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78045800000001

第1章 国纪平

“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

——改革开放四十年世界回响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四十不惑”。

抚今追昔,何以“不惑”?缘于回看了走过的路、比较了别人的路、远眺了前行的路,清楚自身从哪儿来、往哪儿去……

这是一条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40年,中国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让世界刮目相看,成为“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例子”“世界最成功的发展样板”。

这是一条中国和世界合作共赢之路。40年前,鲜少有人能够预见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之于世界的意义。40年后,一个古老又青春的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关系中的中国元素空前突出,“世界之中国”——一代代中华民族仁人志士的期盼和夙愿正成为现实。

这是一条给人以启迪和思考的探索之路。改革开放40年,中国走出了一条全新的大国崛起之路,接续奋斗、实事求是、和平合作、变革创新、共享发展、谦逊好学等等,已成为当代中国的鲜明气质,日益被世界所感知和欣赏。

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迎来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关键节点。在时间和空间的坐标中思考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其世界意义和历史意蕴就愈为清晰而深刻。

(一)

“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不少国际知名人士惊叹,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历史,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随着中国走向世界步伐的加快,“它也正在重塑国际关系”。

发展起来的中国深刻影响了世界,成为引领国际合作的关键因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描绘各国同舟共济共创未来的美好愿景,“一带一路”倡议凝聚合作发展的国际共识,全球舞台一次次见证中国方案的感召力……

潜其心,观天下之理;定其心,应天下之变。改革开放从其开端处,就始终把握“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的科学判断。40年来,这一判断从未改变——既受益于世界和平与发展,又以自身发展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正是因为秉持这样的辩证法,中国一路走来,不断为世界带来正向力量。

这是建设世界和平的力量。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和平国际环境,发展壮大起来的中国始终有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自觉与自信。倡导并实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派遣维和人员最多的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解决诸多地区热点问题提供和平方案……40年历史充分证明一个论断:“等到中国发展起来了,制约战争的和平力量将会大大增强。”

这是贡献全球发展的力量。改革开放不仅是属于中国的发展奇迹,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故事”。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出境旅游消费国、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出口市场,举办世界贸易史上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展会……中国机遇不断释放,越是在世界经济面临困难时刻,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的作用就愈发突出。

这是维护国际秩序的力量。随着中国全面融入世界,一以贯之的秩序意识、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共生意识成为显著特征。中国始终强调要加强国际关系的多边化而不是单边主义,推动国际关系的法治化、民主化,而不是丛林法则、强权政治。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积极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系列惠及世界的中国方案出台,更是给整个国际关系体系带来全新的视野与格局。

“坚冰已经打破,航路已经开通……光明的中国一定能对人类作出较大的贡献。”《人民日报》1978年元旦社论《光明的中国》激情洋溢。如今,历史已充分印证了这启航时刻的思考。

(二)

“我当时犯下的唯一错误,就是低估了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变化。”美国知名外交官傅立民曾任尼克松总统访华时的翻译,他于改革开放次年到访中国,从社会的细微变化处意识到“中国就要腾飞”。当时,美国很少有人认可他的观点。然而,即便敏锐如他,2018年接受记者采访,回望过去,也感慨万千。

今天,当世界审视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故事,目光汇聚处已超越经济层面。更多人思考的切入点,是中国为什么能够不断打破外界预期,走出一条通往现代化的全新道路。

纵观二战后世界历史,很多发展中国家也有过改革或开放的求索。在寻找自身发展道路时,来自西方的“万能药方”使他们面临“依附”与“脱钩”的两难选择——“依附”,就失去了发展的自主性;“脱钩”,则极易长期陷入贫困。这两方面陷阱导致发展之路步入困境的案例不在少数。

中国则选择了自己的道路。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战略抉择。从打开国门搞建设的第一天起,中国领导人就强调:“我们搞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中国特色,铸就了中国发展全然不同的路径选择。

中国改革敢为人先。既强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又注重对外开放、合作共赢;既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又强调用好“看不见的手”;既“摸着石头过河”,又加强顶层设计;既要大踏步赶上时代乃至引领时代,又要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握在自己手中……改革开放,注定是一个不断考验政治智慧与勇气的艰辛过程。

中国作为彰显担当。当国际市场因华尔街金融海啸而深陷信心危机时,中国负责任立场赢得世界认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评价说,如果没有中国为增长和稳定提供动力,全球经济局势可能更糟。近年来,保护主义、孤立主义的逆风在一些发达国家愈吹愈烈。在刚刚结束的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布宜诺斯艾利斯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二十国集团引领世界经济沿着正确轨道向前发展的四点倡议,为面临下行压力的世界经济注入宝贵信心。

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正是因为没有现成的教科书,中国走自己的路,实现跨越式发展,昭示世人:世界上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发展模式,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

在广大发展中国家眼里,中国道路的最重要启示,就是实事求是。“西方人总是给你规定一个模式,只能照搬;但你们的邓小平说,千万不要照搬我们的模式,而是要实事求是。有几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才能讲出这样的话,这是一种西方永远不及的智慧。”加纳前总统罗林斯的一段话,是对这一重要启示的精辟阐释。

(三)

改革开放40年,适逢马克思诞辰200周年。这一时间上的巧合亦催人深思。

40年前,国际上不少人质疑一个共产党国家的改革开放能走多远,社会主义中国向何处去?40年后,党和国家事业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一条新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这一正确道路,确保了中国政治稳定、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治理能力不断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不断显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日益增强,中国发展道路、中国发展经验吸引力不断增强。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陷入低潮,西方世界的亢奋一时达到顶点。所谓“历史终结论”、西式民主制度是“人类政府的最后形式”等论调,甚嚣尘上。受这种情绪影响,西方国家对中国转型有着自己的一番预期——改革开放被视为一种“体制并轨”,即中国将越来越“像”西方。然而,现实显然没有按这种脚本设计发展。

巨大反差的背后,是中国共产党人理论创新的力量。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它第一次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如何实现现代化和加强党的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时代课题,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中国共产党人没有辜负这个时代,交出了一份靓丽答卷。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35年基本实现现代化,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党的十九大擘画的中国未来30年发展蓝图已为期不远。这意味着,中国的崛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已不单是一个民族重现昔日辉煌,而是一种文明的崛起,一种制度的成功。它以一种直观可信的方式表明,世界不是单向度的存在,现代化道路也不是单项选择题。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对社会主义的贡献,是中国共产党人对人类政治文明的贡献。

在西方国家内部,中国的成功实践,也让更多人对一些“标准答案”重新思考。“学习中国的决策力和执行力”“中国体制具有选贤任能优势”“中国是经济政策犯错误最少的国家”……近年来,类似评价不断见诸西方媒体,折射出西方视野和心态的变化。

著有《西方的衰落》一书的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尼尔·弗格森坦承,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成就证明,经济成功与政治稳定,可以不按西方的体系来运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全方位发展中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世界目光聚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如今,有关治国理政的经验交流,每天都在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主动派官员到中国学习交流治理经验,《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好评,人们希望“从中国的发展轨迹中获得启发”。精准扶贫、五年规划、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强执政党建设……一系列“中国味”十足的治理经验漂洋过海,越来越多国家从中国故事中得到启迪,觅得机遇,激发信心。

(四)

2018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5年来,这一源于中国、更属于世界的伟大倡议的生动实践,推动形成中国与世界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成为中国贡献的最受欢迎的全球公共产品。

世界潮流,浩浩荡荡。40年中国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变革催生机遇,变革过程也往往充满挑战和风险。“人类又一次站在了十字路口。”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时,习近平主席再提“十字路口”的论断。有数据为证:二十国集团成员间月均新增贸易限制措施比半年前翻了一番,2018年全球货物贸易量增速可能下滑0.3%。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合作还是对抗,开放还是封闭,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一系列时代之问摆在各国面前,不容回避。

直面时代之问,中国答案清晰明确。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开放”一词出现27次,中国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的信号无比强烈。2018年,中国外交更是精彩纷呈。一系列外交场合,习近平主席着眼历史发展大势,登高望远,呼吁各方拿出勇气,展示战略视野。

直面时代之问,中国承诺坚定不移。中国将以更负责的精神,更开放包容的胸襟,更高质量的增长,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为世界各国共同繁荣作出更大贡献。当个别国家不断“退群”冲击国际秩序引发人们忧虑之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鲜明特色。不断走深走实的“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中国实践这一理念的重要平台。

蒙内铁路、亚吉铁路、万村通项目……5年春华秋实,一个个重大项目收获早期成果,一个个家庭和个人的命运为之改观。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的“一带一路”,不是中国的一花独放,一座飘香的“百花园”图景,正在欧亚非拉的广袤大地上展现。

英国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在《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中这样写道:“当习近平主席于2013年宣布‘一带一路’的创想之时,他是在重新唤起人们对于那段很久之前就已经熟悉的繁荣回忆……世界旋转之轴正在转移,移回到那个让它旋转千年的初始之地——丝绸之路。”

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的公共产品远不止“一带一路”。亚投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丝路基金、南南合作援助基金、八大行动计划……一个个中国方案,体现着全球治理中的大国担当,丰富了合作共赢的时代内涵。上个月,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万商云集,短短6天,578亿多美元成交额,中国市场的巨大商机令人振奋,中国愿为世界作出更大贡献的意愿和能力前所未有。

几十年观察中国发展的法国前总理拉法兰曾得出这样一个结论:中国越富裕,对世界敞开胸怀的热情就越高。诚哉斯言。40年融入世界,让中国这个发展中大国对各国利益与共、深度交融的时代格局有了更深体察。因而,对在自身与世界命运的交集中谋划前进方向有着高度自觉。

(五)

改革开放,是中国向世界开放学习的事业。40年改革开放,是中国不断学习借鉴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提高国家学习能力的过程。40年,这种谦逊态度一以贯之。

人们犹忆得,1979年,改革开放伊始,邓小平访问美国,参观福特汽车一家工厂。当时这家工厂每月生产的汽车超过中国一年的汽车生产总量。一个月和一年的差距,犹如一个缩影,映射出40年前的中国与现代化的距离。参观结束时,邓小平不无感慨地说:“我们要向你们学习。”

人们更记得,2014年5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召开外国专家座谈会,强调中国要永远做一个学习大国。不论发展到什么水平,中国都虚心向世界各国人民学习,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加强同世界各国的互容、互鉴、互通,不断把对外开放提高到新的水平。

正是因为这种谦逊好学的精神,一个拥有数千年文明的东方古国成为最有朝气的学习者。从宏观的世贸规则、法律法规,到微观的技术创新、企业管理,改革开放的中国敞开胸怀,不断提高国家学习能力,向世界学习一切先进经验。用美国未来学家奈斯比特的话讲,中国作为一个学习型社会,“愿意尝试任何符合自己目标的理论和实践,这是它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

不拒众流,方为江海。40年不断向世界学习,古老的中国不仅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也塑造了自己开放包容的精神气质。英国学者马丁·雅克认为,中国成功的原因之一,是它能够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经历、不同的传统中吸取不同的元素,然后以一种非常独特的中国方式将它们结合起来。

2018年的今天,中国发展已走过万水千山。不少“中国制造”“中国智造”“中国创造”成为全球公认的闪亮名片,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正从中国市场萌发成长。然而,这个发展中大国向世界学习的开放心态依然如故。

中国继续向世界开放学习,是补齐发展短板的现实需要。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问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今天,提升发展质量、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需求的诸多新老挑战摆在面前,关起门来搞建设不可能成功。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参展企业带来100多项新产品和新技术,5000余件展品首次进入中国,引起了中国产业界的高度兴奋。对求知若渴的中国人而言,进博会何尝不是中国企业对标世界一流的宝贵机遇?

中国继续向世界开放学习,是顺应时代潮流的智慧选择。《纽约时报》专栏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认为,随着世界变革的加速度不断上升,保持终身学习是当代人跟上时代步伐的唯一方式。对于一个国家而言,既面临赶超跨越的难得历史机遇,也面临差距拉大的严峻挑战,要想在时代变局中勇立潮头,又何尝不需要始终保持学习心态?

