”那人坚定说到:“有,陛下看不到的地方,并是那幽幽武林。有些江湖中人,目无王法,具不守律。门派器械斗恶,时有发生。更有寻衅滋事者,乱杀无辜。致使武林祸乱相寻不断,律法刑制如同虚设。个个自命以跳出王化之外,不受官束,不临天威。这就是陛下看不到的地方。草民生从江湖来,当了江湖事。只想能回归武林,行侠济世。为澄清江湖,匡扶正道,而尽自己的棉薄之力”。
听完他的一翻激昂之词,太宗才恍然大悟。说道:“这些年来,朕文能励精图治国泰安,武能开疆守土四海平。自认八荒定,六合宁。却唯独忽视了这王化明灯之下的躁动。上次刺杀案,莫非就是这些江湖中人所为〞。
原来前几日,太宗出巡回宫,玉辇行至朱雀门大街时。跪拜民众之中,突有一群黑衣人腾空杀出。禁卫一时不及,眼看危及圣驾。突然人群之中又惊起一人,手持一柄白螭剑。剑舞身落,己连挑十人。逼退其余黑衣人,才保圣驾无恙。
太宗看眼前这少年,如此义薄云义,侠肝忠胆。不仅救驾有功不图赏赐,还见识独到,忧国忧民。实属人才不易,宝驹难求,且可放之任之。
突然眼前映出一座精美绝仑的行宫,正前上硕大匾额,金漆绿底,书着四个斗大的字“上林行宫”。而宫檐四角高高翘走,像只展翅高飞的雄鹰。真可谓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众人鱼贯而入,随太宗入内。
只见大殿之内,丝绸纬缦高悬。玉案之上,琥珀酒、碧玉觞、金足樽、翡翠盘,尽显雍贵。一把金龙椅,居中傲视,象征这至高无上的皇权,使人油然而生庄重之感。太宗大殿居中而坐,群臣分坐两边而席。卓少侠被坐赐于左边第一席,等同宰相,可见尊宠之荣,羡煞旁人。
期间宫娥分忙伺候,美酒珍羞片刻以至桌上。乐师音起,舞姫挥袖,众臣举樽拜谢圣天子后,开怀慢饮,听曲观舞,好不畅快。舞毕,太宗突灵机一动,计上心来。得意的说道:“朕忽得一法,即可圆你卓少侠澄清武林的宿愿,亦可效命我李唐皇家。不知你是否愿意”。
卓不狂忙道:“若世上真有双全之法,草民必将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太宗大喜,神采飞杨的道:“好,朕贵为天子,定能双全得了这天下之事“。随及威声呼道:“卓不狂接旨“,群臣立时肃然起敬,卓不狂忙于殿前跪拜接旨。
太宗威言正色道:“圣皇冶世,赖有良臣。国泰宁安,须先民昌。朕决定即今日起,外设监擦机构不妖人,(区别于不良人,不良人及由民间一些不良之人组成的机构,等同如捕快。)而不妖人,是由出身端正,具有侠义心肠的正派之人组成。所谓不妖,是谓品洁如莲,清涟不妖。形正心定,出尘不染。再以百骑司选拔标准,从各卫挑选精英百人,也可广聘武林正派人士供职。即封卓不狂为不妖帅,统领不妖人。特赐不妖玉符,见符如见朕。不妖人不属朝廷编制,只听命于朕。所司之地,便宜而定。行事可当机立断,先斩后奏。愿你能代天巡狩,替朕官束好这幽幽武林,造福于万民。身份符碟,随后就到〞。
卓不狂欣然拜谢,三呼万岁而归席。群臣纷纷夸妙,连连称绝。中间不忘恭喜这首位新上任的不妖帅。就这样,朝廷即可有效的威摄武林之人,又不用与江湖武林正面相峙。真可谓乃两全之法,独具匠心啊。
就在太宗为此得意,群臣为此称赞之时。右席为首突站起一人,此人相貌出众,华衣鲜丽,定是为高贵子胄。拱手道:“皇上,臣侄有事启奏”。此人正是太宗宗亲之侄李尚庭,因自小跟随其父,镇守边塞多年有功。又少年勇猛,身手了得,特被太宗召回重用,更特旨允许,参加这次的上林秋弥。
