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197500000004

第4章 曾门三代家训

八宝

曾家的家训,是一代一代形成的,从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到曾国藩,以及曾国藩的儿媳郭筠(1847—1916,曾国藩去世之后由她主持曾家事务)。三代都有家训家规,而且简明扼要。

一个家族的家训忌烦琐,会让子孙无所适从。而曾家就是几句简单的话,祖父曾玉屏曾给曾家确立的家训被称为“八宝六恼”。

“八宝”就是“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关于“八宝”,曾国藩给他四弟的家书中讲得很透彻:

余与沅弟论治家之道,一切以星冈公为法,大约有八个字诀。其四字即上年所称“书、蔬、鱼、猪”也,又四字则曰“早、扫、考、宝”。早者,起早也;扫者,扫屋也;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星冈公尝曰:“人待人,无价之宝也。”星冈公生平于此数端最为认真。故余戏述为八字诀曰:书、蔬、鱼、猪、早、扫、考、宝也。此言虽涉谐谑,而拟即写屏上,以祝贤弟夫妇寿辰,使后世子孙知吾兄弟家教,亦知吾兄弟风趣也。(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九日“致澄弟”)

先说“书、蔬、鱼、猪”。“书”,指读书。曾家非常重视读书。宋朝汪洙《神童诗》云:“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早上你还在种地,通过科举考试中了进士,成为天子门生,晚上就随侍在天子旁边。这句诗虽然有点夸张,但说明了一个事实,就是寒门子弟要读书,通过科举考试,摆脱自己贫寒的处境,才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中国过去的科举考试,在我们今天看来虽然有很大的弊端,但在过去来说应该是最公平的。我曾经在讲课的时候讲到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般人都会强调吃苦耐劳、有智慧等,但是有一条不会被特别提及,那就是我们这个民族非常重视教育。即使父母吃不饱穿不暖,也要保证子女的教育,让子女读书识字。现在的年轻人对贫寒可能没有什么印象,但我们那个年代的人印象深刻,那时家里缺衣少食,但父母还是竭尽全力维持子女的教育,让子女通过读书跳出寒门,改变命运。

为什么要读书?一是可以明事理,二是可以守身。明事理,就会明白哪些事情你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没有读过书的人遇事有时难免就会莽撞、愚昧。“愚昧”这个词意味着什么?不开化。没有读书的话就很难明深刻的事理。还有就是守身,读书可以让自己不做出格的事情,守住道德的底线。曾家祖训第一条就是读书,不少家族都是这样。我有一次参观胡雪岩故居,胡是徽商的代表人物,徽商就是以书养财,也就是靠学问来增长见识,获得更多的财富。老话讲“三代不读书,一屋都是猪”,话虽糙一点,但道理在那里。

曾家把书放在第一位,第二位的就是“蔬”,种植蔬菜。曾国藩的祖父经常讲靠劳动所得的食物吃起来特别鲜美,这大概是古人眼中的绿色食品吧。鱼和猪,都是农耕社会的产物。“书、蔬、鱼、猪”,概括起来就是所谓的耕读之家,要把庄稼地打理好,养点家禽家畜和鱼之类,还要带动家里人读点诗书。正如俗话所说“穷养猪,富读书”,说的就是解决物质需求后,还要寻求精神需求的满足。

再看“早、扫、考、宝”。曾国藩解释说“早者,起早也”,这和老子讲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有关系,人的行为要合乎自然之道,要跟自然相称。起得早就会做得好,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就是这种道理。传统农业社会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讲究的就是以自然之道来作息。中医讲早睡早起,睡觉不超过子时,早起精神好。这样才合乎阴阳自然之道,经过一晚上的睡眠积蓄,到早上人的精力最充沛。现在的人不是这样了,尤其很多小孩,各种各样的娱乐把人给坑了,很多人熬夜,日上三竿才起床。这是对身体健康的提前透支。曾国藩强调祖父的“早”字诀,也跟他自身有关。当年曾国藩在京城的时候也是晏起,太阳老高也不起床,尤其是新婚燕尔的时候,陶醉在缠绵中,以至于父亲给他写信说要他早起。后来组建湘军,要行军打仗了,曾国藩还是没有养成早起的习惯,他父亲说,你老吃败仗,就因为没有在军营中带头早起,早起的话就在时间上争取了主动,也会更好地思考当下的战局,筹备未来的迎战。在父亲的劝诫下,曾国藩后来立下一条规矩,每天早上只要太阳一出来,军营开始吹号角,他就起床。这是“早”字决,在曾氏家训中是非常重要的。“扫者,扫屋也”,扫是为了居处干净整洁。在过去,由于疾病防疫比较落后,一旦爆发大规模的瘟疫,很多人就只能等死。疾病的产生有时跟不讲卫生有很大的关系,尤其是传染病,只要稍微不讲究卫生,染上疾病的概率就会增大。在大的流行性传染病面前,人的承受能力或者家庭的承受能力都很小,所以一定要注意个人和家庭的环境卫生,让病菌没有生存的空间。再说,家里打扫得干干净净,居住起来也很舒服。

“考者,祖先祭祀,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言考而妣可该也”,“考”原指父亲,父亲去世后,称“先考”;“妣”原指母亲,母亲去世后,称“先妣”。这里的“考”包含了“妣”在内。“考”字诀说的是对逝去的前辈要祭祀,要敬奉“显考、王考、曾祖考”。“显考”是指高祖父,曾国藩所说,也包括高祖母,“王考”是指祖庙。“曾祖考”则是曾祖父母。这是按照《礼记·祭法》对祖先的祭祀要求,曾家家训强调要祭祀,要敬奉,就是不要忘记祖先的恩泽,珍惜先人的美德和祖业。

“宝”则是针对亲戚邻里,曾国藩解释说:“宝者,亲族邻里,时时周旋,贺喜吊丧,问疾济急。”亲族邻里之间一定要和睦,关系处理不好,日常生活当然不是很舒畅。我们今天也是一样,大家主要面对的还是工作环境,如果与同事之间关系不融洽,工作岂能顺心如意?古人非常强调这种小氛围的融洽关系,曾国藩的祖父称之为“宝”,可见其重要性。亲族乡里之间,要不时走动周旋,有需要帮忙的尽力去帮,喜事、丧事都要顾及周全。还有“问疾济急”,人家得病了要去探望一下,一时周转困难的要救急。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有事了远亲有时帮不上,还是要依靠近邻。孟子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用在邻里之间最是恰当不过。“守望相助”的观念在中国的村落文化中可谓根深蒂固,这样一来就使得邻里相谐,有好事大家分享,有困难大家分担。这其实也是一种家族的观念。曾国藩曾以幕僚李申夫为例来告诫家人,李申夫的母亲经常对李申夫说一些如何为人处世的话,这些话看似平常,但是很有道理,譬如有些人平时有钱有酒敬远亲,反而疏远看轻邻里之人,当自己遭遇灾难的时候,才想起近邻来,此时自然是来不及了,近邻只会看你的笑话。这些话也贯彻了曾家家训的“宝”字诀,邻里之间就是要守望相助,自己有财力的时候要周济邻里。曾国藩的祖父星岗公曾经说:“人待人,无价之宝也。”一语说透了“宝”字的真谛,就在于“人待人”要问心无愧。

以上是“八宝”,曾国藩的祖父都是认真执行。因此曾国藩在家书中要弟弟立刻将它们写在屏风上,让兄弟们告诉子女,作为家训传下去。

六恼

接下来就是祖父家训的“六恼”。“恼”就是要忌讳的东西,“六恼”具体是什么呢?