中国继续向世界开放学习,是尊重文明多样性的自信自觉。中国带着谦逊与世界打交道,不只是为了追赶他人,更是源自对世界未来的深度思考。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今天,技术的发展让世界越来越小,不同文明的近身接触日趋频繁。面对差异,做到求同存异、取长补短,需要少一点傲慢和偏见,多一些尊重和包容,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惟其如此,各国才能实现和谐共处、合作共赢,为自身发展,也为人类文明进步书写更多精彩篇章。

(六)

7亿多人口摆脱贫困,近14亿民众的生活大幅改善,这是近年来国外人士谈论中国社会巨变时最常提起的数字。

从40年前为解决人民温饱而改革,到今天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而改革,“人民”二字,始终深深印刻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壮丽征程中。

奈斯比特在研究中国大趋势时,开宗明义地指出,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是坚定不移地为中国人民谋利益。这种长远策略方针的执行,不会像西方国家那样因为总统任期的结束而终止。在奈斯比特的解析中,人是中国改革开放这场宏大叙事中最活跃的因子——释放人的活力、增强人的自尊、鼓励自主发挥人民的创造力、激发每个人的参与感,是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多次同习近平主席交谈,引发他强烈共鸣的,是习近平主席有关国内治理和国际治理都要“以人民的获得为目标”的观点。在他看来,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目标和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高度契合,就是要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发展的成果。

“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正是解决当下种种全球性发展难题的迫切所需。全球仍然有7亿多人口生活在极端贫困之中。对很多家庭而言,拥有温暖住房、充足食物、稳定工作还是一种奢望。在人类生产力高度发达的今天,之所以还有如此多的人深陷贫困,本质上正是发展不平衡所致。这也是一些国家社会动荡的重要原因。根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8年包容性发展指数,近几十年来,重经济增长、轻社会平等已导致全球财富和收入不平等水平达到历史高点。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如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成果,是一道世界性课题。

中国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其全球效应正在不断显现。今年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的主题是“为公平与可持续发展凝聚共识”,轮值主席国阿根廷总统马克里倡导二十国集团要本着“以人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开展合作。这一峰会主题与2016年杭州峰会一脉相承。正是在杭州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同构建创新型、开放型、联动型和包容型世界经济的主张。其核心和实质,就是抓住创新这个动力,沿着开放的路径,本着联动的精神,追求包容的目标,让增长和发展惠及所有国家和人民。2017年,汉堡峰会主题“塑造联动世界”,同样与杭州峰会不谋而合。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这是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积极回响的原因所在。有西方学者如是归纳:“发展”是中国最大的软实力,这不仅体现在具体的务实合作机遇上,也体现为发展理念的引领性。

2018年,注定是一个伟大的特殊年份。回望改革开放40年的非凡历史,让我们更加自信、更加坚定地砥砺前行。展望未来,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改革开放将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不断推向深入。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历史交汇期的中国,将坚定不移走自己的道路,继续以真诚的态度和开放的胸襟,与各国互学互鉴、深化合作,继续与世界同行,继续发挥持续奋斗的精神,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也将在人类走向更加美好未来的征程中书写新的华章。

(执笔人:赵嘉鸣、马小宁、王芳、胡泽曦、王云松 编辑:李宝善、庹震、方江山)

(2018年12月18日)

共赴合作共赢的“东方之约”

——写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之际

这是一个广受赞誉的开放举措: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将于11月5日至10日在上海举行。

这是一个引人注目的消息发布: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出席开幕式、发表主旨演讲,并举行相关活动。

这是一个规模宏大的贸易盛会:约150个国家和地区的政要、工商界人士及有关国际组织负责人将应邀与会,来自130多个国家的3000多家企业签约参展。

上海城西,俯瞰宛如一枚银色“四叶草”的巨型建筑——国家会展中心(上海),铺满整整一平方公里土地。这里,一个展示各国国家形象、开展国际贸易的开放型合作平台已搭建完毕。

宾朋会聚,万商云集,共赴一次合作共赢的“东方之约”,共享一席开放融通的贸易盛宴,共谱一曲活力澎湃的恢宏乐章。

(一)2017年初夏的北京,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从2018年起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这是世界上第一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大型国家级展会。

2018年仲春的博鳌,主动扩大进口,是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的中国扩大开放四项重大举措之一。“这不是一般性的会展,而是我们主动开放市场的重大政策宣示和行动。”

习近平主席对国际进口博览会的高度重视,向世界彰显了中国坚持扩大开放的决心;而世界各国积极参与,也昭示着中国维护自由贸易、推进经济全球化、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举措被广泛认可。

对世界来说,中国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无疑是“不一般”的利好。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面临一系列新挑战。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只会给全球经济发展带来更多不确定性、不稳定性。

砥柱中流,方显本色。面对复杂局面,中国主动作为,与世界各国共享中国市场发展机遇,支持各国搭乘中国发展的“快车”“便车”,显示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新时代的中国,不仅将迎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将与世界共享繁荣发展,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中国贡献。

主动扩大开放,也是立足于改革开放40年成就和经验的必然选择。中国,正站上新的发展起点。更加坚定的信心,更加有力的措施,预示着中国将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的更大奇迹。

(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举办,恰逢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这并非偶然。

1978年年底,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征程。“这是人类历史上气势恢宏、绝无仅有的一个壮举!”次年1月出版的美国《时代》周刊如是评价这一打开中国大门的政策。

当时的中国,在世人眼里,不仅有封闭带来的神秘,也有贫困和低效。按世界银行标准,中国156美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及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国家平均水平490美元的1/3。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晚间新闻曾这样描述当时中美两国的差距:“中国和美国在工业上的鸿沟可以用两个数字表示,在这个工厂(福特公司),每个工人平均每年生产50辆车,而中国汽车工人每年生产1辆车。”

40年,开放春风激荡山河,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深圳“001号”引资协议,迈出中国寻求加入全球产业链的第一步,到开发浦东,沿海、沿江、内陆、沿边开发开放;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到设立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支持海南逐步探索、稳步推进中国特色自由贸易港建设,从“引进来”到“走出去”,推动共建“一带一路”……40年,对外开放的破晓之光,照亮中国探索现代化进程的独特道路。

40年,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发生历史性变化。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货物贸易国、第一大外汇储备国……以美元计算,中国对外贸易额年均增长约14.5%;7亿多人成功脱贫,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总数的70%以上。中国人民生活从短缺走向充裕、从贫困走向小康。

中国抓住经济全球化机遇,不断展现大国担当,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越是在世界经济面临困难时刻,中国作为世界经济增长主要稳定器和动力源的作用就愈发突出。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逐步健全,“一带一路”建设稳步推进,形成我国东西南北中各区域与亚、非、欧、拉美等广袤区域的国家联动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经济的正面溢出效应和对世界经济的辐射作用越来越强。

(三)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

对一个国家而言,开放如同破茧化蝶,虽会经历一时阵痛,但将换来新生。这一规律不仅仅适用于中国。美国在20世纪不断走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一战、二战后的大多数时间里,坚持推动贸易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才催生了经济繁荣与技术飞跃,而选择以邻为壑,将国际贸易视为零和博弈,则往往带来经济萧条和收缩。20世纪30年代那场因关税壁垒的短视之举而加剧的美国和全球经济大萧条,至今仍是美国国内有识之士经常提醒政府不要诉诸贸易保护的经典案例。

正如荷兰首相吕特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所言,保护主义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但历史告诉我们,贸易壁垒阻碍的不仅是市场,还有人员和思想,保护主义只会阻碍进步。

的确,当小到牙膏、牙刷,大到汽车、飞机都离不开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分工协作;当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离不开人才交流、国际合作;当世界从分工协作、互惠共赢中获得前所未有的利益和繁荣;当全球必须携手应对疾病、环境以及未知世界的挑战时,在开放中发展,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内在逻辑和内生需求。

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每个国家都应该在更加广阔的层面考虑自身利益,不能以损害其他国家利益为代价。“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习近平主席形象的比喻,道出中国反对保护主义的鲜明态度。

(四)40年融入世界,改变的不仅是中国的经济面貌,还有人们的思维模式。以开放促改革,已成为普遍的社会共识。

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以对外开放的主动赢得经济发展的主动、赢得国际竞争的主动。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应经济全球化新趋势、准确判断国际形势新变化、深刻把握国内改革发展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全世界都听到了中共十九大会场传来的声音:“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举办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既服务于中国自身发展的需求,又为全球贸易发展搭建公共平台,助力经济全球化走出困局,可谓“一子解双征”。

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的中国需要扩大进口。40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增长在变化中日趋平衡。

197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206.4亿美元,进出口额仅占全球的0.77%,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是中国对外经贸交流、观察世界发展变化的一扇“孤窗”。40年后,中国正成为主要的消费产品进口国,对亚洲其他国家的经济重要性达到40年来的最高。今天的中国,已成为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出口市场。

从“出口”一枝独秀,到“进口”“出口”并驾齐驱,是中国从经贸小国向经贸大国迈进的必然。这一变化,孕育于中国深度融入世界的进程中:全方位参与全球资源高效配置,促进生产要素有序流动,推动世界市场深度融合,实现国内更优化的供给体系,与其他国家形成良性互动,让中国更多从全球贸易中获益。

新西兰牛奶、阿根廷红虾、智利水果……越来越多国外特色商品进入中国市场。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拓宽渠道。在国内“买全球”,让消费者和企业不出国门就能体验到全球优质产品,充分享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福利,既支持消费升级需求,也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只有在开放的环境中,中国企业的创新精神和竞争能力才能充分激活,为转型升级提供全新动力。

回望来路,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世界,关上门等于挡住了自己的路。展望未来,中国开放的力度将更大,融入世界的程度会更深。这是中国的承诺,更是中国的底气。

(五)一个国家的开放,带来的绝不只是、也不应是单纯的“利我”。让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是不同区域人民的共同期待。

贸易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但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全球贸易增速明显放缓,且长期低于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在全球经济仍复苏乏力、仍在爬坡过坎的关键阶段,一些国家政策内顾倾向抬头,贸易摩擦和投资保护加剧。世界贸易组织的一份报告显示,二十国集团国家在去年10月中旬至今年5月中旬,推出39项新贸易限制举措,是前一时期的两倍。

世界经济是在“逆全球化”中固步自封,还是在开放中做大蛋糕,让更多人分享机会和利益?开放还是封闭,前进还是后退,人类面临新的重大抉择。

面对时代之问,中国发出的开放强音掷地有声,接连出台的扩大开放措施自信坚定:“我刚才宣布的这些对外开放重大举措,我们尽快使之落地,宜早不宜迟,宜快不宜慢。”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世界贸易组织首席经济学家库普曼聆听习近平主席的演讲后感慨,中国举措“温暖人心”。

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也是全球经济持续发展的贡献者。

美国缅因州的“龙虾传奇”,可以折射中国市场对世界经济的贡献。2012年,缅因州龙虾大丰收,渔民们却很郁闷,市场需求跟不上,价格跌到谷底。然而,中国人的口味改变了这一切。2010年,中国市场在美国龙虾出口总量中占比不到1%,而2016年,美国对华出口龙虾价值1.36亿美元,占总量的14%。因为龙虾,越来越多中国人到缅因州旅游,带动当地零售、餐饮、酒店、休闲娱乐等众多产业的发展。

40年间,如果说劳动力优势曾助力中国商品行销全球,今天,13亿多中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正催生出一个日新月异、不断扩张的庞大市场。事实证明,一个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开放战略的中国是世界的机遇,将为世界经济增长创造新需求、注入新动力。

以进口博览会为契机,未来15年,中国预计将进口24万亿美元商品。对世界来说,如此广袤的市场,又将书写多少新传奇?

(六)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顺应大势,切合需求,一呼百应,为深化各国经贸合作创造了条件。

日企展出面积总计1.5万平方米;德企拥有3.1万多平方米的展区;69家法国企业抢下5000多平方米空间;来自美国互联网科技、汽车、家用电器、制造业和农业等多个领域的近180家企业踊跃参展……全球3000多家企业纷至沓来,其中包括2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甚至有20家企业抢签了2019年进口博览会“入场券”。中国还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参展费用,帮助他们参与并融入全球价值链,共享经济全球化红利。

“博览会将为各国商品进入中国市场打开更加宽广的大门”“非常看好中国市场和中国发展”。这是参展商的共同心声。中国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举办国际进口博览会,广邀天下客商,就是要让世界互通有无,融通发展。

规模空前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不同于一般展会。它释放的,是中国反对保护主义、建设和维护开放型世界经济的明确信号;它表明的,是中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发展自由贸易的一贯立场;它驱散的,是以贸易保护主义为特征的“逆全球化”阴霾。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前,中国社会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不少中国企业面对竞争加剧也有“狼来了”的不安。但中国相信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从而勇敢迈向了世界市场。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呛过水,遇到过漩涡,遇到过风浪,但更在大海中学会了游泳。从关税减让、市场开放到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大幅放宽外资进入金融业及重点制造业比例限制,中国企业在开放竞争中日益走强。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悖,是智者之举。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和多边贸易规则这一基石。世贸组织总干事阿泽维多日前发出警告,如果多边贸易体制遭到破坏,世界经济将遭受重创,全球经济增长率将下降2.4%,60%的全球贸易会消失。

世界范围内,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的声音正越来越响亮。欧盟委员会主席容克在欧洲议会指出,欧盟不是也不会做世界的“孤岛”;东盟发现,“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从未如此重要”,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在第50届东盟经贸部长会议致辞中称,东盟必须支持开放包容的多边体系,与理念相近伙伴共同努力深化合作……

“无法想象,若没有中国的积极参与,当今世界的多边合作会怎样。”这是瑞士常驻世贸组织代表团大使狄迪尔·查博维的肺腑之言。

国际社会的积极反应,源自对全球化的深刻认同,源自对思想交流、平等对话、贸易互信的强烈渴求,源自对人类多元发展道路的深切关注,也源自对改革开放中国的信任和期待。

(七)20世纪至今,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举办各种博览会频率最高、规模最大的时代,而举办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彰显着一个国家或区域经济兴盛繁荣的起伏轨迹。

当大英帝国执世界制造业牛耳之际,600多万人次参观、留下一座“水晶宫”的首届世界博览会,成为维多利亚时代经济繁盛的象征。

在经济大萧条的尾声,美国芝加哥世博会,将汽车生产线搬到展厅现场,丰富的“奇葩”展品昭示着科技进步和现代工业的力量。观众一天喝光1000桶啤酒、吃掉20万个三明治,消费奇迹犹如一道强光,穿透阴云,带来信心与希望。

