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孙坚,就来讲讲江东小霸王孙策吧!
孙策(175年-200年5月5日),字伯符,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他是破虏将军孙坚长子、吴大帝孙权长兄,汉末群雄之一,三国孙吴的奠基者之一,被时人称为“小霸王”。兴平二年,在当利口袭击张英。建安二年,袁术僭越称帝后,孙策与袁术决裂,同年夏,曹操下诏书给孙策,要孙策讨伐袁术,任命他为骑都尉,后封为吴侯。建安五年,正当孙策准备发兵北上之时,为刺客所伤,不久身亡,年仅26岁,其弟孙权接掌孙策势力,并于称帝后追谥孙策为长沙桓王。
以上为史实。可供参考。
那么这边我们说到孙坚呢,不幸,一个辉煌的历史就那样坠落了。那么他的一个将符呢?便就传给了这个孙策。
当孙策得到这个将符的时候,便就有了江东的天下。
在江都期间,孙策数次拜访扬州名士张纮,和他研究天下大势。并说出了其立足江东的策划,第一步从袁术手中索要其父孙坚的部队,然后渡江南下寻求其舅父丹阳太守吴景的支持,以丹阳为根据地招募军队,占领吴、会稽等郡,进而讨伐刘表、黄祖,为其父孙坚报仇,最后建立孙吴政权。该策划得到了张纮的认同,并在张纮的补充完善下,成为孙策政权建立和发展的既定策略。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占有传国玉玺正式僭越称帝,孙策趁机与其决裂。孙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一方面可以摆脱袁术的势力,攻占扬州;另一方面进攻刘表,为其父孙坚报仇,最后实现“荆、扬可一”的既定策略。因此孙策上表朝廷要讨伐袁术,随后曹操派议郎王誧携带汉献帝的诏书给孙策,任命他为骑都尉,袭父爵乌程侯。建安三年(198年),孙策又向汉廷贡献礼物。汉廷任命他为讨逆将军,封为吴侯。孙策因此在舆论上得到汉政府的承认。孙策性格豁达开朗乐于接受意见,又善于用人,所以兵士和百姓都愿意为他效死。他严申军令,不得掳掠民间财物,因此受到百姓的欢迎。只用了短短三四年的时间,孙策迅速削平了大量割据势力,占有了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庐江郡和豫章郡,基本上控制了扬州的广大地区,为孙吴立国奠定了基础。孙策不仅是当时几大政治军事集团中实力发展最快的一个,而且是魏、蜀、吴三国创业者中最年轻的一个。
已经完成了乱世之东吴霸业。那么就该找个人来跟他分担另一半了。
那这个人便是大乔。中间便有这么一段故事。
当时呢?孙策带着孙权占领了一个叫晋阳的县城。那里的山川风物和民族风俗都毫不逊色。尤其当时的江东二乔(小乔和大乔)。
当这兄弟俩,听到这个便迫不急待的就要去见。
住在一个叫乔府的院府里。当时到的时候夜色已经降临了,兄弟俩便倒头就睡在了门外。
第二天乔府的大管家便看到有这二位睡在门外,就踢了他们两脚说你们是谁?
这个孙策呢?立马就醒来大吼:“你这个小二还敢踢我。”这可把管家下了一大跳,急忙回去禀报大少奶奶和二少奶奶。
“报报!”只见院子里边传来了这种声音。原来是管家,匆匆忙忙的跑到大少奶奶和二少奶奶的屋子。
姐妹俩说你这么嚷嚷干什么?大管家,可是急了,外面有个闹事的,睡在咱们屋外还不讲理。这时她们就说走出去看看。
这是孙策还在那发闷气呢,孙权呢?在那睡的迷糊糊的。孙策叫孙权,赶忙起来。俗话说生子当如孙仲谋。他也问大哥,有什么事?难道是?
于是姐妹二人便走了出来。孙权,孙策看到这二人顿时傻眼了。真是美若天仙。
姐妹二人看见两人这副模样,便生气的说你们是什么意思?睡在我们的门口。这不影响我们世家大族的志气吗?
这是孙策急忙站了出来,说我乃江东小霸王。还没,等他说完。姐妹两人就把门给闭住了。
孙策是一愣呀,我说这二人这脾气还挺爆的。我还要定了。
于是呢,就让孙权住在一个酒店,自己便去偷偷的潜入乔府。自己乔装打扮一下,就当是那里的工人。这样就可以与她们更加接近了。
于是呢,便真的混进了乔府。孙策身为一个有将符的人,并不可能那么傻,于是就觉得肯定有阴谋。刚开始还躲躲藏藏的,啥活也不接,就怕中招呀。
可是呢,有一天。姐妹俩就想把在铁匠铺打造的新石狮子抬到乔府的门外。可是啊,看了全家的家朴,没有一个能抬动的。
这是孙策就觉得时机到了,我要大显身手了。于是激发将符。使出浑身解数的力气,抬起了这重大376千克的石狮子。这个把姐妹俩惊呆了了。大乔就提出要嫁给这个猛士。
这是孙策和高兴坏了,立马露出了自己真实的面目。说:“快嫁给我吧!”
大乔也是一愣:“怎么又是你!”