首先是“地命”。“地命”跟风水有关。譬如因为迷信“地命”,今天要迁坟,明天要改阳宅,颠来倒去的,让神灵和人都不得安稳。曾国藩对于祖父所传下来的家训虽然没有完全坚守,但对于“六恼”,特别是风水这一块儿最后还是坚守下来了。道光二十七年(1847),曾国藩的祖母去世,他对祖母的坟地选址不甚满意,给祖父写了一封信,希望改葬:

……祖母坟茔必须局面宏敞。其墓下拜扫之处须宽阔,其外须立诰封牌坊,又其外须立神道碑。木斗冲规模隘小,离河太近,无立牌坊及神道碑之地。是以孙不甚放心,意欲从容另寻一地,以图改葬……(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七日“禀祖父”)

在京城做官的时候,他给父亲和弟弟写信也常讨论这件事情,但是祖父坚决不同意改葬。他对弟弟说:祖父“不信医药、地仙、和尚、师巫、祷祝等事”。不信地仙,就是不信风水。曾国藩特别强调说:“吾辈守得一分,则家道多保得几年。”也就是说应当世世代代遵守,不宜改变,这样的话,家道才得以持续。不过,曾国藩说,地脉、山象之说,其实就是地理,没有别的,但是“祖父有命,而子孙从之”,祖父说应该怎么做,作为子孙应该遵从,这就是天理,既然地理比不上天理,那就用天理来做事,祖父的话还是不要改。但是,时过境迁,在祖母去世不到半年时间,曾国藩对改葬的态度就有了变化,其间有三件事让他心情舒畅:一是祖父的病已痊愈,二是困扰他自己多时的癣疾好了,三是他的官衔升至二品。于是,他在给几个弟弟的信中,口气大变,说祖母坟地“风水之好可知,万万不可改葬。若再改葬,则谓之不祥,且大不孝矣”。半年前,他嫌祖母坟前地势不够开阔,不气派,希望改葬;现在自己升官了,若再改葬,则既不祥且大不孝。在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时候,曾国藩给诸位弟弟的家书中又说道:

……自丙午冬葬祖妣大人于木斗冲之后,我家已添三男丁,我则升阁学,升侍郎……其地之吉,已有明效可验……可见福人自葬福地,绝非可以人力参预其间。(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曾国藩发现自从祖母葬在木斗冲之后,家里运势很好,福人自葬福地,这不是人力所能改变的,还是不要乱动这个地方。可见,风水非人力可为,不要迷信地仙之类人的说法。不过,后来曾国藩的观念又有所改变。

咸丰七年(1857)二月,父亲曾麟书去世,曾国藩丁忧在籍。但是在老屋黄金堂,父亲去世不到一年,大儿媳妇(曾纪泽的妻子)、大儿媳妇的母亲,也死在这个地方,接连三个人死在这里,曾国藩和诸位弟弟就觉得有问题,于是,为长辈寻求理想“阴宅”的念头一直在心中萦绕。他先后请过多位“地师”相地,结果并不理想。他在咸丰八年(1858)六月写给曾国荃的家书中说:“吉壤难得,即仅图五患之免,亦不易易。”所谓的“五患之免”,根据宋代学者程颐《葬说》,即祖先坟墓“须使异日不为道路,不为城郭,不为沟池,不为贵势所夺,不为耕犁所及”,这个观念与风水之说显然不是一回事,再好的风水之地,遇到“五患”,就什么都没有了。

接下来,家中又发生一件大事。咸丰八年(1858)十月,曾国藩的弟弟曾国华(1822—1858)在安徽庐州三河与太平军交战时阵亡。曾国华虽然是过继给叔父,两人终究还是同胞兄弟,闻听凶讯时,曾国藩悲愤的心情可想而知。更不幸的是,过了三个多月才找到一具无头的尸体,还不知道是不是曾国华的。经过这次打击,曾国藩对风水的态度有了一些变化。先前丁忧期间,虽然曾希望为祖父母和父母另择吉壤,但那时的心态并不急切,觉得应不轻易改葬为宜。毕竟在他的心目中,自己官运亨通多少与祖母坟地风水有些联系。这次不同了,他有点怀疑曾国华阵亡与父母坟地风水有关,因而强调要尽快改葬二亲。在给诸位弟弟的家书中,曾国藩写道:

如温弟(曾国华字温甫)之变果与二坟相关,则改葬可以禳凶而迪吉;若温弟事不与二坟相关,亦宜改葬,以符温弟生平之议论,以慰渠九泉之孝思。(咸丰八年十一月十二日“致澄弟沅弟季弟”)

不仅如此,他还为当年没有仔细为父亲寻求理想“阴宅”而后悔:

自温弟遭难后,余常以(咸丰)七年择地不慎为悔,故此时求改葬之意尤形迫切。(咸丰九年二月二十三日“致澄弟沅弟季弟”)

曾国藩向来以老庄之道为修身之本,经过这次变故,他认为一个家庭大体上也会经过三十年一轮回的兴衰。古代称三十年为一世,经过一世的兴盛,之后可能要经过一段劫难,再兴盛的家庭很少一直兴盛下去。物极必反,天理所包括的天地万物也是如此。他在书信中回顾家族三十多年来的历史,说道:

吾家自道光元年(1821)即处顺境,历三十余年均极平安。自咸丰年来,每遇得意之时,即有失意之事相随而至。(咸丰八年十二月十六日“致澄弟沅弟季弟”)

这些得意时所伴随失意事,包括:1852年,曾国藩在江西主持考试,请假回老家,遇上祖母去世;1854年,曾国藩指挥湘军攻克武汉田家镇,声名鼎盛,腊月二十五还被朝廷赏赐黄马褂,没想到当夜就遭遇大败,衣服、文卷全部丢失;1856年冬天至1857年春天,曾国藩兄弟三人督师于外,在瑞州(今江西高安)合围太平军,形势大好,不料父亲去世;1858年曾国荃收复江西吉安,气势正盛,十月初七接到朝廷嘉奖,初十却有曾国华战死沙场的消息传来。正所谓“福兮祸之所伏”,此时的曾国藩虽然仍未放弃改葬祖父母和父母的想法,但是求平稳的念头已经重于追求富贵功名。他在家书中说道:

人力所能谋,只能求免水、蚁、凶煞三事,断不能求富贵利达。明此理,绝此念,然后能寻平稳之地。不明此理,不绝此念,则并平稳者亦不可得。(咸丰九年正月十三日“致澄弟沅弟季弟”)

曾国藩还对风水及其他迷信活动进行批评。当听闻曾国潢迷信风水等活动,他写信回去,语气颇为严厉:

