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革命不仅缩短了时空的距离,而且引发了社会的深刻变化,长期以来在人们头脑中已经相对稳定的生活观念与方式已悄然改变。邮政作为基础性、服务性、公用性产业,对促进首都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互联网与电子商务迅速普及,快递物流蓬勃兴起,推动传统邮政向现代邮政过渡。在新的环境中,只有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才能继续发展,焕发新的活力。对于邮政而言,“现代化”不仅是内容与形式的丰富,而是一次深层次、彻底的变革。
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是北京邮政发展的主题。
一、邮政改革带来的变化
2003年,党中央召开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机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其中明确提出“加快推进和完善垄断行业改革。对垄断行业要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其中“垄断行业”包括铁道、邮政和城市公用事业。2005年7月20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了《邮政体制改革方案》,决定重新组建国家邮政局,作为邮政监管机构履行职责;同时,组建中国邮政集团,经营各类邮政业务。有人归纳为:“一分开(政企分开)、两改革(改革邮政主业、改革邮政储蓄)、四完善(完善普遍服务机制、特殊服务机制、安全保障机制、价格形成机制)”还有人将邮政体制改革的过程比喻为医生给病人做手术。改革后,邮政业务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传统邮政业务,包括信函、汇款、包裹、报刊、集邮;第二类是速递物流业务;第三类是邮政金融。
90年代后期,北京申奥进入倒计时,邮政着手搭建覆盖全国范围的中国邮政综合计算机网,将物资流、资金流、信息流整合在同一电子商务平台,称“三流融合”,而后又将实物投递网、邮政储汇计算机网(绿卡网)、邮政综合计算机网“三网合一”,通过设立省级网、省(区、市)内网、邮区网,实现邮政资源的综合利用与资源共享,使传统邮政向现代邮政转型。
对于广大市民来说,邮政体制改革和现代化邮政网开通,使邮局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一是服务态度热情了,服务时间延长了;二是业务种类丰富了。
除传统邮政业务外,邮局陆续推出如代收水、电、煤气费;代收电话费、代发广告宣传品、预订集邮品、同城快递等新业务;三是邮政服务更便利、快捷。以往人们只能凭汇款单和身份证到指定邮局领取,邮政网建立后,实现了各邮局联网通兑;订阅报刊也可到市内所有邮局办理。北京街头的邮箱此外,随着经济迅速发展,各部门、机构推出面向公众的服务,各类纸质文件,如贺卡、各类通知、交通罚款单、对账单、长途电话或手机话费清单、录取通知书、请柬等,通过邮局寄往千家万户,街道上的邮筒数量增加了,住宅楼普遍安装了信报箱,人们在邮局办理业务的排队时间缩短了等等,人们对邮局服务的满意度普遍升高。每年年底,各邮局开始销售一种可以兑换奖品的明信片,并于次年正月十五左右公布兑奖号码,通常人们都会买上几张或十数张、数十张不等,分寄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使节日增添了许多乐趣。
东区邮局利用185邮政客服中心和互联网,在东城区、朝阳区部分“电子社区”建立邮政服务试点,推广网上邮政业务。此外,邮政在花家地东里、中里、南里划分“邮政社区”,推行邮政“一站式”
服务。在社区内实行“片邮”制,内容包括收发邮件、订报刊,还承接洗衣、送水等便民业务。有的邮局将业务范围扩展到订购飞机票、卖手机充值卡、邮购月饼等。在邮政系统有一句响亮口号:“坚持普遍服务,以服务促发展,以服务创效益”。
2007年3月21日,北京市邮政公司挂牌,作为邮政经营主体从行政体制中“剥离”,实行“政企分开”。仅过了四个月,邮政公司在京城推出的红色同城快件信筒,使得许多人感到眼前一亮,报纸和电视做了大量报道。有一位记者写道:
“以红色信筒震撼亮相,与其说俗称“红信筒”的同城快递信筒这是京城快递市场的一场革命,倒不如说这是北京邮政进入公司时代的改革序幕。”市邮政公司负责人解释设立红信筒初衷:“一是最大限度地方便用户使用。比如开筒时间,用户可以在中午和晚上下班后投交,而在邮件送达时间的确立上,也是本着尽最大可能加快时限,确保城区在半天内送达,而且一定要赶在收件人下班之前收到快件。二是在北京这样一个交通十分拥堵的特大型城市里,快件信筒无疑是有效整合社会资源、减少交通出行、缓解路面拥堵的一项重要措施。”市邮政公司还规定:红信筒的信函,上午11:30之前交寄的,下午17时前必须送达;下午19:30前交寄的,次日上午11:30前必须送达,远郊区(县)在城关半径5公里以内的均在第二天送达。而且在开筒后和快件送达后,将两次给寄件人发送手机短信。如果在规定的限时内未到达,邮政公司将退还邮费。
