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足月生了个病弱皇子,晋贵人,莞贵人。
殿选。
时间匆匆改变太多,皇上转头看身旁的皇后,宜修,跟自己比年轻不少,盛装出席模样让皇帝有一瞬精神恍惚想起她有孕的时候。皇后,现在是众人眼里的贤后。皇帝比较宠爱元妃,莞妃,以及年贵妃,偶尔也去有孩子的妃嫔那儿坐坐。
沈眉庄生有一女得封惠嫔。
太后薨,安陵容晋嫔位,安嫔。丽妃虽然在算计毒害中活了下来,可还是在小皇子四岁时去了。
令宜修惊讶,皇上同意华贵妃抱养了。观朝局,宜修沉默了会叹了口气,年家怕是快完了,所以,这其实也是一种补偿吧。
后宫和睦,朝廷稳固。
太子弘晖年少正气,性格直率,君子如玉。十二岁作为众皇子大哥很得弟弟妹妹喜欢,却因直言直语被谏言官上了折子。皇上把这折子给太子看,认真看完后弘晖批评谏言官笔句啰嗦虚假造事,影响皇上批阅奏折的效率,建议从此官此事整改上奏折的内容要求,删减废话。
这些罢了,撩袍跪下,“儿臣这双眼睛看的是官员贪护,百姓生活仍然困苦,直言说他们德不配位要是有错儿臣不认。儿臣自小濡慕君父雷龙手段,也知无官不贪,能官勤官才有的贪,可这并不是正确的,这只是平衡的手段。”,“谏言官言辞间多有维护之意,这到底是维护君主帝王还是在维护他们的同僚官员?”
这些话传出去,官员们又是一阵骚动,可到底见识到太子的直率刚强和皇帝主子的态度,放弃了联名的计划,帝王皆疑心,他们要还是联名,嫌命得长。
这样的未来之主,他们不会支持,反而会阻挠。十二岁的见解和手段让官员们惧怕和憎恶,太子孤立与百官对抗,太子是坚定保皇党。站在太子对立面就是跟皇上过不去,当年的雷霆手段如今让人回忆起来不难,百官蛰伏。
太子弘晖一切如常。
人手财富多了能帮着办事和收买的人也就多了,宜修在幕后支持培养的一批人偷偷在海上贸易,往来暴利。不爱人,不会有付出,不会有期盼回报,钱财富足,儿女聪慧,后宫皇嗣颇多,争宠手段都是玩剩下的,日子没了目标就显的无聊了。
这两日,倭寇骚扰渔民的事上报了朝廷,三派争执不休。主战,打到倭人不敢来扰,主和,谈判,倭人主要是想贸易,开一口岸满足他们,主闭关,认为外面的东西都是比贱粗露的,清朝大国物产丰富,不需要与倭国贸易。
皇帝的想法无人知,他坐在高高的龙椅上,俯视臣民,面无表情。吵得激烈的三方渐渐安静,直到整个殿若掉一根针都清晰入耳般,“容后再议。”
宜修几乎是于皇帝同时知道这事的,江浙一带富庶,走海走河做生意的人对海关最为关注。
传教士带来的西洋玩意和知识在康熙爷那是极喜爱的,同样也是忌惮的。西学主张的民主思想、人人平等对君权提出了挑战,更是动摇大清社稷之根本。康熙爷鼓励天主教在大清发展,可雍正爷对传教士深恶痛绝,如果此时再发生一件传教士引起的大事,西学再无可能。
宜修站在镜子前,镜子里除了她还有一个尚半身大的地球仪。是不太见得光的东西,毕竟上行下效,当今皇帝可不喜西方知识。现在皇帝还没有下定决心,之后可就不一定了,而等皇帝下定决心便更不可能更改了。
那么海外贸易这条路一断,亿两银子从哪赚?闭关锁国西方的知识永远传不到大清帝国,以后太子还有其他皇儿不会知道我们所居住的地球上其他国家的发展变化。
历史上有哪一个国家是长久强大的,都是在认为自己还强大时失败溃散的。
大清,不能毁于盲目自大上。
至少要完整强大的交到弘晖的手上。
四海升平,歌舞妖娆,往日辉煌和今日繁华迷了太多人的眼。
宜修身为皇后的份例家族的积攒加上京城里明面的生意足够花销且富余,海贸暴利,可风险也大,殊不知毁了一条船是多大的损失。培养人的花费还是小钱,维修船舶是大头钱。宜修损失过一条大船,好在之前存下的多,很快又购买了新船。
这样各处的生意累加积累的财富,富可敌半国。
皇后支持开关往来贸易,意思下达,底下的人很快忙碌起来。在主和派里掌握主动权,并反过来给他们洗脑……
洗不了的,砸钱,砸钱收买不了的,打,打到成为这边的人。在主战内的卧底,积极主战,毕竟自家主子有钱。
这事没个定数,五日有折,倭人想租土地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