吾祖星冈公在时,不信医药,不信僧巫,不信地仙。此三者,弟必能一一记忆。今我辈兄弟亦宜略法此意,以绍家风。今年白玉堂做道场一次,大夫第做道场二次,此外祷祀之事,闻亦常有,是不信僧巫一节,已失家风矣。买地至数千金之多,是不信地仙一节,又与家风相背……地仙、僧巫二者,弟向来不甚深信,近日亦不免为习俗所移。以后尚祈卓识坚定,略存祖父家风为要。天下信地、信僧之人,曾见有一家不败者乎?(咸丰十年十二月二十四日“致澄弟”)

到此时,曾国藩对风水的态度经历了由不信到热心再到批评的转变。早年他不信风水;1847年,他官升几级,便开始相信并热心于风水;1858年曾国华阵亡后,他开始反思自己的家史,开始批评风水之类的迷信。总体而言,他对风水可以说是信而不迷,他曾经说:“凡是已发之家,未有寻得大地者。”也就是说,这个家庭很兴旺发达的时候,不会轻易去寻求更好的地为祖先迁葬。家里曾经还因为一块吉壤,与外人起了官司,曾国藩听闻后,觉得地还未解决,就牵涉官司,不吉祥,就放弃了。

关于曾国藩祖父家训第一恼之“地命”,讲得比较多。接下来就是第二恼“医理”。说不信“医理”,当然不是说不信医学。这里讲的是那种江湖游医,这些人大多招摇撞骗,没有太大的本事。曾国藩非常注重养生,一生中不愿意轻易服药,更别说服那些游医开的药了。

“僧巫”则是“六恼”中的另外二恼,僧是游方僧,巫是巫婆。“祈祷”也是一恼,天天上庙里敬神拜佛,天天吃斋念佛。曾家后代少有信佛,但也有信佛终身未嫁的,曾国藩也顺其自然,不强行要求子女不信佛,这一点他还是比较开明的。“留客久住”是最后一恼,过去是农业社会,一般人家底薄,多一个人就多一碗饭,而且客人住久了,也会带来一些不和谐的因素,反而产生嫌隙。俗话说:“久住令人贱,频来亲也疏。”在别人家住得太久了,客人也变得不再尊贵;来往太频繁了,亲密的程度自然会下降,变得不受欢迎。

关于祖父的“八宝六恼”,曾国藩总结说:

“早、扫、考、宝、书、蔬、鱼、猪”八字,是吾家历代规模。不信医药、地仙、和尚、师巫、祷祝等事,亦弟所一一亲见者。吾辈守得一分,则家道多保得几年。望弟督率纪泽及诸侄切实行之。

他还把祖父的家训编成了歌诀,让家族人都记住。这是在给曾国潢的家书中提到的:

子弟之贤否,六分本于天生,四分由于家教。吾家代代皆有明德明训,惟星冈公之教尤应谨守牢记。吾近将星冈公之家规,编成八句云:“书、蔬、鱼、猪、早、扫、考、宝,常说常行,八者都好;地命、医理、僧、巫、祈祷、留客久住,六者俱恼。”盖星冈公于地、命、医理、僧、巫五项人,进门便恼,即亲友远客久住亦恼。此八好六恼者,我家世世守之,永为家训。子孙虽愚,亦必略有范围也。(同治五年十二月初六日“致澄弟”)

对家乡的爱

曾氏家族在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有十堂之说,包括富厚堂、白玉堂、黄金堂、大夫第(敦德堂、奖善堂)、万宜堂、修善堂、有恒堂、华祝堂、文吉堂等。黄金堂和白玉堂是早期的宅第,从这个名字来看,曾家也希望金玉满堂。曾国藩出生在白玉堂,他对自己的家乡寄托了无限的爱,后来升官发达后写了很多歌颂自己家乡的诗文。

道光十五年(1835),曾国藩二十五岁。头年冬天,他首次进京参加科考未第,但他雄心不已,决心客居北京,参加来年的会试。在除夕大节,曾国藩思乡怀亲,感慨万千,于是挥笔写下一首诗(《岁暮杂感十首·其二》)抒发思乡之情,全诗如下:

高嵋山下是侬家,岁岁年年斗物华。

老柏有情还忆我,夭桃无语自开花。

几回南国思红豆,曾记西风浣碧纱。

最是故园难忘处,待莺亭畔路三叉。

这首诗中写的就是白玉堂,高嵋山下的祖业是曾国藩的曾祖父开始置办的。曾国藩从出生开始到少年时代都是在白玉堂生活,十六岁之后才离家去衡阳读书,开始接触经世致用之学,在此之前一直是在自家私塾“利见斋”跟随父亲读书。在衡阳他拜廪生欧阳凝祉为师,开始新的读书之路。欧阳凝祉认为曾国藩是一个有才能的人,将来必定会有出息,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欧阳夫人。拙著《曾国藩大传》(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中曾说过求学衡阳这一重要的决定改写了曾国藩的一生。一个人的人生,有时候父母的决定非常重要。曾国藩的运气不错,他后来也特别相信运气。他走出了自己的家门,从一个狭小的天地到衡阳,几年之后很快从秀才、举人考中进士,一路飞黄腾达。

故居白玉堂右侧还有一棵大树,当地人称为蟒树。在传统的观念中,认为凡是大的宅子,一定要有大树在屋前屋后,大树枝繁叶茂,则预示着这个家族一定兴旺发达,当然树的年龄一定要比宅子高,所以过去有所谓的“请树”一说,就是在方圆百里要找一棵树龄非常高的树移栽于宅子旁。曾国藩家里也是这样。

2006年我到白玉堂参观的时候,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还没有成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除了中国台湾地区的参观者,还有不少东南亚国家的人来参观。在湖南,曾国藩故居(包括富厚堂在内)的影响可以说非常大。白玉堂的风水在有些人看来也是很好的,前面说到的那棵大树就是如此。传说,看曾家是不是发达就看这棵树。枝繁叶茂的时候,曾家如日中天,飞黄腾达,曾国藩在前方打仗每战必克,他的官位也越来越高。这棵树长势萎靡的时候,曾家可能就遭遇厄运了。当然,这棵树也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了下来。过去有句话叫“种人先种树”,古人讲“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终身之计,莫如树人”。这说明宅前屋后种树的重要性。中华民族树的根在哪里?在黄帝陵。黄帝陵周围,千年以上树龄的树就有三万多株,黄帝手植柏树龄更长,距今五千多年。

曾国藩行军打仗之后没再回到自己家乡,打败太平天国之后,朝廷给他封了侯爵,按照侯爵规制修建了富厚堂,也是曾国藩的故居之一,现在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地理条件来讲,曾国藩故居富厚堂的风水如何?有人说富厚堂“山环水抱,藏风聚气”,背靠半月形的鳌鱼山脚,三面群山环抱,坐西朝东,前临弯曲有情的涓水河。从远处看来,富厚堂极像一把硕大无比的太师椅,坐镇鳌鱼山下,指挥千军万马。可惜的是,曾国藩一直没有入住。

八本

曾家到曾国藩的时候,将家训从祖父时期的“八宝六恼”继承发展为“八本、三致祥”,他在咸丰十一年(1861)给儿子们的家书中说:“吾教子弟不离八本、三致祥。”这一家训之所以说是继承发展,因为曾国藩所处的时代不一样了,不能固守着祖父讲的“书蔬鱼猪,早扫考宝”,要有适当的创新。

何谓“八本”?