仅仅两个月时间,红信筒的日收快件量达到2300多件,高峰时超过3000件。按照原来的计划,在半年内投放350个红信筒。人们纷纷给市邮政公司的客服中心打电话或写信,要求在更多地段安装红信筒,市邮政公司不得不修改原计划,决定在10月底前再安装400至500个红信筒,并力争在年底前增加至1000个,预计日收件量达到9000至1万件。有业内人士猜测,邮政公司的高调亮相与出手,或许与整顿快递市场有关。
二、确保“绿色通道”畅通
2003年初,从广东开始的“非典”疫情一路北上,在各地迅速扩散。3月初,北京出现严重的“非典”疫情,不仅引起中共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北京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在许多人们心头蒙上一层阴影,人们开始抢购、储存口罩、板蓝根等防疫用品,还有一些人通过邮寄方式将为亲朋代购的防疫用品寄往外地。这时的北京正在贯彻十六大精神,为完成“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办一届最出色的奥运会”两大目标,开展大规模城市基础设施改造;“非典”的不期而至多少造成社会上的一阵恐慌情绪。
4月20日,国务院明确及时发现、报告和公布疫情,卫生部开始将每五天发布一次疫情改为每日发布。4月23日,北京市人民政府通告对非典疫情重点区域采取隔离措施。北京首批确定的“非典”疫情封闭隔离区,包括地坛医院、人民医院和分属中央财经大学、北方交通大学的两座居民楼。按照规定,隔离区内的居民不得外出,所有食物、生活用品、报刊邮件由有关方面组织专门人员每日定时运送。世界卫生组织将北京等地列为旅游警告地区。不久后,小汤山医院建成,开始集中收治“非典”患者,在京北形成隔离地带。这时,全市各行各业被迅速动员起来,投入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五一”前夕,北京市邮政管理局启动抗“非典”应急预案,内容包括成立预备队,增配流动车,邮件收寄实行上门服务,报刊投递全面提速,中心任务是确保首都邮政通讯畅通。有一篇文章报道,“西外投递部的投递员要一天三趟地往返疫区。据不完全统计,‘五一’
期间有近万封邮件、报刊被送进了隔离区”。当时,西城区邮政投递局成立了一支“特别投递队”,一旦发现辖区内道段出现疫情,投递队立即出动。为确保投递员的健康,邮局为每位投递员配备了消毒药水、防护口罩和手套、药品等,每天对邮运车辆进行消毒,对发往隔离区的邮件、报刊单独打捆、包装并严格消毒。投递员在投递时,必须采取必要防护措施,保证用户的用邮安全。
为防止疫情蔓延,邮局采取一系列防止疫情蔓延措施,一方面对隔离区内的信筒、信箱一律停止使用;另一方面采取专车运送、单独分拣、单独消毒方式,处理寄自疫情严重地区的邮件,同时用专人专车递送寄往“非典”定点医院或隔离区的邮件。邮局要求,从隔离区回来的车辆马上消毒;运输途中严禁无关人员进出邮车,严禁押运员捎人带物。与此同时,抗“非典”用品,包括口罩、药品、消毒用品等快包邮件大量进京,日均处理量逾万件,“五一”期间,北京邮局中心局动员各科室人员组成突击队到一线支援生产。据亲历者回忆,当时中心局分拣人员每日工作时间超过12小时,全市300多辆特快专递投递车辆全部出动,共运送10余万件防“非典”生活必需用品,从而形成北京邮政的“绿色通道”。
这时,许多民营快递企业停止营业,邮局的EMS成为人们寄递文件、物品和网购的可靠渠道。有一篇报道中的小标题这样写道:“灾难面前——邮政经住了考验。”
三、京城快递公司“大洗牌”
民营快递企业的蓬勃兴起,始于20世纪90年代。这些企业普遍资金不多,凭着各自灵活、周到的服务,迅速在快递市场上站住脚并打开局面。他们的业务员大都来自外地,业务对象主要是一些海外独资、合资公司,以及海外企业驻京办事处。因为他们知道,外国人或在海外生活过的人对于“效率”、“便利”、“服务”有与普通中国人不一样的理解与感受。大公司或机构里的“白领”职员只需要拨打电话,快递公司的业务员就会很快到来取件,再也不用派专人到邮局跑一趟,这种只有民营快递公司才提供的“门到门”服务,并在承诺的规定时间内完成信函或物品的寄递,与邮局长期以来形成的“等客上门”经营方式形成明显对比。有专家认为,导致民营快递企业兴起并迅速发展的很重要原因之一,是由于邮政不能满足工商企业、经贸金融机构对于商务文件以及物品传递时间和效率要求。换言之,邮政的“不进取”使民营快递公司有了发展的空间和机会。有人透露了“快递”的赚钱之道,投送一封同城快递信函或文件所需的成本,除了人工和必要的交通工具之外,再无更多费用开销,通常函件的利润为包裹的1至3倍。不过,由于大量缺乏足够资金实力与专业素质的小微型快递企业大量涌入快递行业,导致行业内出现无序经营与投递质量、信誉下滑趋势,对国内快递市场的健康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据一项数字显示,自1998年以来,民营快递每年都以120%-200%的速度增长,年营业额已发展至上百亿元的规模。有一位业内人士愤愤不平地写道:“民营快递公司的崛起,掠夺性地抢占北京市内九成以上的快递业务,给邮政专营造成了巨大冲击”云云。从90年代以来,邮局曾会同工商、公安、市容等部门对未经批准的快递公司进行过多次查处,结果却是未能遏制住民营快递公司发展的势头。
