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说:“不管做任何事,只要每天比别人多做一点点,做好一点点就可以了。如果别人每天背10个英文单词,你就背11个,这样一年下来,多背的就是365个,在一年之后,别人要想再追上你的话,可能就需要多花费一两个月的时间了!”
就是这样的方法,俞敏洪成了当时班上非常有名气的“活字典”,在1985年毕业的时候,他留在了北大,成为一名老师,这时他的英语词汇量已经达到了7万多个,被称为“超级英文字典”,因为他的词汇量比一本《朗文英汉双解字典》还要多一倍。
从北大辞职之后,他第一个想到的事情就是要做一个培训机构,传授别人学好英语的秘诀,就是每天比别人多努力一点点,这样才能比别人学得好一点。在新东方的企业文化中,“比别人做得好一点”已经深入每一个员工的心中了。
把大目标分解成许多小目标
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有事业心、有人生目标,对于个人发展是一件很好的事情,但是很多的年轻人在做事情的时候,往往会出现急功近利的心理,总是希望自己的目标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达成。但是,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很多年轻人也常常因此灰心丧气,失去生活的斗志。俞敏洪在创业初期就清楚这一点,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任何一个大的目标都是由很多小的目标组成的,大目标也是依靠这些小的目标最终得以实现的。俞敏洪曾经说过:“即使你不能一下子达到最高的目标,但是只要你一步步坚持往前走,你的最高目标最终也会实现,因为你现在的每一个小目标都是在为下一个更大的目标作准备的。”
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目标是注定不能成功的,但是如果一个人有了远大的目标却不善于细分,这样的人最终也是很难取得成功的。俞敏洪一直喜欢用金字塔和石头的关系来阐述将目标分解的重要性:“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把金字塔拆分开来,它也不过是一堆散乱的、不规则的石头。我们的人生同样如此,如果没有一个总的目标,那我们的生活不过是一些支离破碎的片段。如果我们能够把自己的不断努力注入每一天,去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或者梦想,那么这些支离破碎的片段就可以集合成一个完美的人生。”俞敏洪觉得,如果把个人的创业目标比作金字塔的话,那么达到最终目标的过程就像是建造金字塔的过程。金字塔是世界七大建筑奇迹之一,它是人类智慧的完美体现,但是事实上它也是通过很多块石头搭建而成的。对于金字塔而言,它自身的一块块石头就是它的一个个小目标,如果没有这些石头,就不会有巍峨雄壮的金字塔。
俞敏洪之所以在创业的时候就有这样的认识,源自父亲曾经做过的一件事情。他的父亲是一个手艺非常不错的木匠,经常帮助别人盖房子。每次房子完工的时候,父亲都会把别人废弃不要的边角料捡回来。看着这些碎砖、破瓦在家里越堆越多,俞敏洪心里非常纳闷,不知道父亲到底要做什么,家里的院子本来就非常小,父亲又捡回来一堆“垃圾”,俞敏洪觉得院子看起来更加拥挤不堪了。
一天,俞敏洪回家之后,看见父亲在院子的一个角落里来回测量,之后就开始挖槽、和泥、砌墙……而用的材料正是那一堆“垃圾”,那些砖头块在父亲的手中非常听话。不大一会儿,一间四方的小屋子就拔地而起了,而院子也被父亲收拾得非常漂亮,本来在院子里露天饲养的羊,也被父亲赶到了这个小房间,院子的泥土地被父亲用乱砖块铺得非常平整,整个院子就这样焕然一新,俞敏洪的家成了全村人羡慕的对象。
就是这一件事情给俞敏洪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件事对他今后的人生也有了非常深远的影响,在以后的生活和事业上,俞敏洪做事的态度和他自身的心态都受到这件事情的影响。“从一块砖头到一堆砖头,再到一间小房子,我父亲很好地向我证明了一件事情做好的奥秘。一块砖头确实没有什么用处,其实一堆砖头也没有太大的用处,如果在你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一个建造房子的梦想,把全世界的砖头都给你,也是毫无意义的。如果你有建造房子的梦想,可是没有砖头,那也是不行的。当时我家穷得连吃饭都成问题了,买砖简直就是天方夜谭。但是我父亲并不是这么想的,他心里一直没有放弃这个梦想,每天都坚持捡别人不要的砖头,终于有一天,父亲有了足够的砖头去建造他心中的房子。”俞敏洪说,在他以后的人生中,这件事情一直在激励着他,也是他做事情的指导思想。他说过,在他做事情的时候,一般都会问自己两个问题,第一就是做这件事情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因为盲目地做一件事情就像是捡了一堆石头而不知道要做什么一样,只会浪费自己的生命;第二就是问自己需要付出多少的努力才能把这件事情做好。换言之,也就是需要捡多少的砖头才能把房子建成,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要有足够的耐心,因为砖头并不是一天就能捡够的。
