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正确归因是战胜挫折的基础
构成挫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既有自身因素,又有外界因素。我们在应对挫折时,要学会对挫折进行正确的归因。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认为,人对挫折的归因分为两种类型,即外归因和内归因。倾向于外归因的人,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外部力量控制的,这种外部力量是无法预料和支配的因素。倾向于内归因的人,则习惯于认为自己的行为结果是受内部力量控制的,这种内部力量包括自身的能力、技术以及努力程度等。
正确归因,就是要对构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
正确的分析和归因,是应对和解决挫折情境的必要基础。如果不问青红皂白,把挫折一概归因于外部因素,则不利于对行为作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从而不能尽自己的最大努力去克服困难和改变挫折情境。如果不加具体分析,把挫折一概归因于内部因素,过多地责备自己,则不能对自己的行为结果负起合理的责任,不利于有效改善挫折处境。只有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冷静地分析遭受挫折的主客观原因,才能找出挫折的症结所在,从而促使挫折情境改变,获得人生追求的最佳状态的成功。
正确归因是一个人主观能力的重要体现之一。具备了这种能力,就不会对挫折的看法失之偏颇。要做到全面地看待挫折,就需要具有缜密的思维。面对挫折,要思路清晰、推理严谨、判断准确,找出遇挫的真正原因,总结问题的教训,选择日后努力的方向。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提出的成败归因的模型值得我们参考。韦纳认为,人们的行为成败主要归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和机遇。这四种因素又可以按内外因、稳定性和可控制性三个维度来划分。从内外因方面来看,努力和能力属于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属于外部原因。从稳定性来看,能力和任务难度属于稳定因素,而努力和机遇属于不稳定因素。因为一个人的能力和他面临任务的难度一时是很难改变的,而一个人的努力程度和是否遇到适当的时机是不断变化的。从可控制性来看,努力是个体可控制的因素,而任务难度和机遇都是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人们把成功和失败归因于何种因素,对于以后工作、学习的积极性有很大影响。韦纳的研究指出,把成功归因于内部原因(努力、能力),会使人感到满意和自豪;把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任务容易或机遇),会使人产生惊奇和感激的心情。把失败归因于内部原因,会使人产生内疚和无助感;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原因(任务太难或没有机遇),会使人产生气愤和敌意。把成功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强或任务容易),会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因素(碰巧或努力),以后工作的积极性可能降低也可能提高。
把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任务难和能力弱),会降低以后工作的积极性;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运气不好或努力不够),则可能提高以后的工作积极性。
这样,归因可以分为如下六种模型:
第一种:内部归因,把成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和能力;
第二种:外部归因,把成败归因于任务难度和机遇;
第三种:稳定归因,把成败归因于任务难度和能力;
第四种:不稳定归因,把成败归因于机遇和努力;
第五种:可控归因,把成败归因于努力和部分能力;
第六种:不可控归因,把成败归因于任务难度和机遇。
一个人是否能对自己的成败作出正确而恰当的归因,会影响以后的学习、工作情绪和目标、期望,而这一切将会影响以后学习、工作的积极性(努力程度)。
