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以“至善”为目标对现实人性进行规范,这个规范的最终指向无疑是理想人性的造就。这是道德活动追求的最终目标。从道德生活实践上看,这个理想人性造就的过程通常以“理想人格”的塑造作为具体的表征。
所以理想人格作为理想人性的外在凸现,其塑造问题就构成全部伦理学理论和实践的最终归宿。因为在理想人格的理论建构和实践追求中,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交融一体,道德教育和道德修养有了一个明确的指向,它们共同为培养和造就一定社会为之景仰的真、善、美理想人性和理想人格而展开为一个社会历史的进程。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伦理学对理想人格基本理论的研究和探讨,显示出了最高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一、理想的追求与人生价值的实现
从理论上分析,理想人格的塑造问题实质上首先是一个对人性、人的本质及人生价值、人生意义的理解问题。因为道德行为主体只有对人性、人的本质及人生存的价值和意义有一个清晰明了的认识,才会为实现这样一个价值存在而确立一个理想目标,并在实践中为这个理想目标的实现而孜孜不倦地追求。理想人格正是这样一个被建构的理想目标。所以霍尔巴赫说:“适合于人的道德理想应当建立在人性上,它应当告诉人什么是人,什么是人给自己提出的目标,以及达到这个目的的方法。面对你的目的,这就是全部道德学的提要。”
1.人的本质与人生的理想
人类思想史上对人之为人之本质(theessence of humanbeing)的探讨是亘古及今的,这表现在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开始对人所下的定义就是纷繁复杂的。相应地,他们对人的本质也作了诸种不同的理解,并由此展开了激烈的论争。也许正是为了摆脱这种“认识自己”过程中的窘境,巴门尼德、德谟克利特等人干脆声称:人的本质和自然界万物的本质是一样的,即表现为一种自然性。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家则断言,人的本质就是上帝的本质,因为人本身就是上帝创造的。近代哲学从神学中摆脱出来以后,对人及其本质的问题进行了大量的探讨。譬如狄德罗在《百科全书》中就这样理解人:“人是一个有感觉的,能反映的,有思想的生物。他自由自在游历全世界,他似乎在他所能制伏的一切动物之上,他合群而生,他发明了科学和艺术,他有一个专属他所有的善恶,他自己选择了主人,他自己制定了法律等。”德国古典哲学家费尔巴哈对人的本质的理解,达到了较高的层次。他认为构成人之为人的本质是理性、爱和意志。但他对这个本质之构成要素的具体解释又是抽象的人本主义的。
作为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继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批判地继承了前人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作了科学而全面的阐释。这个思想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的内容:
其一,人的自然本能构成人之本质的自然生理基础。恩格斯明确指出过这一点:“人来源于动物界这一事实已经决定了人永远不能完全摆脱兽性,所以问题永远只能在于摆脱得多些或少些,在于兽性或人性的程度上的差异。”这也就是说,人作为一种动物性的存在,自然的生物本能必然要对其生存和发展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不由自主地要受这种本能的驱使和策动。因此马克思认为必须承认饮食男女等也构成人的真正机能。可见,人的自然的生物的本能构成人本质的自然属性方面的存在。
其二,人的社会本能构成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存在。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更主要地还在于他是社会的存在物。恩格斯称这是人所特有的一种“社会本能”所使然。而且,这种“社会本能也是从猿进化到人的最重要杠杆之一”。没有这个在劳动中形成的“社会本能”,人和动物就不能从本质上区分开来。正因为这样,人和动物虽然都有满足自然本能欲望的要求,但人却不会像动物那样以本能冲动的粗鄙方式去满足这种欲望。因而在人的行为实践领域里,吃喝就不只是为了充饥,而有了所谓饮食文化的追求;性爱也不只是为了交配和繁衍后代,而是表现为一种优美纯真的爱情。所以马克思说:“诚然,饮食男女等等也是真正人类的机能。然而,如果把这些机能同其他人类活动割裂开来,并使它们成为最后和唯一的终极目的,那么,在这样的抽象中,它们就只有动物的性质。”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人的社会性构成了人区别于动物的特殊本质。