八者,曰:

读古书以训诂为本,

作诗文以声调为本,

养亲以得欢心为本,

养生以少恼怒为本,

立身以不妄语为本,

治家以不晏起为本,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

(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谕纪泽纪鸿”)

这就是“八本”。曾国藩故居富厚堂就曾以此来命名,叫八本堂,名称来源就是曾国藩写的这个家训。后来曾纪泽根据《汉书》当中的“富厚如之”改名为富厚堂,这个富厚是讲道德修养要高的意思。

在曾国藩的“八本”中,尽管我们还可以找到他祖父家训的痕迹,但还是不一样了。“读古书以训诂为本”,“训诂”是讲古代的文字学,有所谓的形训、音训、义训,在科举考试时代,尤其是明清时期,清楚地解释古文字义是读书人必备的本事。“作诗文以声调为本”,前面讲的是读古书,后面讲的是作诗文,要合声调,讲究韵律。

“养亲以得欢心为本”,“养亲”就是对长辈,你得让老人高兴,人老的时候,尤其年龄特别大的老人,有点像老小孩,你得顺着他,让他高兴欢喜,当然这种让长辈欢喜也有个度,不要过分。

第四句开始讲养生了,“养生以少恼怒为本”,曾国藩认为养生之道,其中之一就是少恼怒,不要老生气。《黄帝内经》说“怒伤肝”,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身上很多的病,包括胃病、肝病这些,有时就跟情绪有关。尤其是肝病,甚至肝癌,有不少是由情绪导致的。不恼怒,肝气好,一定是一个修养非常好的人。不发脾气,面色红润,这个人一定是属于性格极好的。反过来,肝气非常重,郁郁之气老是藏在体内,脸色肯定不怎么好,精神状态自然也不会佳。曾国藩讲“养生以少恼怒为本”,他的养生也非常有特点,常讲“君逸臣劳”,“君逸”即大脑少思虑、省烦恼,“臣劳”就是筋骨常动。他讲的这些非常符合养生之道,也是现代医学所提倡的。

接下来就讲到“立身”了,“立身以不妄语为本”。人一辈子要立得住,就不要乱讲话,不说假话、大话,也不要出言不逊,这样才不会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这大概也是我们平常所讲的要积口德。

“治家以不晏起为本”,这是祖父家训中的“早”字诀,曾国藩只是改了一种说法。不要日上三竿你才起床,这样的话很多事就能及时完成。曾国藩把治家的“早”字诀也用于治军,经常放醒炮,黎明时一放炮,大家就起床。因为这个规定,李鸿章就曾吃过瘪。李鸿章出身豪门,父亲李文安是做过高官的,与曾国藩同年登科,是同学,李鸿章算是官二代。由于曾国藩在军中规定天亮要吹号角,放醒炮,军中高层和幕僚都要聚在一起吃早餐,李鸿章一开始就受不了起早,总是不到场。有一天曾国藩来一个突然袭击,说少荃(李鸿章字)不来就不开餐,让身边的人去请。李鸿章连忙穿好正装,赶来用餐。曾国藩把筷子一放,教训李鸿章说,少荃,我这里有一个字叫“诚”,还有一个“早”字,如果你受不了,那就另谋高就。这个事对李鸿章来说影响是很大的。后来李鸿章写回忆录的时候就提到,当时他虽然感觉在众人面前很丢面子,但是他也由此立志发奋,第二天开始就来得早了,不再拖拉。习惯是怎么养成的,有时候就是逼出来的。曾国藩这种做法其实也是对年轻人的督促。年轻人的培养六分在于天生,四分在于督促;有时甚至是六分靠督促,靠自觉并不一定可以做到。久而久之,就形成一种习惯,李鸿章那种懒散的公子哥作风再也没有了。后来曾国藩在众人面前表扬李鸿章,说少荃天生于文牍最精,青出于蓝或胜于蓝。这番话是说,李鸿章天生是写材料的坯子,将来的成就可能会超过我曾某人。这对李鸿章是一个非常大的激励。

“居官以不要钱为本”,做官不能贪污受贿。曾国藩身居高位,弟弟当官了,儿子将来也会当官,尽管家族不是属于完全靠当官传承,但是肯定会有高官,所以还是要有所戒惕。当官不要老想着捞钱,自身要清廉,不能见钱就伸手,如果见钱就贪,这个家族一时积累的不义之财即便富可敌国,但一旦东窗事发,面临的不仅仅是抄家,还有可能被问斩。做官最根本的底线就是不要贪,先守住这一条,至于仕途的发展除了能力之外,有时还得靠运气,有很多机缘巧合的因素在其中。

“行军以不扰民为本”,这里讲的是治军。曾家五兄弟开始全部上了战场,后来四弟曾国潢回家主持家政。当时的曾家没有分家,几十口人住在一起,剩下的四兄弟全部上战场。大家知道,曾家兄弟中有两位死在战场,一个是曾国葆(1829—1862,五兄弟中最小的),一个是曾国华。在军中,幸存下来的是曾国藩和他的九弟曾国荃。曾国藩因平定太平军有功,官至两江总督,手中握有重兵。曾国藩治理湘军很严格,特别是军纪,首先即“行军以不扰民为本”。湘军的纪律严明是很出名的,曾国藩为湘军编写的《爱民歌》中有这样几句:“三军个个仔细听,行军先要爱百姓……爱民之军处处喜,扰民之军处处嫌,军士与民如一家,切记不可欺负他。”这首歌对于军队建设有很好的借鉴意义,据著名的历史学家、太平天国史研究专家罗尔纲先生考证说,解放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借鉴了曾国藩的《爱民歌》。

曾国藩的家训“八本”,从字句看起来虽然平易浅显,但是至深的道理都在平易的语言中。大家都知道,曾国藩一生的言论并不深奥,为什么能如此深入人心、流传这么广呢?就因为他的语言朴实平易,道理却很深刻。

对于“八本”,曾国藩在日记中也说道:“凡事皆有至浅至深之道,不可须臾离者,因欲名其堂曰八本堂。”这就是曾国藩故居富厚堂最初名为八本堂的由来。他接着说:

古人格言尽多,要之每事有第一义,必不可不竭力为之者。得之则如探骊得珠,失之则如舍本根图枝叶。古人格言虽多,亦在乎吾人之慎择而已矣!(咸丰十年闰三月十八日日记)

也就是说,古人格言非常多,但每件事情有个“第一义”,也就是“本”,这是人要竭力守住的,不要枝枝蔓蔓太多了,那样的话无从遵守。

曾国藩的“八本”说,有很鲜明的时代特点。这个“八本”说,我觉得还是以儒家的精神为主。我曾翻阅过有关孔子的文献,《荀子·法行》中提到孔子讲的“君子三思”,原文是:

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少而不学,长无能也;老而不教,死无思也;有而不施,穷无与也。是故君子少思长,则学;老思死,则教;有思穷,则施也。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少年时候不学习,长大了就没有才能。正所谓“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老而不教,死无思也”,老年时候不能教育人,死后就没人记得你。年岁大的时候,子女有没有教育成才?古话讲“前三十年看父敬子,后三十年看子敬父”,自己的事业做得再大再好,还要看后人是什么样子的。我曾经给一些大企业家讲家训,他们对曾国藩的家训都很感兴趣,我就告诉他们,不管你们的事业做得多大,还是要抽出一定的时间,高度重视子女的教育,要不然悔之不及。任何事情都可以追溯,可以重新再来,但唯有一条,也就是孔子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是不可倒流的,所以不要留下遗憾。“有而不施,穷无与也”,富足的时候不施舍,贫穷了就没有人帮助。自己富有了,就要回报社会,帮助有困难的人群。至于后面的话,意思就是君子年少时就考虑到长大后的事,就会努力学习;老年考虑到死后,就会教育后人;富有的时候考虑到贫穷,就会施舍。这是荀子记载下来的孔夫子言论。还有“六本”,出自《孔子家语·六本》,孔子曰:

行己有六本焉,然后为君子也。身有义矣,而孝为本;丧纪有礼矣,而哀为本;战阵有列矣,而勇为本;治政有理矣,而农为本;居国有道矣,而嗣为本;生财有时矣,而力为本。

关于这段话,说的是一个人立身行事有六个根本,才能成为君子。我只给大家讲述一下大概意思:立身有仁义,孝道是根本;举办丧事有礼节,哀痛是根本;交战布阵有行列,勇敢是根本;治理国家有条理,农业是根本;掌管天下有原则,选定继位人是根本;创造财富有时机,肯下力气是根本。意思很明确了,这里就不详细解说了。

三致祥

接下来看曾国藩家训中的“三致祥”。祖父是“六恼”,到他这里是“三致祥”。“祥”是吉祥,获得好的回报就是“致祥”。哪三种行为会获得吉祥的回报呢?那就是“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首先看“孝致祥”。曾国藩说:

吾父竹亭公之教人,则专重“孝”字。其少壮敬亲,暮年爱亲,出于至诚,故吾纂墓铭,仅叙一事。(咸丰十一年三月十三日“谕纪泽纪鸿”)

“孝”的观念在中国文化中源远流长,“孝”字的汉字构成,上为老、下为子,也就是子能承其亲,并能顺其意。通俗点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的伦理行为,体现出感恩、回报和礼敬。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具有特殊的作用和地位,正如俗话讲“百善孝为先”。曾国藩说他父亲教育子女,最看重的还是“孝”,看到自己的亲人长辈油然而生发自内心的那种爱,都是出于至诚。在仕途上的升迁,曾国藩认为自己的成就是“孝致祥”,是父祖的恩泽回报。关于“孝”,曾国藩进行了阐述,跟我们今天所理解的又不一样,他说:

凡子之孝父母,必作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族赖之,远近服之,然后父母愈爱之,此孝之大者也。若作人毫不讲究,办事毫无道理,为亲族所唾骂,远近所鄙弃,则贻父母以羞辱,纵使常奉甘旨,常亲定省,亦不得谓之孝矣。

曾国藩认为,凡是儿子孝敬自己的父母,做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就是孝。这跟我们今天的孝又不一样了。做人有规矩,办事有条理,亲戚宗族依赖他,远近乡党佩服他,竖大拇指,这样父母越喜爱他,这是孝的第一个含义,是曾国藩讲的大孝。把父母安养得非常好,让他们生活得顺心如意,这其实是小孝。如果做人毫不讲究,办事毫无道理,亲族唾骂,远近鄙弃,就算你当了高官别人也不会服你,这样的话,父母在家也抬不起头来,对你所做的伤天害理之事也是敢怒不敢言,羞于见人。让父母蒙羞,你的事业做得再大、官做得再高又有什么用呢?这是大不孝。因为有了前述行为,就算你在家“常奉甘旨,常亲定省”,亦“不得谓之孝”,在家里就算经常给父母奉上美味的食物,每日早晚请安,这也算不上真正的孝顺父母。

对于“孝”,曾国藩又作了进一步延伸,这是在给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所提到的。据同治九年(1870)六月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书,曾国藩认为:“孝友之家立获吉庆。”这就是“孝致祥”。而且,“孝友为家庭之祥瑞。凡所称因果报应,他事或不尽验,独孝友则立获吉庆,反是则立获殃祸,无不验者”。孝友能给家庭带来祥瑞,我们平常所说的因果报应,在其他方面不怎么灵验,但是对一个家庭来说,“孝友”这一条太灵验了。一个家庭如果出了逆子,立刻遭殃。“吾早岁久宦京师,于存养之道多疏,后来展转兵间,多获诸弟之助,而吾毫无裨益于诸弟。”曾国藩说,他早年在京城为官,没有在身前奉养父母。后来辗转各地,一直在打仗,多亏诸位弟弟在家奉养父母,但他说自己没有给弟弟们带来什么帮助,实在惭愧。“余兄弟姊妹各家,均有田宅之安,大抵皆九弟扶助之力。尔等事两叔如父,事叔母如母,视堂兄弟如手足。凡事皆从省啬,独待诸叔之家,则处处从厚。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期于彼此有成,为第一要义。”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前,曾昏迷了很长时间,认为自己可能要不久于世,由此写了上述的家书给长子曾纪泽。曾国藩的兄弟姐妹很多,四个弟弟,三个姐妹。各家均有田宅,不愁吃喝,至少衣食无忧,都是九弟曾国荃辅助之功。大家都知道曾国荃攻打安庆后,曾把英王陈玉成府邸的财富据为己有,民间流传曾国荃打下天京后,掳掠的金银如海、财货如山,这些财宝都运回了湖南。曾国荃把得来的钱财用于买房置地,在亲族中出手也很大方。但是,曾国藩还对儿子说,今后要视叔父(曾国潢、曾国荃)如自己的父亲一样,待叔母就像自己的母亲一样,待堂兄弟就像亲兄弟一样。宁愿自己可以俭省吝啬一点,但是对待几个叔叔的家里处处要厚道,对待堂兄弟以“德业相劝,过失相规”,这是第一要义。我在后面还会讲到,曾国藩对所有的侄子,真正尽到了一个做大伯的责任。

再看“勤致祥”。“勤”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一生守住的红线,就是三个字:清、慎、勤。但是。在家族家训中,他没有强调“清”和“慎”,因为这毕竟还是与官场有关。曾国藩特别相信天命,尤其是晚年。孔夫子讲“五十而知天命”,这个时候的人即将步入老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没有结果的事情不要太强求。孔夫子也讲“后生可畏”,但是“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四十岁、五十岁没有什么成就,这个人恐怕也就这个样子,没有什么作为了,此时已是知天命之年了,努力作为但不要祈求有结果。曾国藩经常讲天命,但他说,人跟天还是有一争,那就是“勤”。天道酬勤,勤劳的人能够获得老天丰厚的回报,天道是最高的道,老天能够回报就是因为你勤。曾国藩晚年的时候悟出来,人的一辈子要与天可能有一争的,就是“勤”字。曾国藩说:

余近年默省之勤、俭、刚、明、忠、恕、谦、浑八德,曾为泽儿言之,宜转告与鸿儿,就中能体会一二字,便有日进之象。泽儿天质聪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工夫。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工夫。(同治五年三月十四夜“谕纪泽纪鸿”)

