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瓢泼大雨,伴着清新的气息,下了整整一天。雨点敲打着屋顶上的薄木板,一直响个不停。花园里,在密集的雨帘中,湿漉漉的小树也顺从地垂下了枝条;阳台旁,红花映衬下的花坛异常鲜艳;花园上方,灰蒙蒙的天空中,在有百年历史的老白桦树冠里,一只黑鹤恐慌地探出身子,它被雨水一淋,变得又黑又瘦,缩着尾巴,耷拉着尾羽,立在它那筑在光秃秃的白枝丫间的巢穴沿儿上;一会儿,它愤怒地不安起来,在枝丫间跳来跳去,用它那坚硬的尖喙狠狠地啄着枝丫,仿佛在喊:“这是怎么回事儿啊?发大水啦,真的发大水啦!”
到了四点钟光景,雨点也稀了,天也亮了。在干草堆旁支起了茶炊,整个庄园里都弥漫着伴有香树脂味儿的轻烟。
黄昏时分,雨已停了,四周静谧而安逸。于是主人陪同客人一同去针叶林中散步。
天渐渐暗了下来。
在铺满了黄色针叶的伐木线上,道路湿润而富有弹性。林中散发着芬芳的气息,潮湿,并伴有回响。远远的有人在说话,还有拖得长长的呼唤和回应声令人着迷地回荡在远方的密林中。伐木线窄窄的,间距也很均匀,一眼望不到尽头,直通往密林深处。路两旁的树木高大挺拔,密密麻麻,透不过一丝光线。树冠上方的枝干光秃秃的,表皮光滑,泛着红木色;稍往下,是发着灰白色的枝干,上面长满了结节和苔醉,相互缠绕在一起:这些地方枝干都已腐烂,像童话中森林怪兽那一缕缕淡绿色的长发。这一切把整个森林变成了一个人迹罕至的密林,一个远古俄罗斯的原始森林。等到走出来,到了空地上,你就会惊奇地发现一棵小松树苗:它长满了细枝条,闪着美妙浅浅的光泽,透着温柔的沼泽地的绿色,轻盈而坚强;它周身溅着雨滴,略带一点点污尘,就像罩在一件银白色的薄纱中,熠熠闪光……
那天傍晚,跑在这些散步的人群前面的是一个贵族少年学生和他那条温顺善良的狗。他们一直在相互追逐着、嬉戏着。而在散步的人群中,有一位手脚修长的半大姑娘,不慌不忙地袅娜前行,她穿着一件轻盈的方格连衣裙,说不出的好看。后来大家才明白过来:为什么那个男孩儿那么不知疲倦地奔跑,嬉戏,并装作很高兴的样子,可随时都会失望地大哭起来。于是都轻松地笑了。女孩儿也知道了真相,她感到了骄傲和满足,可她还是漫不经心地看着他,眼中却有些嫌恶的神色。
戴毯 译
解读
《初恋》是一篇美文,更是一篇巧文。首先从结构来看,文章看似简单,其实都是经过精雕细琢的,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实在令人叹为观止。看题目是“初恋”,可在整篇文章来看,却没有一个字来介绍“初恋”,前半部是景物描写,后面还是景物描写,只是在结尾处巧妙地点出男女主角。通篇没有一个“爱”字,然而把初恋的感觉交待得非常清楚:男孩儿竭力表现得活跃,兴奋,以引起女孩儿的注意,而女孩儿却很矜持,用她那高雅、漠然的眼神瞟着男孩儿所做的一切。初恋的感觉完全出来了。
其次从语言艺术来看,文笔清新隽永,语言简洁生动,文风朴实自然,结构严谨,浑然一体;描写的景物晶莹剔透,生动传神,栩栩如生;用词准确,辞藻华丽,但绝无浮夸、矫饰、卖弄之嫌。
布宁的语言技巧是翻译的难点,正因为他的这种语言精练和辞藻华丽造成了翻译中的困难,译者绞尽脑汁,搜肠刮肚,仍难以做到尽善尽美,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话题
有学者评论,布宁总是在他的作品中热衷描写自然景色,特别是庄园的景色,他的作品中总有一种灰暗、苍白、颓废、无助的冷色调。他一方面倔强地保持自己的贵族传统和性格,另一方面又对农民怀有深深的同情,而现实生活的残酷现状却令人十分迷茫,农民和地主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他苦恼、绝望、彷徨……读了本文之后你有怎样的认识?
