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结婚生子是在最大限度上改变休闲生活的因素。不仅休闲体育的环境、资源发生了变化,休闲的目的也会有所改变。几乎没有人怀疑,与其他角色转换相比,扮演父母这一角色会对休闲产生更大的影响(Rapoport&Rap‐oport,1975;Kelly,1983)。休闲的资源、场所、目标及伙伴都会以家庭为本,并受到养育孩子这一任务的制约。一项研究表明,父亲们大都减少了独自休闲的时间,妻子们也减少了参加自己不喜欢但丈夫喜欢的休闲活动的时间(Craw‐ford&Huston,1983)。原来旨在发展亲密关系的休闲取向随着孩子的降生会在短时间内发生极大的转变,培养孩子很快就会占据休闲计划的中心地位。对大多数年轻父母而言,生活与休闲永远都是两回事。
5.不同收入的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
20世纪以来,普通人得到了越来越高的可支配收入,这在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引发了一系列的重大变革。最基本的变化是,原先只允许富人参与的活动,任何普通人都能够参与了。很多体育项目和健身活动,像高尔夫、网球、游览等,很多年前几乎都是纯粹的富人运动,现在却能够有越来越多的普通人参与其中。
确实,一个人的经济地位对其如何支配自己的资源,即时间和金钱起着根本的作用。我们当中的大部分人在休闲时所从事的活动总是要与花钱联在一起,或者花钱成为休闲的必要条件,或者花钱本身就是休闲的表达方式。许多成年人坚信,没有昂贵的装备和附件,他们的网球比赛就不可能让人满意。有些低收入的人也经常会接受这样的教导,以至于相信,因为他们没有足够的钱,所以根本无法享受到满意的休闲生活。许多商业性的休闲服务机构,如高尔夫球场、网球俱乐部、健身俱乐部、游泳池、保龄球馆、滑雪场等,还有体育器材、体育服装都与花钱联系在一起,导致一部分人望而却步。葛拉齐亚(DeGrazia,1961)说,多数人渴望休闲,其实他们真正想要的是轻松宽裕的自由时间。然而,我们想要的大部分东西都需要我们付出金钱,而金钱需要我们付出工作,工作又反过来需要我们付出时间。
但是,休闲并不一定要花钱,金钱不能自动提升休闲生活的质量,一个没有多少钱的人也能享受富足的休闲生活。从古希腊人所认同的休闲方式,如沉思、作诗等,到现在的跑步、健身等。而且,政府也出台了一些相应的政策,提供了越来越多的免费公共场馆、体育设施,如各个行政区域内的体彩健身园、健身路径等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使用和服务、管理和保护,以保障低收入者的休闲权利,不同收入者可以根据能力选择自己消费得起的休闲体育方式。
4.3.2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动机因素研究
1.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无动机因素的研究
无动机在休闲体育行为各发展阶段的表现各不相同。
在第一阶段,也就是前意向阶段表现得最为强烈(13.85±1.41),在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表现最弱(3.39±1.01,3.22±0.79)。为了判断不同发展阶段对无动机是否产生显着影响,我们采用了方差分析的方法。结果显示,方差检验的F值为2253.54,相伴概率小于显着性水平0.01。也就是说,无动机因素在五个发展阶段存在着非常显着的区别。为了进一步了解哪个组与其他组有显着的均值差别,采用LSD对五个阶段的样本均数进行了两两比较。可以看出,除了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的无动机因素不存在显着性差异,其他组之间的相伴概率都小于显着性水平。也就是说,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的无动机因素都和其他阶段存在着显着差异。
(1)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对无动机影响的研究
无动机是指人们对行为缺乏动机,是人们缺少行为意图的一个状态。根据自我决定理论,当人们对渴望的结果,既缺少自我效能感,又缺少控制感的时候,他们可能就是缺乏动机。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主观行为控制是形成行为意向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如果缺乏主观行为控制,就会影响行为意向的形成。
当个体对休闲体育行为缺乏动机时,就会缺少对这种行为的控制感,会有一种无法胜任这种行为的压力,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去参加一些体育项目,或者觉得参加休闲体育对自己没什么意义,从而不打算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也就是说,无动机使得个体缺乏参加休闲体育行为的意向而处于前意向阶段。无动机在意向阶段、准备阶段的表现显得弱一些(7.47±1.71,5.56±1.66)。随着无动机作用的逐渐减少,主观行为控制逐渐加强,自我决定逐渐增强,在态度和主观标准的作用下,个体逐渐形成了休闲体育行为的意向,或逐渐采取一些准备措施。个体对休闲体育的意义有了重新认识,即使觉得自己缺乏体育技能,但是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也会觉得有必要去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在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意向已经促使行为的形成,无动机的作用基本消失(3.39±1.01,3.22±0.79),个体自我决定进一步增强。休闲体育对自我的意义更加彰显,个体经常有规律地参加休闲体育活动。