俞敏洪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日本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运动员,他是国际马拉松比赛的两届冠军,名字叫做山田本一。他就是把自己的大目标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并取得成功的人。在1984年之前,山田本一只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运动员,但是当年在日本东京举办了国际马拉松比赛,他成为了一匹备受瞩目的黑马,成了当年的冠军,很多人都觉得是他运气好,当他说成功是因为自己的智慧的时候,大家都嗤之以鼻,并不相信。但是,在两年之后的意大利国际马拉松比赛上,山田本一再一次成为世界冠军,而他的回答依旧是凭借自己的智慧。大家对此非常不解。直到10年之后,在他写的自传中才找到了答案。原来,他在每次比赛之前都会把比赛线路上非常醒目的标志记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学校,第三个标志是加油站……在比赛的时候,他会先冲向银行,之后是学校……就这样,四十多千米的赛程被他分成了多个小目标,一一攻克之后,全程跑下来其实并不是非常疲惫的!其实这个道理我早就悟到了,我在创办新东方的时候,就是从一点点希望逐渐做起来的,之后的不断发展壮大就是完成许多小目标的过程!”
在创业初期的时候,其他的培训班每个学期在招收30名学生的时候,俞敏洪想的是自己的培训班能不能招到40名学生。有一些大的培训机构每期能招收几百名学生,好的时候学生的数量甚至会上千名。但是俞敏洪看到这些的时候,并没有灰心,更没有绝望,他当时想的就是每个学期招收的学生比上一学期多就可以了,这样他心里就已经满足了。
现在,新东方的学员数量越来越多,但是俞敏洪非常谨慎,他希望的并不是新东方发展过快,而是希望新东方可以一点点成长,顺其自然。因为和他同一时期创建的很多培训机构都是因为要寻求快速发展而在社会上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新东方1993年创建的时候只有13名学员,到了2010年12月的时候,学员的数量已经接近1000万人次,成为国内培训机构的“霸主”。而新东方之所以有这样的成功,就要归功于俞敏洪在目标管理上的成功运用。
敏锐地发现他人的需求
在一个企业的创业阶段,如果能够准确地把握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不仅能够使企业的发展突飞猛进,还能够对企业的管理有所帮助。俞敏洪在新东方的管理上,不管是对自己的员工,还是对新东方的学员,都能够非常敏锐地发现他们的需求,并在第一时间采取一定的措施。也正是因为如此,才让新东方在英语培训上一直独领风骚。
作为一个民办的教育机构,新东方的独特之处到底在哪里?就在于俞敏洪能够非常敏锐地看到他人的需求,从而赢得更加广阔的市场,并得到更多学员和家长的信任。
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身为老师的俞敏洪就发现了英语培训市场的广阔前景,因为当时国家的经济也在飞速发展,很多父母都希望通过知识教育来改变自己孩子的命运,能够熟练掌握一门外语的话,孩子的成功几率就会更大。而当时的市场上,各类培训机构参差不齐,很多根本称不上是专业的机构。但是市场需求非常大,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也为了帮助其他人实现梦想,俞敏洪下定决心要成为中国英语培训市场的领军人物。
在创业的时候,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俞敏洪知道只要自己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往前走,就一定可以成功。首先,他对国内的英语教育作了一个非常全面、彻底的考察,之后又吸取了很多国外的相近教育方式,并对不同的培训机构进行了深入剖析,然后非常慎重地思考着新东方的定位。
想着自己对英语的热爱,在考大学的时候也是考了三年才考上的,但是当自己考托福的时候一次就通过了,并且几乎考了满分。他觉得,所有的人都是喜欢才愿意去尝试。很多人选择学习外语,原因主要是为了出国或者是为了更好地就业。所以在新东方1993年成立之初,就针对大家非常关注的留学类型的考试培训和就业类型的考试培训,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实效性的教材,并会根据学员的需求来设置课程。这样一来,很多学员的英语成绩开始突飞猛进,新东方的名号也因此打响了。