另有一项当年的资料披露,京城中大大小小从事快递业务的公司最多时达到1000家,除了220家在工商部门正式注册,其余均为不合法的“黑快递”。
1999年9月,一家名为“小红马”的快递公司成立,创办人名叫曹杰,山东人,曾从事过广告策划,创建过网站。公司初创时,他们挤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地下室,招了8名快递员,开始到处揽活。最初只是递送同城信函、文件、书籍,凭借勤奋、努力和个性化服务,几年后成为了京城中家喻户晓的快递企业品牌。人们经常可以见到“小红马”业务员骑着自行车穿梭于城市的大街小巷、办公楼群、居民小区之间,“讲信誉、安全度高、方便、服务及时、周到、个性化”使“小红马”深入人心。当年,北京电视台“品牌的故事”栏目对“小红马”作过专题报道,“小红马”还被作为快递行业的职业标准教材被广为宣传。2004年末,“小红马”快递升格为北京红马传媒集团,“小红马”俨然成为了一匹“大红马”。
2009年4月2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邮政法》(以下称新《邮政法》),该部法律于当年10月1日起实行。在这部法律中,规定“邮政企业按照国家规定承担提供邮政普遍服务的义务”。所谓“邮政普遍服务”是指“按照国家规定的业务范围、服务标准和资费标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用户持续提供的邮政服务”;“邮政普遍服务”的种类与范围包括“信件、单件重量不超过五千克的印刷品、单件重量不超过十千克的包裹以及邮政汇兑”;新《邮政法》明确“邮政企业的邮政普遍服务业务与竞争性业务应当分业经营”原则。
人们注意到,在这部新《邮政法》中,明确规定“国务院规定范围内的信件寄递业务,由邮政企业专营”,同时,允许符合条件的国内法人企业投资经营快递业务。这意味着,国内快递市场向非国有制企业开放,从90年代初开始实际存在的民营快递企业终于获得了合法的“准生证”。同时,新《邮政法》规定申请快递经营业务的准入门槛,分为三档:第一档,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经营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第二档,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经营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100万元;第三档,经营国际业务的,注册资本不低于人民币200万元。同时,新《邮政法》中明确规定,“同城快递50克以下、异地快递100克以下由邮政专营”。
在新《邮政法》公布前,各大民营快递企业曾联名上书,或四处呼吁要求新《邮政法实施细则》给予民营快递业企业参与平等竞争的机会,但是没有得到有关部门及时回应,只能凭着自身的实力面对现实。有一篇发表在网站上的文章使用“提高准入门槛,大批快递公司倒下”标题,形容快递行业快速扩张后的结局。在这些“倒下”的快递企业中,曾经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小红马”名列其中。
经过一番“优胜劣汰”和“洗牌”,在国内快递市场上,形成国营邮政、合资企业、民营企业“三足鼎立”局面。除了EMS之外,申通、顺丰、圆通、宅急送、中通、运达等一批基础扎实、具有一定资金实力、信誉与知名度较高的民营快递企业终于“立足”。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间竞争日趋激烈,各家快递公司都在积极寻找新的发展机遇或出路。
四、电子商务推动快递物流
进入21世纪,电子商务已从最初B2B转为B2C(BusinesstoConsumer,企业对个人)、C2C(ConsumertoConsumer,个人对个人),网上买书、购物、订票、订餐等不仅成为年轻人的时尚,并且逐渐为许多中年人所接受,从最早的“8848”,到“携程网”,再到“易趣网”。1999年11月,国内第一家网上书店“当当网”上线,以后又涌现出“慧聪网”、“卓越网”、“阿里巴巴”。2003年,“阿里巴巴”网站推出个人网上交易平台“淘宝网”和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