太宗随及许奏,那人道:“皇上成立不妖人整治武林,上符天意,下合民心,实乃圣明之举。但不妖人份属皇上密卫,如圣君之鞭,职责之重,不言而喻。一但所托非人,将遗祸无穷。臣侄认为,不妖帅一职,须由我李氏宗亲子弟担任。再由武功高强之人中,选举一位德武双全之人掌管。切不可交给一位来路不明,身份不祥之人〞。
原来前几天的长安城刺驾案,正是此人所为。他花重金收卖了一批西域死士,自己却蒙面相邀,隐藏身份行踪。死士却只认钱不认雇主,谁价高听谁的。要求竟只是上演一场长安惊驾,便可自行撤去。即使所刺之人是大唐皇帝,但对死士而言,谁都一样。任务风险不大,且赏金可观。而李尚庭的如意算盘,是想上演一场长安城英雄救驾之举。好投机取巧,讨个平步青云的捷径。到时荣华富贵,高官厚禄,指日可待。区区重金与之相比,就显得微不足道了。即便死士们任务失败,也供不岀幕后指使之人。真可谓两全其美,滴水不露啊。但其本心倒也不坏,并不是真想刺杀皇帝。
没曾想到恰巧被卓不狂误打误撞,无意抢先。一个兔起鹘落,白螭出鞘,剑光乱舞,便己挑杀数人。其余死士吓得一愣,便四处溃散而去。让他还来不及上场救驾,就已经结束了,白白替人做了嫁衣。今看皇上以高官特权之位相许,不免心有所妒与不满,遂有此言。
太宗微有不悦说道:“你可知朕为什么能自太原起兵以来,灭四方诸候,扫八巟蛮夷吗。靠的就是朕慧眼识珠的眼睛,和能知人善任的魄力。朕相信卓少侠的人品武功。听你之言,好像心有不服,自认武功不在卓少侠之下”。
李尚庭道:“臣侄不敢,但古来要职,皆是有能者居之”。言下之意甚是轻狂,是想比武论高低。群臣顿是议论纷纷,认为言之有理。太宗微笑道:“年经人争强好胜本就是常事,朕弱冠之年亦是如此。贤侄也算少年英雄,卓少侠更是英雄难得。今天不如正趁此良辰雅兴,来个殿前夺帅。一来选出不妖帅之人,二来为此次晏会比剑添彩。不知卓少侠意下如何”。
群臣符议,拭目以待。未待卓不狂开口,李尚庭并先声夺人说道:“卓兄可敢不吝赐教”。眼下之事,以盛情难却,圣命难违。一场比试看来再所难免。卓不狂当及提剑站起道:“有何不敢〞。顿时妙音绕梁,群臣注目。两人对立于大殿之中,只侍太宗一声令下。太宗道:“此次比武夺帅,点到为此,切莫伤人害命,坏了和气“。两人同声道“遵命”,拱手行礼。
随及李尚庭拔岀自己的配剑,却见卓不狂不但没有拔剑之势,还不为所动。当即怒道:“好个狂徒,你敢轻看本爵爷”。当即挺剑中宫直入,剑风迅捷,直扑卓不狂的面颊而来,卓不狂当即以剑鞘相挡。心中暗暗惊道,此人剑速不俗,内力更有小成。李尚庭心中同样惊叹道,此人内力不显山不露水。但能接住我全力一剑,而纹丝不动,内力恐在我之上。看来只能有望以剑法取胜了。
当即剑法疾攻,快如闪电,直取卓不狂周身几处穴位。剑法之快,众人看的应接不暇,都拍手称好。然都被卓不狂单掌一一化解,但宝剑仍没出鞘。卓不狂边挡边悠然的道:“李兄所使剑法,好像并不是中士武功吧,倒像西域快剑门武功”。
李尚庭微微惊鄂,剑风却丝亳不减。原来他自小随父亲驻军塞外,长于军中,遂酷爱武学—道。其父便重金请来西域快剑门掌门,及诸派高手能人,传授其武功。所使剑法,正是快剑门掌门飞沙道人亲自传授的快剑门绝学。名日“快剑一十三”及本门内功。
多年来,他勤修苦练,早以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更是身兼西域诸门技艺。此刻让他万万没想到是。快剑一十三,不担未伤得此人半分,还被其识破师门。看来今天遇到了高手,额头不禁溢出点点冷汗。