相关资料索引
1. 1870年10月10日,伊万·布宁出生在俄罗斯沃罗涅什一个破落的贵族家庭。他很早就表现出超常的文学天赋0 1887年,17岁的布宁就发表了第一首诗作,1891年在奥廖尔市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此后又出版了一系列诗集:《在遥远的天边》 (1897) ,《在广阔的天空下》(1898) ,《诗歌和小说》 (1900)、《落叶集》(1901)等。1897年,布宁出版了第一本短篇小说集。20世纪前二十年,布宁的创作进入了极盛时期,他在此期间创作了一系列作品:《乡村》(1910)、《苏霍多尔》 (1911),还有农村短篇《古人》、《美好的生活》、《夜谈》、《快乐的农家》、《伊格纳特》、《扎哈尔·沃罗比约夫》、《王中之王》(1912)、《约翰?雷达列茨》、《我一直沉默不语》、《败草》等,还有关于爱情、死亡、善恶、生活的美好和严酷等永恒题材的作品:《从旧金山来的先生》 (1915)、《兄弟们》(1914)、《阿强的梦》(1916)、《轻盈的叹息》(1916)、《打着卷儿的耳朵》(1916)、《老太婆》(1916)等等。
布宁对1917年的“十月革命”完全持敌视态度,十月革命后的几年,他留有日记《该死的日子》。 1920年布宁流亡国外,定居法国。这期间他创作了优秀半自传体长篇小说《阿尔谢尼耶夫的一生》(1930)和系列短篇小说《幽暗的林阴道》 (1943) , 1953年11月8日,布宁在法国巴黎简朴的寓所里与世长辞,终年83岁。
1933年,瑞典皇家文学院决定授予布宁当年诺贝尔文学奖,以表彰他在散文中继承了俄罗斯古典文学传统:“他以严谨的艺术才华在散文创作中塑造了典型的俄罗斯性格。”布宁成为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位获此殊荣的作家。
2.http: //www.cjlap.com3.《外国文学经典—文选与解读》,陈建华主编,安徽文学出版社。
波西·比西·雪英
1792-1822英国19世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西风烦》中的“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差不多家喻户晓。主要作品有诗剧《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和长诗《麦布女王》等。
论爱
什么是爱?要回答这个问题,让我们先问那些活着的人,什么是生活?问那些虔诚的教徒,什么是上帝?
我不知其他人的内心结构,也不知你们—我正与之讲话的你们的内心;我看到在有些外在属性上,别人同我相像;惑于这种形似,当我诉诸某些应当共通的情感并向他们吐露灵魂深处的心声时,我发现我的话语遭到了误解,仿佛它是一个遥远而野蛮的国度的语言。人们给我体验的机会越多,我们之间的距离越远,理解与同情也就愈离我而去。带着无法承受这种现实的情绪,在温柔的战栗和虚弱中,我在海角天涯寻觅知音,而得到的却只是憎恨与失望。
你垂询什么是爱吗?当我们在自身思想的幽谷中发现一片虚空,从而在天地万物中呼唤、寻求与身内之物的通感对应之时,受到我们所感、所惧、所企望的事物的那种情不自禁的、强有力的吸引,就是爱。倘若我们推理,我们总希望能够被人理解;倘若我们遐想,我们总希望自己头脑中逍遥自在的孩童会在别人的头脑里获得新生;倘若我们感受,那么,我们祈求他人的神经能和着我们的一起共振,他人的目光和我们的交融,他人的眼睛和我们的一样炯炯有神;我们祈愿漠然麻木的冰唇不要对另一颗心的火热、颤抖的唇讥消嘲讽。这就是爱,这就是那不仅联结了人与人而且联结了人与万物的神圣的契约和债券。我们降临世间,我们的内心深处存在着某种东西,自我们存在那一刻起,就渴求着与它相似的东西。也许这与婴儿吮吸母亲乳房的奶汁这一规律相一致。这种与生俱来的倾向随着天性的发展而发展。在思维能力的本性中,我们隐隐绰绰地看到的仿佛是完整自我的一个缩影,它丧失了我们所蔑视、嫌厌的成分,而成为尽善尽美的人性的理想典范。它不仅是一帧外在肖像,更是构成我们天性的最精细微小的粒子组合。