其三,人的社会关系构成人的现实本质。这就如马克思说的那样,“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人的现实本质既不是其自然本能,也不是其社会本能,而是在现实社会关系中表现出来的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这也可以说是唯物史观对人的本质的一个最终结论。
与人的本质相联系,人生的价值从最抽象的角度概括,可以认为就是指对人本质的全面占有。也就是说,人生存在的价值在这里具体表现为不仅仅要满足人的自然本能的物质欲求,而且在这个基础上更重要地要满足人的社会欲求,即实现一种自由发展的,服务社会和他人的,因而也是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艺术修养的理想人格。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对人的本质及人生存的价值追求,或者说过一种有意义的人生(meaning fullife),便可归结为人生理想的建构和实现问题。或者说,人对人自身本质的占有以及生存价值的实现是在对理想的追求中才得以完成的。在道德生活实践中,这表现为人对自身本质中的自然欲求和社会需要在自我节制和规范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道德主体正是在这个需求的节制与满足中体验到人生的幸福和快乐。
2.人生理想的批判与建构
由于人的现实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因而从来不存在所谓抽象的共同一般的人的本质。作为对人的本质的占有方式,也就不存在普遍共同的人生理想。不同时代的不同的人们对人生理想便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追求。
古希腊哲人毕达哥拉斯有过一个很好的比喻。他认为人生就像庞大繁杂的奥林匹克运动会,一些人在那里献身夺锦标,一些人在那里做买卖牟利,还有一些人则除了旁观以外无所事事。因此对人的本质有什么样的理解,就有什么样的人生理想追求,从而就有什么样的人生。对历史与现实中存在的不同人生理想大致可以作这样一些归纳:
(1)享乐主义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的一个基本出发点是崇尚人趋乐避苦的自然本性。在中国古代,从《列子·杨朱》的作者那里,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生命理想的典型。亦即所谓的“欲尽一生之欢,穷当年之乐”、“人生如梦,为欢几何?”在西方,享乐主义的人生态度以古希腊昔勒尼学派的快乐主义(hedonism)为发端,到了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那里开始形成一种系统的人生观。爱尔维修、霍尔巴哈等人就曾费尽笔墨地论证人的现实本性是“趋乐避苦”的:“快乐和痛苦永远是支配人的行为的唯一原则。”
人生当然要追求幸福和快乐,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幸福和快乐从来不构成人生的理想,因为它只是人们在追求理想过程中所体验到的一种愉快的情感。所以马克思说:“享乐哲学一直只是享有享乐特权的社会的知名人士的巧妙说法,……一旦享乐哲学开始妄图具有普遍意义并且宣布自己是整个社会的人生观,它就变成了空话。”
(2)悲观主义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把人生理解为一个充满痛苦的过程。悲观主义(pessimism)的人生观以叔本华的人生哲学最为典型。
在叔本华看来,人的存在充满着欲望,这个欲望没有实现时有“求不得”的痛苦,而当这个欲望得以实现时又有“不过如此”的倦怠和失望。因此人生注定要陷于痛苦的磨难之中,“人生实如钟摆,在痛苦和倦怠之间摆动。”一些宗教哲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也带着浓厚的悲观情绪,譬如印度佛教所谓的人生苦海无边,唯有采取彻底的禁欲方能“回头是岸”的教义。悲观主义的人生理论看到了人生的痛苦,这有其一定深刻之处。但这种人生理论所得出的结论则是错误的。事实上,人生既然表现为是一个对自己本质通过理想的实现而不断占有和丰富的过程,那么这个过程就必然要充满艰辛和坎坷,注定要忍受痛苦和磨难。但因为有人生理想的信念支撑,这其中的艰辛、曲折和痛苦会自觉地被视为是命运对人生理想的考验,从而使自己在这期间依然充满着乐观主义(optimism)的执着和自信。
(3)实用主义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把“方便”和“有用”作为人生处世的最高准则。在这种人生理论的持有者看来,“存在就是有用”。实用主义(pragmatism)人生理想以美国哲学家詹姆士和杜威为主要代表。他们此语究竟译自何部佛经似已无法考证。较早见诸中国古代文献的是朱熹《朱子语类》卷五十九的一段记载:“知得放心,此心便在这里,更何用求?适见道人题壁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说得极好。”
