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人际吸引的一般性因素
通过人际交往这种动态过程,人与人之间逐渐形成了一种人际关系。人际关系所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心理距离的具体状态。人际关系的核心成分是情感因素,即对人的喜欢或厌恶,由此可以推知,人与人之间的吸引与排斥是人际关系的主要特征。
人与人之间要发生情感联系,必须双方直接接触。是什么力量促成他们相互接触呢?是某种“磁力”的作用,形成人际吸引。
人际吸引,又称人际魅力,是指个人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现象,即一个人对其他人所抱的积极态度。在心理学中,人际吸引属于人际知觉的一个新领域,它对于满足个体的人际需求,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决定人际吸引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学者进行了许多研究,并提出了许多人际吸引的理论。现将人际吸引的一般性因素介绍如下。
一、外貌吸引
亚里士多德曾说:“美丽是比任何介绍信更为有力的推荐书。”
这在今天并无多大改变。人们初次交往时,首先观察的是对方的外貌,包括容貌、姿态、风度、打扮、衣着、发型,等等。外貌美能够起到吸引对方的微妙作用。特别是在与异性交往时尤为显着,外貌美给人以心理的愉悦感,是一个重要的吸引因素。异性双方在进行交往以前,往往是根据交往者的外貌特征来估价对方,形成肯定或者否定的印象,从而影响以后相互之间关系的发展。
人类异性吸引,最初就是外貌美的吸引。一个美丽的姑娘,追求她的男性就多;一个英俊的小伙子,追求他的女性也多。历史上的潘岳,是有名的美男子,据说他坐车上街,围观的女子很多,为他的风采所动,女子们把果子扔到他的车上,形成“掷果盈车”的现象。
在现实生活中,外貌美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赏识。飞机上的空中小姐,列车上的乘务员,旅馆中的服务员,旅游中的导游员……外貌美往往是被录用的条件之一。
国外有人研究了电脑约会中异性外貌吸引的情况。布瑞斯林和李维斯发现,对方外貌美的吸引力和第二次是否与之约会的相关系数为89%,泰塞和布洛第发现相关系数为69%,虽然相差20%,但都说明了外貌美的吸引力所占比重大大高于约会对象的其他特征。
在另一个研究中,卡雷·戴恩和她的同事给大学生看三个大学生的照片:一个外貌美丽,姿色超群;一个相貌平平;第三个则相貌丑陋。然后,请被试根据27种人格特质作出评价,并要求被试估计她们三人未来是否幸福,结果无论评价的对象如何,最美满的预言都落在外貌富有吸引力的人身上。他们还在儿童中进行了类似的研究,结果表明甚至在幼儿园时期,儿童对外貌的吸引就有反应。
阿伦森和哈罗德·西格尔等的一系列研究表明,漂亮妇女比不漂亮的妇女对男人的影响更大,人们倾向于帮助外貌美丽、姿色出众的漂亮妇女。同样,一个男人与一位漂亮妇女在一起和与一位不吸引人的妇女在一起时,人们对这个男人的评价也是不一样的,人们更喜欢与漂亮妇女在一起的男人。诸多实验都表明,在其他条件相近的情况下,美貌和姿色可以使别人喜欢你。
为什么外貌美会发生如此强烈的吸引力呢?从心理学、社会学中我们可以找到原因。首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是人的一种本性。因为美的外貌,刺激人的感觉器官,反映到大脑,能引起人们心理的愉悦,产生精神上的快感。因而,人们总是愿意接触美。正因为人是爱美的,才会按照美的规律塑造物体,而人的外貌美,是世界上最美的表征之一。古希腊的人体雕塑栩栩如生;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的绘画和雕塑,传世不朽;中国民间的一些人体雕塑,例如天津的泥人张、北京的面人常,也负有盛名,都是以人体的艺术美来感染人的。其次,生活环境告诉人们,往往认为只有“漂亮”的人,才值得去爱。在日常生活中,被爱的对象总是“漂亮”的,美貌起了激发爱和表现爱的线索作用。美貌的人既然成为被爱的角色,那么,进而受到人们情感上的喜欢也就理所当然了。同“漂亮”的人在一起,不仅觉得荣耀和光彩,而且使人沉湎于美的满足中,美的享受中。再次,与外貌不吸引人的个体相比,外貌美的人看上去令人觉得更舒服。于是,人们就把好的个性品质与美貌相互对应起来,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思维。为了顺应这种习惯性思维,人们更愿意与貌美者交往。在这个心理定势的作用下,人们会觉得貌美者更令人喜爱。
二、言语吸引