在手指轻点就遍览全球信息的时代,中国上海世博会再次诠释了博览会的魅力。7300多万人次观众走进2010年上海世博会,其“成功、精彩、难忘”远超预期。

而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则以面对面交流建立起信用、信任和信心。推进国际贸易,不仅需要一组组精准科学的标准、数据,也需要诚恳直面,零距离互动。双手相握的温度,依然是人类互信的重要元素。

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给出“6+365”的承诺,这意味着6天“面对面”的相聚,还将成为通往365天畅达的网络高速路的便捷入口,网上的进口博览会今后将全年无休。

(八)中国一次次向世界敞开大门,为各国提供展示和交流的便利,也让国人更多了解世界丰富多彩的文化。今天,在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将滋养催生更加开放的世界情怀。

像8年前世博会一样,上海正热情尽展东道之谊。“海淘时代,进口博览会能买到哪些好东西”,已成为上海乃至长三角百姓持续“猜猜猜”的热议。热情与热议,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包容和胸襟,体现了上海面对新机遇的兴奋,更体现了中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喧然名都会,众星竞争光。8年前的世博会,让上海城市格局为之一新,打通“任督二脉”,奠定海纳百川、打造全球城市的底气和雄心。从今年开始,一年一度的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对上海、长三角区域以及中国和世界发展进步的拉动作用也将持久体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今天的世界比任何时候都需要携手努力、共同担当、同舟共济。我们期待并相信,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必将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注入强大正能量。

(执笔人:赵嘉鸣、马小宁、李泓冰、郝洪、谢卫群、姜泓冰、田泓 编辑:李宝善、庹震、卢新宁、吕岩松、方江山)

(2018年11月4日)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

——写在习近平主席提出“一带一路”倡议5周年

2013年9月7日,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重大倡议。

2013年10月3日,习近平主席提出共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

以2013年金秋为起点,“一带一路”建设,作为承载时代使命的世纪工程,掀开了世界发展进程的新一页。

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实践。由理念变为行动,由愿景化为现实,促进发展,造福人民,“一带一路”建设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和响应。

2018年,世界聚焦中国改革开放40年成就,愈加能够认识到,中国积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正是新时代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明证,正是中国致力于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的切实行动。正如习近平主席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5周年座谈会上所指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

五载硕果各方分享,橙黄橘绿满园芬芳。“一带一路”建设行进在开拓和平、繁荣、开放、绿色、创新、文明之路的非凡征程中,孕育生机和活力,汇聚信心和期待。

(一)

第一个5年,可圈可点。“一带一路”建设经过夯基垒台、立柱架梁,正向落地生根、持久发展的阶段迈进。

“一带一路”建设向所有志同道合的朋友开放,影响力和吸引力日益增加。13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同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的第2344号决议,呼吁国际社会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中国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来自29个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与会,来自130多个国家和70多个国际组织的1500多名代表参会,覆盖了五大洲各大区域,达成279项成果。

以具体行动参与、支持“一带一路”建设,成为国际社会的“热现象”。英国设立专家理事会,第一个宣布支持250亿英镑“一带一路”亚洲项目,英中贸易协会已发表4份“一带一路”报告,英国渣打银行2020年年底前要为“一带一路”倡议相关项目提供至少200亿美元融资支持;瑞士政府在外交部设立“一带一路”咨询协调办公室,瑞士银行家协会设立“一带一路”金融联络办公室;德国西门子公司和上百家中国企业携手开拓“一带一路”市场;日本通运公司2015年起同中国铁路总公司合作,协助在华日企借助中欧班列开展通往中亚和欧洲的定期运输业务……共建“一带一路”的热潮,从政府到企业、从官方到民间,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这5年,共建“一带一路”大幅提升了中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推动中国开放空间从沿海、沿江向内陆、沿边延伸,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新格局。中国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货物贸易额累计超过5万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超过60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20多万个就业岗位,中国对外投资成为拉动全球对外直接投资增长的重要引擎。

这5年,务实行动让重大项目在沿线国家和地区落地生根。中巴经济走廊、中俄蒙经济走廊等建设顺利推进;亚吉铁路、蒙内铁路竣工通车,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开工建设;中国—白俄罗斯工业园、柬埔寨西哈努克港经济特区、埃及苏伊士经贸合作区等成为“一带一路”产业合作的典范;斯里兰卡汉班托塔港、巴基斯坦瓜达尔港、希腊比雷埃夫斯港等建设运行顺利;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过1万列,到达欧洲15个国家43个城市。

这5年,合作共赢让民众有了实实在在获得感。因为“一带一路”带来的机遇,企业发展天地拓宽了,民众就业机会增加了,百姓生活消费能力提升了。从吃穿用,到游购行,商场里的货品选择更多、餐桌上的美味更丰富、线上线下的消费更便利……

“‘一带一路’是一种互联互通的理念,通过各种方式把不同国家的人民连接起来”“‘一带一路’倡议开辟了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径”“‘一带一路’不是单纯的工程项目,而是一种发展哲学、一种全新的合作发展理念”……各国人士由衷赞叹,高度评价中国奉献给世界、并同各国共同打造的这个全球公共产品。

透过这个公共产品,人们忆起中国改革开放初期引起世界关注的舞剧《丝路花雨》——古丝绸之路要道敦煌,“飞天”舞蹁跹,文明相吸引,人民结友情,繁荣共分享。美好的丝路故事世代传颂、引发共鸣,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源远流长。这一切,正是今天世界人民渴望在“一带一路”建设征程上继往开来的历史密码。

(二)

习近平主席明确指出:“共建‘一带一路’是经济合作倡议,不是搞地缘政治联盟或军事同盟;是开放包容进程,不是要关起门来搞小圈子或者‘中国俱乐部’;是不以意识形态划界,不搞零和游戏,只要各国有意愿,我们都欢迎。”这几个“是”与“不是”,讲明了“一带一路”的真实样子。

当前的世界,贸易保护主义沉渣泛起,逆经济全球化暗流涌动,甚至形成欲将世界经济卷入壁垒高筑、孤立分隔的巨大风险。与此相反,“一带一路”建设以其鲜明的全球开放性,给世界经济带来弥足珍贵的动力。不管处于何种政治体制、地域环境、发展阶段、文化背景,都可以加入“一带一路”朋友圈,共商共建共享,实现合作共赢。俄罗斯总统普京誉之为“一项共赢而有前途的举措”,匈牙利总理欧尔班视之为“一种建立在互相尊重和共同利益基础上的新型经济全球化”。

毫不夸张地说,“一带一路”建设实践足以启发人们对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和未来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经济全球化走到今天,很多“低垂的果子”已经摘完,再往前必须直面发展不平衡这个结构性问题。按照世界银行的数据,当今世界约60%的经济产出来自距离海岸线不超过100公里的沿海地区,一些国家尤其是内陆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被边缘化,甚至成为“被遗忘的角落”,反过来制约经济全球化进程。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一带一路”倡议正是解决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的良方。

“一带一路”倡议与相关国家和地区发展战略实现对接,在推动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的过程中,成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牵引力。有目共睹的事实是,在“一带一路”合作框架下,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广大发展中地区正在逐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世界经济发展的红利因此不断输送到那些“被遗忘的角落”。据专家估算,过去以关税减让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方式,最多能推动世界经济增长5%;而今以互联互通为动力的新型经济全球化,能够推动世界经济增长10%—15%。

事实表明,共建“一带一路”,就是在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方向发展。“一带一路”所标志的国际合作,既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也有行稳致远的能力。恰如英国剑桥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资深研究员马丁·雅克所看到的,“一带一路”倡议难能可贵之处在于,它结合了一个宏大的愿景和实现这一愿景的每一步,它是自信而强大的,它必然成功。

(三)

“这是真正伟大而具有历史意义的事业,这是近几十年来由一个国家提出的最广泛的国际性经济合作倡议”“开启美好未来的‘金钥匙’”“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5年来,越来越多的参与国家称赞“一带一路”建设务实高效,推进共赢。

观察“一带一路”,离不开对时代进步的感知和认同。但遗憾的是,安于故俗、溺于旧闻的一些西方人还是固执地戴着有色眼镜,借题发挥,歪曲事实。一些人恶意给“一带一路”建设贴上标签,实际上是囿于西方近现代扩张的历史,来臆测所谓的“中国威胁”。

以西方国际关系理论来解释“一带一路”,往往会陷入解释力不足的困境。

“如果纯粹套用西方的理论来解释中国,就会产生误解,甚至是曲解。”新加坡国立大学教授郑永年曾如是说。遗憾的是,至今西方一些人仍在这样做,因此导致其与共建“一带一路”的第一个5年擦肩而过。

“一带一路”倡议在与各国发展战略对接时,打破了中心与边缘的迷思,也从不带任何文明优越感,这超越了西方一些人的地缘政治想象,超越了西方历史传统中的那种在面对域外国家的文化与文明等方面的差异时,要么进行征服、要么予以同化的既有路径。

事实是,“一带一路”建设对参与国的政治经济制度不附加特殊要求,完全致力于最大限度激活参与者的经济发展潜力。正因为如此,《丝绸之路》一书的作者彼得·弗兰科潘作出如是判断:国际领导者们更需认识到的是增进相互联系和交流的重大意义,“一带一路”倡议正在帮助塑造当下及未来。

(四)

未来,一定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未来。中国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植根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践行于波澜壮阔的中国外交,契合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要进步的真诚愿望和崇高追求。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越是深入发展,人们越是能够深刻认识到,“一带一路”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平台,已经在为解决当前全球治理的失灵、失衡和失序问题进行实践探索、积累实践经验。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

“一带一路”建设,在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的过程中,谋求合作的最大公约数,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

“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国家间的政治互信,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铺垫稳定之基。政策沟通,战略对接,求同存异,成为“一带一路”倡议具有的鲜明特征。欧亚经济联盟、《东盟互联互通总体规划2025》、非盟《2063年议程》、哈萨克斯坦的“光明之路”新经济政策、土耳其的“中间走廊”倡议、蒙古国的“发展之路”、越南的“两廊一圈”、英国的“英格兰北方经济中心”、波兰的“琥珀之路”……各国和各地区发展战略对接起来、政策协调起来,合作大方向明确了、合力形成了,共同的利益越来越多,合作的愿望越来越浓,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迈进的共识越来越强。

“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国家间经济互融,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发展之力。从“无数铃声遥过碛”的大漠驼队到日行千里的跨国班列,从“映日帆多宝舶来”的海运胜景到生机勃发的现代港口……古今共鉴,互联互通让各国经济在融合中加快发展。“一带一路”建设项目的背后,是扎扎实实的合作,是欣欣向荣的生机,相关国家日益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路越走越宽广。

“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了国家间人文互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人文内涵。正如美国耶鲁大学教授瓦莱丽·汉森所言,丝绸之路之所以改变了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丝绸之路上穿行的人们把他们各自的文化,像其带往远方的异国香料种子一样沿途撒播。而今,在共建“一带一路”的大道上,文化的播撒日益频繁,文明的对话日益深入,正绘就民心相通的美好画卷。从身走近,到心走近,“一带一路”建设同时架设起文明的桥梁、友谊的纽带,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越来越深入人心。

投身“一带一路”建设,沿线各国人民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与日俱增,期待并相信这条奋斗之路、幸福之路通往美好未来。

(五)

百川朝海,流行不止;道虽辽远,无不到者。共建“一带一路”,这是中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这是中国同世界上众多国家携手努力的共同行动。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发出这样的宣言:非洲是“一带一路”历史和自然延伸,是重要参与方。中非双方一致同意将“一带一路”同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紧密对接,加强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促进双方“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加强双方在非洲基础设施和工业化发展领域的规划合作,为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注入新动力。共建“一带一路”正在中国与非洲之间搭建起新的合作桥梁,开辟新的合作天地。迄今,中国已与37个非洲国家和非洲联盟签署“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再往前看,共建“一带一路”的能量也在中阿、中拉、中欧、中国—中东欧之间不断蓄积。拥抱“一带一路”、共建美好未来,正成为更多国家和地区推动合作的大手笔、顺应潮流的大趋势。

2018年7月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上,中阿双方达成并签署有关合作共建“一带一路”的行动宣言,阿方欢迎“一带一路”倡议,赞赏中阿双方在此框架内合作所取得的丰硕成果,商定将以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为主线,为增进战略互信、实现复兴梦想、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包容互鉴共同努力。

2018年1月,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共同体论坛第二届部长级会议发表关于“一带一路”倡议的特别声明,中方认为拉美和加勒比国家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自然延伸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不可或缺的参与方,邀请拉美和加勒比国家自愿加入该倡议。拉共体国家认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成为深化中国与拉美和加勒比国家经济、贸易、投资、文化、旅游等领域合作的重要途径。同样是在2018年,中国欧盟发表声明指出,双方将继续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与欧盟倡议对接,包括欧洲投资计划以及扩大的泛欧运输网络,并通过兼容的海陆空运输、能源和数字网络促进“硬联通”和“软联通”;中国—中东欧国家共同指出,各方愿支持“一带一路”建设同中欧互联互通平台、泛欧运输网络西巴尔干延长线以及相关周边合作倡议相对接,这将有益于欧洲一体化进程。