这是在写给两个儿子的家书中所提到的。他说人的一辈子说来道去,要具备八个字:勤、俭、刚、明、忠、恕、谦、浑。这八种德行,两个儿子如果能从中体会一两个字,便会有大的进步。曾纪泽天资聪颖,但曾国藩觉得他过于玲珑剔透,应该从“浑”字上用工夫。小儿子曾纪鸿呢?应该从“勤”字上用功夫。关于“浑”字,一般人可能不太容易理解,我们可以从曾国藩的日记中了解一二,他说:

“勤、俭、刚、明”四字,皆求诸己之事;“孝、信、谦、浑”四字,皆施诸人之事。孝以施于上,信以施于同列,谦以施于下,浑则无往不宜。大约与人忿争,不可自求万全处;白人是非,不可过于武断,此浑字之最切于实用者耳!(同治三年四月廿一日日记)

这段话中的“浑”,是对人,心里明白装糊涂,也就是说,人不能太精明,一个人太精明,就工于算计,曾国藩用人时就不太喜欢这种人;“浑则无往不宜”,最好的就是“浑”,对上级、对同事,都可以运用。曾国藩常讲,智和愚的力量不可忽视,人遇事,有时需要用智慧,有时候需要装愚、装糊涂。曾国藩早年写了十三篇小文章,其中有一篇叫《儒缓》。他说,古往今来成大功的人有两类,一类得之于天授,一类得之于人事。天授是遗传基因好,天资聪明;但是真正成大功的人往往是得之于人事。人的天资再好,还得在工作和实践中把自己的本事练大。曾国藩的天资并不是很好,他曾说“少荃论余之短处,总是儒缓”,也就是反应太慢。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阳货》),有人就说曾国藩是“敏则有功”,同样一个小时,曾国藩能把事情处理得井然有序,有的人则忙忙叨叨、无所适从。但曾国藩说自己天生不敏,而是靠平常勤学苦练。曾国藩确实不是一个天资聪颖的人,但是属于儒缓成功的。传说的曾国藩早年温习《论语》遭遇小偷的故事就说他天资不佳。当时,曾国藩没有考中进士,于是留在京城准备第二次考试。有一天正在住处挑灯夜战,来了一个不速之客——小偷。小偷看到曾国藩正在念《论语》,一时不好下手,只好趴在梁上,等他一会儿把书温熟睡觉后再动手,结果曾国藩读着《论语》,颠来倒去就是记不住。这个小偷听曾国藩读了几遍,都能背下来了,可是直到东方欲晓,曾国藩还是记不下来。小偷心想,这个人真够笨的。为了避免被抓到,无奈之下,小偷只好溜之大吉。从这个故事可知,曾国藩不是天资聪颖之人。不仅小偷看不起他,曾国藩的老师也不看好他,和弟弟一起上课的时候,教三遍,弟弟就会了,曾国藩还是记不住。所以,老师说,将来你若能考中进士,我给你背伞,你今后可能就只适合戳牛尾巴,一辈子离不开土地。但是,曾国藩勤学苦练,发愤图强,最后还是成功了。可见,成大功者往往是“儒缓”,认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日久天长的积累,正如庄子所说的“美成在久”。曾国藩认为成功之道,概括起来,离不开两个字,即“勤”和“谦”。一个人能够做到勤、谦二字,就会把事业做大。禀赋一般的人,通过后天的勤奋努力,勤能补拙;有才华的人自恃才高,平日里不太努力,工作起来马马虎虎,就会出大问题。对此,曾国藩总结说:“立身之道,以禹、墨之勤俭,兼老、庄之静虚,庶于修己、治人之术,两得之矣。”(咸丰十一年正月初一日记)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墨子节用,过着清廉俭朴的生活。但是,光有勤、俭二字还不行,还要学老、庄的静和虚,不出风头,保护好自己。

我曾经研究清朝的皇帝,对于雍正帝,我就觉得这个人很传奇,概括他的一生,就是一个“奇”字。为什么奇?非长、非嫡、非能、非贤。我们都清楚,康熙帝开始是立了太子的,皇太子胤礽是废了又立,立了又废,当了四十多年的太子,最后还是给废了。但是继承皇位还是得有人,康熙帝就让大臣们推选,在成年的二十四个阿哥中,得到最多荐举的是八阿哥胤禩。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帝,少有人推举。那时的雍正帝在干什么呢?我们知道今天的雍和宫就是原来的雍亲王府,不远处有一座柏林寺。胤禛每天跟柏林寺的和尚们一起参禅论佛,据说他的修行已到了很高的程度。这一举动是向外界说明他对太子之位没有兴趣。但是,最后的皇位谁得到了?胤禛得到了。可见,雍正帝深得老子之道,“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这就是曾国藩后来悟到的,单单靠勤奋,尽心尽力为朝廷服务也不行,还要不张扬,保护好自己。他后来还讲:

古人修身、治人之道,不外乎勤、大、谦。勤若文王之不遑,大若舜禹之不与,谦若汉文之不胜。而勤谦二字,尤为彻始彻终,须臾不可离之道。勤所以儆惰也,谦所以儆傲也,能勤且谦,则大字在其中矣。

尤其是“千古之圣贤豪杰,即使奸雄,欲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千古有道自得之士,不外一谦字”,圣贤豪杰,想要真正出人头地,也就是一个勤字;得道之人,离不开一个谦字。所以他总结说:“吾将守此二字以终身,所谓朝闻道夕死可矣。”终身都要守住“勤、谦”二字。

第三个致祥,就是“恕致祥”。“恕”即宽于人而严于己。曾国藩曾讲“居家有四败”,其中之一就是“刻薄寡恩者必败”,人太刻薄不行,还是要胸怀宽广一点,该宽恕别人时就要宽恕,不要斤斤计较。对别人要宽,对自己则要严。他借用《易经·谦卦》中的“劳谦,君子有终,吉”说:“思‘劳谦’二字之道,精力虽止八分,却要用到十分;权势虽有十分,只可使出五分,庶几近之。”(同治元年十月廿二日日记)这就是宽于人而严于己。

《富厚堂日程》

第一代的家训是祖父传下来的,到他父亲那一代没有留下什么家训,所以第二代家训就是从曾国藩开始形成的,第三代的家训是曾国藩的儿媳妇完成的。曾国藩还是很有眼光的,他培养了一个好儿媳,也就是小儿媳妇郭筠,曾纪鸿的妻子。曾国藩擅长相人,他认为曾家下一代发达的应该在老二家,也就是小儿子这一家,后来也确实如此。大家可能想不到,曾国藩当时手握重兵,是湘军的最高统帅、朝廷的钦差大臣,还是两江总督,同时还兼着其他官职,主管对外的交涉通商,朝廷每有大政要征求他的意见,真可谓日理万机;但是曾国藩每天处理这些事情井井有条,晚上除了读书作文,还要督促子女,即灯下课子读书。灯下课子读书,就是跟自己的儿子、儿媳妇在一起读诗书。大家可能会想,过去男女授受不亲,公公跟儿媳妇在一起读书,那怎么行呢?但是不然,曾国藩还是重点培养小儿媳妇,当然这也是郭筠本人的根基好。郭筠是何许人也?其父是曾国藩的同科进士郭霈霖。这门亲事还是郭筠年仅一岁时由她的父亲与曾国藩订的娃娃亲,将她许配给刚出生的曾纪鸿为妻。曾国藩不像有些人那样要攀高枝、结权贵,他对儿女的亲事没有门第的界限,就算是妾生子也未尝不可。因为过去认为妾生的子女低人一等。过去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但实际上从明朝之后这个传统就改变了,女子也读诗书。郭筠很小的时候就会作诗、写文章,是个才女。曾国藩在外为官时,一般不带家属,唯一破例的就是带着小儿子曾纪鸿这一家。从安庆攻打太平天国一直到南京做两江总督,都是带着小儿子一家在身边。曾国藩亲自教导儿子、儿媳,做直隶总督时也是亲自教,当然郭筠确实是幼承家训,儒学底子很好,到了曾家以后曾国藩又不遗余力地培养。

