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袁逸一行人回到那个小村子已经到了晚上。
村里的百姓敢冒险背井离乡打拼,警惕性相当之高,袁逸一行人刚到村外就见到二十几个青壮拿着各色农具柴刀什么的,打着火把聚在村口,人人视死如归的样子。
但是一看到是白日间曾经来过的那些白马义从,青壮们这才放下心来,立时就有人跑回村里报信。
袁逸一行人也没硬闯。
杨忠有心要加重自己在袁逸心目中的地位,低低说了两句,随即翻身下马,独自一人迎上前去与那些青壮交流了几句。
不多时,人群分开,一位精神矍铄的老者走了出来,听完杨忠的简单介绍,借着火光打量了袁逸几眼,随即转过身来挥手示意众人散去,而后才跟着杨忠来到袁逸马前。
“主公,此人便是此地里长。”
杨忠快走了几步,毕恭毕敬给袁逸介绍这位老者。
袁逸点点头,随即翻身下马,抱拳道:“某新投辽东属国长史公孙瓒,不懂辽东规矩,如有冒犯,还望老丈多多包涵。”
老者敢带着人背井离乡,也不是个善茬,面对袁逸也没惊慌失措,只是爽声大笑道:“不敢不敢,小老儿只是乡野村夫,只怕怠慢了将军。”
只一听老者的话,袁逸就明白了七八分,知道这个老者年轻时也曾走南闯北,见过世面,表面上客气,实际上却是寸步不让,始终没有邀请自己这些人进村的意思。
“我家主公白日里屠了乌丸一部,担心乌丸人起兵报复,所以回返过来看看。”
杨忠倒是个好脾气,没有半点不满,但是也绵里藏刀隐晦暗示了下,当场让老者面色微变,看向袁逸的眼神中多了几分敬畏。
乌丸人凶残霸道,袁逸能不折一人就屠了个乌丸部落,这份功劳可是加分不少。
杨忠出身本地豪族旁支,粗通文墨,见识也广,三言两语之下便将袁逸的威望给立起来了,让老者不敢怠慢,邀请众人进村。
北地苦寒,敢背井离乡冒险打拼的百姓都是穷苦人家,自然舍不得点灯。好在此时正值夏末,天气暖和,早有百姓在村中空地点燃了篝火。
杨忠跟随公孙瓒也有数年时间,身上豪族子弟的气息基本全无,很有几分草莽气息,宾主落座之后三言两语便打消了老者以及周围旁观兼警戒的百姓,这才切入正题。
“日间我家主公屠灭乌丸一部,以乌丸人脾性,他日定会前来报复。我家主公独力难支,想要招募义勇抗击乌丸,护一方安危。”
得知袁逸要募兵,周围旁观的青壮不免意动。
白马义从虽然组建没有多久,但是在公孙瓒的带领下征战四方,在民间名声不小,都清楚当上白马义从可以发财。
北地民风彪悍,外有草原异族,内有官府豪族,当兵吃饷算是一条不错的出路。如果不是白马义从的标准高,他们哪还会背井离乡跑来这么危险的地方讨生活。
老者见到村里的青壮们都动了心,咳嗽了两声,打了个哈哈道:“将军可是为白马长史募兵?”
青壮们顿时竖起了耳朵,白马长史在辽东属国地界就是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公信力极高。
袁逸摇头道:“非也,某新投公孙长史,寸功未立,若要立功,手底下没人如何能行?”
老者眼底闪过一抹异色,见过各种冠冕堂皇的理由,就没听过这么直率坦白的理由,这种人可不多见啊。
杨忠在旁听到这里,心里有些忐忑,不过新投袁逸麾下,也知道过犹不及的道理,于是也任由袁逸自行发挥,大不了在这个村子招募不到人,那就去其他村子。
辽东属国地界各种内忧外患,大多数百姓过得生不如死,像是这种小村子数不胜数。
袁逸道:“某不懂辽东规矩,只好按某的规矩来。每人一天一百钱,另送一匹马,每月还可领黍米两石。”
“将军要募几人?”
这边袁逸刚刚说完,那边老者立马就期期艾艾的看向袁逸,四周青壮更是蠢蠢欲动,如果不是老者在村里的威望甚高,早就迫不及待站出来应聘了。
东汉末年粮价不稳定,太平年间粮价基本都在五十钱一石左右,而在辽东,由于各种内忧外患,黍米一石要三百钱,大麦,粟米,谷倒是便宜些,但是也要二百二十钱一石。
袁逸非但给出了一天一百钱的军饷,一个月下来就是三千钱,可以买到黍米十石,而且每月还能领到两石黍米,合计一个月下来就是十二石黍米。
而汉末一石大约等于现代的十五公斤,一个成年男子每天大约需要一公斤粮食,一石粮食可以吃上十五天左右。十二石黍米足够六个成年男子吃上一个月。
如果省着点吃,掺点野菜什么的,十二石黍米够七八个成年男子吃上一个月。但是各家各户也不都是成年男子,还有老弱妇孺。
换算下来,十二石黍米足够一户人吃上一个月还有剩余。
这可是个让穷苦百姓疯狂的待遇。
袁逸淡淡一笑,知道这波稳了。
这年月拿什么来保证忠诚度?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砸钱。
之前几百牛羊马匹就让杨忠等人归心,现在砸出这么一个募兵价钱出来,足以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一支姑且不说战斗力,但是对自己绝对是忠心耿耿的队伍来。
“多多益善。”
听到袁逸这么一说,老者顿时眼睛一亮,旋即仔细思忖起来,不多时起身转向四周正在翘首以盼的一众青壮,吩咐道:“每户可出一人。”
一众青壮听到老者说每家只能出一人,不免有些失望。
本来背井离乡就是为了恰饭,开荒种田还要担心乌丸人来劫掠,整天提心吊胆的,哪有应征入伍每月起码都能入手十二石黍米来得强。
这还没算每战斩获分红。
袁逸在旁听到老者的安排,不免多看了老者几眼。
这年月青壮就是基础,这个村子不大,太多青壮入伍,等于没了劳动力。而老者也是谨慎得不行,每家每户只出一人应征,既满足了他的要求,也保证了村子的劳动力。
毕竟应征入伍是为了打仗,而打仗就会死人,青壮年是一户人家的主心骨,战死了自然也就没了一个月十二石黍米的饷钱,剩下的老弱妇孺也就只能等死了。
能想得这么长远,袁逸也不得不承认这个老者的确有两把刷子,不愧是敢带队背井离乡冒险讨生活的扛把子。
老者在村里的威望极高,尽管一众青壮有些失望,但是也都没反驳,纷纷回家商量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