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良是一种魅力,无须用大小来衡量。
罗曼·罗兰说过:“善良不是一门科学,而是一种行为。”的确,善良不是一门学问,善良只是人们发自内心的表达,如果你没有一颗善良的心,你就无法散发出善良的魅力。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小事情,但我们不能忽视这些小事,或许就是这些小小的善事,因为你做了而让你的人脉更丰富、让你的生命更美丽、让你的生活更充实;或许就是这些小小的善事,因为你未做而让你后悔很久、负疚很深;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小小的善事改变了别人的一生,你也会曾为做过这小小的事而使自己的情感得到慰藉和升华。
一位公司老总在一次慈善活动中讲述了一个故事。
那是一个春天,他从乡下到城里的一家鞋厂做学徒工。条件很艰苦,每天需要早晚加班,住的地方是一间光线阴暗、年久失修的老屋。因老屋位于临街的胡同,无处拴晾衣绳,致使被子潮了没法晒,衣服洗了也只能挂在弥漫着霉味的屋内风干。
这在他看来只是一件小事,没必要跟别人说起,自己忍忍就过去了。
一天晚上,几个同事一起聚会,他说起了晾晒衣被的种种不便来,没想到,第二天,有一位同事就领着他来到街对面的一个宽阔的院落,指着院子里拴着的一溜晾衣绳对他说:“我以前也在这儿住过,这里的人都挺好的,你以后就把衣服被子拿到这里来晾晒吧。”
从此,他就把衣被拿到那里去晾晒。在阳光下晒过的被子暖暖的,盖在身上很舒服,睡在暖和的被窝里,他感到一天的疲劳也消散得无影无踪。刚开始的时候,他害怕有什么闪失,所以晾、收衣被都很及时。日子久了,他发现这个院子的人都挺和善的,有好几回衣服忘记收,等想起来再去看时,衣服仍旧安然地挂在那儿。
一天中午,他又把被子抱过去晒,可是没想到过了两个小时就下起了大雨来,而他需要工作,走不开,只好等下班后再回去收被子。等他到了那个院子的时候,发现自己的被子被人移到了屋檐下,一点儿都没有被雨淋湿的痕迹。
他抱着依然充满阳光味儿的棉被往回走着,眼眶里溢满了热泪。就在那一刻,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干出一番事业来报答这个城市里那些善良而富有爱心的人们。
老总讲完故事,慢慢地说:“一个人成功可以有许多理由,如果说我现在成功了,那么促使我成功的就是这个故事,是他们的这一温暖的举动给了我奋斗的信心和动力,我现在要用我微薄的捐献来感谢那些善良的人们。谈不上回报,只是因为有些温暖犹如火炬,需要不断地传递下去。”
其实,施者的爱心无所谓大小,只要你献出了,就能在受者的心中激荡起一股暖流,产生一种积极而长久的力量。三国时,蜀主刘备死前告诫他的儿子刘禅“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这句话对于警醒人们立身处世十分重要。
人生在世,应该有个基本的生活态度,起码要自觉地做到为善不为恶。做好事可以有大小,而做好事的精神不可以懈怠,尤其对于不为人们注目甚至不为人们理解的小的好事,也要坚持不懈认真地去做。山不拒细壤,才能成其高;海不拒细流;才能成其大。坚持做小的好事才可以做大的好事。然而,有的人虽然想做大好事,却对小好事不重视,懒得去做。
《后汉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叫作陈蕃的人从小就有很大的志向,少年时独居一处,一天,他父亲的一个朋友薛勤来访,看见他的屋里不仅很乱,而且脏得不像话,问他为何不整理、不打扫,陈蕃振振有词地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岂止扫一室呢?”
薛勤反问他:“连一屋都不肯扫,你又怎样扫天下?”问得他张口结舌、无话可答。
是的,连一屋都不愿意整理和打扫的人,怎么能很好地“扫”天下呢?“小善”尚且不“为”,怎么能为“大善”呢?任何事情都不是一下子可以完成的,都需要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古人曾说:“合抱之木,起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积少可以成多,积小可以变大。任何有成就的人都乐意“善小而为之”,并且自觉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
生活中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看不起一些小事,总是奢望有朝一日“一鸣惊人”,做出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转眼间便可一举成名扬天下,这只是幼稚者的幻想。常言道:“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不难设想,那种平时“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愿做的人,那种好高骛远、不做实事的人,那种不行“小善”、空想“大善”的人,是绝不会成为有出息的人的。
“所做平凡事,皆成巨丽珍。”这句董必武同志赞雷锋的话正阐述了“平凡”与“巨丽”的关系,也体现了以小积大、以小积多、以平凡铸成伟大的辩证思想。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不以善小而不为”,就可以由小善而成大善,逐步把自己培养成真正有益于人民的人。而这样的人,一定会得到人民群众的爱戴和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