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为人格研究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在他们之前,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和华生首的行为主义心理学都对人格问题进行了研究。弗洛伊德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但是,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无意识过程,而贬低意识过程;扩大了性本能的作用,而忽略了人特有的各种社会需要;太多依赖有关非常态的或变态心理现象的材料,而忽视了对正常人,特别是健康人的人格心理资料的收集和研究。
这使得弗洛伊德理论难以全面揭示人格的本质和规律,导致了弗洛伊德对人的片面理解,把人看成是不健康的或残缺的。华生是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开山之人,他所导的行为学习观后来成为美国心理学界的研究范型,并且传播到世界各地。但是,华生过分强调对行为的研究,完全抛弃对精神状态的观察;片面认为人格不过是个体一切行为的总和,而忽视人格的其他特征;把环境的作用提到绝对化的高度,根本无视人的潜能的发挥。这就使得华生割断了精神与环境的互动联系,成为一个极端的环境决定论者。他甚至主张通过控制环境,可以随心所欲地塑造出任何一种人来。这就完全否定了个体在塑造自身人格过程中的能动作用。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反对弗洛伊德的生物还原论和华生等人的行为主义的机械还原论,克服贬低人格的倾向,恢复了人的尊严,以人为本,重视人自身潜能的发挥,重视正常健康的人,重视塑造人格的积极方面,把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范围扩大到人类精神生活的许多方面。尽管他们的理论还有某些缺陷,但相对于精神分析理论和行为主义理论已经有了重大突破。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的核心是重视了“人”,它对塑造健全人格、提升人生价值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三节 完善人格是人生发展的需要
在现代社会,一个人能够取得成功,不仅要看他在学校学习时的成绩,而且更重要的是要看他的人格。人格,使一个人的魅力得以展现,使一个人的道德影响得以产生,使一个人能赢得世人的尊重。人格是一个人征服他人的武器,是一个人崇高地位的基础,是一个人真正的桂冠和荣耀。英国塞缪尔·斯迈尔斯曾说:“人格就是力量,在一种更高的意义上说,这句话比知识就是力量更为正确。没有灵魂的精神,没有行为的才智,没有善行的聪明,虽说也会产生影响,但是它们都只会产生坏的影响。”
现代社会的学生要更加重视对于自身的人格、知识、能力的全面培养。现代社会并不全是流光溢彩、鲜花簇拥的时代,也会有险峰突起、荆棘载途。现代社会的青少年要有一种耐挫能力和战胜危机的能力。
李开复说,因为学校过于注重成绩、考试、智商,却没有在心理素质、人际关系、团队精神、道德人品方面给予学生足够的指导,近期学生的自杀率和恶性事件有所增高。他主张学生在智商(IQ)、情商(EQ)、灵商(SQ)三个方面要均衡发展。高智商不但代表着聪明才智,而且也代表着善于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高情商表明一个人有很强的认识自我、控制情绪、激励自己、处理人际关系、参与团队合作等相关的个人能力。高灵商代表有正确的价值观,能分辨是非,甄别真伪。那些没有正确价值观指导,无法分辨是非黑白的人,其他方面的能力越强,对他人的危害也就越大。