开局好,起步实,5年成果丰硕。前路远,风光好,更要扎实推进。在项目建设上下功夫,在开拓市场上下功夫,在金融保障上下功夫,在推动教育、科技、文化、体育、旅游、卫生、考古等领域交流上下功夫,在规范企业投资经营行为上下功夫,在提高境外安全保障风险防范上下功夫……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走深走实,中国一步一个脚印推进实施,一点一滴抓出成果。

面对滚滚向前的时代大潮,“一带一路”建设乘势而上、顺势而为,造福人民,造福世界。中国同各国在相遇相知、共同发展之路上携手奋斗,一定能够创造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未来。

(执笔人:赵嘉鸣、吴绮敏、吴乐珺、裴广江、刘天亮、白阳、张博岚 编辑:李宝善、庹震、方江山)

(2018年10月4日)

亲手擘画蓝图 亲力践行合作

——习近平主席引领中非关系奋进新时代

刚刚落幕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是迄今中国举办的最大规模、最高规格主场外交盛会,也是中非友好大家庭的大聚首、大团圆,向全世界展现出一幅中非人民心手相连一家亲的恢宏动人画卷。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上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加强中非关系的新思想新倡议新举措,指明了中非关系的历史方位和发展方向。习近平主席不辞辛劳,密集会见非洲新老朋友,短短约一周时间,共出席近70场双多边活动,见证近150个双边合作协议的签署,创造了中国国家元首主场外交的纪录。此次峰会是一次中非加强团结合作的成功盛会,更是一座践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历史丰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亲手擘画、亲力亲为,以深邃的思想指引、强大的行动感召和鲜明的榜样示范,引领中非关系不断跃上新高度、奋发新作为、迈向新境界。

新思想、新理念,指引前进方向

思想是行动的指南。时代在发展,理论要创新。做好新时代中非关系这篇大文章,必须登高望远,洞悉历史规律和世界大势,以符合时代精神的科学理论提供有力支撑。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对非工作理论创新,在科学总结中非关系实践经验基础上,深刻把握国际形势以及中国和非洲各自情况新发展新变化,提出一系列中国发展对非关系的新思想新理念,指导中非关系向深走实、行稳致远。

2013年3月当选国家主席后首次访非,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用“真、实、亲、诚”四个字高度凝练概括中国对非政策理念,首次提出正确义利观,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

2015年12月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习近平主席提出将中非关系定位提升到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致力于打造中非关系“五大支柱”,实施中非“十大合作计划”。

在刚刚结束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习近平主席围绕“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主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系统回答了中非关系“从哪里来、向哪里去、走什么路”等重大命题,极大完善并创新了中国对非政策的理论框架和思想体系。

中非友谊历久弥坚从哪里来?习近平主席给出答案。中非在长期交往中坚持真诚友好、平等相待,义利相兼、以义为先,发展为民、务实高效,开放包容、兼收并蓄。中方做到“五不”,即不干预非洲国家探索符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不干涉非洲内政,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不在对非援助中附加任何政治条件,不在对非投资融资中谋取政治私利。中非携手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合作共赢之路。“在这条道路上,中国始终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同非洲各国团结一心、同舟共济、携手前进。”

中非关系继往开来向哪里去?习近平主席指明方向。中非致力于携手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我们愿同非洲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共筑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典范。”

中非合作再攀新高走什么路?习近平主席提出方案。中方将同非洲国家未来3年和今后一段时间重点实施“八大行动”。中方将以“八大行动”为实施路径,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和非洲各国发展战略深入对接,促进中非合作更好更快发展,更多惠及中非人民。

习近平主席在峰会开幕式上的主旨讲话引发强烈共鸣。非洲国家领导人纷纷表示,习主席的讲话是“伟大的讲话”,“富有远见”地提出建设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倡导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必将极大改变非洲的面貌”,将中非关系推进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以习近平主席论坛峰会系列重要讲话为标志,中国对非政策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思想境界和理论高度,一系列顶层设计和理论构建气势恢宏、浑然一体。在这一科学体系中,秉持真实亲诚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是中国对非政策的指导原则,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是中非双方共同的努力方向,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是中非双方确立的关系定位,“十大合作计划”和“八大行动”是中非加强务实合作的实施路径,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是中非关系前行的时代坐标。

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理论创新成果,必将为未来中非关系发展提供强大的政治遵循和行动指南,领航中非合作驶向更加宽广的海洋、更加美好的明天。

广交友、深交心,尽显领袖担当

万里为邻,夙夜在公。2013年3月,坦桑尼亚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一场30分钟的演讲被30次掌声打断。习近平主席在这里就中非关系和中国对非政策发表讲话,引起热烈反响。这是习近平主席就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拉开了中非关系跨越式发展的大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主席4次访问非洲,从非洲最重要经济体到印度洋上岛屿国家,从最早同我建交的传统伙伴到中非合作先行先试示范国,足迹遍及非洲大陆东西南北中。习近平主席与多年老友促膝长谈,交流治国理政心得;与多国领导人深入交流,规划中非关系未来;经贸区里谈合作,友好医院话民生,凭吊中国专家公墓,慰问援非医疗队员。每次访非,习近平主席都是风尘仆仆,身体力行诠释着真实亲诚,践行着以义为先。

非洲联盟轮值主席、卢旺达总统卡加梅今年7月曾接待习近平主席访卢,9月又来华出席峰会,与习近平主席再次聚首。他深有感慨:“中国是世界大国,习主席是世界级领袖,但对卢旺达这样历史上遭受深重灾难的小国仍平等相待,大力支援卢旺达发展建设。这在全球事务中是革命性的,比金钱更宝贵。”

本次峰会期间,几内亚总统孔戴由衷赞叹道:“习主席是引领非洲和世界建设美好未来的旗帜。我们高度赞赏习主席关于中国发展、非洲发展和世界发展的倡议和理念。”

习近平主席不仅以真诚、睿智、大气、亲和的领袖风范,赢得了非洲领导人和普通百姓的敬重,更用万里行程、百场活动,让中非平等互信的根基更加牢固,互利合作的道路更加宽广,友好情谊的纽带更加紧密。

以礼相待,真情动人。在出席论坛北京峰会并进行国事访问的非洲国家领导人中,博茨瓦纳总统马西西系今年4月首次当选,上任仅5个月即访华,他对此颇感自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激动地说:“我们对中国、对习主席表示由衷的钦佩!”

论坛北京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与所有与会非洲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分别会谈、会见,活动最密集时曾在10小时内先后与11位非洲国家总统举行会晤。峰会圆桌会议期间,习近平主席连续13个小时超负荷工作,主持会议并认真倾听非方发言,交流合作感受,非方领导人深受感动。圆桌会议后,非方领导人纷纷上前与习近平主席依依不舍地道别,好友聚首,相处恨短,场面十分感人。

迄今,习近平主席共接待非洲国家领导人访华近百人次。他卓越的领袖风范、精深的思想内涵,感染着非洲领导人,让中国形象、中国理念、中国经验在非洲认可度空前提高。加纳总统阿库福—阿多在圆桌会议上的讲话代表了非洲领导人的心声:“今天我们共同见证了中国的巨大进步,中国找到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加纳深受启发,我们正努力向中国学习,复制中国的发展成就。”

人民是中非关系的主体和中心。2014年西非暴发埃博拉疫情,习近平主席第一时间向疫区三国元首致电慰问,指挥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医疗卫生援外行动,万里驰援、拯救苍生,在国际上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论坛峰会前夕,习近平主席专门给参加“一带一路”青年创意与遗产论坛的埃塞俄比亚代表汉娜等人回信,勉励他们继续支持中非团结合作。上至元首领袖,下到普通民众,习近平主席始终心系中非友好,秉持初心,一路走来,弘扬着中非几代领导人共同缔造的金子般的友谊。

言出必践,一诺千金。5年风雨同舟,中非合作乘风破浪。习近平主席强调,任凭国际格局调整演变,中非平等互信、相互支持的兄弟情谊不会改变;任凭经济形势起伏跌宕,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根本宗旨不会改变;任凭时代社会发展变迁,中非相互理解、共同进步的协作精神不会改变;任凭出现各种威胁挑战,中非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坚定意志不会改变。这是新时代推进中非合作的庄严宣示,展现了中国发展对非关系的最大决心和诚意。

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在非洲大陆开花结果,落地生根。中方兑现了对非洲朋友的庄严承诺,也为自身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空间。

在习近平主席关怀下,此次北京峰会在推进“十大合作计划”基础上,推出“八大行动”等合作新举措,致力于加强中非在产业促进、设施联通、贸易便利、绿色发展、能力建设、健康卫生、人文交流、和平安全等领域合作,更具时代性和针对性,更契合中非各自发展需求,推动中非合作换挡提速、转型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这些新行动新举措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评价,受到中非人民的一致欢迎。

就连一向戴着“有色眼镜”看待中非关系的西方媒体也不得不承认:“中国举办了有史以来在非洲大陆外非洲国家领导人出席人数最多的峰会,非洲各国领导人满意而归,对‘八大行动’和共建‘一带一路’赞不绝口。西方国家如不提高自身竞争力,将会失去非洲。”

大格局、大手笔,胸怀“两个构建”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非洲是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相似的历史遭遇、共同的历史使命把中国和非洲紧紧联系在一起。在中国的外交布局上,非洲永远是中国全天候、最可靠的战略依托和坚实基础。中非合作兴,则南南合作兴。中非发展好,则世界会更好。中非实现共同发展,发展中国家整体崛起,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之路也就会走得更加坚实、更加顺畅。

对此,习近平主席有着深刻体察,他在北京峰会后共见记者时的讲话掷地有声:“我们愿携起手来,共同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更好维护中非共同利益,壮大发展中国家力量,让我们生活的世界变得更加均衡美好,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树立时代榜样。”

这是先行先试的行动力。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科学诠释了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代表了中非人民的心声,指明了双方努力的方向。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是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重要一步。

这是榜样示范的影响力。中国和非洲在交往中坚持相互尊重,在国际上共促公平正义,在发展中谋求合作共赢。“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内核,也正是中非友好合作长盛不衰的真谛。中非关系是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典范,特别是在“逆全球化”和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的今天,中非关系为新型国际关系的构建提供了借鉴,树立了标杆。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承载着26亿中非人民的期待,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实践,也是载入国际关系史和人类文明交往史的世纪工程。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人民将同非洲人民团结一心奋进新时代,汇聚起磅礴的力量,在变幻莫测的国际风云中傲立潮头、激浊扬清,为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增进全人类福祉,开辟一条光明之路、成功之路。

(2018年9月8日)

唱响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主旋律

——写在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召开之际

这是中非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时代!

崭新的快速列车在一望无际的莽原上奔驰,绵延的柏油公路把城镇与乡村连接起来,明亮的生产车间拥抱工业化梦想,壮观的工业园由蓝图走进现实……从撒哈拉到好望角,从红海之滨到大西洋畔,从尼罗河到刚果河,从阿特拉斯山脉到德拉肯斯山脉,中国与非洲共谋发展、共逐梦想。

硕果累累的金秋,中国和非洲人民即将迎来又一个友谊与合作的历史性盛会——9月3日至4日,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主持峰会并举行相关活动,中非合作论坛非方成员领导人将应邀与会,有关非洲地区组织和国际组织代表将出席峰会有关活动。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中非大家庭大团聚,也是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气象。

“我高度重视中非关系,我深深感到,中非长期友好,命运休戚与共。双方是发展道路上的真诚伙伴,是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中国的发展将给非洲带来更多机遇,非洲的发展也将为中国发展增添动力。”习近平主席展望北京峰会时,向非洲朋友道出的真诚话语触动人心。举世瞩目,“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北京峰会主题奏响了弘扬中非传统友好的心曲,彰显谋求共赢发展的坚定决心。

(一)

今日非洲雄狮,加速奔跑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持续增长,本世纪初连续多年保持5%的年增长水平,非洲发展之势令世界刮目相看,来自中国的有力支持也备受瞩目。

历史,见证了中非患难与共、风雨同舟的友好情谊。上世纪60年代,援建坦赞铁路的申请遭到西方和世界银行拒绝后,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向中国求助。毛泽东主席坚定地对他说:“你们有困难,我们也有困难,但是你们的困难和我们的不同,我们宁可自己不修铁路,也要帮你们修建这条铁路。”在非洲人民眼里,这条在艰苦年代建设起来的铁路,至今仍是中非友谊的丰碑。

2014年,当埃博拉疫情在西非暴发,伴随着“别人因埃博拉撤了,中国因埃博拉来了”的歌声,中国的“白衣战士”为西非带去战胜疫魔的希望。利比里亚时任总统瑟利夫由衷称赞中国政府的无私援助“引领了国际社会援非抗疫行动”。最近,首部中非合拍故事片《埃博拉》签约启动,将为中非人民心中的这份宝贵记忆呈现一个新的打开方式。

中国遭遇困难时,非洲兄弟同样第一时间伸出援手。2008年中国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非洲人民向中国提供了超过1000万美元的捐款,赤道几内亚总统还亲自护送该国捐款上飞机。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后,刚果(布)政府向灾区捐建了一所小学,萨苏总统亲自将其命名为“中刚友谊小学”。

