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难是人生的一块垫脚石,它对于强者是一笔精神财富,对于弱者则是万丈深渊。德国哲学家包尔森曾引用《浮士德》中的话说:“享受使人退化。”在他看来,“逆境、失败和受苦使人得到训导、加强和纯洁的效果。不幸锻炼了意志,能忍受困苦的意志在压力下变得坚韧和强健起来。”包尔森的见解与孟子讲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致的,包尔森更加重视苦难对于人的心灵的训导和纯洁作用。苦难可以使人认识到在平常状态下无法认识到的问题,它可以使人清醒地思考人生的苦乐,认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中国民间有一句话:“没有吃不了的苦,却有享不了的福。”它的意思是,人们忍受苦难的能力,是非常大的,但优裕的生活条件对于某些人却是受用不了的。一些人在苦难的环境中,勤奋有为,而在优裕的条件下,却步入歧途。
苦难的时候,也是对人的胆识、智慧和毅力考验的时候,只有不为苦难所惧,坚强地走下去,才能度过苦难的黑暗而迎来人生的光明。在人的一生中,有些苦难是不可避免的。很多专家认为,在苦难面前,我们的大脑会进入一个蓄势待发的准备阶段。直面苦难的人最终要比逃避的人更加幸福。只有经历苦难的人才相信幸福。历经艰难险阻有助于我们最终获得幸福。
美国精神病专家乔治·伯恩斯为了探究幸福感和促其生成的生物神经学理论依据而对一些被认为乐天派的人进行研究。乔治·伯恩斯教授认为,只有当我们感到不幸的时候,只有当我们遇到困难,面对以前从未完成的自己所期望的目标的时候,才能够取得进步。情感系统在此时容易启动。我们有尊严地对待生活中的不幸,无所畏惧地走过苦难,所获得的必将是酣畅淋漓的幸福体验。
三、幸福在于生活简单与内心平和
有人问亚里士多德:“为什么心怀嫉妒的人总是心情不快乐呢?”亚里士多德回答:“因为折磨他的不仅是自身的挫折,还有别人的成功。”一个人同时为两件事操心,把生活复杂化了,怎么能快乐得起来呢?
人们从多种角度谈论,要过简单的生活。爱因斯坦成名后,各种荣誉和优厚待遇扑面而来,他却依然保持简朴的生活方式。
1921年,爱因斯坦获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他将巨额奖金悉数给了前妻。1933年,为躲避法西斯迫害,他移居美国,普林斯顿大学以当时最高年薪——16000美元聘请他,他却说:“这么多钱!能否少给一点?3000美元就够了!”人们大惑不解,他脱口道:“依我看,每件多余的财产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我创造的原动力!”对于爱因斯坦来说,创造是他最大的快乐,唯有简单的生活,才能给他提供这种可能。
古人说:“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人生天地间,物质欲求不必太多,精神需求不能空白。精神上的需要构成了人存在的独特属性。法国思想家帕斯卡说:“人是能思想的芦苇。”肉体的短暂性与思想的永恒性,存于人的一身。正因为人有思想,所以人生对幸福的追求和感受便也会循着精神的脉动而延伸。历代志士仁人,他们对精神的追求胜于对物质的追求。
清代林则徐在诗中写道:“苛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对于林则徐来说,痛苦与幸福已经是合二为一了。他因主张禁烟御敌而被流放,当然是痛苦的;但是,被流放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和富强,问心无愧,他又是幸福的。