“哈哈,别说那么多了,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孙策搞笑的说。
大乔说:“可以,但有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把当地的县老爷给杀掉。”大乔愤怒的说。
“哈哈哈。”
“你笑什么。”大乔疑惑的说。
“这里已经归我所属了。”孙策得意的说。
之后他便讲了一遍事情的经过。
终于,大乔答应嫁给孙策。
孙策脑筋又一转得给自己的弟弟也找个妻子啊!于是提出让小乔嫁给孙权。
孙权见到小乔,一脸推辞说要让她可以嫁大哥的一个手下。孙策也没话说呀。于是呢,只好答应就说。好好好,你说的都行。
于是,孙策就圆满成功了。
大婚之后,开心的离开了晋阳。
可不幸的是,他人生的转折点就要到来了。
那么这个手下是谁呢?咱们下章揭晓。
生子当如孙仲谋科普知识:
生子当如孙仲谋是曹操对孙权(字仲谋)的赞叹之语,出自《吴历》,在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发扬光大,现在借指晚辈有真才实学。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宋代: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译文及注释
?
译文
从哪里可以眺望故土中原?眼前却只见北固楼一带的壮丽江山,千百年的盛衰兴亡,不知经历了多少变幻?说不清呀。往事连绵不断,如同没有尽头的长江水滚滚地奔流不息。
想当年孙权在青年时代,已统领着千军万马。坐镇东南,连年征战,没有向敌人低过头。天下英雄谁是孙权的敌手呢?只有曹操和刘备可以和他鼎足成三。难怪曹操说:“生下的儿子就应当如孙权一般!”
注释
南乡子:词牌名。
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北固亭: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三面环水。
望:眺望。神州:这里指中原地区。
北固楼:即北固亭。
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
悠悠:形容漫长、久远。
年少:年轻。指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兜鍪(dōu móu):指千军万马。原指古代作战时兵士所带的头盔,这里代指士兵。
坐断:坐镇,占据,割据。东南:指吴国在三国时地处东南方。休:停止。
敌手:能力相当的对手。
曹刘:指曹操与刘备。
生子当如孙仲谋:曹操率领大军南下,见孙权的军队雄壮威武,喟然而叹:“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儿子若豚犬耳。”
此词约作于宋宁宗嘉泰四年(公元1204年)或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当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任上。嘉泰三年(1203)六月末,辛弃疾被起用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鉴赏
?
此词通过对古代英雄人物的歌颂,表达了作者渴望像古代英雄人物那样金戈铁马,收复旧山河,为国效力的壮烈情怀,饱含着浓浓的爱国思想,但也流露出作者报国无门的无限感慨,蕴含着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愤懑之情。全词写景、抒情、议论密切结合;融化古人语言入词,活用典故成语;通篇三问三答,层次分明,互相呼应;即景抒情,借古讽今;风格明快,气魄阔大,情调乐观昂扬。
词以一个问句开始,词人写道:“何处望神州。”“神州”指中原地区。“兴亡”指国家兴衰,朝代更替。这里的“神州”是词人心中不忘的中原地区,是他一生都想收复的地方。接着写道:“满眼风光北固楼。”“北固楼”在今镇江市北固山上,下临长江。词人登上北固亭以望神州,看到的却是北固楼的优美风光。然而,那时候却是山河破碎,国家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这对于爱国诗人来说,触景生情,心念家国,哪里有兴致去欣赏美景。
词人接着说:“千古兴亡多少事?”这是一句问话。词人禁不住发问,从古到今,到底有多少国家兴亡大事呢?往事悠悠,是非成败已成陈迹,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形容漫长、久远。这里,叠词的运用,不仅暗示了时间之慢,而且也表现了词人心中无尽的愁思和感慨。接着的“不尽长江滚滚流”句,词人借用杜甫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意境,不但写出了江水奔腾而去的雄壮气势,还把由此而产生的空间感、历史感都形象地表达出来。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醒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在曹刘之上。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作者在这里极力赞颂孙权的年少有为,突出他的盖世武功,其原因是孙权“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极似,作者这样热情赞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其实是对苟且偷安、毫无振作的南宋朝廷的鞭挞。
据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辛弃疾借用此典,意在说明只有像曹操、刘备那样的英雄,才能与孙权一决高低。其实,暗示了只有孙权才是天下第一英雄。词人赞赏孙权,就是要此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感叹如今南宋当下没有像孙权这样的人来扭转乾坤。
于是,词人末句写道:“生子当如孙仲谋。”据有关资料记载,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孙权仪表堂堂,气度不凡,于是感叹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儿子,豚犬耳。”意思是说,生儿子应该像孙权一样,而刘景升的儿子就像猪狗一样。我们从词人用这一典故来看,希望南宋有如孙权那样的有志之士。其实,这也暗示了自己就如孙权一样,有奋发图强,收复失地的伟大理想。当然,暗示了自己的对南宋朝廷主和派的愤恨。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却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言,而由辛弃疾口中说出,却是代表了南宋人民要求奋发图强的时代的呼声。
这首词通篇三问三答,互相呼应,感怆雄壮,意境高远。它与稼轩同时期所作另一首登北固亭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相比,一风格明快,一沉郁顿挫,同是怀古伤今,写法大异其趣,而都不失为千古绝唱,亦可见辛弃疾丰富多彩之大手笔也。
辛弃疾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汉族,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21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由于辛弃疾的抗金主张与当政的主和派政见不合,后被弹劾落职,退隐江西带湖。
不说题外话。
本章完。(若有不适,可选择性弃坑,谢谢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