中非友好,浸透着一段又一段情深义重时、一桩又一桩心心相印事。

历史,还见证了中非共同维护国际正义的道义担当。1963年年底至1964年年初,周恩来总理对非洲10国进行历史性访问,向世界传递出中非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的团结之声。当年埃及《共和国报》就周恩来总理访问专门发表题为《毋须翻译》的评论,文章写道:“因为我们懂得周恩来,所以毋须翻译,我们也会懂得或将会懂得任何自由、权利和独立的语言。”及至20世纪70年代,毛泽东主席多次对来访的非洲国家领导人说,中国和非洲同属第三世界,中国永远反对霸权主义。在中国长久传颂的“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联合国”的佳话,成为国际关系史上一页光辉篇章。

“河有源泉水才深。”中非关系的高水平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坚实的现实基础。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深刻揭示的那样——“中非友好是历史的选择,是双方几代领导人精心培育和中非人民共同努力、不断传承的结果,是我们共同的宝贵财富。”

格外引人注目的是,过去5年多,伴随着中国对非外交迎来全方位发展,这笔“共同的宝贵财富”不断得到继承和发展。2013年3月,习近平主席访问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布)三国,开创了中国国家元首就任后首次出访即访问非洲的先例。2018年7月,习近平主席连任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非洲大陆再度成为目的地。习近平主席提出真实亲诚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为新时期发展对非关系指明了方向。2015年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中非关系提升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中方提出做强和夯实政治上平等互信、经济上合作共赢、文明上交流互鉴、安全上守望相助、国际事务中团结协作“五大支柱”,并宣布同非方重点实施“十大合作计划”,推动中非关系全面深化,中非命运共同体内涵日益丰富。“中非号列车”一往无前,驶入宽广新境界。

(二)

考古发现,非洲是人类文明的起源地之一。颇有深意的是,非洲也是检验人类良知的一面镜子。处理同非洲关系的不同方式,映射出不同的国际交往之道。

世界历史永远铭记非洲遭遇的深重殖民主义苦难。在那个霸权主义、丛林法则主宰国际关系的年代,非洲在西方列强眼中变成了资源掠夺的竞技场。“开罗—开普敦计划”“塞内加尔—索马里计划”“条顿非洲计划”……在伦敦、巴黎、柏林等地的会议桌上,非洲的命运一再被改写。

500多年血泪殖民史给非洲留下的伤口至今尚未愈合。有学者如此指出非洲的困境:输出花生却进口花生食品,输出咖啡豆却进口咖啡饮料,输出棉花却进口纺织品,输出铁矿砂却进口铁器生产工具,输出铝矾土却进口铝制器皿……在西方国家大力发展工业文明的同时,非洲文明被冲击得支离破碎,非洲发展被戴上了脚镣手铐,非洲只是西方工业化大机器上的一个齿轮,它的存在仿佛只是为了西方国家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非洲国家纷纷迎来民族独立。然而,在非洲苦苦探寻发展之路的过程中,来自西方的干预仍然存在,只不过变得更为隐蔽。阿尔及利亚前总统艾哈迈德·本·贝拉曾叹道:“殖民主义自门而出,却又自窗而入。”每当非洲国家需要贷款时,以“结构性改革”为名的自由化方案就会作为先决条件摆到非洲国家面前。莫桑比克前总统若阿金·希萨诺谈及西方援助时曾表示:没完没了的研讨会、工作组,最终效果却十分成疑;要求政治改革的压力时时出现,带来的却是不稳定因素。

及至近年,西方国家无法兑现发展援助承诺,但居高临下的说教却不绝于耳,以至于有非洲人士如是评论:它们想做的是“慈善事业”,“就像在动物园喂养长颈鹿一样,为了让人觉得自己神圣而慷慨”。

与西方殖民、干预非洲的做法相对比,中国同非洲的关系展现出根本不同。中非合作的出发点是支持非洲、合作共赢。从过去到当下,中非关系的本质特征都是真诚友好、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共同发展。

中国看待非洲的眼光不同于西方。有非洲学者作出如下比较:当西方媒体将非洲鉴定为“没有希望的大陆”时,中国给非洲带来了希望。这一观察道出了中国与西方发展对非关系的区别。在中国看来,今天的非洲大陆展现出了发展振兴的无限生机,是一片希望之地。正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展望未来,中国发展将给非洲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非洲发展也将为中国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正是因为坚持从机遇的视角看待非洲,中国才成为当前全球对非合作的引领者。

中国同非洲相处的方式不同于西方。习近平主席谈论中非关系时曾说:“我们双方谈得来,觉得相互平等;我们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你们,你们也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我们。”赞比亚开国总统卡翁达说,中国对非洲的支持是不附加任何条件的,是一种朋友对朋友的方式,中国是非洲的全天候朋友。纳米比亚总统根哥布认为中国才是非洲的真诚伙伴和朋友,因为中国从来没有殖民过非洲、从来没有掠夺过非洲,一直平等对待非洲中小国家。中国是真朋友,和中国谈得来,这就是非洲国家的共识。

中国开展对非合作的方式不同于西方。中国对非洲的支持,大量体现于授人以渔、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合作项目。中非合作为非洲带来了不同的发展选项,增强了非洲国家探索适合本国国情发展道路的自主性。有南非学者指出,非洲的发展和中国在非洲投资贸易活动的开展呈现出一种紧密的正相关和共生共荣关系。西方媒体指出,与殖民者先前修建的基础设施人为隔离非洲、只为自己服务不同,中国在非洲修建的铁路等基础设施正将地区国家紧密联系起来,为整个大陆的发展服务。英国《金融时报》亚洲版主编戴维·皮林坦承,中非关系正在改变这片被很多西方国家几乎放弃的大陆。

(三)

中非合作论坛,脚踏实地18年,高举南南合作旗帜,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助中非关系始终保持旺盛生命力。无数手牵手、心连心的中非合作故事由此产生,彰显着昂扬的奋斗精神,汇聚成约3000万平方公里的非洲大陆蓬勃发展的生动画卷。

诚如习近平主席所指出:“半个多世纪以来,在中非关系发展的每一个关键时期,我们双方都能登高望远,找到中非合作新的契合点和增长点,推动中非关系实现新的跨越。”2015年举行的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就带来了一次大跨越——中方提出的中非“十大合作计划”涵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基础设施、金融、绿色发展、贸易和投资便利化、减贫惠民、公共卫生、人文、和平与安全等方面。几内亚总统孔戴认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与非洲想要做的事情是完全契合的,将改变非洲;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认为,中非“十大合作计划”为乌实现国家转型和中长期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塞内加尔总统萨勒对中非“十大合作计划”落实行动非常满意……

初步统计,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实施以来,中国企业在非洲已建成和在建的项目,将帮助非洲新增约3万公里的公路里程、每年8500万吨的港口吞吐能力、每日超过900万吨的清洁用水处理能力、近2万兆瓦的发电能力和3万多公里的输变电线路,为非洲国家创造近90万个就业岗位。中国为非洲国家提供2万多个政府奖学金名额和1700多个学历学位教育名额。

“真正的友谊总是预见对方的需要,而不是宣布自己需要什么。”当前,非洲积极推进工业化,谋求自主可持续发展,快速发展势头锐不可当,中非合作也呈现出新时代气息。中国把符合非洲发展需求的装备、技术、标准和服务更多引入非洲,在更高层次、更广范围体现了中非关系平等互利的本质。如今,中非合作项目正在从政府主导向市场运作转型、从商品贸易向产能合作升级、从工程承包向投资运营迈进,发挥的经济社会效益不断倍增。

共建“一带一路”,对接发展战略,正成为中非合作的新亮点。2017年赴华出席“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说,“一带一路”倡议倡导的互联互通有助于非洲推动地区一体化进程,实现中非合作共赢。由中国企业承建的蒙内铁路,是肯尼亚122年来第一条新建铁路,也是“一带一路”建设重要早期收获,承载着肯尼亚人民发展繁荣的梦想。肯雅塔在蒙内铁路通车仪式上说:“我们将掀开新的一页,书写未来100年肯尼亚的历史。”

“一带一路”倡议赢得非洲国家领导人的广泛赞誉。埃塞俄比亚总统穆拉图指出,这一倡议开辟了世界各国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新路径,埃塞备受鼓舞并将积极参与,感谢中方近年来帮助埃塞在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取得显著成就。刚果(布)总统萨苏表示,“一带一路”倡议与非盟《2063年议程》、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高度契合,“一带一路”对全世界来说都非常重要,非洲因此能够更好地融入全球经济。中国已同10多个非洲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并正在同20多个非洲国家开展商签工作,非洲国家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热潮已经到来。

“朋友你定要去,去乘那火车翱翔。滚滚向前的车轮,便是我们的翅膀。我的家乡,有了腾飞的力量……”一曲动听的《蒙内之歌》,唱出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对美好未来的憧憬。这不正是中非关系最大的“义”的现实注脚吗?

(四)

中国和非洲,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最集中的大陆。从历史方位和国际格局看,更能读懂中非合作的世界意义。

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一方面,世界多极化进一步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另一方面,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多边体制受到冲击,世界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增加。要合作还是对立,要开放还是封闭,要互利共赢还是以邻为壑?世界站在又一个十字路口上。

“无论国际形势如何变化,中国致力于同非洲实现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决心坚定不移,中国对非洲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支持坚定不移。”习近平主席的话,展现出中国加强与非洲国家团结合作的历史担当。中国对非合作的具体实践,则在全球对非合作上发挥了引领作用。

中非合作的成果,促使国际社会更加重视非洲。在联合国、二十国集团、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等多边舞台,中国一直为增加非洲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鼓与呼。2015年在联合国维和峰会上,中方宣布今后5年支持非洲常备军和危机应对快速反应部队建设的具体措施。2016年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上,中方推动发起《二十国集团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倡议》,为非洲国家走上工业化发展道路注入新动力。

中非合作的成果,让世界日益认识到中国所秉持的真实亲诚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意义重大。“非洲的事情应该由非洲人民自主决定,非洲的发展道路也应该由非洲人民自主选择”“对非合作要遵循‘非洲提出、非洲同意、非洲主导’原则,同非洲自身发展规划对接起来”,这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在对非关系中的具体实践。

中非合作的成果,证明中国主动以开放态度开展合作能够实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愿景。在经济全球化时代,唯有坚持开放合作,才能凝聚起更大的发展动能。中方强调,中非经贸合作是开放的合作,欢迎其他国家的企业在互利共赢基础上,加入到中非合作中来。在与其他国家发展关系时,中国也一再表示,欢迎一起开展在非洲等第三方市场的合作。就中国的这种独特引领作用,尼日利亚《先锋报》曾写道:“与西方不同,中国不称霸,没有加入‘地盘战’。”“中国人告诉我们,蜡烛不会因点燃其他蜡烛而失去亮度,而是让世界变得更加光明。”

世界共同瞩目,随着中非合作不断深化,非洲国家能够日益有效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共享经济全球化红利,有利于引领经济全球化发展方向,让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充分释放全球发展的潜力和活力。正如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非洲部主任埃德蒙德·穆卡拉所说,“中非合作是当下和世界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因素支持了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五)

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搭起迎宾的花坛,天安门广场披上节日的盛装,长安街两侧挂起“共叙友谊、共商合作”“共促发展、共创繁荣”的道旗,中非合作论坛会徽“合抱之手”成为北京大街小巷的亮丽风景。

“我期待同非方领导人在北京共襄盛举,共商中非合作发展大计,为增进中非人民福祉、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力量。”习近平主席在致电祝贺非盟第三十一届首脑会议召开时向非洲各国领导人发出诚挚邀请。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是今年中国举办的规模最大、外国领导人出席最多的一场主场外交活动。随着北京峰会的脚步日益临近,世界的关注、非洲的期待正在不断上升。

非盟轮值主席、卢旺达总统卡加梅表示,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促进非洲发展,密切非中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沟通协调,坚定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利益。人们看到,不久前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会晤已为北京峰会预热。在其间举行的“金砖+”领导人对话会上,许多非洲国家领导人表达了对北京峰会的期待之情,道出“非洲大陆正在集中精力致力于自身发展振兴,这次峰会正当其时”的心声。中非合作论坛非方共同主席国南非总统拉马福萨表示:“我们将在北京再度相聚,我们期待着去北京同习主席会面。”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寄托着中非人民的共同心愿。这是一种情感,盼望中非传统友谊不断延续,新的友好佳话即将书写。这是一种信念,约翰内斯堡峰会以来中非合作步入快车道,过往的成功提升了共迎未来的信心。这还是一种期待,中非关系走到了新的历史方位,双方合作的空间更加宽广。

“如果你想走得远,就得结伴而行。”这句非洲谚语深刻诠释了合作的真谛与价值,在当前国际环境下更加闪耀智慧的光芒。中国外交同样秉持“结伴而行”的真诚。有目共睹,今年以来,中拉、中阿、中非三大论坛相继举办会议,中国实现对发展中国家重要集体对话机制的全覆盖,中国同发展中国家之间加强团结合作不断书写新篇章。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将见证,中非传统友谊深化,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这是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新起点、新征程。