又连攻数十剑之后,突然收剑于身后,左掌以一股浑厚之力,拍向卓不狂。卓不狂举鞘相挡,当即只觉浑身一震,气血翻腾,险些倒退。呼道“佛门金刚手”。李尚庭一招得手,心头甚喜道:“算你识相,这正是西域金刚门绝学,滋味如何”。
卓不狂不屑的道:“就这点斤两吗”。突然身形突起,腾空而上,如雄鹰展翅。以鞘代剑,一招,“开天辟地”,从上而下划来。李尚庭只觉一股劲力直扑而来。正欲右手横剑格档,待他凌空下坠之际,右手再以独门“天鹰爪〞功其下盘。介时他旧力己尽,新力未生。又无从借力时,定能一击即中。
那知,卓不狂不等他扬剑格档,早以身形疾变,己到李尚庭侧后身。剑鞘横扫,己拍到他腰间。李尚庭惊惶失措,躲闪不及。只觉腰间一疼,一道雄浑苍劲之力将其掀起,向侧身摔去。
李尚庭只道他年龄与自己相仿,武功应略高于自己,没想到差距如此之大。就在这电光火石之间,卓不狂突觉眼前银光一内,三枚银针疾射而来。原来这银针正是李尚庭摔倒之际所发,此针乃是西域蝎子门的蝎尾针。中此针者,面不改色,身体会僵硬而动弹不得,到时任人宰割,焉能不败。
正当他以为偷袭得手,而窃窃自喜时。眼前突然寒光一闪,左手食指己被活活斩去。鲜血拼流,“啊”的一声惨叫。原来再他发射毒针之时,卓不狂眼疾手快。白螭剑出鞘,大殿顿时寒光一闪。两道剑气直扑将要落地的李尚庭。一道打飞了飞来银针,银针射向前方大殿的柱子上。一道斩向了李尚庭的左手食指。
众人只觉寒光刺目,待眼前一亮时,只见殿中一人执剑站立,目光坚毅的注视前方。一人单膝跪地,右手紧握着左手食指处,血滴一地。李尚庭脸色沉凝,紧咬牙关。前方地上一节断指,映入众人眼帘,胜负己一目了然。卓不狂收剑入鞘,说道:“现在我就告诉你,为什么我不拔剑,因为白螭出鞘,必沾鲜血。
此时大殿之上,音乐嘎止。宫娥惊呼,群臣错鄂,不知何故。李尚庭强忍断指切肤之痛,恶人先告状。跪到龙案之前说道:“陛下,臣侄虽输了,本技不如人,无话可说。但卓不狂违反圣意,比武断指伤人,实非君子所为,也难担这不妖帅之职”。
众臣未看穿其中玄机,也随即符合,认为此乃小人之举,有失君子。李尚庭此计甚是奸诈,自己得不到的,你卓不狂也休想得呈。卓不狂神情自若,不与辨解。
却闻太宗轻叹一声,大声呼道:“李尚庭,你太让朕失望了。比武取巧,暗计伤人。你以为朕可欺吗。朕也是刀光血影中淌过来的,且看不破你的奸佞之举”。
李尚庭眼见事情败露,连忙下陒,地磕头求饶。大臣们也是一知半解。此事只有太宗,卓不狂,李尚庭三人心知肚明。卓不狂己然了解,太宗此举是想保住李氏宗亲之面,故没当殿揭露其中玄机。
随及李尚庭说道:“陛下,臣侄之举,也是为我大唐江山着想,而望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一时心魔作祟,鬼迷心窍,才行此下策,望陛下宽恕”。太宗本想重责于他,但碍于他父亲多年来,兢兢业业镇守边疆,功劳卓著。不悦道:“起来吧,看你父亲与你,常行替朕驻守西北苦寒之地,劳苦功高之份,功过相抵,暂不追穵。而今你也未酿成大祸,也自食其果了。朕望你尔后积功奋进,改过自新。切不可再行此恶迹,有辱我李唐之名”。
李尚庭当及叩首拜恩,羞愧不已,悔不当初。当即转身走向卓不狂,单膝施礼道歉,此时他以心服口服。卑躬谦言的说道:“谢卓兄手下留情,不杀之恩。李某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还望海涵大度。今日班门献丑,有幸领教卓兄的神乎其技,真让人大开眼界叹为观止。小弟若有出言不恭之处,愿不计前嫌不耻下交”。