(2)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不同性别对无动机影响的研究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贡献的离差平方和为2.65,均方为2.65;不同发展阶段贡献的离差平方和为15877.36,均方为3969.34。可见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要比不同性别的影响大。所对应的F值和相伴概率也说明,不同性别对无动机的影响没有显着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对无动机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而且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无动机的影响也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性别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无动机是各不相同的,可以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发展阶段引起的。
(3)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不同年龄对无动机影响的研究
结果显示,不同年龄贡献的离差平方和为76.72,均方为25.57;不28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动机和限制因素研究同发展阶段贡献的离差平方和为10095.39,均方为2523.85。可见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要比不同年龄的影响大。从表中也可以看出,不同年龄和不同发展阶段对无动机的影响存在非常显着的影响,而且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无动机的影响也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年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无动机是各不相同的。
有些成人早期(20~29岁)的年轻人表现出无动机是因为对体育活动不感兴趣或缺乏体育技能。但一般这一阶段的个体在学校已经较长时期地接触体育活动,对各项体育活动有较多的了解,培养了一定的体育技能。所以在无动机方面表现得不是特别强烈。需要调整的是,刚开始一份工作,对于工作时间和休闲时间需作出合理的安排。成熟期早年(30~44岁)的人们表现出无动机往往是把时间更多地投入到家庭和工作上。传统的家庭角色要求承担复杂的家务和教育子女的任务,工作上的压力是来自各种成就和社会地位的诱惑。相比之下,他们觉得更愿意参加一些悠闲的休闲活动,如看电视、读书、看报等,以放松疲惫的身心。成熟后期(45岁至退休)的人们,事业逐渐稳定,子女也慢慢独立,但是一直以来的生活方式是很难改变的,没有休闲体育经历的人很难鼓起勇气到俱乐部去健身。而且生理机能的衰退使一部分人不愿意从事体力活动。退休以后的老人在无动机方面的表现也不是特别强烈。老年人更愿意通过休闲体育活动,延长自己独立生活的时间。一些完全没有休闲体育经历或身体活动能力欠缺的人,也会表现出无动机。
(4)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不同婚姻对无动机影响的研究
表4.20结果显示,不同婚姻贡献的离差平方和为5.64,均方为5.64;不同发展阶段贡献的离差平方和为6046.92,均方为1511.73。可见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要比不同婚姻的影响大。所对应的F值和相伴概率也说明,不同婚姻对无动机的影响没有显着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对无动机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而且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无动机的影响也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婚姻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无动机是各不相同的,可以认为这种差异是由于不同发展阶段引起的。