(执笔人:赵嘉鸣、吴绮敏、裴广江、胡泽曦、李应齐、李志伟、张博岚、白阳、王远 编辑:李宝善、庹震、方江山)

(2018年9月1日)

开启团结合作共同发展的新篇章

——写在习近平主席2018年首次出访之际

新征程,孕育新希望。7月19日起,习近平主席将对阿联酋、塞内加尔、卢旺达、南非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南非约翰内斯堡举行的金砖国家领导人第十次会晤,过境毛里求斯并进行友好访问。这是今年3月习近平主席连任中国国家主席后首次出访,是中国面向发展中国家采取的一次重大外交行动。

在国际形势发生深刻演变背景下,加强中国同亚非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并为将于9月召开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凝聚更多共识,进一步唱响中非友好主旋律,掀起中非合作热潮,意义重大。

中国是上一任金砖国家主席国,2017年9月厦门会晤的成功,宣告金砖合作第二个“金色十年”开启;如今,中方以实际行动支持金砖国家领导人约翰内斯堡会晤,厦门会晤成果持续延伸,意义重大。

“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代表着世界发展的未来。促进国际发展合作、落实可持续发展议程是我们应有的担当。”习近平主席在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上的郑重宣示引起广泛共鸣。世界共同瞩目,中国多年来积极探索与发展中国家互利合作的新思路,奏响了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最强音。

(一)

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一直是中国处理同世界关系的鲜明特色。从“流淌着牛奶与蜂蜜的地方”到“希望的大陆”,从共建“一带一路”的相约逐梦到金砖国家第二个“金色十年”的扬帆起航……中国,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风雨同舟、携手同行。

“中国将继续同广大发展中国家站在一起,坚定支持增加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在国际治理体系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中国在联合国的一票永远属于发展中国家。”联合国讲台,见证中国的郑重承诺。

“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和积极践行正确义利观,讲信义、重情义、扬正义、树道义,愿将中国发展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共同致力于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区域合作平台,见证中国的原则立场。

“广大发展中国家是我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天然同盟军,要坚持正确义利观,做好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大文章。”今年6月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绘制蓝图,义重情深。

“无论发展到哪一步,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永远做发展中国家的可靠朋友和真诚伙伴。”以真诚实践为底色,彰显感召世界的力量。

人们铭记,那道厦门“金砖+”风景线。2017年9月5日,金砖国家首次同来自全球范围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举行对话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同来自亚、非、拉、中东和中亚5个重要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发展中国家领导人共聚一堂,共商发展合作大计。

站在全球发展的战略高度,习近平主席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凝心聚力、实现更大发展提出重要主张,倡导更多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参与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事业。

厦门的这场对话会载入史册,是中国一贯重视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生动体现,赢得广泛赞誉。埃及总统塞西说:“埃方赞赏中方举办新兴市场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对话会,赞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合作。”几内亚总统孔戴表示,这场对话会再次体现了中国对非洲的重视。

事要去做才能成就事业,路要去走才能开辟通途。2018年,中国继续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行动。今年的主场外交活动,桩桩件件无不体现推动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意愿和行动。

黄海之滨,习近平主席强调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要坚持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明确提出当今时代应当遵循的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

盛夏时节,习近平主席出席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并发表重要讲话,倡议从增进战略互信、实现复兴梦想、实现互利共赢、促进包容互鉴等四方面努力打造中阿命运共同体,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贡献。

金秋9月,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即将召开,中方将同非方携手努力,把峰会主题同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非盟《2063年议程》及非洲各国发展战略结合起来,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上新台阶。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宣言》《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青岛宣言》……越来越多的中国理念凝聚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识,越来越多的中国方案转化为共同行动。

国际社会普遍关注到,中国秉持的正确义利观摆脱了丛林法则、霸权主义等旧思维,摒弃了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众暴寡、以富压贫等旧逻辑,超越了西方国际关系“利益至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等旧理念,形成了一种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全新合作模式。英国剑桥大学教授马丁·雅克因此指出:“中国提供了一种‘新的可能’,开辟了一条合作共赢、共建共享的文明发展新道路。这是前无古人的伟大创举,也是改变世界的伟大创造。”

(二)

发展,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第一要务。找准发展之道、走稳发展之路,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团结合作的题中之义。

“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期于利民。”找准发展之道,关键在于根据自身禀赋特点,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一些西方人士曾认为,西方发展道路是世界上所有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资本主义政治、经济、社会制度适用于西方国家,也同样适用于其他国家和地区。上世纪90年代,一批发展中国家在效仿西方“民主模式”的进程中受挫,导致贫富差距加大、内部矛盾趋深。而今对比一些西方国家民主政治失序、社会分化加剧的现状,越来越多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发展路径对发展中国家更具可借鉴性。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阿文版的出版非常重要,丰富了阿拉伯语读者的阅读需求。这部著作探讨了国家如何实现繁荣,社会如何实现进步。不仅仅是阿联酋,整个中东地区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取借鉴。”阿联酋文化与知识发展部部长努拉·宾特·穆罕默德·卡阿比在日前举行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中阿读者会上的评价,道出了很多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心声。吉布提财政部长伊利亚斯·达瓦莱说:“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们希望学习中国经验,共同建设好吉布提国际自贸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驻华代表处全球合作高级政策顾问马克·范博加尔表示:“期待看到更多中国减贫经验在非洲落地,实现‘不让一个人掉队’的伟大目标。”

“五色交辉,相得益彰;八音合奏,终和且平。”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加强交流,在互学互鉴中实现共同发展,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忽视的潮流。

从上海合作组织、中国—东盟合作机制、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合作论坛,到中国—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中国—太平洋岛国论坛对话会、中拉论坛……由中国倡导成立、主要面向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地区多边合作架构实现了全球覆盖,为发展中国家交流经验、规划合作搭建了平台。从提出和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到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一系列推动发展中国家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生动诠释了“欢迎大家搭乘中国发展的列车”的中国承诺。在这样的平台上,有思想引领,有经验分享,有切实行动;人们在相互启发、共同探索中明确了方向,坚定了信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三)

以历史为纵轴,以时代为横轴,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前行的轨迹,凸显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世纪50年代,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兴起的非殖民化运动中,亚非拉民族独立解放事业蓬勃发展,新生的国家渴望建立平等的国际关系。中国、印度、缅甸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共同倡导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5年,亚非29个国家和地区领导人相聚万隆,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提出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十项原则,为推动国际关系朝着正确方向发展,为推动亚非合作、南南合作,为促进南北合作,发挥了重大历史性作用。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提升,改变了当代国际关系的总格局,成为塑造战后国际秩序的新力量。

势随时转,治与世宜。进入新世纪以来,“世界历史”跨入了又一个新阶段。恰如恩格斯所总结的,“每一历史时代的经济生产以及必然由此产生的社会结构,是该时代政治的和精神的历史的基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奋发有为,对世界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在世界政治经济版图上群体性崛起已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

金砖合作机制应运而生,同其他各种真心致力于合作发展、互利共赢的平台相得益彰,不断创造经济合作和共同发展的新范式。人们公认,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促进世界经济增长、推动国际体系变革、维护国际和平稳定的重要力量,并推动了包括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内的现有全球经济治理结构的改革,为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开辟了新道路。

“发展中国家迎来了集体崛起,这是非常富有建设性的历史变化。”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罗伯特·基欧汉的这一评价代表了国际社会的主流声音。即便是从西方视角观察,人们也能发现任何时代的国际体系发展史都是政治力量和财富创造力量交织作用的结果。

时代发展的脚步不会停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力量不容忽视。当然,这个力量绝不意味着替代,更不意味着争锋。只要能够抛开旧时代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思想痼疾,人们就可以清醒并明智地认识到,这些新兴力量对现行国际秩序所贡献的是一种补充和完善。习近平主席就此曾作生动形象的阐述:“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不是要动谁的奶酪,而是要努力把世界经济的蛋糕做大。”

(四)

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正处于把握自身命运、走稳发展之路的重要时期。世界经济新旧动能加速转换,各方围绕利益、规则的博弈日益激烈,贸易保护主义、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潮不断抬头,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的挑战越来越严峻。

历史的十字路口,发展的关键阶段,更需要审时度势、深谋远虑的思想引领方向。习近平主席为规划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实现更大发展提出重要倡议:加强团结协作,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加强团结协作,共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加强团结协作,共同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加强团结协作,共同建设广泛的发展伙伴关系。

“共同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针对的是全球化时代各国利益交融、命运与共的现实。作为全球化的最初推动者和既得利益者,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面对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震荡,不但不愿承担应有责任,反而试图把金融危机恶果转嫁给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此背景下,唯有坚定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反对保护主义,才有利于引导经济全球化实现包容、普惠的再平衡;唯有推动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才能防范西方主要经济体经济政策急转所造成的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负面外溢效应;唯有努力提升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才能推动形成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

“共同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回应了发展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第一要务的心声。近年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通过南南合作相互输送动力,增强了自身实力和自主发展能力。把可持续发展议程同本国发展战略有效对接,携手走出一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当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共同选择。

“共同把握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历史机遇”,这是对新一轮科技和工业革命浪潮不可不作的反应,这是实现“弯道超车”的重要契机。历史机遇,也需要主动去创造。积极推进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成立“中国—阿拉伯国家银行联合体”……近年来,中国始终致力于将自身发展规划与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战略相互对接,深化互信合作,为共同实现改革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共同建设广泛的发展伙伴关系”,这是发挥互补优势,产生“一加一大于二”积极效应的必由之路。中国倡导用好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七十七国集团等机制,培育联动发展链条。以开放的胸怀贡献于团结合作、互利共赢的事业,凝聚起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结成利益共同体、发展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力量。

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积极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开展南南合作,携手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正在开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共同发展新篇章。

2018年,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依然并将永远同广大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肩并肩、手牵手。

2018年,习近平主席又一次踏上访问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旅。热切期待的目光承载着真诚的希望,“拥抱中国”的字样印在往访国的报纸上,代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人民的心声。

新征程,道路更宽广。中国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联合自强、发展振兴的逐梦之路上步履坚实,中国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担责任、共创繁荣的时代潮流滚滚向前。

(执笔人:吴绮敏、赵成、张梦旭、白阳 编辑:李宝善、庹震、方江山)

(2018年7月19日)

让安全与繁荣的阳光照亮共同家园

——写在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举行之际

初夏的青岛,青山绿树,碧海蓝天,绵延的海岸线喜迎八方宾客。6月9日至10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将在这里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将同上合组织其他7个成员国、4个观察员国领导人,以及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和机构负责人一道,共商合作大计。凭海观澜,一座标志团结协作、开放包容的里程碑跃入人们的视野,化为共鸣和期盼。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近17年来,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综合性区域组织。成员国全面推进各领域合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积极发挥建设性作用,树立了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典范。”习近平主席如是评价上合组织的成长和影响。

新时代开启新航程。国际风云激荡的关键时期,上合组织发展的重要时刻,中国再次举办上合组织峰会。如何形成新共识,制定新举措,绘制新蓝图,实现新发展?中国智慧将为站在新起点的上合组织注入怎样的发展动力?世界期待答案。

(一)

2001年6月15日,黄浦江畔,上海合作组织成立大会举行。蓝色背景板上6只和平鸽展翅飞翔,如同放飞哈萨克斯坦、中国、吉尔吉斯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六国共同的梦想,一个矢志和平、倡导合作、奉行开放、追求和谐的新型国际组织登上世界舞台,被视为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事件。

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容的“上海精神”被写入成立宣言,翌年又被载入《上海合作组织宪章》,正式确立了在组织内的法律地位。17年来,“上海精神”始终是上合组织成功发展的重要思想基础和指导原则,催生了强大凝聚力,激发了积极的合作意愿。国土面积、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发展等存在巨大差异的国家走到一起,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发展。在“上海精神”指引下,上合组织成员国确立“世代友好,永保和平”的国家间关系准则,在协商一致基础上全面推进政治、安全、经济、人文等领域合作,在国际和地区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建设性作用。

“‘上海精神’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生命力和价值,为所有致力于睦邻友好和共同繁荣的国家提供了有益借鉴,也为国际社会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实践注入了强大动力。”两年前,习近平主席在上合组织塔什干峰会上总结历史经验,阐述了“上海精神”的时代内涵。

实践证明,“上海精神”体现了21世纪国与国应有的相处之道——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以共赢理念促进发展繁荣。回首过去100多年历史,不时泛起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零和博弈、以邻为壑等旧思维,屡屡带来腥风血雨的热战和剑拔弩张的冷战,给世界和平与发展制造了难以跨越的障碍。同《联合国宪章》宗旨一致的“上海精神”,则给地区和世界带来一缕清风,唤起追求和平与合作的强烈共鸣。

实践证明,“上海精神”体现了团结协作、开放包容的时代要求。正如习近平主席曾经引用的哈萨克斯坦谚语所言,“有团结的地方,定有幸福相随”,上海合作组织成员之间不断加深政治互信、加大相互支持,在团结协作和开放包容中获得利益最大公约数——对接发展战略,拉紧人文纽带,彼此相互融合,国家得以发展,人民获得福祉。

实践证明,“上海精神”体现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担当。构建平等相待、守望相助、休戚与共、安危共担的命运共同体,这是上海合作组织的信念和行动所在。在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世界的征程上,让和平的薪火代代相传、发展的动力源源不断、文明的光芒熠熠生辉,这是上合组织成员国构建共同家园的美好愿景。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间如何和平共处、共谋发展,考验着各国的智慧。“上海精神”丰富了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和实践,体现了国际社会对国际关系民主化的普遍要求,汇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洪流。

(二)

在多边主义遭遇挑战、逆全球化思潮不时涌现的国际背景下,上海合作组织为什么能够凝聚起如此强大的向心力,在欧亚大陆掀起区域合作热潮?