如此—岀,卓不狂反倒始料未及了,连忙躬腰相扶。说道:“李兄快快请起,李兄能知错善改,难人可贵,也不失君子之风。倒是在下出手太重,没个分寸。此事就此而过,以后切莫再提。我看李兄集西域诸派绝学于一身。假以时日,必定突飞猛进,与日俱增。至于下交,你我现在不正是兄弟相称吗”。二人相视一笑,一翻寒喧之后,早己识英雄惜英雄,视为知己。
卓不狂更是拾起残指,交给李尚庭,并掏出随身携带的本门密制金创药。为其止血上药,直到包扎完毕。这药虽算不上什么灵丹妙药,但药效立杆见影,转刻间便没血迹渗岀了。
太宗大喜道:“尚庭此举着实出呼朕之所料,朕心甚慰。即不失为我李唐子孙,也不失君子之风。卓少侠更是卓而不狂,谦逊有度。人品武功俱是上佳。今年秋猎,朕真可谓收获颇丰啊,不但秋猎之行满载而归,更是喜得这两位少年英雄,不虚此行啊”。
随及太宗亲封卓不狂为不妖帅,更让李尚庭留在卓不狂身边听调。李尚庭大喜而拜,此后他二人深交如故,更是成为莫逆之交。席间太宗密秘吩咐一宫娥,那宫娥接喻而去。大殿之上,歌舞依旧,杯声如常。琴音如鸣佩环,不绝于耳。
过一会,那宫娥以去而复返,向太宗叩拜完,便退了下去。只见太宗右手一挥,琴音顿止。说道:“卓不狂,朕还有一个惊喜给你”。卓不狂等众人正不知是何惊喜之时,只听见太宗两手互击三下。
众人只闻得一阵清香袭来,沁人心魂。齐齐看向那进殿之人,只见来者是一位头戴绛红盔,身着红花铠甲,手提一柄雪红宝剑。约年方十八的妙龄女子,缓缓走向大殿。众人直呼,好一个英姿飒爽,巾帼不让须眉的奇女子。
只见她快走向龙案之时,双眸描向左右之人。此时正好与卓不狂四目相对。卓不狂顿时心跳急促。惊为天人。一个英俊潇洒,一个天生丽质。竞都不敢互相直视,暗生红羞。
待她走到得龙案之前,单膝行礼叩拜,说到:“儿臣,红花郎将沈灵犀叩见父皇。望吾皇圣体安康,江山永固”。太宗笑道:“免礼,平身”。只留卓不狂丈二和尚摸不着脑袋。公主?咋又是郎将,又不姓李。
正当他犯迷糊时,倒是李尚庭抢先呼道:“你是灵犀妹妹”,我是李尚庭啊”。沈灵犀如梦初醒。原来他们曾是儿时的玩伴,后因李尚庭随父远驻塞外,便从此断了联系。今故友重逢,沈灵犀高兴的跑过去,正欲拉住他双手,却看见他左手食指处,白布包扎,隐有一丝血迹溢出。
沈灵犀惊呼道:“尚庭哥哥,是谁伤了你,告诉我,我替你讨回来”。这下倒让李尚庭面露愧色。忙声说道:“没人伤我,是我自己不小心割到了”。“骗人”沈灵犀说完,转身指向卓不狂,“说,是不是他”。因为大殿中,只有你们两人案上放有宝剑。
原来进入殿门之前,立有解剑台,前殿时须得解剑,方可入内。只有皇族中人及皇帝特许之人,才可配剑入内。太宗知卓不狂乃江湖剑客,剑不离身,特允许携剑进殿。
李尚庭正想拉住她解释,瞟见赤光一闪,一股剑风己袭至卓不狂胸前,说是迟,那时快。卓不狂侧身左闪,右手以弹指击向沈灵犀剑尖。这一弹指己凝聚了他五成力道,沈灵犀突感剑身有股至强之力涌来,长剑险些脱手。“好俊的指力”沈灵犀一声赞扬。话音未落,剑锋紧随而至,朵朵剑花势如破竹。所使剑招,竟都是公孙世家剑法之精髓。以到炉火纯青的精妙境界,年龄虽小,犹在李尚庭之上。
卓不狂清楚这是公孙世家的上乘剑法。这位姑娘内力更是精纯有成。他以五成功力相击,却没能震脱她手中长剑。当即凝神聚气,却任只是以单掌相抗。随急掌化爪,爪化指,指又化拳。一拍一拿,一点一挤。刹那间,竟己转变多种武功招式,挡下了她的凌厉剑势。