(5)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不同收入对无动机影响的研究
结果显示,不同收入贡献的离差平方和为33.78,均方为11.26;不同发展阶段贡献的离差平方和为9950.91,均方为2487.73。可见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要比不同收入的影响大。从表中也可以看出,不同收入和不同发展阶段对无动机都存在非常显着的影响,而且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无动机的影响也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收入在不同发展阶段的无动机是各不相同的。
虽然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公共体育设施和场馆,但是每个人参与休闲体育的需求是不一样的。有些人只要有场地能打篮球就行;而有些人觉得只有到舒适的、服务配套齐全的俱乐部去健身才能达到休闲的目的。有些人把每天到公园跳健身排舞作为休闲生活的选择;而有些人把高尔夫作为主要的休闲体育活动项目。有些人觉得没有足够的钱不会带来满意的休闲体育生活而表现出无动机;而有些人为了得到满意的休闲体育生活而努力工作赚钱,但辛勤的工作又占去了大部分的时间,表现出对休闲体育活动的无动机。
2.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外在调节因素的研究
(1)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对外在调节影响的研究
可以看出,外在调节在休闲体育行为各发展阶段的表现各不相同。在第二阶段,也就是意向阶段表现得最为强烈(11.12±1.58),在准备阶段表现出次弱(8.62±1.51),在前意识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表现较弱(6.30±1.77,5.63±1.24,5.26±0.80)。为了判断不同发展阶段对外在调节是否产生了显着影响,采用方差分析的方法。结果显示,方差检验的F值为647.68,相伴概率小于显着性水平0.01。也就是说,外在调节因素在五个发展阶段存在着非常显着的区别。为了进一步了解哪个组与其他组有显着的均值差别,采用LSD对五个阶段的样本均数进行了两两比较,结果如表4.24。从表中可以看出,五个组之间的相伴概率都小于显着性水平。也就是说,前意向阶段、意向阶段、准备阶段、行动阶段、保持阶段的外在调节因素都与其他阶段存在着显着差异。
外在调节是指行为是由外部因素所控制,如奖励或外部权威。也就是说,个体参加活动仅仅是因为外部的原因,如为了服从某个权威人物的期望,为了得到奖励或躲避处罚等。如果某个人想去打球,仅仅是因为领导喜欢,而不是自己想去,这就是外在调节的作用。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个体的主观规范会影响行为意向的形成。也就是说,对行为主体有重要影响作用的人对其行为的期望,以及行为主体服从于这种期望的动机,会促使行为意向的形成,而这些重要人物可以是家人、朋友、领导、同事等。个体虽然本身不是很喜欢在休闲时间进行体育活动,但在家人、朋友、同事的建议下,他会考虑或打算去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形成休闲体育行为的意向。也就是说,外在调节促使个体形成参加休闲体育行为的意向而处于意向阶段。当然,如果行为的意向只会在这些外在因素的条件下出现,那么,外在条件一旦消失,它所激发出来的行为意向也会“反弹”回原有水平,即回到前意向阶段。而当个体的遵从动机,即行为主体服从于这种期望的动机较小时,个体还是会停留在前意向阶段。也就是说,虽然有家人、朋友的建议,但是个体觉得并不一定要遵从他们的意愿,由于种种原因,自己并不打算去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处于准备阶段的个体,其行为意向逐渐发展为主体行为,表现为采取一些准备措施,如购买运动服装、运动器材,制定运动计划等,或偶尔地参与到这个活动中去。在这个阶段,外在调节的作用逐渐减弱,自我决定逐渐增强,虽然还是会受到家人、朋友、同事的影响,但个体内心已经觉得有必要去参加休闲体育活动。当个体的行为动机主要是由一些内部的因素而不是外部因素控制时,个体进行有规律的运动,进入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
(2)休闲体育行为发展阶段不同性别对外在调节影响的研究
结果显示,不同性别贡献的离差平方和为18.61,均方为18.61;不同发展阶段贡献的离差平方和为5623.48,均方为1405.87。可见不同发展阶段的影响要比不同性别的影响大。所对应的F值和相伴概率说明,不同性别和不同发展阶段对外在调节都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而且它们的交互作用对无动机的影响也存在非常显着的差异。也就是说,不同性别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外在调节是各不相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