根据语言学家的研究,语言与言语这两个概念是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的。语言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也是人们赖以进行思维的工具。言语是人们在交往中对共同语言的具体运用。语言与言语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语言存在于言语之中。众多个人言语概括起来,就成了某种全体社会成员通用的语言。
外貌吸引是通过视觉器官起作用的,而言语吸引却是通过听觉器官起作用的。在看到对方的外貌以后,进而听到对方的言语,如果言语得体、入耳中听,就会引起共鸣,为以后的交往打下基础。一般而言,听到言语往往是与看到外貌一起进行的。外貌伴随着言语,通过眼睛和耳朵这两个感觉器官,引起大脑视觉区和听觉区的不同兴奋。中枢神经把视觉和听觉加以综合,从而由感觉变成知觉,并进而形成印象。要做到用言语吸引人,也不是很容易的。首先,内容要感人。
言语内容切合对方的需要,使对方得到启发,受到教益,取得新的信息,能指点迷津,能满足某种需要,于是,对方乐于接受,引起共鸣。“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是从对方言语中获得教益;“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是通过交流信息和沟通感情而得到安慰;“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是对未来共叙旧情的期待。
言语不仅包含了思想,也渗透了感情。言语感人,主要是思想深刻、感情充沛所致。言语一般不是指自言自语,而是指人际交往中的应答。人与人彼此应答就形成了交谈。人们通过交谈,就交流了思想感情。据记载,古时候尹敏与班彪相厚,每谈论,昼则至暝,夜则达旦。这就由言语吸引而进一步成为知交了。其次,表达要得体。在日常生活中,同是表达一个意思,由于人们使用的语言材料存在美丑之别,会给别人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文明礼貌的语言,给人以亲切愉快之感,心灵很快能得到沟通,而粗俗不逊的语言却使人产生厌恶之感。同时,在运用语言时,要力求简洁晓畅,避免啰嗦。在日常生活中的非特定场合,不要使用专业术语。交谈中还要注意说和听的结合,一方在谈话,要注意倾听,不宜轻易打断对方,也不宜抢先说出对方要说的话。如果多人一起交谈,不能把注意力只放在个别人身上。自己说话时,要留心对方的情绪,不宜旁若无人地讲个没完。同样一个意思,由于表达方式不同,可以引出不同的效果。方式合适,语言讲究,深入浅出,娓娓动听,就能吸引人,博得人们好感,这就是言语的艺术。
再次,适时适度给予肯定评价。实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肯定评价能释放出一个人身上的能量以调动其积极性,而否定评价会使一个人情绪低落、减弱或失去与对方交往的热情。因此,真心诚意、适时适度地赞美对方,往往能有效地增添友好气氛,使交谈在和谐、友善的氛围中进行。交往中要善于挖掘对方值得赞美的东西。一般说来,赞美是一种良性刺激,批评则是一种负性刺激。但交往中并非不能批评。需要注意的是,批评要从善意出发,以爱护的角度提出,一旦对方理解并证实了你的批评帮助了他提高和进步,他将长久地铭记,并将增强交往的热情。
此外,要恰当地进行自我暴露。所谓自我暴露,是指向别人讲心里话,坦率地表白自己,陈述自己,披露自己。许多心理学家认为,使得真实的自我让至少一个重要的他人知道和了解,具有这种能力的人在心理上是健康的。一个从不自我暴露的人不可能与其他人建立密切的和有感情的关系。一个人太少的自我暴露和太多的自我暴露,都会引起对环境适应方面的一系列问题。心理学家认为,理想的模式是对少数亲密的朋友作较多的自我暴露,而对于其他人作中等程度的暴露。人际关系由低水平的自我暴露和低水平的信任开始。当一个人开始自我暴露时,这便是信任关系建立的标志。而对方以同样的自我暴露水平作出反应,则成为接受信任的标志。这种自我暴露往复交换,直到双方达到满意的水平为止。喜欢与自我暴露是紧密地联在一起的。有专家在进行的研究中,当问女被试她们喜欢谁时,她们常常指出愿意向她们作自我暴露的个体。人们是不是总喜欢对自己作自我暴露的人呢?也不一定。心理学家发现过分亲昵的暴露会引起对方的焦虑。研究表明,自我暴露中的“回报”原则决定着喜欢,人们最喜欢那些与自己的自我暴露有着相同水平的人。有一点需要注意,我们应小心谨慎地发展这种亲密关系,在进行自我暴露时,要千方百计使得对方及自己觉得这种相处令人愉快并能加深彼此的了解。
三、才华吸引
才华出众,也是吸引人的重要条件。所谓才华,是指人们表现在外的才能。一个人才华横溢,引人注目,自然就能吸引人,使人钦佩,使人羡慕,使人喜欢。