有些事情的成败不能仅仅作单一的归因,而要作多因素的归因。一旦归因趋于准确,明确了症结所在,治起来就容易一些。根据归因,总结经验教训,从而调整目标、理顺情绪、改进方法、激发潜能、增强动力,这样离成功也就近了一步。
人类的每一个个体,只要善于总结遭受挫折和失败的教训,那么,挫折和失败总是暂时的。彻底的失败者是那些没有从自己的挫折和失败中取得经验教训的人。所以,一个人在被挫败以后,要静心想一想,从这里得到了什么启示。一旦你拥有了挫折和失败的教训,就意味着缩短了与成功之间的距离。实际上,挫折和失败的教训已经把成功的希望带给了你。从这个角度来说,挫折和失败也可以看作走向成功的一个因素。
第二节 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
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各种各样的需要与欲望是不可能都得到满足的,或多或少总会遇到挫折。一个人在对某一事物追求的过程中,当主观动机与客观现实出现矛盾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情绪上的焦虑、紧张、烦躁和不安。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在人们的精神生活中,存在着一种倾向,即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主观与客观之间所发生的问题,尤其是对自己不利的问题,用自己比较能接受的方式加以解释,以减轻挫折和焦虑情绪对自己的损害,减轻挫折造成的心理压力。这便是挫折的心理防卫机制,也称挫折防卫机制。
挫折防卫机制分为两类:一类是消极的,如文饰、压抑、推诿、反向等。另一类是积极的,如补偿、仿同、幽默、升华等。下面我们对以上各种防卫方式略加讨论。
一、文饰:文过饰非
文饰是指个体因自己的行为未达到所追求的目标,而寻找种种理由替自己辩护。在别人看来,这些理由是不合逻辑的,但其本人却能以此安慰、说服自己,并感到心安理得。《伊索寓言》中有一篇着名的寓言《狐狸和葡萄》。这篇寓言只有两句话:“狐狸饥饿,看见架上挂着一串串的葡萄,想摘,又摘不到。临走时,自言自语地说:‘还是酸的。’”这就是“酸葡萄作用”的来源。酸葡萄作用,就是指个体在追求某一目标失败时,为了冲淡自己内心的不安,常将目标贬低,以此安慰自己。
二、压抑:故意遗忘
压抑是指个体遭受挫折之后,用意志的力量压制住愤怒、焦虑的情绪反应,或者把意识所不能接受的使人感到困扰或痛苦的思想、欲望等,压抑到潜意识之中。所以,压抑又称为动机性遗忘。
但是,受到压抑的意识活动进入潜意识后,并非从此偃旗息鼓,而是形成各种情结,常常会从梦境、失言、笔误中反映出来。压抑虽然能暂时减轻焦虑,但按捺不住内在的情绪纷扰。
三、推诿:转嫁失误
推诿是指个体总结受挫原因时,把本该由自己负责的事情一律归咎于自身以外的原因。推诿的特点就是,没有一丝一毫自责的意思,不论什么情况一旦受挫,就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客观。缺乏自知、没有悔悟是推诿者的心理弱点。虽然推诿之后可以暂时摆脱痛苦、焦虑、内疚,但是它不明责任主体,导致最终还不能摆脱受挫的困境。有的人应该完成、能够完成的任务没有完成,却推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便是一种典型的表现。
四、反向:内外不一
反向是指个体受挫后,采取与动机方向相反的行为。这种内在动机与外在行为不一致的现象,称为反向。它实际上也是对个人的欲望或冲动进行压抑的一种心理表现。有的人自己的动机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就故意表现出与此动机相反的行为。这种表现一般出于以下考虑:一是为了避免再次受挫;二是为了掩盖动机,伺机攻击。例如,一个男生对某个女生有好感,但得不到期望的反应,于是后来与她见面时,故意采取冷淡的态度;与情敌见面时握手言欢,可能正是为了掩盖其憎恨的情绪。这些都属于反向行为。
五、补偿:更替目标
补偿是指个体遇到挫折,原来的目标无法实现,就以新的目标代替原有的目标,以现在的成功体验去弥补原有的失败痛苦。它既可以是更替目标,也可以是改变途径。补偿不只限于个体自身。
当实现自己的某种目标受阻时,也可能转向亲人或他人身上来求取补偿。
女舞蹈家崔善玉,正当她走向艺术成熟时期,“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她被剥夺了跳舞的权利,到农村插队劳动。她在遭受挫折时,没有放弃对舞蹈艺术的追求,只是改变了形式和途径。她动员和组织农村姑娘学习和表演舞蹈,深受农民的欢迎。崔善玉通过农村姑娘,把舞蹈艺术奉献给人民,内心感到极大的满足和幸福。
她说,在人生的旅途中,得与失总是相伴而行的,它们相得益彰,互补互偿。
