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军是经过大家充分讨论而决定的。
6月30日中午。
也就是在接到军委指示的第2天,在华野指挥部里--沂水河畔农家小屋,粟裕向与会的各纵队指挥员宣布了三路分兵的具体方案:
(一)由叶飞、陶勇率领第1、第4纵队越过临蒙公路向鲁南挺进;
(二)由陈士榘、唐亮率领第3、第8、第10纵队向鲁西的泰安、大汉口方向挺进;
(三)正面部队第2、第6、第7、第9纵队和特种兵纵队集结在沂水、悦庄公路两侧,各以少部兵力与东犯之敌接触,主力待机出发。
方案很快报到中央军委。
分兵后打了几仗都不顺利,当时人们情绪低落,牢骚很多,作为一线指挥员的粟裕担子是很重的。时值雨季,部队行军作战都有困难,有人这样说:
"我们这次分兵是打消耗战嘛,准备不足,是否正确?"
也有人说:"分兵是对的,但时间太仓促了,从接到中央指示到开始实施,仅一两天时间怎么行?七八月正是雨季,作战很不方便嘛。"
外面还在下雨,天总是阴沉沉的,前方枪声日渐稀少,国民党部队也放慢了进攻速度,从整个山东的情况来看,敌人还是占优势的。
粟裕在师以上干部会上解释说:"现在我们执行中央军委的分兵方针是很有必要的,要配合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正式揭开我军战略大反攻的序幕嘛。
"有的同志认为我们不应急于外线出击,应集中兵力在内线打几个歼灭战,这种看法虽说有一定道理,但缺乏全局意识。我们将眼光光盯在山东怎么行?现在刘邓大军已开始强渡黄河,我们有义务从外线出击策应,配合他们的行动。"
会场上吸烟者很多,这间不太宽大的农家小屋空气很不好。作为参谋长,陈士榘已主动承担了前几仗失利的责任,陈老总因随华野主力在前方,没有回来参加这个会议。粟、陈主持了这次讨论。
战争年代,我军的民主气氛很浓,特别是在一个战役或一次战斗的总体部署和作战方针上,上下级之间往往在达不到共识之前争论是很多的。战争不是儿戏,要流血,要牺牲,这种针锋相对的争论并不是下级对上级的不尊重,而是一种责任。
一个师长听完粟裕的解释后突然站起来,很严肃地说:"粟副司令讲得有理,但我个人认为策应刘邓大军行动不一定说要分兵嘛。"
陈士榘吸着烟问:"你说说怎么采取行动?"
"我们可以集中兵力打一个像孟良崮那样的大仗,杀杀敌人的威风,将其牵制在鲁中地区,这对刘邓大军不是一个很有力的配合吗?"
"你的分析是对的,但我们将主力集中在内线,能保证在近月有战机出现吗?我看很难说。如没有战机,打不起来,失去配合刘邓大军的机会,这对整个战局是不利的。因此,我认为分兵是必要的。"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这是我军的作战原则呀!"
"集中是对的,但也不能没有分散嘛!"
他们两人争论起来了。
会场上的气氛也渐渐变得活跃起来,不时有人发言提出问题。这时粟裕坐不住了,他放下茶杯站起来,往后退了一步,操起一根木棍,指着墙壁上的作战地图讲道:
"为什么我们要在一两天之内作出分兵的决定,陈参谋长讲了,主要是为了有力的配合刘邓大军挺进。过去我们不分兵,将几个纵队摆在鲁南与敌人周旋,后来打了一个漂亮仗,孟良崮战役对改变整个山东的战局是有很大作用的,许世友的那个部队打出了我军威风,影响很大嘛。但目前这种战机是否会出现,不能等待了,我们要主动出击。"
这次会议基本上统一了人们的思想,各部队接到命令,都向预定的目的地开进。从此,敌我双方频频交战,山东各地又燃起了战争的烽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