它是一面只映射出纯洁和明亮的形态的镜子;它是在其灵魂固有的乐园外勾画出一个为痛苦、悲哀和邪恶所无法逾越的圆圈的灵魂。这一精魂同渴求与之相像或对应的知觉相关联。当我们在大千世界中寻觅到了灵魂的对应物,在天地万物中发现了可以无误地评估我们自身的知音(它能准确地、敏感地捕捉我们所珍惜并怀着喜悦悄悄展露的一切),那么,我们与对应物就好比两架精美的竖琴上的琴弦,在一个快乐的声音的伴奏下发出音响,这音响与我们自身神经组织的震颤相共振。这—就是爱所要达到的无形的、不可企及的目标。
正是它,驱使人的力量去捕捉其淡淡的影子;没有它,为爱所驾驭的心灵就永远不会安宁,永远不会歇息;因此,在孤独中,或处在一群毫不理解我们的人群中(这时,我们仿佛遭到遗弃),我们会热爱花朵、小草、河流以及天空。就在蓝天下,在春天的树叶的颤动中,我们找到了秘密的心灵的回应:无语的风中有一种雄辩;流淌的溪水和河边瑟瑟的苇叶声中,有一首歌谣。它们与我们灵魂之间神秘的感应,唤醒了我们心中的精灵去跳一场酣畅淋漓的狂喜之舞,并使神秘的、温柔的泪盈满我们的眼睛,如爱国志士胜利的热情,又如心爱的人为你独自歌唱之音。因此,斯泰恩说,假如他身在沙漠,他会爱上柏树枝的。爱的需求或力量一旦死去,人就成为一个活着的墓穴,苟延残喘的只是一副躯壳。
查良铮 译
解读
雪莱是英国著名的诗人,他的作品以诗见长。本文的标题是 《论爱》,虽然属于议论文,但读起来仍然像一首诗—一首赞美爱的散文诗。
爱,可以说是文学创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对于什么是爱这个问题,历来都有不同的回答,《论爱》一文,作者以比喻的手法,诗化的语言和独特的感受精妙地回答了这一问题。
作者以设问开篇,直入主题,简洁明快。同时还含有言外之意:对于活着的人来说,生活就是爱;对于虔诚的教徒来说,上帝就是爱。接着作者从个人的自身感受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两个方面来论证“什么是爱”。对于每一种爱的论述,作者都用 “这就是爱”来作结,层次十分鲜明。最后,作者认为爱是“一帧外在肖像与细微粒子的组合”,是“形态与灵魂”的和谐, “这就是爱要达到的最高的目标”。无论对于哪种爱,作者都给予热情、酣畅的赞美。
另外,本文的语言和意境颇具诗的特点,令人赏心悦目: “在孤独中,我们会爱花朵、小草、河流以及天空。”“就在蓝天下,在春天的树叶的颤动中,无语的风中有一种雄辩……”这哪里是议论文的语言,不就是诗吗?这样的语言很多,我们在阅读时可以慢慢体会和欣赏。
话题
1第1自然段的设问包含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作者在第2自然段为什么要写自己不被理解的失望?
3.作者说“这—就是爱所要达到的无形的、不可企及的目标。”怎样概括这个目标?
相关资料索引
1.《外国文学经典—文选与解读》,陈建华,安徽文艺出版社。
2. http: //www.yilin.com
3.《最新外国优秀散文》,王剑钊,春风文艺出版社。
4.《外国散文名篇选读》,周红兴主编,作家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安德列耶夫
1871-1919 俄国作家。作品生要是小说和戏剧,生题因创作时期的不同VF有所改变,主要作品如剧本《向星星》、《七个绞刑犯的故事》等。作品构是奇特,富于戏剧色彩;气大且运用象征手法,文意略显诡谲。
毒蛇的自白
“轻点,轻点,轻点。再走近些。大胆地看着我的眼睛。”
我从来就是迷人的,温柔,多情,知恩报德。而且聪明,高尚。我的匀称的身子曲曲弯弯地游动时,是那么绰约多姿,你准会乐于观赏我静悄悄的舞蹈。瞧,我盘成了一圈,暗淡地闪耀着我的鳞,温存地自我拥抱,通过这一次次温存而又冰冷的拥抱,我的如钢铁一般坚韧的身子日益壮大。天地间,独有我是出类拔萃的!出类拔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