李开复鼓励中国的学生:“当自己在充满险阻的人生道路上碰到挫折时,用三个原则去渡过难关,这就是:胸怀、勇气、智慧。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个不同的事情。”李开复应对挫折的“三原则”,已经上升到人格的高度。“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就是指用中国式的忍让谦恭的度量来培养自己的修养,学会承认和接受真实的、不完美的甚至不公正的既成事实。“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就是指用西方式的积极进取的心态,以永不放弃、永不消沉的主动人生态度,激励自己继续努力,以求达到目标。“有智慧来分辨两个不同的事情”,就是指使用自己的智慧,主动发展,选择最完整、最均衡、最恰当的态度,并通过这一选择获得成功。
李开复在进一步诠释智慧时,提出了八种“选择智慧”,充分地表达了他对现代人格的追求。八种“选择智慧”如下:
(1)用中庸拒绝极端。中国古代的中庸理论告诉我们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避免并拒绝极端和片面。
(2)用理智分析情景。学会在作出决定之前,用理智全面衡量各种因素的利弊以及自己的能力和倾向。
(3)用务实发挥影响。以务实的行动全面投入自己的影响圈,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获得进步。
(4)用冷静掌控抉择。用冷静的态度掌控每一次抉择的全过程。
(5)用自觉端正态度。自觉选择做自己能够胜任的工作,自觉选择做能够得到满足感的工作。
(6)用学习积累经验。不仅从正确的选择中学习,而且从错误的选择中学习,吸取足够的经验教训。
(7)用勇气放弃包袱。在适当的时候,勇敢地放弃已经拥有但已成为前进障碍的东西。
(8)用真心追随智慧。真心,就是内心深处的价值观、理想和兴趣,它们可以帮助自己作出正确的抉择。
有许多青少年,在遭遇人生挫折时,没有从人格角度对挫折进行深入的思考,结果被挫折击败了。
1986年,研究生刘兵因出国受阻用刀把导师单林教授杀死。
刘兵6岁上学,15岁考取华东地质学院,21岁在华东地质学院攻读硕士研究生学位。刘兵智商高,学习成绩很好,尤其是英语成绩出色,英语口语达95分,还自学了日语。但他心胸狭窄,嫉妒多疑。刘兵一心想出国,怀疑导师不帮他等等,产生了报复杀人的恶念。单林教授死时50岁,生前是我国地质界一位知名教授,是核工业部评出的劳模。
从心理学上分析,刘兵的人格有很大的缺陷:自我评价过高,对他人特别嫉妒,常常怀疑别人存心不良,偏执、敏感、多疑。一旦受挫,即出现极端行为。1987年12月29日,刘兵以故意杀人罪,被判处死刑。
1990年,上海交通大学一男生因情感受挫而杀人。这个男生热烈地追求一个女生。由于女生的父母对这位男生不满意,所以,那位女生始终没有向男生明确表示建立恋爱关系。于是,这个男生心理无法平衡。一天,这个男生把女生骗到校园的一个角落,强迫女生表态,得不到满意的答复,便残暴地把女生卡昏,并用小刀割断女生的血管,以致女生流血过多而身亡。
情感受挫,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严重挫折。情感遭遇挫折往往会激起当事人的怨恨情绪,一旦失去理智,就会铤而走险,相爱不成反成仇。
1993年,诗人顾城杀死妻子,震动了全国文艺界。顾城是中国当代着名的诗人,是中国20世纪80年代“朦胧诗”的三大龙头之一。当时,顾城与北岛、舒婷一起在中国诗坛上掀起了“朦胧诗”的热潮。顾城8岁开始写诗,之后便一发不可收,他写诗的最高纪录是两天写了84首,那是在追求他的妻子谢烨的时候。谢烨是新生代诗人。他们于1983年结婚,1987年双双应邀出国讲学,随后移居新西兰的奥克兰市。1993年10月8日,顾城与谢烨发生争执,谢烨要离家出走。顾城追了上去,用斧头砍杀了谢烨,然后自己上吊自杀。那一年,顾城37岁,谢烨35岁。
顾城为什么会走上残酷的杀妻自绝的人生之路呢?关键在于顾城的人格问题。他的神经极为脆弱,稍有挫折,便容易产生消极念头。由于心理障碍和人格缺陷,一种深沉的悲剧情调,一种艺术气质的心理失衡倾向以及奇异的幻想和逃避人生的退缩,构成了一系列的危险因素。而这些危险因素潜伏在顾城情感起伏的心灵之中,最终造成了他生命的危机。所以,一个人只拥有才华是远远不够的。人格的充分发育和完善,不仅是个人身心安全的需要,更是适应社会生活的需要。
2005年,北京大学学生安然用刀砍死了他的情敌。安然是北大大二学生,他与崔培昭原是室友。他们共同追求一位女生,但女生与崔培昭好上了。2005年6月25日,安然与崔培昭在教学楼相遇,崔培昭没有想到一场大祸来临了。安然用菜刀猛砍崔培昭数十刀,崔培昭因伤势过重而死亡。