归根结底,在于上合组织的成长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大势。当今世界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关系愈发紧密——地区一体化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就是经济全球化的一部分,如同“溪流汇聚成瀑布”。

“地区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是时代潮流,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从这一进程中受益。”习近平主席去年6月在上合组织阿斯塔纳峰会作出精辟论断。

成员国政府间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公路协调发展规划、成员国政府间农业合作协定……一份份务实合作文件,凝聚了上合组织各成员国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共识,化为一个个脚踏实地的行动。如今,上合组织已建立经贸、交通、农业等多个领域的会议机制,打造了实业家委员会、银行联合体等非官方合作平台。2001年,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贸易总额只有121亿美元。2017年,中国与上合组织其他成员国贸易总额达到2176亿美元。由于所有成员国稳步发展双边和多边合作,上合组织地区的总体经济合作规模不断扩大。

“一带一路”建设更是激活了上合组织地区的合作热潮,共赢的成果有目共睹。中方同有关各方积极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同欧亚经济联盟建设等区域合作倡议以及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等各国发展战略对接,上合组织为此日益发挥重要平台作用。目前,各成员国积极推动贸易投资便利化,地区经济一体化有望迈出新步伐。

2017年阿斯塔纳峰会期间,与会各国领导人不约而同点赞“一带一路”。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说,欧亚经济联盟和丝绸之路经济带对接为区域经济合作开辟新前景,为建立上合自贸区提供了可能。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表示:“今天的会谈是我们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框架下进行的重要对话的延续,这是上合组织发展的一个全球榜样。”不久前,吉尔吉斯斯坦总统热恩别科夫表示,“一带一路”建设不仅为上合组织地区的发展带来了众多机遇,也为促进上合组织发展同欧洲、中东和非洲的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

“上合组织的开放性、透明性,以及不断扩展的伙伴关系,毫无疑问与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愈发接近。今年恰逢‘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周年,青岛峰会将进一步推动该倡议的落实。”上合组织秘书长阿利莫夫如是判断。

事实证明,在上合组织地区,地区一体化与经济全球化如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辅相成。

(三)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上海合作组织从诞生到发展壮大的历程,生动体现了安全与发展的辩证关系,用鲜明的事实为人们提供了重要启示。

“通过艰苦的谈判,各方解决了边界问题。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无论从边界线的长度,还是从参与谈判的人数来看,取得的成果在亚洲都是史无前例的。”正如俄罗斯总统普京所言,上合组织从建立边境地区军事互信和裁军起步,本就源自地区内各国对加强安全合作、维护和平稳定的共同需求。

上合组织创建之时,中亚地区聚集了多种安全隐患,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分裂主义“三股势力”活动猖獗,毒品贩运和跨国犯罪极为严重。成立不久,上合组织就签署了《打击恐怖主义、分裂主义和极端主义上海公约》,在国际上首次对“三股势力”作出明确定义,并设立上合组织地区反恐怖机构。

维护地区安全稳定始终是上合组织合作的优先方向。上合组织还先后签署反恐怖主义公约、成员国政府间合作打击犯罪协定、反极端主义公约,搭建情报信息交流网络和网络安全合作平台,举行“和平使命”系列军事演习,关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生态安全等新挑战,经常就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阐明统一立场,推动阿富汗和平和解进程。

上合组织倡导并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安全合作之路越走越宽。习近平主席提出,为提升成员国在安全领域的协调水平和行动能力,中方主张加强地区反恐怖机构建设,严厉打击毒品制贩,愿再次主办上海合作组织网络反恐联合演习,倡议举办防务安全论坛,制定未来3年打击“三股势力”合作纲要。

贫瘠的土地上,长不出和平的大树;连天的烽火中,结不出发展的硕果。发展是解决安全问题的“总钥匙”,唯有聚焦发展主题,积极改善民生,缩小贫富差距,才能不断夯实安全的根基。这些都已经成为上合组织成员国领导人的共识。

谋求共同发展,是“上海精神”的重要内容。开展上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是各成员国领导人从全球视野出发,立足上合组织长远发展,共同确定的重要任务。青岛峰会将就完善全球治理、巩固多边贸易体系等问题发出响亮声音,倡导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努力为成员国营造更加有利的外部发展环境。

上合组织积极探索以安全促发展、以发展促安全之道,推行综合施策、标本兼治的安全治理模式,不仅关乎成员国利益,而且为世界安全与发展贡献了“上合力量”。

(四)

“如果把上海合作组织比喻为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国就是其中最为亮丽的色彩。”上合组织前任秘书长梅津采夫如此评价。

中国与上合组织,有着特殊的缘分。上合组织成立于中国,也是首个以中国城市命名、总部设在中国境内的综合性区域组织。中国是上合组织创始成员国,始终将推动上海合作组织发展,促进成员国共同振兴作为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之一。17年来,中国为上合组织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特别是过去5年,从比什凯克到杜尚别,从乌法到塔什干,再到阿斯塔纳,习近平主席出席历次上合组织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上合组织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上合组织主席国的接力棒再次传到中国手中,中国作用尤其被寄予厚望。从内部看,如何进一步挖掘潜力,让和平与发展成果造福地区人民,仍是上合组织的重要课题。从全球看,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复杂变化,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增加,矛盾交织的世界格外需要稳定因素。

“中方将认真履职尽责,同各方一道,努力给各国人民带来越来越多的获得感,携手创造本组织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是中国作出的坚定承诺。

160多项活动,满当当的上合日程,沉甸甸的合作成果。外长理事会会议、国防部长会议、安全会议秘书会议、最高法院院长会议、文化部长会议、禁毒部门领导人会议……通过一系列机制性会议,中国坚定推动上合组织发展;上合组织首届媒体峰会、首届上合组织政党论坛、首届上合组织妇女论坛、首届上合组织人民论坛……通过一系列新形式新举措搭建民心之桥,中国坚定致力于开拓上合组织合作新境界。

不忘初心,坚定弘扬“上海精神”;发挥优势,充分释放扩员潜力;开拓进取,锐意推进全面合作。中国主张和行动,始终以推动上合组织长远发展为目标。

“中国致力于探索与世界各国共同繁荣的办法,行动与理念赢得了世界尊重,期盼中国在上合组织中发挥更大作用”“相信在中国等国的积极引领下,上合组织将继续发展壮大,在全球发出更有力的声音”……各国人士高度赞赏中国作用。

千帆竞发,这是“帆船之都”青岛特有的壮丽画卷。运动健儿在海上乘风破浪,靠的是对风向、水流的精准把握,蕴涵着察势者智、驭势者赢的深刻道理。

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正迎来天时、地利、人和的历史性机遇。从青岛再出发,携手建设安全稳定、发展繁荣的共同家园,这正是上海合作组织通往美好未来的阳光大道。

(执笔人:吴绮敏、裴广江、赵成、王远、宦翔 编辑:李宝善、庹震、卢新宁)

(2018年6月7日)

用开放的思想引领共同繁荣之路

——学习习近平主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主旨演讲

诚如习近平主席所言:“历史,总是在一些特殊年份给人们以汲取智慧、继续前行的力量。”

回眸与展望,东方大国40年改革开放的非凡历程,当今世界“时代之问”的中国答案,让云聚海南博鳌的海内外人士感佩感怀。

习近平主席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深情回顾中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深刻总结40年来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积累的宝贵经验,深入阐述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潮流滚滚向前的世界大势,面向未来提出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的中国主张,郑重宣示新时代开启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新画卷的坚定信念和扩大开放的重大举措。

洋洋近六千言,把世界的目光引向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的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众志成城的力量,砥砺奋进的激昂,春风化雨的美好,无不深深打动人心。掌声,在博鳌亚洲论坛国际会议中心不断响起,与会嘉宾全体起立表达对新时代中国的敬意。

“这是我听到的最有历史价值的演讲之一,充满了远见,不仅为中国确定了发展的航向,也给世界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习近平主席的演讲为全球合作与和平带来了全新的气息,为全球经济的开放发展制定了新的议程”“希望发展中国家能够从这篇内容精彩、气势雄浑的演讲中受到启发,从中国经验中受益”“习近平主席宣布了更大开放措施,企业家拥有灵敏的嗅觉,我能够感觉到这些措施对全世界都会是很好的机会”……会场内外,世界各地,钦佩与赞同的声音此起彼伏。

人们犹记,2017年1月冬雪未化的瑞士,习近平主席登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讲台,深入阐述中国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和主张,激荡世界的演讲,以理念之光,照亮人类发展前程;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主席系统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人类向何处去描绘蓝图,为国际体系变革与完善指明方向。时隔一年多,在海阔潮涌的海南博鳌,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再度成为世界焦点。

中国的伟大历程,让人们收获思想新启迪。开放的新视野,合作的新格局,定义着当下,预示着美好未来。

(一)

“改革开放这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不仅深刻改变了中国,也深刻影响了世界!”习近平主席饱含感情的论述,将人们带入这场伟大“革命”的历史现场,让人们清楚看到其中的艰辛与勇毅。

40年改革开放,中国始终以“革命”的勇气重塑自身命运。在与世界接轨的过程中,中国呛过水,遇到过漩涡,碰到过风浪,但最终在游泳中学会了游泳。天道酬勤,春华秋实。从开办经济特区“杀出一条血路来”,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深度融入国际经济体系,再到创办自贸区扩大改革试验田,中国深化改革不停步,对外开放不歇脚,换来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40年改革开放,“中国号”巨轮破浪前行。1978年,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国际社会惊诧于刚刚结束浩劫的中华大地,为何迸发出如此强大的力量。美国《时代》杂志傲慢地质疑:“他们的目标几乎不可能按期实现,甚至不可能实现。”然而,事实无可辩驳地告诉世界,中国的改革发展始终以自己的方式向前推进,中国人民始终在奋斗、拼搏、求索、进取中不断前行,形形色色的“中国崩溃论”一次次崩溃,2017年的《时代》封面用汉字书写“中国赢了”并不意外。

立足国情、放眼世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向世界昭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实践有力地印证着这样的结论:“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故事和中国奇迹,让世界铭记“史无前例的经济崛起”。

博鳌可为证。这个方圆仅有86平方公里的小镇,从一个以灯塔为最好设备、在海南都名不见经传的渔村,化身为先进移动通信技术和人脸识别技术普遍应用、接待过全球近80个国家和地区来宾的数字化小镇。

数据最客观。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总量在世界上排名第十一;2005年超过法国,居第五;2006年超过英国,居第四;2007年超过德国,居第三;2009年超过日本,居第二。2010年,中国制造业规模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最大货物贸易国。中国连续多年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短短几十年时间,中国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

“40年众志成城,40年砥砺奋进,40年春风化雨,中国人民用双手书写了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壮丽史诗”,习近平主席充满深情的话语,浓缩了改革开放伟大进程的光荣和辉煌,凝聚了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激情和梦想。

40年间,一个个“春天的故事”,让中华大地春意盎然的画卷不断延展。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因改革开放重焕生机与活力,以崭新的形象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如此感叹,中国改革发展不仅带来“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更带动国际格局的调整和完善,让全球治理格局更为合理。

(二)

当中国走到改革开放40周年的历史节点,世界正处在开放与封闭、前进与后退的十字路口。个别国家的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政策,给全球经济带来冲击,提醒人们那些关乎人类未来的关键问题亟须解答——面对复杂变化的世界,人类社会向何处去?亚洲前途在哪里?