在人们的交往中,尤其在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各种才能的出色展示,能够瞬间丰富和美化一个人的形象。大学校园的课堂多样化,有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传统的教室为第一课堂,各种社团活动为第二课堂,社会实践为第三课堂。每一类课堂都是大学生展现才能的场所。大学校园为每一个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提供了更大的时空范围。大学生活大大拓宽了每一个大学生的活动舞台。大学生的互相评价逐渐从唯分数走向多维化。大学是一个准社会。许多大学生极有兴趣透过大学的窗口去了望社会。在“分数唯一”的观念淡化的同时,全面发展的理念逐渐被接受认同。
表达才能、书画才能、体育才能、表演才能、组织才能、公关才能和其他社会活动才能的锻炼和提高,都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如果双方都能够彼此满足其中某些方面的需求,就增强了进一步交往的生命力。
大学是人生的关键阶段。进入大学是你一生中第一次放下高考的重负,开始追逐自己的兴趣和理想。对于多数初入大学的年轻人来说,这是第一次离开家庭生活,独立参与团体与社会生活。
这是你第一次不再单纯地学习或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是有机会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亲自实践。这是你第一次不再由父母安排生活和学习中的一切,而是有足够的自由处置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各类问题,独立支配所有属于自己的时间。许多大学生第一次深切地认识到增强与人相处的能力至关重要。
李开复说:“经过大学四年,你会从思考中确立自我,从学习中寻求真理,从独立中体验自立,从计划中把握时间,从表达中锻炼口才,从交友中品味成熟,从实践中赢得价值,从兴趣中攫取快乐,从追求中获得力量。”
李开复了解到一些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经常遇到的困惑:“人际交生能力不够强,人际圈子不够广,但又没有什么特长可以引起大家的注意,在社团里也不知道怎么和其他人有效地建立联系。”针对这一问题,李开复认为,如果觉得自己没有特长、没有兴趣爱好可能会成为自己人际交往能力提高的一个障碍,那么,你可以有意识地去选择和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共同的兴趣和爱好也是你与朋友建立深厚感情的途径之一。很多在事业上有所建树的人都不是只会闭门苦读的书呆子,他们大多都有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李开复在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同事中就有绘画、桥牌和体育运动方面的高手。业余的兴趣和爱好不仅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而且还可以让大学发掘出自己在读书以外的潜能。例如,体育锻炼既可以发挥你的运动潜能,也可以培养你的团队合作精神。
才华吸引人,一般是个体通过各种形式的展示,刺激人们的感觉器官,进而打动人们的心灵,从而产生一种心领神会的无形力量。这种无形力量就是感染力,它吸引着人们与个体进行交往。
例如,写作才能出众的人,思想深刻,感情充沛,文采照人,读之令人倾倒,拍案叫绝。表演才能出众的人,歌声悠扬动听,感人肺腑,舞姿潇洒翩跹,动人心弦。出色的才能,最能打开对方的心扉,吸引人与人交往,它是人际吸引和交往成功的重要因素。在其他条件都相同的情况下,才华出众的人更容易受到人们的喜欢。心理学家认为,尽管外貌吸引力是一个显着而稳定的信息,但才华和能力最终很可能更重要。大部分人都不喜欢才华和能力平平的庸人。
四、相似吸引
相互吸引除了以上几点之外,还有一点,就是人们喜欢那些同自己相似的人。我们能够观察到,无论是在深厚的友谊、恋爱婚姻还是在平常的朋友相处中,这种相似吸引的作用都明显地表现出来。
中国古籍《吕氏春秋·召类》说:“类同相召。”意思是说,同类的就会互相召唤,指同是一个类型的人就会互相招引、呼应。中国古代还有其他一些说法,也都表达了这个意思,比如,“气同则合”、“声比则应”、“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等等。这些说法,在很多场合都是指好人常和好人聚集在一起,坏人常跟坏人结合成一伙,因而能够互相区分。要认识一个人,只要看看他结交的朋友,就大体上可以想见他本人的为人了。当然,人与人的不同不一定用“好人”与“坏人”来区分,人与人的区分是多方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