人的精神生活内容有高低之分与文野之别。罗素在《走向幸福》一书中,分析了造成个人不幸的一些主观因素,其中之一就是过分的自我专注。在罗素所列举的导致不幸的主观因素中,有一些就是性格、气质的问题。罗素所说的这些人,在现实生活中常常能够见到。有种人的性格特点是偏执,总是认为自己百分之百正确,对别人缺乏理解和信任。他们往往不尊重别人,但对此毫无觉察与反省。总是认为别人不尊重他,与他过不去。这种人对自己的优点、能力,估计过高;对别人的优点、长处总是看不到,而只看到别人的不足,夸大别人的缺点。天长日久,积怨甚多,自己把自己孤立起来了。这种人经常处在苦恼之中,感觉不到周围的温暖,没有幸福感。还有一种人心胸狭窄,性格内向,针尖芝麻大的事,也存在心里总是放不下。这种人活得很沉重,很累。他们常常会被一些误会和矛盾,搅得心神不宁,生活便没有幸福可言。
一个人心胸开阔了,凡事就会拿得起,放得下,这样苦恼就会变成幸福。相传,一个家财万贯的富翁,觉得日子过得并不幸福,于是他决心去寻找幸福。在途中,他遇到一位身背柴捆、哼着小曲的农夫,富翁问:“你为什么这么开心?”农夫放下柴捆,一边拍打身上的尘土,一边说:“其实呢,道理很简单,放下就开心!”农夫随即笑着用脚踢了踢柴捆。富翁茅塞顿开,不觉也畅快地拍手大笑起来。“放下”就“开心”,这是一种化重为轻、变繁为简、苦中寻乐的心态。
人一旦把自己的欲望激发起来,不加节制,就会变得欲壑难填,焦虑与日俱增,幸福感却与日递减。贪欲之门一旦打开,幸福也就飞走了。给他金山,他进而还要银海;给他山珍海味,他进而还要成仙上天。没有满足的时候,就没有一刻的幸福。如果放下包袱,拥有开心,幸福感就会油然而生。幸福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内心平和。
虽然不是拥有最多,但能够理智地欣赏生活中的点滴。这样的人就拥有更多的幸福。豁达大度的人总是与幸福相伴。豁达大度者的主要特征是胸襟开阔,淡泊处世。法国总统文化顾问若泽·弗雷什说:“在一个‘拥挤的社会里’,生存空间非常之少。在粮食普遍匮乏、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个人手中的环境里,提淡泊、粗茶淡饭和处处节俭便是很好的解释。所以,远古时代中国人发明的幸福战略始终建立在以少当多(利用自己仅有的一点条件获得快乐)的基础之上。”若泽·弗雷什认为,中国人创造了自己的幸福观。在“拥挤的社会里”,中国人善于营造自己心灵的空间。
现代人仿佛被时间追赶着,承受着巨大的生活压力,心情变得烦躁和焦虑,容易与人发生冲突。因此,许多人与幸福擦肩而过。
现代人要追上幸福,必须远离怨恨,内心平和。内心平和,就是一个人自我内心的安宁与和谐。换言之,一个幸福的人必定是自我和谐的人。自我和谐是一种人格的完善。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就是自我的统一,是一个人的认知、行为、意志的统一。自我和谐的人,无论自己处于何种境况,都能找到适当的定位。他在身处困境时不会悲观失望、怨天尤人,在生活顺利时不会饱食终日、无所事事。他在得志时不会得意忘形、颐指气使,在失意时不会自暴自弃、报复他人。自我和谐的人能够合理调整自己愿望和现实之间的冲突,能够从挫折和磨难中看到希望,从而使自己的心灵变得平静安宁,通过自身不懈地努力,最终获得幸福的人生。
四、幸福与爱心和美德同在当一个人怀着爱心说话或做事的时候,幸福就会像影子一样永远伴随着他。阿根廷流传着一篇关于关心的短文,题目是《美丽的忠告》,内容如下:要想使你的双唇更加美丽动人,那么你的话语应该富有爱心。要想使你的眼睛可爱迷人,那么你的目光应该投向他人的优点。女人的美丽并不在于她穿的衣服有多华丽、她的身材有多诱人,女人的美丽在于她的眼睛,因为那是心灵的窗户,是爱所在的地方。女人的美丽并不在于她的脸蛋多么漂亮,带来真正美丽的只有美好的灵魂。随着阅历的增长,你会发现你的两只手一只是为了帮助自己,一只是为了帮助别人。只要你时刻付出你的爱心,即使逐渐老去,美丽也会与日俱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