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哦!说远了!我们继续探讨!你们可看出因果的特性?”澈继续与两人探讨到!
两人纷纷沉思,片刻之后,雷缓缓说道:“因果关系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一是时间顺序,正所谓前因后果。今树以前因,报之以后果!”
“二是原因和结果具有必然联系。只要有一定原因出现,就不可避免的产生的一定的结果。”
“因此,因果关系是一种包括时间顺序在内的由某一种现象必然引起另一现象的本质联系。只有同时包含时间顺序和必然联系的两个特点,才能确定事物的联系是因果关系。”
“你说的第二个特性,有些武断!世人对前因与对应后果的研究,到达登峰造极的程里,以至于我们身在其中,潜移默化的受其思想的引导与控制!”
澈平静的说完,雷与小医仙却是心中惊骇!细思极恐,所有人都在受这个思想的影响,越是奋进努力的人,手指影响越大!
“对于普通大众来说,这种思想确实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哪怕对于樱与叶寒他们,也是有一定指导意义的!”
“但,唯独对我们俢因者来讲,这样认为,就有些武断,片面了!所有的事物,看似没有任何联系,细究之下,也不一定得出其中关联!最简单的来说,一切事物,只要归于混沌,你难道还能说他们没有任何必然联系?”
“我们俢因者,就是要比常人看到更深层次的因果,细微之中,觅寻那一丝丝微弱的联系,更大范围的找到果现之因!”
“小医仙,你怎么看?”澈打断似乎在思考小医仙,说到!
“我想到一点,便是因果的作用,永远是自作自受,绝没有你造作的业果,导致别人承受的。或者别人造作什么业力,而你得到果报的。”小医仙的手指点在自己的下巴,缓缓说到!
“你说的,在佛经中,就有讨论!言:如来知见自业自受。无有自作他受果者。亦云:诸愚夫异生由因缘和合。流转三界中皆随于自业。非自作他受非他作我受”
澈微笑着点头,两人对因果的理解,还是存在于尘俗之中,没有超脱而出,思想颇受限制!
“有一个词,叫做介因!”
“介因?”两人纷纷露出疑惑的神色,不解的看着澈!
“介因,顾名思义,就是介入他人因果!你们应该听过'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的言论!”
两人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似乎明白了其中关键,却还是无法抓住!
“好人不长命,就是因为介入他人因果太多,分担了他人因果,而在自己的因果之中,逐渐乏力,从而悲剧落幕!”
“所以说,自己的因果,在一定程度,是可以外力分担的!对我们俢因者,甚至其他修炼者,是完全可以用一定的手段,替别人抗下因果!”
“因为修炼,是逆天而上,跳出因果,不入轮回,不死不灭的一个过程!”
雷与小医仙,此刻,觉得自己伫立在苍穹之上,俯视众生!视野无比开阔,仿佛可以看到世间万物,并执掌一方天地,可浮可沉!
“原因和结果的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在现实中表现又是复杂多样的。具有一因多果,同因异果,一果多因,同果异因,多因多果等。
世人承认因果性,但有些人却把某种客观精神、理性或者神看做决定事物发展变化的最后原因。
诸如因果报应的宿命论,上帝是终极原因的神学目的论。这些观点对也不对,其中有智慧与超自然力量在影响!
因果联系是事物联系发展的客观必然关系,这种关系本身没有目的,目的是人所持有的,是人在自己的活动中为了遵循和支配因果律而产生的。”
“佛云: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业集随心相现果起,不失不坏相应不差。
是说,现在我们遇到的各种事情,有苦有乐,都是各种缘聚合在一起产生的。这些缘如果没有了,则不会再有这种结果。而这些业力都是随你的心聚集的。不会有一点的误差。”
“你们有何感想?”澈笑着看向两人!
雷想了想,低声自语:“业集随心……”
小医仙也有所思,低声嘀咕着:“是心在控制……”
澈笑了笑,说到:“这,便是俢因之道,你们可通悟?”
两人点点头,但心中却明白,他们离真正通悟,还有很大的距离……
澈并没有追问,而是进一步解释道:“起妄想相应心计我我所。造集诸业受生死苦。”
“就是说起妄想心,执著我、和我所有的这种心念,导致造作聚集各种业力,受生死轮回。
因缘果报的运行是跟随心的操纵。而我们只要明白这个关键,就可以运用它转变我们的因果运行。让它向我们希望的方向前进。而不是被业力推动。”
“一切圣人所以修道。为坏定业得轻报故。不定之业无果报故。”
“现在苦乐吉凶等事。缘合故有缘尽则灭。”
“在这两句话的前提下,体会如下情境,你们试着往更深刻的层次理解……”
“譬如,二人于王有罪。眷属多者其罪则轻。眷属少者应轻更重。愚智之人亦复如是。智者善业多故重则轻受。愚者善业少故轻则重受。”
“譬如,二人一则肥壮一则羸瘦。俱没深泥肥壮能出羸者则没。”
“譬如,二人俱共服毒。一有咒力及阿伽陀。一者无有赖咒药者毒不能伤。其无咒药服时即死。”
“譬如,二人俱多饮浆。一火力势盛一则微弱。火势多者则能消化。火势弱者则为其患。”
“譬如,二人为王所系。一有智慧一则愚痴。其有智者则能得脱。愚痴之人无有脱期。”
“譬如,二人俱共饮酒。一则多食一则少食。其多食者饮则无患。其少食者饮则成患。”
“譬如,二人俱涉险路。一则有目一则盲瞽。有目之人直过无患。盲者坠落堕深坑险。”
“譬如,二人俱敌怨阵。一则铠仗具足庄严一则白身。其有仗者能破怨敌。其自身者不能自勉。”
“譬如,二人粪秽污衣。一觉寻浣一觉不浣。其寻浣者衣则净洁。其不浣者垢秽日增。”
“譬如,二人俱共乘车。一有副轴一无副轴。有副轴者随意而去。无副轴者则不移处。”
“譬如,二人俱行旷路。一有资粮一则空往。有资粮者则得度险。其空往者则不能过。”
“譬如,二人为贼所劫。一有宝藏一则无藏。有宝藏者心无忧戚。其无藏者心则愁恼。”
澈见两人闭目沉思,在一种领悟之中,没有打扰,没有唤醒,留下最后两句话,起身离去!
“复有业不作不集。若有众生。自不造业。亦不教他。无记业等。是名不作不集。”
“作百佛寺。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难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