郭筠与曾纪鸿成婚后,在曾国藩的亲自指点下,通读《十三经注疏》《御批通鉴》等书,成为当时名噪京华的才女。夸张一点说,清人几百年的学问就集中在这部《十三经注疏》里,今天我们都很难想象有人能通读这样的书。《御批通鉴》全名是《御批历代通鉴辑览》,是在乾隆帝亲自参与和裁断下,由清朝官方纂修的一部大型纲目体编年通史。乾隆帝的“御批”达十五万字之多,成为该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曾国藩指导郭筠读了这两部书。这些付出后来得到了回报。二儿子曾纪鸿三十几岁就去世了,曾家后代的培养主要就是靠这位小儿媳妇。曾国藩育有二子五女,家族真正发达还是靠这个小儿子。所谓的发达,就是子嗣繁多。曾国藩去世后,大儿子曾纪泽继承了官爵,但开始因为原配贺氏难产,没有生下儿子,于是就把曾纪鸿的三子曾广铨过继为长子,中国过去这种现象很常见。像我的外祖父家也是这样,二舅没有孩子,大舅就把孩子过继给了二舅。过去讲,一个宗族不能让它断了血脉,有时为了保持血脉就通过过继的方式。曾纪泽的继室刘氏虽然生了三子三女,但是后来两子一女夭折,曾家这个家族还是靠小儿子曾纪鸿发达起来的。郭筠为曾家培养了进士、翰林院学士,像大儿子曾广钧二十三岁考中进士,后来还出国留学。

曾国藩去世之后,郭筠回到老家,一直住在富厚堂。曾纪泽与曾纪鸿两房子孙聚居于富厚堂,曾家一切事务皆赖郭筠操持。她秉承先人家训,是曾国藩家教思想的具体实施者。郭筠丧夫时才三十多岁,已经是曾家的长辈,为曾家的后代立了规矩。她曾手书《富厚堂日程》,载有六条家训,要求曾家的子孙都要做到,内容如下:

一、男女皆应知习一样手艺。

二、男女皆应有独自一人出远门之才识。

三、男女皆应知俭朴,每月所入必要敷每月所出,人人自立一账簿,写算不错。

四、男女皆应侠义成性,不要行为有亏。

五、男女皆应抱至公无私的心肠,外侮自不能入,而自强不求自至矣。

六、我家行之,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根基在于此矣。

这六条家训也是与时俱进,有很多新的东西,与曾国藩的时代相比又不一样了。第一条,男女都应该学得一样手艺,这是立身之本,没有本事,怎么在社会生存。不管男女,都要有一样看家的本领、谋生的手艺。第二条,男女都要有独自出远门的才识。这个提法就不一样了,那个时候社会信息已经逐渐流通,故步自封就要落后,所以要走出家门,接纳外面的新事物。

第三条还是继承了上代家风,家里的男女要知道俭朴,每月的花费要记账。从曾国藩开始,到儿媳妇这一代及以后,曾家对于每一个人每月的花销是记得清清楚楚的。大家看《红楼梦》中贾家也是这样,一个人月例(每月照例支给的费用)有多少,按辈分、地位来支取,这个规定是很清楚的。在曾家,曾国藩的妻子辈分最高,每月有十二两银子,这些银子不是官银,而是湘银,在当时来说,湘银不怎么值钱,折合成官银大概是八两。但是,十二两湘银,曾国藩觉得已经很高了。

第四条就讲人的忠和义,“男女都要侠义成性,不要行为有亏”。忠义是我们的文化传统,尽己之谓忠,尽自己的能力做好事。义者,宜也,自己应该做的事就要去做。曾家规定,男女都要讲究忠义,为人处世不要做对不起天地良心的事。过去常有人说曾国藩守旧,其实不然。全国人大常委会前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曾经说,曾国藩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以及近代化的开拓者。从曾家家训来看,也非常明显,郭筠提倡与时俱进,不能墨守成规、落伍于时代。曾氏三代家训,时代特点非常突出,但是本质性的东西依然存在,从第五条的“男女应抱至公无私的心肠,外侮自不能入,而自强不求自至矣”就可以看出。第六条则有表率的作用,“我家行之,一乡风化,则强国之根基在于此矣”。

家教的开放思想

在这里我们顺便讲一下曾国藩家族中家教的开放思想。这一点在清末大家族中是很少见的。曾家从第二代开始迈出国门,有不少子弟留学英美;就是曾国藩的直系后裔,现在散居在海外的也很多。为了让曾纪泽等了解西方各种知识,曾国藩专门请外国老师教习他们英语。后来,曾纪泽的英语讲得非常流利,成为有名的外交家和光绪帝的洋务顾问,曾纪鸿也成为著名的数学家,这与曾国藩的开放式教育有直接关系。曾国藩的小女儿满妹,也就是曾纪芬(1852—1942),是曾氏家族当中活得最长的,人称崇德老人。她曾经在回忆录中称,同治九年(1870)的几个月间,每到万籁俱寂的夜晚,父亲曾国藩就带着子侄们观看星辰。在两江总督署新落成的堂厅里,他特意放置一台很大的地球仪,亲自为子女们讲解“万国地理”。

曾家子弟中,曾国荃这一支的后代留在湖南的比较多,而曾国藩的子女大多走出国门,开眼看世界,如曾纪鸿的长子曾广钧的女儿曾宝荪(1893—1978)和四子曾广诠的儿子曾约农(1893—1986)留学英国,五子曾广钟的儿子曾昭权(1894—1952)则留学美国,后来成为驰名中外的学者和教育家。

曾宝荪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回国后在长沙创办艺芳女校,她写回忆录称,祖母郭筠为她所做的三件事:一是没有要求她缠足;二是没有在童年将她许配人家;三是准许她出国留学。“这三件事影响了我的一生,使我能为所欲为,不受任何牵绊。”没有要求她缠足,这在当时是非常重要的,小脚的女人行动诸多不便,记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年,在山东这个地方还有非常多的妇女缠足,但是曾家早在清末时而且是在乡下就不要求家中女子缠足。不在女子童年时许配人家,允许自由恋爱,这个思想确实开放。允许女子出国留学,这更是了不得。难怪曾宝荪说这三件事情影响她的一生,让她没有任何的羁绊。从这里也看出,曾国藩很早就有开眼看世界的意识,不仅是家族,在国家大政方针中,也有体现。大家都知道,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官派留学生,就是在1872—1875年间,由容闳倡议,在曾国藩、李鸿章的支持下派出的,清政府先后派出四批共一百二十名学生赴美国留学,这批学生的平均年龄只有十二岁。