提出“时代之问”,给出中国方案。习近平主席的博鳌演讲,为各国携手前行提供思想引领——当今世界,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开放融通的潮流滚滚向前,变革创新的潮流滚滚向前。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智慧洞见、宽阔视野,引发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五个面向”直面时代挑战和问题,全面系统阐述中国主张,致力于共创和平、安宁、繁荣、开放、美丽的亚洲和世界。

“所有国家都应该秉持协作精神,以实现共同繁荣”“贸易壁垒与当今时代不符。保护主义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但历史告诉人们,它阻碍的不仅是市场的联通,还有人员和思想的交流,保护主义只会阻碍进步”“我们不认为单边主义是正确的选择。每个国家都应该与时俱进,根据时代变化调整自己的政策”……开幕式现场,与会外国元首和政府首脑纷纷呼应。

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为何如此具有感召力?就在于这是从历史演进规律、世界发展趋势出发得出的结论,是经过中国实践检验了的真理。

“中国40年改革开放给人们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启示,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习近平主席对中国经验的深刻总结,体现了中国人民以开放求发展、以合作求共赢的主动追求——

十九大报告中,“开放”一词出现27次,就中国新时代发展释放明确信号:中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支持多边贸易体制,促进自由贸易区建设,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

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改革开放要加大力度,在经济体制改革上步子再快一些,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进基础性关键领域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扩大对外开放,大幅放宽市场准入,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

再往远看,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中国促进合作的积极方案闪耀国际多边舞台,一以贯之的开放主张赢得世界喝彩;

短短几年里,国内自贸试验区数量增加至11个,实现了东、中、西、东北地域全覆盖;“一带一路”建设大项目落地开花,“五通”成效不断显现;国际产能合作扎实推进,中国技术、中国标准、中国装备逐渐成为新时期对外经贸合作的主角……中国坚持站在国内国际利益交汇点上谋划合作,为各国共同发展带来丰厚红利。

从昔日“中国的大门要不要打开”的困惑,到今天“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的坚定承诺,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积极打造国际合作的实践,改变了国家面貌和民族心态,也为世界提供了独特借鉴。这充分证明习近平总书记所作重要论断:“只要主动顺应世界发展潮流,不但能发展壮大自己,而且可以引领世界发展潮流。”

(三)

在许多经济学家看来,中国改革开放是“人类发展史上最激动人心的例子”。探索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之源,因此成为全球学界热切关注的一大课题。

国际比较可以为这种探索打开思路。过去40年来,国际格局经历重大调整。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两极格局终结,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家间综合国力之争形成浪潮。在此过程中,转型成为很多国家面临的任务,然而就路径选择看,中国道路独树一帜。

大约也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东欧国家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与中国改革开放一路稳定高速发展不同,东欧当初的“休克式转身”带来连锁危机,13%到65%的国内生产总值萎缩、200%到1000%的恶性通胀都曾出现,更不用说政治、社会领域出现的种种震荡与冲击。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斯蒂格利茨曾就此深入展开比较研究,当年身为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他在很多场合宣告:中国的“渐进式”改革才是对的。

习近平主席对中国道路、中国新时代发展方向的最新阐释,再次加深了世界对中国改革开放道路的认同感。现场聆听演讲的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副主席司徒慕德表示,中国的改革开放是逐步进行、保持节奏的,并没有急于同时把所有事情都做完,这种工程师思维很重要,与此形成反差的是,“我们看到其他很多国家急于实施剧烈改革,但结局却是经济的崩溃”。

毋庸讳言,中国对经济全球化也有过疑虑,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也有过忐忑。然而,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中国做出了正确的战略抉择。研究发现,中国实现开放的程度之大,在很多发展中大国都是少见的。早在2005年,中国进口工业产品的平均关税就已经降至9%左右。当时,在阿根廷、巴西、印度、印度尼西亚等发展中大国,这个数字分别是30.9%、27%、32.4%和36.9%。

今天看来,中国大胆开放、走向世界,无疑是选择了正确方向。世界贸易组织前总干事拉米曾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是在经济领域犯错误最少的国家;国外媒体也认为,中国在很多重要事情上都做得很好。

为什么中国“做得很好”“犯错误最少”?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道出了要诀,那就是“中国进行改革开放,顺应了中国人民要发展、要创新、要美好生活的历史要求,契合了世界各国人民要发展、要合作、要和平生活的时代潮流”。

选准了方向,前进才不会迷茫;走对了路,才能越走越宽阔。一个13亿多人口的大国实现现代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先例可循。中国的发展注定要走一条属于自己的道路,一条不因任何外部压力和妄议而改变的道路。时至今日,这仍是“中国改革开放必然成功,也一定能够成功”的坚实注脚。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新时代的中国如何再创辉煌?习近平主席的铿锵回答彰显中国自信。中国人民将继续自强不息、自我革新,继续大胆创新、推动发展,继续扩大开放、加强合作,继续与世界同行、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四)

过去两年,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场合曾先后介绍了在改革开放大潮中被彻底改写命运的两座中国城市——杭州和厦门。说到杭州,习近平主席强调,许许多多普通家庭用勤劳的双手改变了自己的生活。谈及厦门,习近平主席引用闽南人常说的“爱拼才会赢”,向世界介绍中国人的锐意进取精神。

这次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又娓娓道来“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的海南故事。是改革开放推动潮起海之南,唤醒“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埋头苦干”的特区精神,仅仅用了30年光阴,就让海南这样一个较为封闭落后的边陲岛屿,一个连红绿灯都少见的地方,成为中国最开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今日海南,已经迈向全面现代化——海陆空交通体系连通世界,与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经贸往来。

40年间,中国大地上以改革开放为标志的“春天的故事”数不胜数。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它不可逆转地改变了一个古老大国的命运。解码这场伟大变革,每一个细微处都恰恰折射出亿万中国人民靠着拼劲、闯劲、干劲创造美好生活的艰辛历程。

对于当代中国的奋斗史,世界的感受不可谓不深。“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像中国一样进行如此大规模的调整和适应,也很少有民族有它这样的事业心和雄心壮志”。美国学者约翰·奈斯比特在《中国大趋势》一书中如此解读中国的成功。当中国经济在国际金融危机的风浪下稳健前行时,西方杂志曾将“中国工人”列为年度人物,认为是他们的勤劳坚韧给应对危机带来了希望。中共十八大之后,新加坡《联合早报》关注了新当选中共领导人“吃苦的经历”,并将其与中国未来的发展相联系。今天,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中国的发展成就,是中国人民几十年含辛茹苦、流血流汗干出来的。

“中国人民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空前高涨,充分显示了13亿多人民作为国家主人和真正英雄推动历史前进的强大力量。”习近平主席的演讲,深刻地揭示了改革开放进程中人民的力量。正是因为激活了人这个生产力中最活跃因素,才让奋斗成为社会风尚、让人民的活力充分释放。

像中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多人口的大国,不可能靠“搭便车”改变命运,世界上也没有谁有能力提供这样的便车。正如习近平主席强调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我们的力量源泉”。“中国号”巨轮驶向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奋斗者的时代”“只有奋斗的人生才称得上幸福的人生”是当代中国人不变的精神自觉。

(五)

特殊历史时刻,博鳌盛会承载重大意义。国际风云卷涌的天空上,深邃的思想之光照亮前进的征程。

29个博鳌亚洲论坛发起国的国旗在论坛永久会址前随风飘扬,来自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与会嘉宾,为建设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献计献策。海天一色的博鳌,呈现出一幅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画卷。

这幅画卷为何能在博鳌铺展开来?从海口到博鳌,随处可见纪念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海南建省30周年的横幅,提醒着人们没有中国40年来持之以恒的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与世界空前紧密的联系,更不会有名不见经传的博鳌小镇走向世界。

博鳌的成长故事说明,开放的世界让人们成为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离不开互相开放。也正因为此,日本横滨国立大学名誉教授村田忠禧认为,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堪称世界版的“改革开放”。

“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大幅度放宽市场准入,创造更有吸引力的投资环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主动扩大进口……习近平主席宣布的扩大开放重大举措,再次展示了中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决心,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大信心。

摒弃冷战思维,超越零和博弈,在国际和地区形势复杂多变,保护主义、孤立主义迷雾弥漫世界的关键时刻,习近平主席以扎实的中国行动郑重告诉世界,只有坚持和平发展、携手合作,才能真正实现共赢、多赢。国外媒体评价,习近平此举“将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上一个新台阶”。中国以对外开放的坚定承诺和行动,彰显了继续引领世界开放之风的大国担当。

博鳌论坛会场,40分钟的重要演讲,赢得现场各国嘉宾15次热烈掌声。聆听、共鸣、期待,讲话结束后会场上经久不息的掌声,传递了各界人士对中国主张的赞同与赞誉。与会外方领导人在随后发表的致辞中,纷纷对习近平主席的主旨演讲予以积极回应: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总裁拉加德表示,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大力倡导创新、包容、开放等理念,并提出涉及金融、保险、汽车等诸多领域的开放措施,各国应以同等务实的态度予以回应。

——奥地利总统范德贝伦说,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表明中国将继续坚定推进改革开放,这不仅将造福中国,也将造福世界。

——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强调,中国领导人在多个场合阐述了支持多边主义和开放的立场,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一带一路”倡议就是中国对地区繁荣作出的两大重要贡献。

……

习近平主席的演讲“点亮”了博鳌各个分论坛。中国改革开放的经验启示、一系列新的改革开放重大举措,成为与会嘉宾热议的焦点。

“开放!开放!开放!这才是面向未来的最佳做法。”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在分论坛发言中连说三遍“开放”,表达他对习近平主席观点的高度认同。

在“改革开放40年:中国与世界”分论坛上,第八任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抢过话筒率先发言,盛赞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出习近平主席在演讲中阐述的重要论断和宣布的重大举措,“擘画了亚洲乃至世界发展的光明未来”。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时代潮流滚滚向前,正确思想引领未来。中国同世界交融发展的新画卷描绘出光明未来,激励各国将和平合作、开放融通、变革创新的心曲化为行动,变为现实,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愿景出发,再出发。

(执笔人:吴绮敏、胡泽曦、裴广江、赵成、白阳、杜一菲 编辑:李宝善、庹震、卢新宁)

(2018年4月14日)

同类推荐
  • 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简论

    中国共产党执政问题简论

    本书通过对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历史过程的阐述以及东西方执政能力的比较,表明中国共产党执政地位的取得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 直说:中国在发声

    直说:中国在发声

    G20峰会之后,新一轮国际外交博弈启动,大国关系面临重构期,尤其是中国的崛起,将怎样挑战全球格局?在全球化时代,国家间的博弈并没有停止,或明或暗的争斗还在继续。我们将面临一个怎样的世界?新的国际格局将如何构建完成?深圳卫视《直播港澳台》节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阐释这个问题。
  • 全球化与跨国民族主义经典文论

    全球化与跨国民族主义经典文论

    本书汇编了当代著名学者关于全球化和跨国民族主义理论研究的各个方面代表论文:全球化研究的理论、方法与多学科视角;全球化语境下的语言、翻译和跨文化交际;人文艺术研究中的“全球-本土”关系;跨国民族主义与非政府组织与可持续发展;族裔、性别与社会公平;跨国传媒和信息技术、软实力与全球化等。
  • 君主论

    君主论

    《君主论》论述了君主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认为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君主要拥有自己的军队,并应靠残暴和讹诈取胜。认为君王在统治之时要以实力原则,不择手段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同时要效法狐狸与狮子,有狐狸的狡猾,狮子的勇猛。前11章论述了君主国应该怎样进行统治和维持下去;1214章阐明军队是一切国家的主要基础;后12章全面论证马基雅维利的政治理论。
  • 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战略:中美两国的经验

    国家建设背景下的城市化战略:中美两国的经验

    城市化是推动我国消费结构升级、产业结构优化、经济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发展关系到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当前,中国城市化道路正在发生变轨,即从以往的“以物为中心的城市化”开始走向“以人为中心的城市化”。作者综合对比了国家建设背景下的中美两国城市化进程,理出了中国城市化战略基本的历史逻辑或路径,得出了中美两国城市化殊途同归的结论。
热门推荐
  • TFBOYS之凯源玺之恋

    TFBOYS之凯源玺之恋

    三位从豪门出世拥有奇幻异能的三位少女偶然遇见了三位奇幻的少年,摩擦出爱情的火花,发现了一些奇幻的故事。故事是什么,敬请期待~
  • 知己止己

    知己止己

    当生活不如意的时候,你会怎么做?放弃抵抗还是把自己当成脱缰的野马,背水一战?!当遗憾成为一辈子的心病,你会怎么办?是让它成为还没讲完的故事,还是究极一生填补遗憾?!
  • 再踏修罗道

    再踏修罗道

    上一世我为力量而修罗这一世我为爱恨而修罗
  • 颜真卿与颜体

    颜真卿与颜体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 始毒之祖

    始毒之祖

    自古以来,有仙,有道,有魔,始毒之祖,以大毅力,通达天路,开创世界。飘飘乎,一剑天外。毒染满天。
  • 思慕归

    思慕归

    讲述在战乱年代,女主人公慕景仪和司徒恺、段奕铭两位男子之间的爱情故事,慕景仪因长相酷似郭妍秀而受到司徒恺的关注,两人也终因日久生情经历磨难和挫折后深爱着对方,段奕铭却在利益和权势的诱惑下失去曾经的爱人。文中除凄美的感情外,也展现战争年代心理情感的变化及人性的差异。
  • 乱七八糟的小脑洞

    乱七八糟的小脑洞

    零零碎碎简简单单记点东西乱七八糟没有逻辑杠我我就咬你
  • 我从你的时光走过

    我从你的时光走过

    又名《迟来的爱》。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但,她还会在原地等着他吗?许诺:”你可知我有多爱你?可是只要你幸福就好,哪怕给你幸福的那个人不是我。“莫念:”如果早知道你这么爱我,我一定会早早发现我也很爱你。“
  • 超骑士剑魂

    超骑士剑魂

    讲述了废柴少年许凉今,因为参加暗恋女生的生日派对,希望给她带来惊喜而穿上了定制的夜光服,却被在地球上空巡逻搜集机密的圣疆星间谍——星云联盟术士当做“自己人”,阴差阳错来到了神秘星球圣疆星。从此,改写了他全部的人生。
  • 终而不得的爱

    终而不得的爱

    爱而不得,最后是报复还是放手,留在心中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