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着共产党军队已围上来了。
大兵压境,济南已成为一座孤城。此时国民党守城西线指挥官、整编第96军军长兼84师师长吴化文深感打下去前景不妙,摆在他面前的将是一场痛苦的抉择。
谭震林对争取吴化文起义是充满信心的。
在兵团会议室里他对许世友说:"西城问题不大,吴化文有可能争取过来。"
"有这个把握?"
"有。"
"不一定吧,此人处在这种环境下,思想随时都在变化。"
"我已将自己的人派过去了。"
"可靠吗?"
"绝对可靠,他就是李昌言,是我们的地下英雄哩。"
"但愿吴化文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啊!"
吴化文的经历也比较复杂,对此谭震林是清楚的。他们两人过去曾有过一面,谈话间吴化文已流露出对共产党的好感,只是当时没有下定决心罢了。
吴化文出生于山东掖县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幼时生计所迫,随父亲移居安徽蒙城,读过几无私塾,17岁那年投奔了冯玉祥,在部队做过饭,养过马,也当过传令兵。
因他精明能干,被冯玉祥看中。调去当了几天勤务兵,从此发迹,先后从司务长、排长干到连长,后经冯玉祥推荐入北洋军阀开办的北平陆军大学教导团深造,毕业后又重返冯部任职。
1930年,中原战争爆发,冯玉祥被蒋介石打败,吴化文又投奔到第6军军长韩复渠门下,当上了手枪旅旅长兼济南警备司令。
1943年,他又追随汪精卫,被任命为第三方面军上将司令,协同日军进攻解放区。抗战结束,吴化文又被蒋介石任命为山东保安纵队司令,后率部来到兖州与解放军作战,因他出击不利,有保存实力之说,差一点被蒋介石杀头问罪。
当时他对保安纵队这个番号相当不满。
1946年夏天,他奉命来到南京参加蒋介石亲自主持的紧急军事会议,当天晚上他就找到其部驻南京办事处主任王一民打听时局。王一民是一个很精明的人,身处京城,与许多人都有交往,消息自然灵通。
他很认真地对吴化文说:"时局动荡不安啊!国共两党不可能走到一起,内战迟早要爆发。蒋先生的为人你是清楚的,在国军中杂牌部队历来是受排挤的,打起仗来处处受气,吴司令三思而行啊!"
吴化文停止吸烟,望着王一民,很伤感地说:"听说你与民主人士接触过了?"
"是的,我与章伯钧、王崇一等人谈过,他们是主张和平的。"
"与共产党有联系吗?"
"不能说有联系,只是有几个共产党朋友罢了。"
"他们什么态度?"
"他们当然是希望与蒋介石合作的,只是前景不妙啊!"
"是的,现在时势很不好,民主人士,共产党我都信不过,蒋委员长想消灭共产党,也要消灭我们,他更靠不住,你说我该怎么办?"
"我倒想起了一个人,可以给你指路。"
"是何人?"
"李济深,你认识他的。我给你一个名片,你自己去找就是了。"
吴化文是个急性子,从冯玉祥家出来,就去了李济深家里。一进门发规章伯钧、王寄一等也在这里,他颇感惊讶。
李济深看出他的心思,忙说:"吴先生,这几个人是民主人士。"
吴化文坐下说:"现在不反对蒋介石的人不多。"
李济深接着问:"听说你在山东与共产党打起来了?"
"是的,只是小打小闹而已。"
"依我看也不应该嘛。"
"没有办法,我手下几万人马,不打谁给饭吃呀?"
"你的难处我是知道的,但眼下时局风云突变,共产党是打不得的,谁打他们,谁就得头破血流。"
"那我怎么办?"
"只要你不打,关于部队的给养问题,我想办法给你解决嘛!"
"这太好了,我有一团人马,现在大江口一带被共军包围了,请李先生说说情,让他们放过我吧。"
"我尽力而为,你就等我的消息吧。"
吴化文离开李济深,心情宛如滚滚长江,一夜没有合眼,他不得不为自己的出路着想。第三天,李济深就派人对他说:
"吴先生愿意站到人民一边,共产党方面既往不咎。你现在可保存实力,待机而动。"
吴化文深受鼓舞,回到兖州就根据李济深的指示,派代表与鲁南军区胡成部长谈判。胡成对代表说:
"请负责向吴军长转告,我们有三个意思,一是马上起义,可以主动受奖,待遇不变;二是撤出兖州,使我军打通津浦线,方可帮助解决给养;三是建立联系,待窥起义,方可指定一定地域的筹粮。"
那个代表说:"我们马上起义是有困难的,要有相当长的时间准备,约束部队不危害人民群众利益可以做到,请你们划出一定的区域让我们补充给养,双方建立联系,相机起义。"
"可以,过几天我们再进一步谈判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