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黄州城西北数百步远的长江边上,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赤壁。实际上,三国时赤壁之战的赤壁在今湖北省嘉鱼县东北,而湖北黄冈的赤壁又叫赤鼻矶,因这里也叫“赤壁”,故自唐以来常有诗人墨客提起这个令人浮想联翩的地方。
苏轼被贬黄州,常到这里来,或登高,或泛舟。他在这里不仅写出了《念奴娇·赤壁怀古》这样的千古绝唱,而且也写下了《赤壁赋》和《后赤壁赋》这样的文赋极品。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已明确交代,湖北黄冈的赤壁只是“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可见,这里是否是“周郎赤壁”对他来说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在此游赏,借此填词作文,以抒情怀。
前后《赤壁赋》均写苏轼自己月夜与友人泛舟江中的感受。《赤壁赋》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这天晚上,“苏子与客舟游于赤壁之下。”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江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畅游境界中,透露出作者潇洒依然的心情,同时,这种若有若无的虚幻之感又引出了主人和客人对人生的两种不同见解。客人吹箫,凄然有声,在回答主人“何为其然乎”的问话时,说到当年赤壁之战时曹操这位“一世之雄”,而今早已是过往云烟,从而发出“况吾子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栗。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人生哀叹,确是一种人生无常的消极人生观。但作者并未沉溺于此,而能以理驭情,以答话的方式,表达了对人生的另一种看法:用水、月的变与不变来说明不必羡慕它们,并说:“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以超越时空的视野,表达了一种冷静深刻、通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从而使客人转悲为喜,极尽游乐之欢。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闲职,此文是一篇排遣自己内心苦闷、聊以自慰的作品,既表现了他纵情山水、寄意风月的老庄思想,流露出浓厚的消极情绪,也表现了他在逆境中不怨天尤人、不沉沦悲伤、乐观旷达的思想情怀和生活情趣,这在封建士大夫中也是难得的。
《后赤壁赋》写于元丰五年的十月十五日。如果说前赋重在说理谈玄的话,后赋则以叙事和写景为主。开头由叙述过黄泥坂时踏月赏景引起重游赤壁的兴致,接着主要是写景记游。景物则是与前赋秋景不同的初冬之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记游则主要写自己舍舟登山独游的见闻:“履巉岩,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划燃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廪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这里写的是自然之景给作者的感受,但这又何尝不是作者当时艰险政治处境及恐惧心理的体现呢?最后写鸣鹤掠舟而引出道士揖见之梦,在神秘气氛中结束全文,使文章也更富虚无色彩,表现了作者出世入世的思想矛盾和苦闷心情。
赤壁二赋是苏轼游记文字中的极品,是其文赋的名篇。其叙事、写景、议论、抒情的有机结合,其流畅的语言,饱满的感情,深奥的哲理,优美的意境,不但是后人了解苏轼黄州时期思想情怀的形象素材,更给人们带来无尽的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