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在追求实现目标的征途中,遇到障碍或挫折,能够随时调整自己的目标,寻求新的实现自我的途径。此路受阻彼路通,此山不绿彼山青。正如诗人道格拉斯所言:“如果你不能成为山顶的一株劲松,就做一丛小树生长在山谷中。如果你不能做一条公路,就做一条小径。如果你不能做太阳,就做一颗星星。”
六、仿同:效仿榜样
仿同是指个体受挫时,效仿他人获得成功的经验,以增强自己夺取成功的信念。也就是说,以自己所尊崇的榜样来鼓励自己,从而奋发进取。由于仿同的对象,常常是被个体所崇拜的偶像,其所具有的个性特质,又往往是个体自身所短缺的,所以,仿同有助于个体优良品质的发展。
中国汉代的司马迁下狱受刑,被男性看作是根的生殖器遭割除,他的人生受到沉重的打击。他之所以能够忍天下人所不能忍、为天下人所不能为,与他心目中榜样的激励是分不开的。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写道:“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显然,司马迁以前贤圣哲们为榜样,在逆境中隐忍受辱、发愤抗争。司马迁虽然“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失,出则不知其所往”,但榜样如巍巍高山。正是这种坚不可摧的榜样的力量,帮助他摆脱了挫折的困境。
七、幽默:自我化解
法语中有“humeur”一词,英语中有“humour”一词,汉语中的幽默一词,显然与它们有关。
幽默的卓越价值是在20世纪的黎明时分被发现的。诗人和作家马克斯·雅各布最先给幽默下了这样的定义:“一种掩饰着情感的闪光,一种婉转的回答。不会伤害对方,却使对方开心。”马克斯·雅各布以其深刻的创造性发现了幽默的社会意义,即把幽默视作一种驱除现代社会人类烦恼的方法。
法国埃斯卡皮说:“在我们这个极度紧张的社会,任何过于严肃的东西都将难以为继。唯有幽默才能使全世界松弛神经而又不至于麻醉,给全世界以思想自由而不至于疯狂,并且,把命运交给人们自行把握,因而不至于被命运的重负压垮。”
马克斯·雅各布、埃斯卡皮的见解,实际上已经涉及幽默对人的心理健康的作用。现在,心理学界已经普遍认为,幽默是个体遇到挫折、处境困难时,风趣、机智地化解困境的一种方式。幽默常常能使人从负性情绪中很快解脱出来,让人重新获得心理上的平衡。
会幽默的人,常常在挫折面前来个幽默,即使失意、失败时也显得潇洒。幽默有助于防御现实所加于个体的痛苦和不幸,体现一种积极的心态。善用幽默的人心情舒畅,乐观豁达。
幽默体现了人生博大的智慧、宽阔的心胸、高雅的风度和愉快的精神。它以超越的勇气、深邃的笑意面对人生的矛盾与缺憾、痛苦与哀伤。含着笑容去面对人生中的矛盾或冲突,易于从困境中获得解脱。笑对人生,愁云便为之驱散。笑声能把生活逗得妙趣横生,使青春格外美丽。在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幽默和笑实在是一种丰富的养料。如果你能常常与幽默和笑为伴,那么,你就会拥有一份多彩多姿的生活。
八、升华:转移情感
升华原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说中的一个术语,意指一些本能的冲动或欲望是意识所不能接受或不能容忍的,而且与社会道德或法律相违背,不能直接发泄出来,必须以不同的方式来表现。
在这里,升华指一个人遇到挫折后,转移了原有的情感,求得了心理平衡;同时,以较高的思想境界表现出来,又创造了积极的人生价值。比如,法国启蒙时代的思想家卢梭,他一生历尽坎坷,但他没有在挫折面前倒下,而是把痛苦的情感升华为创作,写下了《忏悔录》等不朽的作品。晚年的卢梭是孤独的,远离社会,生活在绝望的深渊。他“像一只衰老的、悲鸣着的夜莺在寂寥的林中发出低低的奏唱”(罗曼·罗兰语),临终前写了《忏悔录》的续篇——《孤独散步者的遐思》。《遐思》是卢梭跟自己的心灵亲切交谈的产物,是对自己心灵的分析和解剖,是他对人生感悟的升华。卢梭说:“在人世间,一切都在不停地运动,任何东西都不可能具有固定的形式。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自己也在变化,谁也不敢说他明天还继续爱他今天所爱的东西。”卢梭还说:“凡事有所失必有所得。这样的乐趣显然既难得又短暂,但当它们出现时,我却更加尽情欢享,比经常享受的乐趣还要欢.。我经常回忆、反复咀嚼这种乐趣;不管这种乐趣是如何难得,只要它是纯洁无瑕的,那我就感到平步青云般的幸福。”晚年的卢梭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他在孤独中也能品尝到人生的幸福。正如他所说:“人在世上越离开尘俗,越接近自己,就越幸福。”卢梭回忆苦难坎坷的一生,也常常出现“忘我的乐趣”,这正是情感升华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