沈灵犀暗自惊叹,此人果然身手非凡,深藏不露。纵然师傅与之切磋,也未必能胜
。沈灵犀更是知道,他以单手相斗,只注守不注功。若双手相博,二十招内,自己便会败下阵来。此时二人剑掌纵横,你来我往。众人更是看得眼花缭乱,兴致勃勃。
李尚庭此时才明白,自己输的并不冤。灵犀的公孙剑法就以在我之上,却任奈何不了他。对卓不狂敬佩之心又增添几分。此时沈灵犀斗的兴起,欲挥剑再刺之时。只听到一声“住手,灵犀不得无礼”。
二人便才撤剑收掌。沈灵犀娇嗔的叫道:“父皇,儿臣还没输呢”。太宗慈爱的笑道:“人家卓少侠处处让着你呢”。李尚庭趁机忙向沈灵犀解释事情原由,说自己能断指服罪,更能结交卓大哥这样正气凛然的大英雄,也不枉此遭。沈灵犀己明事情原委,拱揖作礼,扭扭说道:“卓少侠多…多有得罪了”。顿时双颊红晕,怪不好意思的。
卓不狂不禁心神一荡,回礼说道:“姑娘言重了,所谓不知情者不怪,你我就当切磋一番。刚才看你剑法灵动,如影随形。如若没猜错的话,因该师承公孙世家吧。但剑力阴柔飘闪,身形如舞姿妙曼,是套适合女孩子的剑法,而公孙世家三剑客中,唯独有位女性,也是剑法最为上剩的。所以,你师应该是江湖人称“剑舞〞的公孙飞燕前辈”。
此语一出,沈灵犀大惊。连太宗及众人都不禁暗暗称奇。这少年年约应值二十五左右,竟能一眼洞悉别人的剑法及师承,当真不可思议啊。
此时太宗说道:“灵犀确是师承公孙飞燕,他父本是追随朕南征北战多年的将军。当年征讨王世充时,为朕挡住那飞来流矢,不幸殒命。之后朕收养灵犀,做了朕的义公主。由长孙皇后抚养,自幼长于掖庭。在她豆寇之年,朕特命京城剑法最为上剩的公孙飞燕悉心传教。待今年正好五年,剑法己得其大承’’。
此时卓不狂才恍然明白之前疑惑。转身忙向沈灵犀行礼说道:“公主殿下,如在下刚才多有冒犯,还请恕罪”。沈灵犀此时早以心生崇拜之意。轻言道:“卓少侠言重了,你是武学大家,往后还请多多指教。看你内功雄浑,招式繁多。也不知你师承何门,约莫逾弱冠之年,便精通得了这天下诸多武学。当真超群绝伦,让人甘拜下风”。
卓不狂温恭自虚说:“公主妙赞了,说通晓天下诸多武学,又谈何容易,我也是初窥门径,略有涉及。至于师门传承,家师曾一再三令五申,凡入我门人子弟,不得透露师门,还请公主见谅”。众人皆知,这是武林门规忌讳,不得违背僭越。沈灵犀且能不知,也就没有追问了。
突闻太宗说道:“你们三人真是不打不相识啊,着实让朕与众爱卿,看了出精彩绝伦的好戏。那回归正题吧,现不妖人即将成立,诸事不易,又人员末齐。朕特把灵犀调来,同尚庭一起,交与你卓不狂,从旁协助于你。待明日回朝之后,携朕不妖玉符。火速从各卫中挑选不妖人,并向各洲府,广发聘英帖。聚四方贤能,纳九洲侠士。整编建制,重塑武林之风。三人心潮澎拜,躬身叩谢得令。
原来太宗传唤沈灵犀时,己让宫娥告知了其原由。进殿比试,也只是她为了试探,这位不妖帅的武功,是否如皇上说的那样出类拔萃,可扛起这千斤之重。而她也自年少起,心中并埋藏着一个,像男儿郎一般,仗剑策马,闯荡江湖的武侠梦。常在宫中身着红花宝甲,以中郎将自居。学着掖庭殿值的禁卫郎将们,故宫中之人常称其为红花郎将。值此机会,太宗刚好可放她出去游历闯荡一番。
这时三人互视一圈,微微会心一笑。大殿之中,人如画、酒如泉,古琴涔涔、钟鸣鼎食。君臣觥筹交错,兴尽意阑。待过了今日,明日再见,便是江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