崔培昭是以全乡第一名的成绩考上北大的,结果学业还未完成就死于非命,年仅21岁。安然杀人的动机起于情感受挫。如此残忍地杀害了他的情敌,充分暴露了他人格的低下。从他扭曲的爱情观中,反映出他生命意识的淡薄,对生命意义的漠视。
对他人、对自身的生命应该怎么看?这涉及一个“生命意识”问题。生命是自然的产物,它本身是有限的存在。每个人的生命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不可重复的。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无法替代的。所以,人应该珍爱生命,不仅要珍爱自己的生命,而且还要珍爱他人的生命。珍爱他人生命的底线就是同情他人的生命,不危害他人的生命。
在当今中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肯定了人们对利益最大化的追求,使为数不少的人沉迷于金钱和物质的欲海之中,从而凸显了精神的危机。我们常常可以体味到世态炎凉——人们表现出来的对他人生命见危逃避、见死不救的有之,为争得利益、满足私欲而伤害他人生命的有之。其原因除了价值观的扭曲之外,就是生命意识的淡漠、生命意义的丧失。
作家梁晓声曾经讲过一段他的亲身经历。20世纪90年代,一所大学邀请他去作讲座。梁晓声讲到发生在深圳的一件事:在一家玩具厂打工的几十名打工妹,在一场火灾中被活活烧死:因为被老板上了锁的铁门,阻断了她们逃生的唯一出路。梁晓声在讲述之际,不免动容。这时候,他收到了一张条子,上面写的是——“中国人口太多,烧死几十个打工妹和计划生育的意义是一致的,你何必显出大发慈悲的样子?”梁晓声针对这张条子进行了言辞激烈的批评。讲座结束以后,学生会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干部拦了一辆“面的”送梁晓声回住所。途中,那名女学生说:“改革开放总要付出点儿代价。农村妹嘛,她们要挣钱,就得变成打工妹。既然变成了打工妹,那就得无怨无悔地承受一切命运。没有必要太同情那些因企图摆脱贫穷而付出惨重代价的人们。她们不付出代价,难道还要由别人替她们付出么?”听了这番话,梁晓声当时的感受是:“如酷暑之际中寒。”他无言以答这番没有“人味”的议论,请司机立刻停车,自己下车回住所,不要他们陪送。梁晓声所批评和气愤的就是有些人对生命原则的漠视和践踏。
北京大学伦理学教授何怀宏说:“生命的原则有三层含义:第一层含义是,人的生命本身是宝贵的,所谓‘本身是宝贵的’,就是说,这个宝贵是不能作为手段和工具的宝贵,它是作为目的的宝贵。这种宝贵不在于他们能打仗,能生产,能作出多大贡献,而是说生命本身就是宝贵的。第二层含义是,任何一种享有生命的人,任何一个活着的人,他们的生命都是同等宝贵的,每一个人的生命都应当受到尊重和珍视。在生命和生存这个层次上,所有人都没有差别。不仅说‘我’的生命是最宝贵的,而且是说所有人的生命都是同等宝贵的。第三层含义是,保存生命、尊重生命这样一个原则,在次序上是最优先的,优先于所有其他的道德原则。尊重和保存生命的原则是明确的,是最基本和最起码的。”
生命的原则是超越时空的。在正常时期和非正常时期,人们对生命的珍爱都是一致的。当许多人的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人们的生命危机感骤然上升,挽救和保存生命的行动立刻处于优先的位置。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一时猖獗肆虐,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关注的焦点。病毒吞噬了许许多多人的生命。当时一些被非典病毒感染的人被及时地隔离起来,为的是有效切断病源,防止更多的人受到感染。大家都非常配合。笔者亲历那场灾难,至今记忆犹新。当时,女作家张抗抗说过一段话:“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每个人既要保护好自己,珍惜个人的生命健康,同时更要建立一种‘他人’的观念。不能只顾自己不顾他人。其实,不考虑他人,自己最终也会成为受害者。虽然,被隔离者的个人生活和工作都会受到影响,这是非常无奈的,但这是公民的起码道德守则和义务,大家只能‘万众一心,共赴国难’了。”笔者深切地体会到,在对付那场灾难的环境中,人们的生命意识得到了增强,人们的人格境界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