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清明节。
浙江溪口蒋介石家乡。
细雨霏霏,烟雾朦胧,没风,一切都显得宁静如水。此时身着黑色长袍的蒋介石带着蒋经国和儿媳蒋方良及小孙子来到祖坟扫墓。
光头蒋介石跪在父母坟前,很伤感地说:"不孝子孙要离开你们了,请父母大人安息吧......"
他的这种举动似乎相当悲壮,可是立在他身后的儿子和儿媳却没有表情。他回过头,说:
"你们今天要多磕几个头。"
语音一落,蒋经国带着两个儿子跪在了地下。他的那位金发碧眼的俄罗斯夫人却站在那里没动。蒋介石望着她很气愤地说了一句:
"俄国佬,真没有礼节。"
回到家后,蒋介石的情绪越变越坏,不时对侍从人员发脾气。这时人民解放军已打进了杭州,上海的局势变得更加动乱。
第二天清晨,蒋介石起床,没有洗脸,就将儿子叫到室内说:"你把那只太康号船准备好,明天我们就走。"
蒋经国忙问:"去哪里?"
蒋介石面无表情:"明天再说。"
蒋经国不敢再问,他知道自从解放军渡江南下之后,父亲变得古怪了,坐卧不宁,大骂各战区将领指挥不力,还骂李宗仁葬送了国民政府的命运。
蒋经国只好电令太康号做好准备。
太康号奉命抵达象山港,舰长黎玉玺驱车赶到蒋经国的别墅请示任务。
他问蒋经国:"主任,知不知道领袖明天准备去什么地方?"
蒋经国说:"我也不知道。不过,以这次取水道的情形看来,目的地不外是两个地方,一是基隆,一是厦门。"
第二天,蒋介石及其随行人员登上"太康"号后,仍不说话。
舰长黎玉玺问:"委座,我们的目的地是......"
"上海。"
听到蒋介石的回答站在身后的随行人员大吃一惊。同时也使他们十分敬佩。在上海战事如此紧张的情况下去那里,表现了蒋介石作为领袖的胆略和勇气。
蒋介石虽已下野,已经辞去了总统之职,但他依然是国民党中央委员会的总裁。就从军队来说,他的威望远远超过李宗仁。从他自己这方面来说,他也从来没觉得自己不是总统。他觉得,南中国此时风雨飘摇的那半壁江山,仍然是他蒋介石的。
他这么重视上海是有原因的。其一是他对汤恩伯不是很放心;其二这里是他起家发迹的地方;其三是上海还有大量黄金白银没有运走,准备开往台湾的军队也尚未运完;其四是这里与别的地方不同,有美国人军事支持。
他希望上海能坚守六个月。那时候,鹿死谁手,就很难说了。
蒋介石初到上海住在复兴岛一座陈设独特的西式平房内。在这里,蒋介石连续多次召集军队团以上干部讲话,主要是给他们打气鼓劲。
他在巡视上海时对大家说:"余誓以在野之身,追随我爱国军民同胞之后,拥护李代总统暨何院长领导作战,奋斗到底。"当有人问起有关共产党的问题时,他解释说:
"共产党问题是国际问题,不是我们一国能解决的,必须依靠国际力量,但目前盟国美国要求我们给他们一个准备时间,这个时间当然不会太长,只希望我们在远东战场打一年。因此,我要求你们上海打6个月,就算完成了任务。"
有人开始鼓掌,他脸色一变,突然说:"戴戎光这个混蛋一炮未放就投降敌人,让敌人轻易渡过长江,使得许多部队没有打就溃败了,打破了我原来的计划。现在我们在战略上虽然遭到了一些挫折,这只是暂时的,你们应当闻胜不骄、闻败不馁。你们应当相信我,从广东北伐以来,在战略上我没有错过,我们都做对了。"
上海作战,从作战装备到战役进行,主要还是蒋介石亲自主持。在蒋介石"引退"期间,有关上海战备的重要问题,汤恩伯经常飞往溪口,当面请示。
以至于把当时正在上海作战的参谋总长顾祝同也搁在一边。
顾视同在4月份南京召开的一次军事会议上,强调要判断解放军渡江的主要方向在哪里,然后再作部署。
当时,多数人主张,应重点防守南京至芜湖和南京至江阴之间,而汤恩伯却把重点放在上海。
顾祝同要汤恩伯考虑这些意见,汤恩伯则理直气壮地说:"守上海是总裁的命令"。接着当众出示了蒋介石给他签发的命令。并说总长也要服从这个。
顾祝同当时面红耳赤,但还是按命令办了,决定据守上海。
南京失守,与蒋介石作战指导思想有关。他是一个善于在国民党军内制造互相牵制局面的人。
这一次,蒋介石坐镇复兴岛之后,又故伎重演。
有天深夜,蒋介石把37军军长罗泽单独找到他的住处,面谕:"你要把全军切实掌握,保持高度机动性,要能在4小时内把全军调用。"
老蒋的潜台词是:能打则打,不能打则赶快撤走。罗军长自然是心领神会。
但是,这个情况汤恩伯就不了解。蒋介石的想法是不能让他知道。如果让他这个警备总司令知道了,他还不是那边枪一响,这边就走人。所以当时部队流传着一句话:汤总司令不过是给老头子当个大传令兵。
特务头子毛人凤仗着老头子的威风,也不把汤恩伯放在眼里,经常在他这个"太岁"头上动动土。
蒋介石到上海,保卫工作主要由毛人凤来做。他使出了所有特务高招,跟踪、搜身、抄家、监视、监听,什么都干。甚至电话也窃听到汤恩伯的家里。
其时,汤恩伯虽然向他的部下叫嚷要"坚守六个月",但他自己也在做着逃跑的准备,他的老婆黄竞白正在张罗着卖掉他们所住的豪华住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