新东方针对留学学员进行培训的内容都是非常实用的,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主流考试内容。而针对就业类的学员,培训内容就更加实际,包括对行业通用证书和行业专用证书的培训。其中行业通用证书有BEC商务英语证书和TOEIC证书,行业专用证书有国际护士证、ACCA……而且,有关的数据证明,国内有70%以上的出国人员都曾经在新东方参加过系统的培训。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需求的不断改变,俞敏洪也敏锐地发现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家长就非常重视孩子的英语教育,并且学校的英语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重也非常大。经过思考,俞敏洪决定结合学校的应试教育,开设一些比较适合学生的培训课程,这些课程比学校安排得更加合理,也更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这样的培训课程更能够提高学生的竞争实力,并且能够使学生学以致用。
俞敏洪觉得,应试教育的英语分项其实是非常好突破的,但是很多的中学生对此却是十分头痛,不知道从何下手。在新东方,中学生的英语培训一直使用的就是“分项突破教学法”。俞敏洪为了和中学英语的考试同步,也为了把握英语考试的脉搏和动态,经常会召集资深的专家和老师,从新东方的培训教材、教学设计等方面给予非常专业、科学的指导。
很多的中学生和大学生在学校考试的时候英语成绩很好,但是一旦遇到英语听说的问题,就出现了很大障碍。鉴于此,俞敏洪立即在新东方的英语教育上加入了口语教学,并且非常重视这项教育。俞洪敏说:“在中国,学生学习英语主要就是学习英语的语法,这其实是很大的误区。我们可以想一下,我们中国人在学习汉语的时候,是从汉语语法入手的吗?相信很多人到现在还分不清楚汉语中的"主、谓、宾"吧?甚至很多人对"定、状、补"一无所知,但是这些人并没有变成哑巴,这是为什么?很多在应试教育中英语很好的人到了国外就变成了哑巴,原因就是只重视语法的学习,并没有把口语练习当成重点。所以,学好英语必须从口语练习开始。在新东方,每一位英语老师的口语都是非常棒的,为了让每一位学员学到真正的东西,我们的老师都是经过严格的岗前培训才能上岗的。”
俞敏洪表示,只有了解他人的需求,才能根据他们的需求制定出适合他们的教学模式,对待学员如此,对待自己的员工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了解了新东方员工的真正需求,才能找出最适合他们的管理手段,并让他们乐意留在新东方,心甘情愿接受自己的领导。
正是俞敏洪的敏锐思维,让新东方自1993年建校以来,一直致力于人的需求,并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四十所分校,学校越来越多,而且教学质量也越来越精。
勇于“认错”时不要顾及面子
在国内的企业管理中,如果企业的领导者做错了事情或者说错了话,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轻易低头认错的,当然更不容易主动认错,因为多数的领导者都会担心自己树立起来的高大形象会遭到破坏。这也就是说作为一个领导应该有一定的“权威”,认错只会有损权威。但是,在新东方,在俞敏洪的身上,这样的“权威”根本体现不出来,俞敏洪向来是以“勇于认错”著称的,他在自己下属的心目中也没有“高大伟岸”的形象。
每一次的董事会,俞敏洪就会成为众人“批判”的对象。对此,俞敏洪总是说:“所有的人都盯着呢,我对此十分清醒,因为我的话一旦说出口,就是覆水难收,产生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我要维持整个团队的团结,所以即使我有再多的话,都必须让它们烂在肚子里!”
可以说在新东方,没有任何人把俞敏洪当成一个领导,也没有任何人会因为俞敏洪出现了错误而放过他。“在很多的场合,我甚至都觉得非常难堪,我有时候非常后悔把这些团队精英召集到新东方来工作,但是同时我又感到能够拥有这些人才是我的骄傲。因为他们,我才会进步,而新东方也是因为他们才会有所提高。如果没有这些人,我现在最多只能是一个毫无远见的"个体户",而新东方充其量也就是一个没有特色的培训学校。”
在新东方,那些创业元老总是喜欢把“浴火重生”、“凤凰涅槃”……这样的词语挂在嘴边,他们一直要求俞敏洪能够做像蔡元培一样的人。王强就曾经连哭带闹地对俞敏洪呼喊:“我希望你成为蔡元培!”俞洪敏的很多做法,都被其他人批评为“小农意识”,他们认为如果俞敏洪一直这样领导和管理的话,新东方是不会变成一个现代化的企业的,也不会突破自我局限,更不会拥有长足的发展和进步。所以,当新东方出现问题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人都会习惯性地认为是俞敏洪的失误,谁让他是最高领导呢?因为这些,俞敏洪的家被大家叫做“思过斋”,因为每次出现错误的时候,俞敏洪总是回到家里“面壁思过”。