近代著名的英国哲学家罗素1920年9月来湖南讲学,教育会请艺芳女校的曾约农现场翻译。曾约农当时正守母孝,形容憔悴,鬓发蓬松,粗布长衫,人皆骇异,而他的现场翻译大受罗素和当时在场的美国哲学家杜威的称赞,“问之,答恪遵祖训,先祖有言: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傲字致败;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为母亲守孝,形容憔悴,但是在翻译的时候丝毫不受影响,难怪外国学者都惊讶,一个看起来骨头都快散架的乡下人能有如此高的外语水平。曾约农说自己“恪遵祖训”,且“先祖有言”,这个先祖就是曾国藩。曾国藩曾经说,古今天下有才华的人因为一个傲字导致失败,古今天下的庸人因为一个惰字而失败。这句话影响了曾约农一生,他后来成为台湾大学的教授,接着又担任东海大学第一任校长,1986年去世,享年95岁。

同类推荐
  • 兰州历史文化丛书·民族移民

    兰州历史文化丛书·民族移民

    本书从人生历程民俗、忙忙碌碌办年事、热热闹闹过大年、四时八节饶有趣、五彩缤纷的庙会花会、家常便饭最养人、风味小吃最诱人、适应环境的民间服饰等方面,介绍了兰州市的民风民俗。
  • 中华择吉

    中华择吉

    自古以来,人类就有祈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尤其是中国人,遇事讲究讨吉利,比如过年时,摔碎了酒杯要说“岁岁平安”;家家户户也要张贴门神、财神、春联及年画,以保佑全家吉祥平安或表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实这就是求吉的一种表现。求吉心理的存在,使人们在婚丧嫁娶、修房动土、出行赴任等重要活动中,去选择一个吉祥的日子来进行。这种择吉风俗前后已流传了两千多年,在过去尤其盛行。
  • 温古知今

    温古知今

    2010年,一个权威智囊机构评选了全球最具影响力的领导,现任中华人民共和国总理温家宝荣登第一。温家宝每次在重要谈话上都会引经据典,使人眼前一亮,那些诗句无不闪耀着总理的博学和智慧,让我们追随那些诗句,再次感受那些经典诗句所散发出的无尽的魅力。《温古知今》辑录了温家宝总理在历次谈话中所引用的古语和古诗句,并追根溯源,加以评析,更有对温家宝总理引用古语谈论当下问题的妙语点评,有利于我们了解一个血肉丰满、饱含着大爱而又博学多才、学富五车的总理。
  • 纵横兰州

    纵横兰州

    苍茫的高原,巍峨的群山,滚滚的河水,豪迈的皇天后土,孕育着从远古走进新时代的一辈辈兰州人,奋发图强,昂扬奋进,使兰州从小到大,由弱变强。走近兰州的山山水水,穿越历史的深邃,那些山野的花香,那些挂满枝头的果实,那些车水马龙,那些耸入云天的大厦高楼,那些英雄,那些庙宇,那些大佛与菩萨,承载着历史,书写着人文,让兰州魅力四射,奔涌着激情,洋溢着青春,展现着丰采与活力。大山大水的兰州,脚步紧踏着时代的鼓点,心儿紧贴着母亲的胸怀,正在继往开来,开拓进取,创造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奇迹。
  • 强体健身(上)

    强体健身(上)

    中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的进步代表人物的道德修养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芳。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身情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天下为公”的大同思想,对中华民族的形成、繁衍、统一、稳定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起到了巨大作用。可以说中华民族传统道德修养是世界上最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民族瑰宝。
热门推荐
  • 鼓起勇气说等等

    鼓起勇气说等等

    假如那天麦小米鼓起勇气对赵梓航说“你等等我”,后来发生的事情会不会不一样呢?
  • 绝地求生之科技吃鸡

    绝地求生之科技吃鸡

    段小浪有超级吃鸡系统,他可以让你们看看什么叫科技吃鸡。
  • 拳锋

    拳锋

    太极,咏春,八卦,形意……中国武学博大精深,李清走上了一条探索武学之路。但是,武学的道路是曲折的,日本少林高僧,神秘的忍者,泰国的泰拳高手……以拳为锋,锋芒毕露!
  • 天行

    天行

    号称“北辰骑神”的天才玩家以自创的“牧马冲锋流”战术击败了国服第一弓手北冥雪,被誉为天纵战榜第一骑士的他,却受到小人排挤,最终离开了效力已久的银狐俱乐部。是沉沦,还是再次崛起?恰逢其时,月恒集团第四款游戏“天行”正式上线,虚拟世界再起风云!
  • 医妃难当:这个郎中不一样

    医妃难当:这个郎中不一样

    “陆兄不会…对彦公子有那种想法吧?”“咳咳,…你发烧了?你觉得陆兄断袖?”“不是…我刚刚路过陆兄的房门,听见了一些…虎狼之词…”“???带我去听听!”(喂!你这被莫名激起的兴趣是怎么回事?)……………女扮男装还被邀请下了【闯荡江湖】的副本,虽然能靠颜值却偏偏靠才华,等等…陆兄你看我的眼神怎么有一点的奇怪?闯荡江湖体会人间百味,陆兄喜欢的难道真的是我这…男儿身?
  • 谢谢你路过我的生命

    谢谢你路过我的生命

    李娜,26岁,服装公司总监助理,女汉子,和设计师刘涛恋爱3年,原以为和刘涛会这么顺理成章走进婚姻殿堂,新来的设计师助理王玥玥却颠覆了她的人生。设计部,这个她进公司5年里走过最频繁最钟爱的地方,却在她看到刘涛和王玥玥甜蜜拥抱的那一刻成了她最想逃离的地方。同事的刻薄,面对困难重重的新季度产品发布会和每天必须面对的背叛者,高傲的自尊心让她内心滴着血却在人前强颜欢笑。随着发布会的落幕,卸下疲惫她终于忍不住眼泪。过去甜蜜像刀一点点割着心,万般不愿却不得不承认爱情已走远。擦干泪,她决定重新开始新的人生。
  • 我有无数黑科技配方

    我有无数黑科技配方

    落魄青年得到黑科技制作大全。掌控重力?获取精密情报?这些都太普通了,我还可以制作骨龙,甚至是成为主神。
  • 烟云故事集

    烟云故事集

    写的一些短篇故事,什么类型都有,不定期更新。
  • 闲散仙家

    闲散仙家

    练功、修行,成仙做祖;种田、赚钱,逍遥自在;遛狗、撸猫,自得欢喜;小屌丝得天道演化之印,人生从此改变。
  • 我在游戏当商人

    我在游戏当商人

    想要打游戏放松一下自己的罗伟,在玩了“征程”这款游戏后,真的“放松了”。别人玩游戏拼战术,拼科技,他玩游戏拼钱。别人失败了没钱,他失败了没命。罗伟如何在这乱世之中杀出一条血路,走上人生巅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