从实用主义的基本原则出发,把人生的价值和意义理解为:“对于我们生活是有利益和好处的生活。”这样一种人生理想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通常以追求实惠和好处而表现出来。
伦理学理论当然注重实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善”就是好的、有用的。
因此道德理想对人生也具有“实用”的价值。但是,“实用”在这里只能是结果性的存在,因为在人生中并不是所有的“实用”、“方便”、“有利”的东西都可以去追求,并都能够获得实现的。在这个过程中至少还有法的、道德的规范必然性的限制。正因为这样,实用主义的人生观不仅使人抛弃远大理想的追求,而且这种以“实惠”、“方便”表现出来的追求常常还是一种道德上“不善”的追求。
(4)意志主义的人生理想。这种人生理想推崇人的意志,把人的意志视为最高的存在,人生的本质和意义不过是意志的充分实现而已。意志主义(voluntarism)的人生理想在尼采、萨特等人的人生理论那里表现得最为典型。譬如尼采认为人生不过是一个把“强力意志”充分弘扬和强加给别人及社会的过程;萨特则把人生理解为一个自由意志获得充分实现的过程。
意志主义的人生理想看到了意志对人生活动的作用和意义,这无疑是对的。但这种人生理论却把意志因素不恰当地夸大了。其实,意志从来只是人为了实现理想的一个主体性条件,而不是人生的目的和理想本身。而且,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看,意志能否实现和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也是受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及道德规范必然性限制的。因而意志从来不可能像意志主义人生论者所理解的那样,可以随心所欲地实现。
康德曾这样描述过崇高理想对于德性造就的意义:“人们是为了更高的理想而生存,理性所固有的使命就是实现这一理想。”在我们置身的现时代,作为一种真、善、美的理想追求,共产主义人生理想无疑应该成为我们人生的理想建构。因为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这一伟大的理想时刻起,一百多年来这个理想一直以其巨大的魅力吸引着一切进步的人们献身于对它的追求之中。也因此,这样一个科学的人生理想激励了无数的志士仁人为人类社会历史的进步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事实证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和人生理想已是一个开始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成为现实的客观历史进程。
然而,历史的曲折特别是当前世界范围内共产主义运动进入低潮的客观事实,使人们对共产主义的人生理想有了极多的误解。尤其是一些人在没有真正了解共产主义人生理想的全部科学含义之前,便匆忙地宣称:我不信仰这个理想。其实,真正的共产主义人生理想是包含着丰富而深刻的理论和实践内容的:
其一,共产主义人生理想把为最大多数人谋幸福视为人生的最高理想。
这样的人生理想,使我们能从中获得崇高的德性。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短暂而有限的生命,获得了别人和社会的赞赏和承认,从而自我人生的道德价值获得了崇高实现。这就如诗人们所赞美的那样:“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在别人的眼泪里结束。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幸福。人活着,当哭则哭,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其二,共产主义人生理想把人生理解为一种抗争的过程。这是一个不仅向自然界、向社会抗争,同时也是向自我抗争的艰苦卓绝的过程,所以马克思强调必须把生活理解为斗争。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正是这样评价马克思的:“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者,他采取各种方式参加推翻资本主义社会及其所建立的国家制度的事业,参加现代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这一切实际上就是他毕生的使命。斗争就是他的本分。能像他那样热情顽强而卓有成效地斗争的人是不多的。”人生的这样一个斗争过程,正如我们在马克思的一生中所见到的那样,是一个充满艰辛、曲折和坎坷的过程,但也正是因着这种艰苦的抗争,我们人生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